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青少年卷)
20006000000008

第8章 提高篇:口才训练三级跳,打磨你的金口才(2)

回答者实在是过于热心了,提供了那么多对于问路者来说不需要的信息,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你在表达观点时,要尽量简明扼要。除了必要的修饰之外,不要离题太远,卖弄词藻,在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兜圈子,这样会造成他理解上的歧义,使听众听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从而丧失了谈话的集中性。

如果交际双方把话说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集中性增强了,谁都能听得懂,也就达到了交际的目的。

我们不妨把刚才那位答话者的话改一下:

“去绿房子路,从这儿走到茶楼,再往西拐,走到红房子街尽头,再向北拐就是了。”

一句话说得清晰明了,自然使问路者一听即懂了。

(4)话语组织要有条有理

要做到说出的话思想意思集中、富有条理,在讲话前就要先为自己的话排出一个顺序,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都要条分缕析。要把你的思想转化为能让他人理解的形式。还要注意前后话语的逻辑联系,过渡转折要顺理成章,不要牵强附会。

实际上,口才语言的集中性技巧远远不止这些,以上只不过是略举了几例。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特性都是需要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把握的,这些包括知识的积累、思维能力的提高,等等。对于青少年朋友来说,广泛的阅读,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加强哲学知识的学习,对于提高你语言表达的集中性会大有益处。

3.说话得体性——把话说得合情合理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说话和办事的“度”。这个“度”就是恰到好处,言语得体。在倾听与响应、幽默与玩笑、赞美与批评、拒绝与答复、说服与劝导、辩解与圆场、问话与答话中,掌握了这个“度”,你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功自然也就到水渠成。

语言的表达,关键要掌握“得体”的原则,就是言语要用得适当、妥帖、恰到好处。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说法可以说得使人跳,也可以说得使人笑,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怎样才能做到言语表达上的恰如其分呢?通常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修饰语的使用

言谈中过多使用修饰和限制成分,不仅会淡化主题,而且会使表义不清。如果让一条简短的信息埋在毫无意义的修饰成分、限制成分之中,就像是一个戴了过多珠宝首饰,打扮得过于妖艳的女人一样,她的自然美被化妆品遮掩了。特别是应避免使用“一切”、“所有”、“根本”、“完全”、“凡是”、“最”之类的词语,以免引起别人的怀疑和不信任。

(2)适当选用一些模糊词语

可以适当选用一些模糊词语,例如,“可能”、“也许”、“一般”、“过些日子”、“考虑一下”等等。因为,无论对内对外,一般都不是一次性接触、一次性交谈就能解决问题的,一下子把话说绝了,可能会使得自己陷于被动的局面或困境,失去应得的机会。

多用陈述句和一般疑问句,少用或不用反问句;多用委婉和商量的语气,少用或不用命令的语气。曾经有一位先生在杂志上撰文说,他曾因有“你懂吗?”的口头禅而被人看做是骄傲的人,与人交谈时也常常因为此而产生隔阂。后经人提醒,他把“你懂吗?”改为“你说呢?”果然,人们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传递信息双方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双方尊重是公关取得成功的前提。例如,公交车上的售票员报站名:“前门下,有在前门站下车的乘客请下车。”第一个“前门下”是针对北京市的老市民,他们一听就知道到前门了,该下车了。而外地来的人却不易理解。所以,售票员又重复一遍:“在前门站下车的乘客请下车。”这句话兼顾到两类人的需要,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作用。

此外,在人际交往中,若想说出得体的语言,必须注意影响语言的各项因素,并注意语言的语音、语气、语速、节奏、语调的运用技巧。尤其是在交谈中,公关人员应重视听者的言语反馈,适应听者的需要,采取有效的表达手段。

总之,说话办事,要做到不卑不亢,圆滑中有果断,果断中有圆滑;要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让你的话合乎人心,给他人如沐语春风之感,自然柔和亲近;同时,我们还要记住老人们常说的“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办事要善于洞察人心,尤其是当你有求于他人时,更要见机行事,刚柔并济,才能转难为易,从而促使你办事成功。

4.说话简洁性——把话说得简约旨丰

英国人波普曾经说过:“话尤如树叶,在树叶太茂盛的地方,很难见到智慧的果实。”

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诗云:“削繁去冗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当今语言大师们则认为:“言不在多,达意则灵。”可见,用最少的字句,包含最多的内容,是说话水平的基本要求。

滔滔不绝,出口成章,是一种“水平”;而善于概括,简约旨丰,一语中的,同样是一种水平,而且更为难得。

2000年前,马其顿国王率领军队远征印度,时值盛夏,将士们口干舌燥。国王无奈,派人四处找水,结果只找来一杯水。国王高举水杯,对将士们喊道:“现在已经找到一杯水,有水就有水源,为了找到水源,前进吧!”说完便将这杯珍贵的水倒在地上。将士们受到鼓舞,群情激奋,顽强地向前冲去,夺取了战斗的胜利。

试想,倘若国王自己把水喝了,再发表一通冗长的训示,恐怕是不会有“群情激奋”之效的。

在中外各国历史上,许多伟人的谈话,每一句都是话语如金,言简意赅的。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发表就职演说时,仅用了135个字,成了世界演讲史上的经典。

1863年7月1日,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在华盛顿的葛底斯堡打响了。经过三天激烈的战斗,北方部队大获全胜。

战后,宾西法尼亚等几个州决定合资在葛底斯堡建立国家烈士公墓,公葬在此牺牲的将士们。1863年11月19日,公墓举行落成典礼,美国总统林肯应邀到会演讲。这对林肯总统来说,有很大难度,因为这次仪式的主持人是被当时在美国公认为最有演讲能力的著名教授埃弗雷特,此人尤其擅长的就是纪念仪式的演讲。而林肯只是出于总统的身份,才被邀请“随便讲几句话”的。

在这次典礼上,埃弗雷德教授那长达两个小时的演讲可谓精彩绝伦。在这种情况下,林肯总统该如何演讲才能和听众建立起良好的交流关系,并赢得他们的认可呢?林肯总统决定以简洁取胜。结果林肯总统大获成功。尽管他的演讲只有10句话,从上台到下台不过两分钟,可掌声却持续了10分钟,林肯总统的演讲不仅赢得了在场的一万多名听众的热烈欢迎,而且轰动了全国。当时的报纸评论说:“这篇短小精悍的演说是无价之宝,情感深厚、中心突出,措辞精炼,字字句句都很朴实、优雅,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

埃弗雷德教授本人也在第二天就给林肯写信道:“我用了两个小时总算接触到您所阐明的那个中心思想,而您仅用了两分钟就说得明明白白。”后来,林肯总统这次出色的演讲手稿被收藏在图书馆,演讲辞被铸成金文,存入牛津大学,作为演讲辞的最高典范。

林肯总统这次演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给予了我们一个启示:简洁精炼的语言会使说话人更具有魅力。

如果说写文章可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那么,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说话则应提倡“有话则短,无话则免”。

说话简洁大致有三个特点:

(1)通俗性

简洁的语言都很通俗明快,如果追求词藻的华丽,句式的工整,则必然显得拖沓冗长。

1936年10月19日,邹韬奋先生在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只做了一句话演讲:“今天天色不早,就用一句话来纪念鲁迅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可谓简洁之中见通俗,通俗之中显真情。

要使自己的语言简洁洗炼,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名句中,我们似乎可以揣测到古人追求语言简洁精当的用心良苦。

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少而准”、“简而丰”,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并善于综合概括。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交流语言才能准确、精辟,有力度,有魅力。同时还应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词汇。法国作家福楼拜曾告诫人们:任何事物都只有一个名词来称呼,只有一个动词标志它的动作,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如果一个讲话者词汇贫乏,说话时即使搜肠刮肚,也决不会有精彩的谈吐。此外,要会“删繁就简”,也就是培养说话简洁明快的一种有效方法。古代有一首“制鼓歌”,原文16个字:紧蒙鼓皮、密钉钉子,天晴落雨,一样声音。后来有人将其压缩为十二个字:紧蒙皮,密钉钉,晴和雨,一样音。更有大胆者将其删改后留下八个字:紧蒙、密钉、晴雨、同音。从意义上说,这八个字“制鼓歌”丝毫不比十六字和十二字的逊色。

需要一提的是,简洁绝非“苟简”,为简而简,以简代精。简洁要从实际效果出发,简得精当,恰到好处。否则,硬是掐头去尾,只能捉襟见肘,挂一漏万,得不偿失。应该承认,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简短的语言有时难以将相当复杂的思想情感十分清晰地表达出来。与他人交往,过简的语言则有碍于相互之间的了解,有碍于心灵之间的沟通。同时,简短也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邹韬奋先生在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只讲了一句话,短得不能再短,却精辟深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长达十五分钟,却也是世所公认的短小精悍的演讲。总之,简短应以精当为前提,该繁则繁,能简就简。

(2)概括性

人们在交流思想、介绍情况、陈述观点、发表见解时,为了使对方能够很快了解自己的说话意图,领会要领,往往使用高度概括、十分凝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问题的本质特征表达出来,以达到一语中的、以少胜多的效果。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善于高屋建瓴地把握形势,抓住问题的症结,并能用准确精当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达。

林肯在一次溯江视察途中与船员们握手时,有一位工人却缩着手,面对总统腼腆地说:“总统,我的手太脏了,不便与您握手。”林肯听后笑道:“把手伸过来吧,你的手是为联邦加煤弄黑的。”短短一句话,听起来极为平常,却高度概括,得其要领,充满感情。

事实上,不管世事多么复杂,不管产生多么深奥的思想,说到底,就是那么一点或几点经过概括和抽象了的认识。而这些要求,是精华,是核心,是本质,只要抓住它,就能提纲挈领,一通百通,产生“片言以据要,一目能传神”的效果。

恩格斯曾说道:“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难怪毛泽东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名言警句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3)应急性

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有时由不得你长篇大论,侃侃而谈,只能逼得你三言两语,述其概要。在有些紧要关头,惟有简明扼要的话语,才能显示其特有的锋芒。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向900余名戍卒发出起义动员:“公等遇雨,度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寥寥数语,精练、概括,极富号召力。与此相反,若紧急关头长篇大论,则事与愿违。1812年,英美战争全面爆发,美国政府紧急召开会议讨论对应宣战问题。会上,一位议员用马拉松式的演讲阻止通过对英宣战的决议。直到战火烧到家门口,形势迫在眉睫,这位议员仍在高谈阔论,喋喋不休。发言从下午一直持续到午夜,听众席上早已经是鼾声四起,最后,另一位议员又急又怒地用痰盂向发言者头上掷去,才使他结束了发言。

不难想象,这种“马拉松式”的发言,超出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人无法接受是一方面,贻误战机所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计算的。

古人形容美人的体态是“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同样,写文章说话讲究言简意赅,“增一字则密,删一字则疏。”诗人海涅曾经说过:“做演讲不能像皇帝出行,前后簇拥一大队人马。一句浩浩荡荡的句子里,往往只有一点儿意思,仿佛一辆金碧辉煌的宫廷大车,驾上六匹装饰华丽的骏马,一路行来,好不隆重。”

絮絮叨叨的长篇大论只会让人生厌,使人昏昏欲睡。只有简洁明快,语言流畅,直入主题,才能使对方在有限的时间里集中精力,才能使别人对你所讲的话产生兴趣,进而受到感染。

说话时是靠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来打动对方,而不在于言辞多么华丽。简短的语言能显示一个人的智慧。对于青少年来说,与人沟通时言语应尽量简洁、精练,让听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切忌说空话、说大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