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好莱坞的强权文化
20005900000031

第31章 影响力的传播(23)

格林格拉斯在回想反思“伯恩”系列影片时说道,“我们必须寻找自己的答案”,而不是依靠不值得信任的权力机构。然而这并非是他对待《93次航班》的态度。格林格拉斯似乎并不在乎对“9·11”事件进行调查的要求,也不在乎由一些严肃论者提出的问题:93次航班可能是由美国军方自己击落的。他似乎也同康多莉扎·赖斯一样,对于“9·11”事件之前发出有人要利用飞机发动袭击的警告一无所知。他不止一次地说过,“这种事情谁也没有想到,简直无法想象”。格林格拉斯认为,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揭示出可信的真相”作为展开讨论的良好开端。

格林·格拉斯评论说:

很多人认为,93次航班是由军方自己击落的。我并非指责那些相信阴谋论的人。我要说的是,阴谋论可使人感到宽慰……但是如果我们睁眼看一看真相,情况就变得更加令人不安。那时我们会说:“那天早晨一伙恐怖分子劫持了一种宗教信仰,劫持了4架飞机,在一小时之内使整个文职政府和军队系统全都不起作用了。如果那些飞机乘客没有从座位上站起来,毫无疑问,那架飞机会撞上国会大厦,把它夷为平地。”

在发生“9·11”事件那样的可怕情况下,很难看出有什么事情会比关注当天一次小小的胜利更加令人感到宽慰类似于美国政府方面证实的一则史实:有些基地恐怖分子被美国人乱棒打死。在谈到世贸中心双塔遭到袭击后立刻决定关闭美国边境一事时,格林格拉斯指出:“发生恐怖分子袭击后,平民百姓的生活开始变得封闭冷清,军方的反应变得极为重要,民主国家的脆弱体制受到损害……”格林格拉斯绝不是傻瓜。他看清了美国体制内的危险趋势。只是他自己似乎还没意识到,此时他也是他们的支持者。

《勇士之家》

《勇士之家》也同样被宣传成为有一定思想内容的“反战宣言”影片。五角大楼拒绝提供支持,也不准许在陆军基地放映。实际上,这部影片赞同在伊拉克坚持下去,而五角大楼则打算继续删节处理这方面内容,包括删除涉及士兵吸大麻的内容。在影片中塞缪尔·L·杰克逊扮演的陆军中校威廉·马什,从伊拉克回国后要处理一些平民生活问题。马什同自己的儿子有一场争辩:

马什:这么说,你是反对这场战争了?你简直啥也不懂。

比利:那不是战争,那是占领。他们仇恨我们。

马什:我们正在努力建设一个国家。好几百年前我们在这里就做过同样的事情。不容易啊。

比利:是啊,说得对。我们是在做好事。也许我们应该在关塔那摩基地的厕所再冲下几本《古兰经》,就能使形势发生更快的变化。

马什:你认为我们应该离开那里吗,嗯?让他们自己相互厮杀?这可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对吧?那里有一些坏人。

比利:哈!什么坏人?这是什么?是施瓦辛格主演的电影吗?你为什么不承认呢?我们到那里去是为了石油,其他一切都一钱不值。

稍过片刻,比利又反问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国家认为我们要干的事情就是让别人都滚蛋?

马什:你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你应该读一读历史书。

比利:我会的,你也要看一看报纸。

马什:用不着。我去过那里。

这一番对话被表现为父子之间为探寻真相而进行的一场论战,涉及史书和报、成年人和青少年、第一手知识和间接形成的观点。其中还有阐发的余地,但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杰克逊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在影片中此前也出现类似的争辩情景:一位任性的女士先是沉默不语,接着又流出了眼泪,因为她那位军人朋友真诚地表达了对于自己在伊拉克使命的信念。

《勇士之家》结尾处,一名士兵(布莱恩·普雷斯利饰)正在返回伊拉克,复述着一封写给父母的亲笔信,巧妙地阐述了忽略战争政治的理由:

也许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并不知道自己陷入了什么境地。也许伊拉克人民并不欢迎我们留在那里,也许整个事情变得越来越糟。但是尽管如此,我不应该留在国内,因为我们的士兵每天在那里都遭受攻击,每天都有人死亡。我并不认为我回到那里帮助他们有什么不对。当兵很苦,不仅对于我,就是对于留在国内的人来说也是一样。我们身上都带着战争创伤。但是我知道,如果我尽职尽责,也许我们都能尽早地离开那里,回到家乡,回到亲人们身边。

换句话说,这位有着亲身经历的士兵(作为影片中最后的思想体现者)不接受反战立场,至多把布什政府描绘为笨拙无能,而且表示进一步动用武力可以解决伊拉克危机。他最后说道:“这对于我来说太合理了。”

《拆弹部队》也提倡类似的政治主张。这部影片曾得到奥巴马的国防部长罗伯特·M·盖茨的首肯,但至少没有《勇士之家》中的紧张焦虑,没有因循守旧的政治基调,倾向于通过有魅力的主角人物叙述影片故事。

《空军元帅》

有许多低成本的影片都反复表现中规中矩的政治路线,经常流露出纯粹美国式的大男子主义情调,尤其在动作冒险片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影片《捍卫入侵者》描写一位海军飞行员,因对战争进程感到失望,未经批准,擅自驾机轰炸北越南地区。在《狙击手》(1993)中,美国政府派遣特战队员汤姆·贝兰德除掉叛乱的巴拿马人。《私法制裁》(2001)拍摄于以色列,描写英勇的以色列特工人员击溃企图破坏和平协议的巴勒斯坦坏分子。在《黑鹰战机》(1999)中,“缉毒战争”被明显地当做一块遮羞布,允许美国飞行员摧毁设在地方领地上的兵工厂(而不是毫无意义地企图阻止几个瘾君子自杀)。甚至以基督教原旨主义题材的影片也能成为赚钱的门路。比如,表现大灾难内容的系列影片《末日迷踪》即是一例,在影片中美国基督教徒被带往天国,而联合国秘书长却被描写成一位敌基督[1]。

影片《空军元帅》(2003)描写伊斯兰教恐怖分子劫持客机,最终由一位空军元帅扭转局面,化解了危机。尽管《空军元帅》同《最高危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有一点不同的是,在影片《空军元帅》中即使飞机上的那位美国参议员(提姆·托马森饰)也表现英勇。他在奋力控制飞机时,也学着“9·11”事件中那位现实版英雄托德·比默样子大声呼喊“一起动手吧!”。最后由一名地地道道的美国小男孩协助飞机降落在安全地点。

这部影片表现出对坏分子的特别仇恨。所有的穆斯林教徒,无论男女老幼都是反面人物。对于歧视性种族评判,《空军元帅》表现出赞同的立场,并且刻意表明机上许多乘客都叫穆罕默德。贾玛尔(阿玛尔·达莱西饰)想要把飞机撞向一艘美国航空母舰。他对那些惊恐万状的乘客威胁道:“你们认为我们在行动中遵守那些旧规矩吗?西方人的规矩?在这个地球上人的生命还是神圣的吗?不。但是对于穆罕默德来说,作为一名殉道者而死是最为神圣的行为。让你们作为异教徒死去,那是我们的职责。”

贾玛尔同美国参议员之间的对话交锋揭示出影片的中心内涵:

参议员:美国不同恐怖分子谈判。

贾玛尔:恐怖分子?谁是恐怖分子?那些在10英里以外轰击屠杀妇女儿童的人才是恐怖分子。

参议员:你为什么这么仇恨我们。你显然是生活在美国,你了解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