书城宗教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20005700000023

第23章 偷得浮生半日闲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六祖坛经》

佛说“烦恼即菩提”。《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将这句话做了衍生:“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菩提是觉醒、开悟、智慧的意思;烦恼是迷惑、愚昧、困扰的意思。悟了是菩提,迷中是烦恼。烦恼和菩提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心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心中有分别、执着、计较的念头,就是烦恼;反之,虽然心仍然照常活动,照样起作用,但是没有自私自利的分别、执着与计较的念头,就是智慧。

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感到自己福德浅薄。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工作的压力,再加上生老病死,爱憎离欲,烦恼习气非常重。于是,多数人都苦于自己的凡尘劳碌奔波,如一只身上背着重重的壳慢慢往上爬的蜗牛。却不知,这苦、这累皆由一己之心而生。

对于此种情况,我们切不可怨天尤人,我们应作如是观:有了烦恼是正常的,好像打牌,如果没有了对手,自己一个人玩也就无趣了。有了烦恼才有了解脱的可能。再试想,难道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这一生中都只对你说好听的话,只做合你心意的事吗?那样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个人若彻底没了烦恼,肯定就是立地成佛了。我等既然是凡夫俗子,自然会有烦恼。

而从身心健康来说,烦恼却不宜过多、过重,太多的焦虑会让人身心俱疲。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对某些问题,某些烦恼进行悬置处理。很多时候,问题的“模糊处理”要比问题表面性的“快速解决”更有意义与价值。

所谓悬置,简单地说,就是先把它放在一边,不去谈论它的种种细节。当然,“悬置”问题,不是说不想解决问题、不去解决问题,而是基于问题复杂的内涵以及其多元的取向,采取的一种“冷解决”的审视态度,静观而慎思,过滤掉我们一些表面化的想法。它的终极追求是更好地更圆满地解决问题,同时力图在问题的解决进程中磨擦出自我解脱的办法,以期完成自我的更新。

禅宗有这样一则公案:

尼刘铁磨到沩山,沩山禅师云:“老牸牛,汝来也。”

磨云:“来日五台山大会斋,和尚还去么?”

沩山放身卧,磨便出去。

尼刘铁磨到沩山探访沩山禅师,问沩山禅师去不去赴五台山的斋会。五台山的斋会是佛教盛事,沩山禅师自然是要去的。但是,从沩山去五台山也只有千里之遥,时间绰绰有余,所以沩山且先午睡一会儿。

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给人们的精神带来了不少的压力。但是智慧的人总能找到自我减压的方法。如果遇到非做不可的事情,他们会自己找路走。有力量战斗就勇往直前,如果被逼到死路,战与不战都得死,此时也不必惊慌,更不用烦恼。既然非死不可,畏惧也没有用。因此,他们随时随地过得轻松自在,即使强敌当前也不会感到恐惧。

用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话来说就是:“当你准备好面对最坏的状况,同时又能容许最好的状况发生时,你会变得高贵而庄严。”

读到这里,如果你眼下有很多烦心事,而且还没有想好解决办法,那么,还不如先小睡一会,暂且“偷得浮生半日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