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实用心理学2
20006400000019

第19章 婚姻家庭心理(6)

当然,良好的婆媳关系要靠婆媳双方共同营造,做媳妇的自然应该努力做好自我调整。不过,一般来说假如婆婆能做到这些,就会有一个婆媳和睦的家庭氛围了。

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

对孩子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最根本的还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学会教育,春风化雨,让孩子生活在真实的空间里。

(一)帮助孩子了解和接受自我,树立信心

通过合理有效的教育,让孩子对本身有适当的了解,并能悦纳自己,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即使是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坦然接受,不以为羞,不做无谓的怨尤。具体做法:

1.做一个细心的教育者,努力挖掘孩子的潜能,捕捉他的闪光点,(即使是不起眼的小事)并扩大化宣传。让孩子明显感觉到我是有优点的,我能行。

2.做一个有爱心的教育者,孩子表现出的点滴进步,要毫不吝啬地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且乘胜追击,督促他继续努力。

3.做一个有恒心的教育者,孩子表现出来的进步可能是瞬间即逝的,要持之以恒的关心他,爱护他,为打赢这场持续战而时刻准备着。

(二)尝试“惩罚”教育,发展孩子的责任感

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有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回答是。爸爸说,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给我。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就是美国的前总统里根。

这个故事,对改变我们家长以往固有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很有意义。时下,无论学校还是家庭,普遍提倡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于是,父母总乐意给孩子听“好话”,即使孩子已犯了错,家长也不会让孩子主动去承担责任,而大多由自己去向别人赔礼道歉。孰不知,长此以往,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就该给他们一些“惩罚”。当然,决不是体罚、伤害,也不是心理虐待和歧视,而是一种建立在对教育对象尊重的基础上的教育技巧。就拿孩子损坏别人的财物来说,如果家长只是一味的无条件的替孩子提供赔偿,或者是进行简单的责骂,这不仅包庇了孩子的行为,更严重的是孩子的心中没有产生一点责任感和愧疚感,认为这件事与自己没有多大联系。相反一种情形是,尽管由家长代替孩子赔偿,但家长有言在先,或者通过某种合理的方式与孩子订立“君子协定”,孩子必然心存感激,努力通过正当的途径实现自己给父母的承诺。这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生活适应能力

家庭不是孩子成长路途中的终点站,总要不断去面对新的生活环境,这就需要从小培养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凡是他自己能做的事决不包办,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同时注意培养他的交往能力。

2.及时与老师沟通,密切配合,是稳定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关键。入校后,经常与老师交流,主动向老师反映孩子的情况,努力与老师达成默契,使孩子感受到老师和妈妈一样爱自己,让孩子产生在校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四)学习如何“做决定”和“解决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威尔逊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他自己做了准备工作。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而且也没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经常需要带的东西。但妈妈并没有给儿子提示。

过了两天,妈妈问回来的儿子:“怎么样,玩得开心吗?”

威尔逊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问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好狼狈。”

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少带了呢?”

“我以为那儿的天气和这儿一样,没有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下次如果去佛罗里达,也带同样的衣服吗?”

“不会的,因为佛罗里达很热。”

“是的,你应该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做决定,是吗?那手电筒是怎么回事呢?”

“我想到要带手电筒的,可忙来忙去给忘了。我想,下次做事我该先列个单子,这样就不会忘了。”

我们来看看这位妈妈的做法。首先她给了孩子一个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让孩子在尝试中,而且是尝试“错误”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经验。正是由于这样的“错误”经验,威尔逊自己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也为他今后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性。重要的是,孩子这种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建构”。著名的教育家帕克赫斯特说:“经验对儿童的价值,如同对成人的价值一样,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对孩子来说,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经验更是难能可贵。要知道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重要得多,就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体验的机会吧,让他们去尝试成功,甚至是尝试失败和错误,只有这样,才会使他们积累起自己的经验,并能运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解决问题。

如何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是脾气越来越犟,总是不听话,跟你对着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

学龄前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对大人的要求和安排不会一味服从,喜欢“闹独立”。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一味训斥、打骂,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期望不切实际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提出的要求,应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过于严厉,损伤孩子自尊心

现在,有些家长还是满脑子的“不打不成材”的观念。认为“严”就是体罚,很少考虑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至讽刺、挖苦,有时还要对孩子动武。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居高临下,以势压服。

(三)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别强,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惊奇,大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事物,他们都要问问、玩玩、摸摸,有时就难免会闯祸。如果家长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明智的家长应该这样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四)反复唠叨,引起厌烦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唯恐他们不听,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即使明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逆反心理的正效应

孩子的逆反心理始终被认为有碍儿童身心健康。其实它虽有妨碍孩子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

(一)产生逆反心理是幼儿教育弊端的曝光

当前,幼儿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许多年轻的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对儿童提出的要求过高,让儿童承受的学习任务过重;不知道儿童具有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和资质,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孩子过早定向,强制儿童过早地从事长时间的专门训练。也有些父母脾气暴躁,动辄打骂、罚站,甚至逐出门外;还有一些父母却相反,视自己的孩子为“太阳”,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本来孩子可以独自很好的完成任务,父母却要唠叨半天,甚至包办代替等等。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正是这些教育弊端造成的。教养方式和手段违背了孩子的天性,自然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对抗和逆反心理。可见,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事出有因”,它在一定程度上敦促人们对幼儿对于错误的教育方法及时做出改进。

(二)逆反心理包含着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

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孩子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是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

(三)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其他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懑、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他们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心中,他们不会让有碍自己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心理、压抑心理,他们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他们以这种形式保持心理平衡,有时也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因此,父母应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善加利用,而不应在孩子有逆反心理的时候,一味抱怨、恼火,甚至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