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好莱坞的强权文化
20005900000017

第17章 影响力的传播(9)

《壮志凌云2》

美国国防部合作参与动作冒险片拍摄过程的最明显实例之一就是《壮志凌云》(1986)。这部影片表现海军航空兵在高速训练中如何历经艰苦,向极限挑战。绰号“狼人”的男演员巴利·塔布声称,在拍摄现场“简直都让人发疯了,骑着摩托飞速穿过酒店过道,在海滩上追逐女孩,举办晚会。所有那些你能想到的事情都在拍摄”。据《帝国》杂志报道,影片中有场戏表现那位臭名昭著的重要角色(汤姆·克鲁斯饰)在度过几个“肉欲狂野之夜”后,从汽车上方翻了出去,还有一场戏,特技组把唐·辛普森和杰瑞·布鲁克海默抛进游泳池里,追逐裸体的凯莉·麦克吉莉斯,差一点儿把唐·辛普森淹死(他身上只系着可乐瓶,没穿游泳裤)。五角大楼方面承认,这部影片“极大地推动了征兵工作”。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海军尾钩协会(TailhookAssoiation)每年举行的新老兵联欢聚会上,数百名海军飞行员对87名女性进行性骚扰,被媒体曝光,成为头条新闻。《壮志凌云2》的影片拍摄计划也因此遭到遗弃。五角大楼在调查“钩尾事件”时点名提到了影片《壮志凌云》,并在调查报告中说,“有些高级军官对我们讲,这部影片引发了下级军官对自身价值的错误认识,在增进对海军航空兵普遍认识的同时,也美化了海军飞行人员在许多年轻女性眼中的形象。结果,海军当局对影片《壮志凌云》第二部剧本的反应是‘从这里滚开吧’”。

《空军一号》

动作冒险片的明显趋势是故事内容高度惊险刺激,扣人心弦。尽管如此,还是让我们来考察一下五角大楼支持拍摄的一些动作冒险片,看看这类影片是如何讲故事、写人物的。

在影片《空军一号》中,伊戈尔·科尔舒诺夫(加里·奥尔曼饰)率领的一伙俄罗斯恐怖分子截获了总统专机空军一号。马歇尔总统(哈里森·福特饰)在机上未被认出,奋力搏斗以营救家人和人质。正当科尔舒诺夫处决人质时,白宫方面必须作出决定,是否让副总统卡瑟琳·本尼特(戈伦·克劳斯饰)接任总统职务。科尔舒诺夫抓获了马歇尔总统并威胁说,如果马歇尔不说服俄罗斯政府释放关押在监狱中的哈萨克斯坦极端民族主义者拉德克将军,他就要杀害马歇尔的妻子和女儿。

影片《空军一号》中的许多美国领导人都表现出真正的英雄气概,马歇尔总统本人也被捧为搏斗英雄,生动再现了越南战争老兵的形象。马歇尔总统责备自己,也责备自己的国家没有及早防止因拉德克在哈萨克斯坦掌政而引发的种族大屠杀。马歇尔总统在莫斯科发表即席演讲时说:“我再也不会让我们的政治私心妨碍我们去伸张正义”,他的意思并不是说现行的美国政策不仁不善,而是在暗示:美国调遣军队向来出于仁善目的,但遗憾的是,实际上武力没有被派上足够的用场,因为缺乏政治意志,致使比较明显的美国利益受到损害。这就是影片对美国对外政策能够提出的批评。甚至国防部长沃尔特·迪恩(迪恩·斯托克维尔饰)也在努力推行共同价值观,尽管在影片中他也提出了一些错误的战术决策。他在提及炸毁飞机一事时,首先客气地解释一下(我真不想这样说,可是……),相比之下,那位俄国人彼得罗夫更显冷酷无情(“50条人命在这个庞大计划中算不了什么”)。国防部长瓦尔特·迪恩就是想要避免普通民众最终遭受更大的痛苦。在影片高潮处,马歇尔总统最终受到良知上的考验:剩下来的时间只够一个人在坠机前离开飞机,马歇尔总统必须作出决定是同卡尔德威尔一起坠入大海,还是自保性命。在没有任何切实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影片中的这一叙事难题便得到如下立竿见影,简便易行的解决:保密局叛徒特工比格斯(赞德·伯克利饰)击毙了卡尔德威尔。比格斯是影片中唯一一个美国坏人,而且影片也没有解释他背叛的原因,从而使得美国总统面临的反对力量更加难以琢磨。

影片《空军一号》中的同情关怀几乎仅仅针对美国军政当局。马歇尔总统简略地提到难民营,提到20万哈萨克斯坦人在拉德克掌政时期被杀害,但是银幕对此没有任何表现。影片中还十分简略地提到俄罗斯面临的一些问题。科尔舒诺夫声称,俄罗斯已经由“匪帮和妓女”接管了。尽管在影片中,我们实际上看不到俄罗斯人民,只看到恐怖分子,我们也不会相信科尔舒诺夫说的一切。我们唯一看到的俄罗斯画面——红场上的枪炮齐放,震耳欲聋。这表明俄罗斯相当富裕,使科尔舒诺夫的言论不攻自破:他说共产党不掌政后的俄罗斯已经成了完全瘫痪的空架子,美国强权政治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到处扩散传播其结果有利于共同利益,美国行政当局在影片中得到特别明显的同情描绘。

影片以特写镜头表现马歇尔总统对新闻副秘书(米切尔·布洛克饰)开枪杀人的痛苦反应。他们听到多尔蒂身亡的噩耗时深深为之感到惋惜。我们始终陪伴着马歇尔令人痛苦地力争勇敢面对科尔舒诺夫。另外,《空军一号》向我们表明,美国行政如果成为受害者,会导致全世界惨遭不幸,因为达成的共识是:与俄罗斯及其卫星国的关系是摆脱以科尔舒诺夫和拉德克为化身的冷战思维的第一步。奇怪的是,尽管美国领导人被描绘成具有最高价值观,道德上无可指责的人物,有些军方人士同时却可能随时遭到解雇处理。卡尔德威尔非常清楚,马歇尔应该活下来,因为他是总统。出于同样原因,至少有两名特战队员从总统座机上坠地身亡。影片超越了原本可能使人泄气的结局,假定军人都是极为高尚重要的人物,但与此同时,他们毫无疑问地绝对没有总统重要,这又进一步抬高了总统职务的身价,也表明影片为何极为忠诚于传统确立的美国当局。国防部全力合作支持拍摄《空军一号》,但是并未对剧本进行大量修改,只是空军方面花费一些时间修改剧本,确使其他兵种几乎完全从影片中消失。

总而言之,《空军一号》并没有仅仅认可、描写美国例外论,而且还积极提倡把美国例外论当做行动指南。影片中甚至有几处提到好战的萨达姆·侯赛因。美国总统通过部署战舰与之对抗,令人钦佩。影片《空军一号》之所以对美国强权政治提出质疑,只是因为强权政治施展力度不够,施展频率也不高。影片中也展示美国经常干涉别国内政,包括入侵别国领空、下令刺杀别国的未来领导人。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种行为被表现得在保护共同价值观和民主化方面具有绝对必要性,因为东欧民主国家非常脆弱、不发达,也非常需要美国仁善援助。

《最高危机》

当五角大楼支持拍摄的影片《最高危机》(1995)发行放映时,他似乎非常符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政治思潮,即普遍提倡“文明的冲突”思维范式。在《最高危机》这部影片中,伊斯兰恐怖分子劫持了一架波音747客机。对此,五角大楼最初一致认为,以纳吉·哈桑(戴维·苏希特饰)领导的恐怖分子在向美国施加压力,要求释放他们的公开领导人艾尔·赛义德·贾发(安德烈斯·卡特苏拉斯饰)。但是情报顾问戴维·格兰特(库尔特·拉塞尔饰)确使五角大楼相信,恐怖分子劫持飞机很可能是企图把装载着神经毒气弹的飞机撞向华盛顿。随后,由特拉维斯(斯蒂文·西格尔饰)率领的一支反恐小分队利用一架隐形样机登上了被劫持的那架商用飞机。在奋不顾身连接两架飞机的过程中,特拉维斯不幸从高空坠地身亡,格兰特和小分队其他成员则留在了被劫持的那架飞机货舱内。后来美国政府释放了贾发,希望此举能够满足恐怖分子的要求。反恐小分队发现了那枚装有神经毒气的巨大炸弹,并拆除了炸弹引信。

奇怪的是,影片中并没有进一步揭示,恐怖分子在美国东海岸展开的袭击,其矛头肯定是针对美国政府。实际上美国政府被迫采取了规避措施以保护政权的连续性,因此美国副总统迪克·切尼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匆匆赶往一个“没有公开的地方”。影片中的论辩重点是美国执政当局如何不顾自身安危,最大限度地拯救美国普通民众。“最高危机”构成了影片中令人焦虑不安的中心视点。解决办法为采取高科技暴力手段。参议员马夫罗斯这个人物形象表现,谈判等于自杀。影片《最高危机》中可以看到心惊胆战的美国普通受害者,他们只有通过和军队接触才能恢复自己的尊严。比如,当反恐小分队把隐形战机挂靠在波音747客机上时,有两位飞行员表现失态,未能遮住报警灯光,从而表明反恐小分队可能已经登机。当波音747客机上的副驾驶员到货舱里查看闪光原因时,上尉拉特(颇具爱国主义精神的拉美裔美国人)公开向他展示军服上的美国星条旗图案。从这时起,那位波音747飞机副驾驶员就对恐怖分子谎报发出报警灯光的原因,使他们信以为真。格兰特是一位有些傻气的、贫民出身的中央情报局特工人员,但是后来正是他依靠军方支持扭转了局面。在最后出现的僵持场面中,恐怖分子首领纳吉迷惑不解地问道,“你是谁?”以为他是什么英雄。格兰特回答说,“我是名小人物。”这并非故作谦虚。格兰特是一名普通人,效力于高效民主的军事当局。所以,特拉维斯的死尽管非比寻常,倒也非常符合影片中的叙事及思想意识结构框架。相比之下,伊斯兰恐怖分子首领纳吉·哈桑却一直寻求发表“令人吃惊的言论”。他所领导的阿尔—萨尔复仇运动利用来世诺言作为其“神风突击”行动的激励依据。波音747客机上的大多数恐怖分子都认为,他们的使命是敲诈美国,使其释放被关押的原领导人艾尔·赛义德·贾发。影片表明,纳吉和那枚巨大毒气炸弹代表着主宰巴勒斯坦斗争的新一代非理性精神。

总而言之,影片《最高危机》以幻想的手法描写军民之间的新型关系,但是这并不符合好莱坞电影业在国际安全问题上所体现出的穷兵黩武思维模式。在最后一场戏中,格兰特和拉特终于能够行军礼,表示相互尊敬,而此前格兰特却被讥笑为一心想当詹姆斯·邦德式的英雄。美国是一个自由民主、多元文化的国家(从不与恐怖分子谈判),能够克服因领队英雄之死(以及总统的缺场)而带来的艰难困苦,同建立在谎言欺骗上的他国独裁集团有天壤之别。影片《最高危机》也揭穿了布什政府的利己说法:它不可能预测到“9·11”恐怖袭击(影片妖魔化了巴勒斯坦人,而非基地组织)。国家安全顾问康多莉扎·赖斯说,“我不认为有人可以预测到恐怖分子会劫持飞机撞向世界贸易中心。发生在‘9·11’恐怖袭击之前和以后的劫机事件性质完全不同。”也许赖斯可能关注过这方面的大量情报报告,包括1995年的情报报告,当时拉姆兹·约瑟夫(1993年世界贸易中心爆炸案策划者)的一名同案犯承认他在美国飞行学校学会了开飞机,曾经谋划用劫持来的飞机冲向中央情报局总部。

《绝密飞行》

《空军一号》和《最高危机》之类的反恐题材影片不仅仅是“9·11”恐怖袭击发生前美国狭隘视野的产物。以五角大楼支持拍摄的《绝密飞行》(2005)为例,该片想象描写一队美国英雄精英海军飞行员在世界各地击毙各种恐怖分子和军阀,即使炸毁缅甸首都仰光商业区内的几幢大型建筑物,也没有明显造成间接损失和伤害。这部动作冒险片拍摄了塔吉克斯坦、北朝鲜的外景风光,以及掩映在泰国美丽瀑布中间的免费度假胜地,起到了军旅生活广告宣传的良好作用。《绝密飞行》似乎想要把自己打造成一部长期开展特许经营项目的影片,不过这一计划遭到挫败。《绝密飞行》投资1.4亿美元,只赚回了3200万美元,成为有史以来最失败的影片之一。

《燃眉追击》

有些影片竭力自我标榜为批评揭露型影片,其实几乎一成不变地仅仅包含一些无关宏旨的浮泛内容。由五角大楼全力协助拍摄的影片《燃眉追击》取材于汤姆·克兰西所写的一部华盛顿内幕记述长篇小说(1990)。这部影片的编剧之一约翰·米留斯自诩为“禅宗—法西斯主义者”,曾经参与《野蛮人柯南》(1982),《红色黎明》(1984),《猎杀红色十月》(1990)以及《飞碟领航员》(1991)等影片的幕后制作工作。

在影片《燃眉追击》当中,美国总统本尼特(唐纳德·墨菲特饰)国家安全顾问詹姆斯·卡特(哈里斯·尤林饰)成立秘密非法的行动小组,对哥伦比亚贩毒集团实施强硬政策。卡特得到中央情报局行动处副处长罗伯特·里特(亨利·斯泽民饰)的帮助,他们利用政府资金为一支秘密军队提供经费,而且还暗地里把中央情报局代副局长杰克·瑞安(哈里森·福特饰)当做他们秘密行动的替罪羊。但是瑞安奋起反击,竭力保护军队,揭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