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实用心理学2
20006400000026

第26章 电影·心理学(1)

《海上钢琴师》——88个琴键,一个人的世界

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

——《海上钢琴师》

剧情介绍

1900年的第一天,邮轮维珍尼亚号载着熙熙攘攘的欢呼人群在纽约港靠岸。在梦想的鼓动下黑压压的人流涌下船,迎接充满可能性的美好未来。喧嚣过后,船上除了船员所剩无几。于是添煤工人丹尼·布德曼偷偷跑到餐厅搜罗客人遗落下的贵重物品,结果一无所获。失望之余,他在钢琴架上发现了一个漂亮的婴儿。他抱起婴儿,看见他的目光清澈,皮肤白净。丹尼·布德曼对这意外收获十分惊喜,于是收留了这个孩子,起名叫1900,纪念这孩子在新世纪的第一天被他收养。

善良的丹尼·布德曼十分疼爱小1900,教他读书,不让他受苦。但因为没有任何出生证明之类的文件,丹尼·布德曼害怕1900会被别人抢走,不许他离开船舱一步。在1900八岁时,丹尼·布德曼死了,在懵懂的1900于生离死别前迷茫时,突然听见远处传来美妙动人的声音,他回过头,身边一个亚洲女人告诉他,这是音乐。

几日后,1900在夜里偷偷溜进餐厅,来到白天船属乐手演奏娱乐上等乘客的钢琴前,弹起了自己即兴发挥的曲子。歌声吵醒了许多乘客,他们好奇地想去探个究竟,却都陶醉在这小家伙如天籁般的音乐中。直到音乐停下来,船长才过去阻止他弹琴,年幼的1900回答说:“让规矩全都滚蛋”。

几年后,成人的1900成了维珍尼亚号乐队的钢琴师,虽然他从未下过船,但是已经名声远扬。在一次暴风雨中,他巧遇了正在晕船的麦克斯,两个人十分投缘。从此,麦克斯成了他一生的知己。

麦克斯十分欣赏1900的音乐才华,但同时也对他固执地不肯下船登上陆地感到困惑。他希望1900能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华,得到世人的承认,名利双收,过上好的生活。但对1900而言,世人向往的生活对他而言太过遥远,无法理解,也因此根本不具备诱惑力。

即使弹琴胜过爵士乐的始祖莫托,让1900名声大噪,唱片出版商希望为他录制唱片,并保证他会名利双收,他的内心依然平静,安于生活和音乐带给他的快乐。直到他遇到一个朴素而迷人的女孩。那一天他正在录制唱片,女孩顺着窗子向里看,和他四目相对,他立刻爱上了她。随兴而发弹奏了一曲为爱情的柔情似水的曲子。

在女孩下船的几周后,1900十分的痛苦,他想去找她。麦克斯的劝说和对爱情生活的憧憬打动了他,他最终决定下船,登上陌生的陆地。那天所有的船员都和他挥手告别,他穿着麦克斯送给他的大衣,缓慢地走下船梯,但当他即将踏上土地时,他茫然地看着偌大的纽约市,凝视了一阵,他突然拿起礼帽抛向远方,然后回头,返回船上并表示不会再下船。

直到许多年后,大战结束,早已离开维珍尼亚号的麦克斯偶然发现破旧的维珍尼亚号就要被炸掉,他坚信1900在船上,几经周折,最终找到了他。但是1900执意不肯下船,麦克斯最终悲伤地离去,在远处目送维珍尼亚号和1900一同被炸得粉碎。

内心的呓语

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需要封闭和退守的天地,就如钢琴师1900的世界——船和钢琴。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自己的习惯,而且对制度和习惯产生着无限的依赖甚至与之共生死,如钢琴师一样与大船同归于尽。

钢琴师喜欢船,喜欢摇摆和漂浮的大陆,喜欢那些匆匆的过客从眼前走过,因为他已经彻底地习惯了,已经与船和钢琴融为了一体,一旦离开那里,他会感觉到陆地在摇晃和颤抖,习惯了动荡,是不是也就拒绝和厌恶和平和宁静呢?

喜欢看别人实现梦想的人生匆匆来去,喜欢自己在钢琴前独唱主角,这种喜欢是不是也说明了一个人思维定式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禁锢?一个不能适应环境变化、不能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自己角色的人注定与那个时代一起消亡,这是社会的也是自然的生存法则,那么钢琴师的结局是不是一种历史时代消亡的寓意?钢琴师是依赖那个时代还是被那个时代抛弃了?只知道他的故事变成了另一个朋友的传说!

钢琴师是喜欢自由的,喜欢自由地弹奏自己的钢琴,喜欢自己的生活表达方式,喜欢船上那种世外桃源的自由和恬淡,可是世外桃源毕竟是世外桃源,这是不是导演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抑或是对战争世界的一种逃避心态?因为片中,小号手离开船之后,像钢琴师那样说了“让战争滚蛋!”的台词,可惜没有钢琴师的气势。

钢琴师代表的是一种童真和纯洁?代表的是人类对大同世界的向往?代表的是对人类繁文缛节的不屑?还是代表人类对自身无穷无尽的欲望的恐惧?当钢琴师站在舷梯上犹豫不决的时候,面对尘烟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钢琴师终于下定决心从此不再离开自己漂浮的世界。

经典台词

——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唯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拿一部钢琴来说,从琴键开始,又结束。你知道钢琴有88个键,随便什么琴都没差。它们不是无限的,你才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弹奏出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习惯了。

——你把我推到舷梯上然后扔给我一架有百万琴键的钢琴,百万千万的没有尽头的琴键,那是事实,麦克斯,它们没有尽头。那键盘是无限延伸的。然而如果琴键是无限的,那么在那架琴上就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你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钢琴。

——天啊!你……你看过那些街道吗?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下去该怎么办?你怎么选择其中一条去走?怎么选择“属于你自己的”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或者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

——那个世界好重,压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里结束,你难道从来不为自己生活在无穷选择里而害怕得快崩溃掉吗?

——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2000人。这里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用钢琴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

——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而你是例外,麦克斯,你是唯一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唯一的一个,而且你最好习惯如此。

《爱德华大夫》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晚安,做个好梦,心理分析需要梦。

——《爱德华大夫》

希区柯克的名作《爱德华大夫》的另一个中文译名叫《意乱情迷》,这个名字也和影片的剧情十分贴切。影片开头以一句莎士比亚的经典名言引出故事:“错误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应该归责于我们自己”。这部影片是希区柯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也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完全以精神分析学为主题的影片,从人物设置到解梦释惑,影片都充满了最基本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大大挖掘了在电影当中运用精神分析法来解释行为的可行性。在此之后,各种关于精神病题材的电影纷纷登场,该片就成了此类电影的开山之作。

剧情介绍

影片以寒风中凋零的树枝开始,一句莎士比亚的名言和一段关于心理分析的语句似乎表明了这将是一个贯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故事。

一个普通的精神分析病例引出了影片的女主人公——精神病院的心理大夫彼特森,她是个专心于学术的美女。这所医院原来由莫奇森医生主管,即将由医学界著名的爱德华大夫接手,彼特森就是爱德华的崇拜者之一。

新来的爱德华大夫英俊不凡,但似乎太年轻了点,他和彼特森彼此很快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彼特森很快发现,他其实并不是爱德华大夫,而是一个被某些可怕的事困扰的失忆症病人约翰·布朗,而第二天赶来的爱德华的秘书更使他背上了谋杀爱德华的罪名。

彼特森找到了已逃走的约翰,试图用精神分析法帮助他回忆起隐藏在记忆深处的真相。警察的追捕,让两个人来到彼特森老师阿利克森的家中,这位和蔼善良的老人收留了他们,并帮彼特森一起治疗约翰·布朗。

经过诱导,约翰·布朗说出了自己的梦境,师徒两人分析出谋杀发生在爱德华与他滑雪的时候。为了让约翰彻底摆脱噩梦,彼特森和他来到滑雪场,在两人危急关头,约翰终于回忆起小时的情形,摆脱了犯罪情结,也记起了爱德华出事时的情形。

警察按约翰提供的线索找到了爱德华大夫的尸体,但却从尸体中找到了子弹,约翰仍然无法摆脱谋杀的指控。彼特森为约翰多方奔走没有结果,只能回到医院。

莫奇森大夫的一句失言,令彼特森如梦初醒,她联系约翰的梦境,整个故事终于有了结果。面对自己的阴谋的败露,莫奇森大夫无力向彼特森开枪,绝望地饮弹自尽。

永远的经典之作

如影片开头所说,这是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故事。精神分析是处理健康人的情感问题的一种方法。分析者只要到病人的内心深处探寻出它潜藏的问题,使其敞开心扉,一旦围绕病人的情节被揭示出来,并加以解释,病人的痛症和混乱就会消失,非理性的恶魔就会被逐出人类的灵魂。

影片中最著名的片段是那个梦的描写,它也是影片最具奇幻色彩的地方。据说,该片导演希区柯克为此特意请来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来制作梦境图景,从而使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一个迷幻的梦中世界。在这个设计中,梦不是含混不清的,而是表现得有棱有角、触目惊心。这个设计为电影增色不少,也让观众从另外一个独特的角度看到了神秘的梦境。

另外,在老人家中,约翰受到毛毯上条纹和卫生间里白色瓷砖的刺激,意识顿时变得混乱,他拿着剃刀准备把阿利克森杀死,而阿利克森好像毫不知情,还热情地让约翰喝牛奶。这时我们看到的是约翰杀气腾腾的双眼,以及透过牛奶杯底拍摄的阿利克森模糊的身影。接着镜头就切到第二天早上,阿利克森歪倒在沙发中,彼特森惊恐万分,而阿利克森突然坐起来显得安然无事。原来阿利克森早就察觉到不对,所以在牛奶中就放了点镇静剂。这段情节的处理惊险万分而又极具戏剧性,起承转合滴水不漏,让人叹服导演手法之高明和完美。

在影片的结尾,深知难逃惩罚的莫奇森大夫把枪口对准了彼特森,可是被勇敢的彼特森一番话说得心悸之后,慢慢地把枪对准了自己,即对准了摄影机,也就是对准了观众,接着子弹飞出,火光一闪,出现了这部黑白片中唯一的红色。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令人心跳不已。

在电影中,约翰的精神异常在医学上被解释为臆想性遗忘症,他所遗忘的是曾对他有过创伤性和曾使他痛苦的事情。这类病症导致的遗忘程度往往因人而异,但最主要的核心就是这类病人在清醒的时候是绝对不可能回忆起来的,所以影片中当约翰看到一些类似于条纹型的物品时才会想起那些痛苦的往事,并且人们潜意识里被压抑的成分在做梦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所以通过对梦境的解释也可以表现出平常不会表达出来的事情。

此外,选择精神病医院为场景来图解精神分析的理论是非常合适的,因为精神病医院往往被比做是社会层次中最极端的一个体现。这类题材还出现在《飞越疯人院》、《梦旅人》、《雨人》等影片当中。20世纪80年代这部电影曾在我国公映,在观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今天为止,在学习、研究心理学的人群中,在很多精神病医院里,《爱德华大夫》仍然是必看的影片。它是精神分析类题材影片中永远的经典。

《美丽心灵》——美丽人生

逻辑是什么?谁去决定原由?只有在这神秘的爱情方程式中,才能找到逻辑或原由来。

——小约翰·福布斯·纳什

《美丽心灵》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极富人性的剧情片。故事的原型是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纳什早年就做出了惊人的数学发现,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面对这个曾经毁灭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的相助下,毫不畏惧,顽强抗争。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努力,他终于战胜了这个困难,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剧情介绍

1947年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并研究数学。这个“神秘的来自西弗吉尼亚的天才”并没有上预备班的经历,也没有遗产或富足的亲戚资助他进入“常春藤盟校”,但普林斯顿最具声誉的奖学金证明他确实属于普林斯顿。这对纳什或是对普林斯顿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优雅的社会交际他根本不屑一顾,上课也提不起什么兴致。他整天沉迷于一件事:寻找一个真正有创意的理论。他深信这才是他应该从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