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实用心理学2
20006400000006

第6章 形形色色的心理效应(5)

显然,这九个问题是针对技术创造提出的。但是用这种拟清单的办法来逐步培训自己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有普遍意义的。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如果碰上“瓶颈”卡住时,先静下心来,用点时间去拟一份思考角度的清单好好琢磨一下那些“能否”的角度,这对填补思考的空白点,寻找“新的要素子系统”,想来是不会没有益处的。

三是学会“积极的休息”。

在一个人解决某一问题或从事某项创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要经历四个阶段:

(1)检查和清理问题的“准备期”。这一阶段的状态是高度紧张,全神贯注和努力、深入地对对象进行探讨。

(2)将活动的重点从意识区转移到无意识区的“酝酿期”。在这个“短时休息”的阶段内,有的人养神休息或者睡觉,有的人则通过运动或散步来“散心”。

(3)产生解决问题之办法的“顿悟期”,也许豁然开朗、也许突然感叹:“啊,原来如此!”

(4)“完善期”,为了精确地阐述问题而全力以赴,苦心孤诣地探索和思维。

这四个阶段,是以“紧张→松弛→顿悟→紧张”之循环的节奏呈现的。一方面是努力、紧张和积极,另一方面是散心、松弛和解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我们的思维被“瓶颈”卡住时,一般正是思维高度紧张之际。而精神高度集中考虑一个问题,时间过久可能会造成思想堵塞,就像在竭力回忆一件从记忆中消失的事情时往往出现的情况,因为当自觉的思考在不断活动和十分疲劳时,可能收不到下意识思考传递的信息。这对寻找“新的要素子系统”,呼唤“东风效应”以消释“瓶颈效应”是无益的。因此,必须学会“积极的休息”,就是在思维过程中,紧张的思考后,如果发现被“瓶颈”卡住了,那就不妨暂时松弛一下,休息一会儿,使大脑神经中枢在思维的循环性节奏中恢复平衡状态,这往往有助于“顿悟期”的降临。心理研究以及众多事实,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诚然,我们还可以找出其他一些方法来。关键的一点是,请你记住,TOT状态并不神秘,“瓶颈效应”也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想方设法去寻找“新的要素子系统”,依靠知识和实践经验激发想象力,那么,办法就会“为有源头活水来”,何愁“东风效应”呼唤不来呢?!

金钱不是万能的——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的定义

德西效应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培增,积极性更高,反而其效果降低,变成是二者之差,外加报酬(主要是奖励)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

德西效应的实验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德西效应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有趣的德西效应呢?可能的解释是:

1.原有的外加报酬距有关需要满足的水平太远,对外加报酬的要求太强烈;

2.直接激励的原有强度不足;

3.价值观(思想信念)的某种偏差,未能将需要层的结构调整得合乎工作要求。

处理好这几个因素,一般会降低外加报酬对内感报酬的消极影响,外加报酬会在不影响内感报酬的情况下发挥自身的作用。

德西效应的应用

薪酬是企业管人的一个有效硬件,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情绪,但是每一个公司都不轻易使用这件精确制导武器。如果使用不好,可能会带来“德西效应”,不仅不能激励员工,还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在IBM有一句拗口的话:加薪非必然!IBM的工资水平在外企中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低的,但IBM有一个让所有员工坚信不疑的游戏规则:干得好加薪是必然的。1996年初IBM推出个人业绩评估计划(PBC)。PBC从三个方面win(致胜)、executive(执行)、team(团队精神)来考察员工工作的情况。IBM薪酬政策的精神是通过有竞争力的策略,吸引和激励业绩优秀的员工继续在岗位上保持高水平。IBM独特而有效的薪金管理,能够通过薪金管理达到奖励先进、督促平庸。IBM将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相互挂钩而且有效地避免了“德西效应”的产生,这种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高绩效文化。

一个私人企业老总每每向人抱怨自己的高级人才大量走失:“我已经连续给他们涨了很多次工资了,怎么看不到一点成效呢?”就薪金这个角度来看,原有的外加报酬如果距离人才需要满足的水平太远,直接激励的原有强度又不足,必然导致“德西效应”。如果人才觉得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都不尽如人意,即使外在报酬不断增加,也无法达到他的预期,转投他处是必然的结局。

德西效应除了应用在企业中,也能在学校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因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就一定要处理好内感报酬与外加报酬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的关系以及同教师、学生内心感受的关系,避免产生德西效应,使教师的教学动机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让我一次说个够——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的实验

在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具有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的情绪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了解决问题,工厂一直在竭力地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一系列研究试验。这一系列试验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个“谈话实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由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累种次数达两万余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一律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实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为什么?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诸多不满,一向无处发泄。“谈话实验”使他们这些不满的情绪得到了充分地发泄,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或称为“宣泄效应”。通过人们尽情地宣泄抱怨和意见,从而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霍桑效应的案例

美国《读者文摘》刊登过一篇文章:一天深夜,一位医生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妇女打来的电话,对方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恨透他了!”“他是谁?”医生问。“他是我的丈夫!”医生感到突然,于是礼貌地告诉她:“你打错电话了。”但是,这位妇女好像没听见似的,继续说个不停:“我一天到晚照顾四个小孩,他还以为我在家里享福。有时候我想出去散散心,他却不肯,而他自己天天晚上出去,说是有应酬,谁会相信……”尽管这中间医生一再打断她的话,告诉她,他并不认识她,但是她还是坚持把自己的话说完。最后,她对这位素不相识的医生说:“您当然不认识我,可是这些话已被我压了多时,现在我终于说了出来,我舒服多了,谢谢您,对不起,打搅您了。”

霍桑效应的分析

人的一生中会产生许多意愿、情绪,而最终能实现或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压抑,克制意愿和情绪,会在心理上积蓄能量。虽然它可以通过别的途径转移,却不会被直接消灭。人们在压抑、克制阶段往往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如果一直找不到宣泄的途径,那就会使人们在心理上形成强大的潜压力。过分压抑会造成人们从心灵深处与外界日益隔绝,导致精神忧郁、孤独、苦闷和窒息;一旦控制不住,会导致其冲破心理堤坝,使人显现一种变态的行为,甚至导致精神失常。

堵塞不如疏导。强化“霍桑效应”,必须懂得“冲突的艺术”,抓住冲突的契机、促进与他人角色之间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创造崭新的生活,卓有成效地发挥其功能。

霍桑效应的要点

一是交流。让冲突成为增进交流的重要手段,从中获得深层的信息。

二是倾诉。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不称心的事情时,不要对情绪采取一味压抑的办法,而是要适度与家人,朋友倾诉和发泄一番。作为家人和朋友,要学会倾听和宽容地看待对方的发泄。

三是预见。对冲突的后果要有充分的预见性。并采取适当的调节措施,使结果不偏离方向。

四是驾驭。在冲突过程中,必须掌握分寸,不要适得其反。每个人都有最脆弱的一环,只要你的冲突对方不是你的敌人,就切勿打击对方最脆弱的一面,冲突时只能针对特定的主题或某一件事,勿扯进所有的事情,不可一再揭对方的疮疤。

五是转移。冲突应尽可能地朝向那些似乎是无关紧要的环节进行。要善于“转移阵地”,不要老是在某一问题上“打持久战”。争论下去已无技可施时应立即停止。叫停以后如仍不服气,可等较为心平气和的次日加以讨论。

六是幽默。幽默有时能取得异乎寻常的效果,在许多场合将一场自然的冲突朝着人们的良好愿望转化。幽默可以提醒冲突中的对方,自己是在进行着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建设性的活动。幽默可以帮助人们把压抑所造成的情绪,以合法的、文雅的方式宣泄出去。

霍桑效应的应用

1.日本,一些企业设立了的“特种员工室”。此室里陈设有经理、车间主管、班组长的偶像及木棒数根,工人对某管理人员不满,可以棍打自己所憎恨的人偶像,以泄愤懑。

2.法国,近来出现的新兴行业:运动消气中心。据说在巴黎有上百个。主办人大都是运动心理专业的行家里手,针对失业等诸多问题所造成的人们心情积郁状态,他们认为:运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好方法。因此,每个运动中心均有专业教练指导,教人们如何大喊大叫、扭毛巾、打枕头、捶沙发等,也有的先进行心理治疗,找出“气因”,用语言开导后,再让“气者”做一种专门为其设计的运动量颇大的“消气操”。

3.美国,近几年来也诞生了各种“泄气中心”,专为在现实生活中受了冤屈而想发泄的人服务。有的医生则用发泄疗法治疗某类病人,即医生让许多病人坐在一起,让大家毫无顾忌地“吐苦水”,发怨气,把郁积心中的苦恼情绪一古脑儿“吐”出来。

4.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教师,就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说自己对老师,对同学或者对班级工作、学校管理的不满。学生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自己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果他们的困惑得到解除,所有的问题得到解决,提出的建议得到采纳,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努力。

颠覆传统得自由——定型化效应

定型化效应的定义

“定型化效应”,也叫“刻板印象”。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某些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消极的一面表现为: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

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等等。

定型化效应的特征

1.对社会人群的简单化的分类方式和泛化概括的认识;

2.同一社会人群中刻板印象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3.与事实不符,甚至有时完全错误。它常常是造成人们认知偏差或偏见的主要原因,但在某些条件下有助于把现实中的人们加以归类进行概括性地认识,成为知觉他人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