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合理安排各种学习内容。
孩子心情比较愉快,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间,家长可以安排他原本不太喜欢的科目;零星的、注意力难集中的时间,可以安排他做习题或学习孩子最感兴趣的科目。但还要注意穿插文体活动、家务劳动等,以此来调节孩子的大脑及四肢。
⑤注意效果,及时调整。
每个学习计划执行到一个阶段,就应该检查一下效果。如果效果不好,就需要查找原因,进行必要的调整。
(2)家长帮助孩子订立学习计划,要避免走进误区
①不要强行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希望。
父母对计划提出建议是必要的,但却往往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意愿,无形中给孩子造成压力,使其产生逆反心理,结果得不偿失。
②学习计划的内容不要安排得太紧。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没有好的休息就不可能有好的工作,学习安排得太紧,会让孩子喘不过气来,甚至产生厌烦感。
③如果开始孩子无法依照计划行事,不要责难他。
孩子刚开始就失败而无法获得父母的理解,通常就再也提不起兴趣了。
(3)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的具体内容
那么,怎样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呢?一份好的学习计划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①进行自我分析。
孩子们每天都在学习,可能有的孩子没有想过自己是怎样学习的这个问题,因此制订计划前首先要进行自我分析。
分析自己的学习特点。可以让孩子仔细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学习特点。每个人的学习特点都不一样:有的记忆力强,学过知识不易忘记;有的理解力好,老师说一遍就能听懂;有的动作快但经常错;有的动作慢却很仔细。如在数学学习中有的理解力强,应用题学得好;有的善于进行口算,算得比较快;有的记忆力好,公式定义记得比较牢;有的想象力丰富,善于在图形变换中找出规律,所以几何学习比较好……可以全面分析自己。
分析自己的学习现状。一是和全班同学比,确定自己成绩在班级中的位置,用“好、较好、中、较差、差”来评价;二是和自己过去的情况比,看它的发展趋势,通常用“进步大、有进步、照常、有退步、退步大”来评价。
②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从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的力量。没有学习目标,就像漫步在街头不知走向何处的流浪汉一样,是对学习时间的极大浪费。
确定学习目标首先应体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其次要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此外还要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和现状。当然还可考虑一些社会因素和家庭情况。
学习目标要具有适当、明确、具体的特点。适当就是指目标不能定得过高或过低。过高了,最终无法实现,容易丧失信心,使计划成为一纸空文;过低了,无须努力就能达到,不利于进步。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经过努力就能够达到的目标。
明确就是指学习目标要便于对照和检查。如:“今后要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这一目标就不明确,怎样努力呢?哪些方面要有进步?如果改为:“数学课语文课都要认真预习。数学成绩要在班级达到中上水平。”这样就明确了,以后是否达到就可以检查了。
具体就是目标要便于实现。如怎样才能达到“数学成绩中上水平”这一目标呢?可以具体化为:每天做10道计算题,5道应用题,每个数学公式都要准确无误地背出来,等等。
③科学安排时间。
确定了学习目标之后,就要通过科学地安排,使用时间来达到这些目标。要符合“全面、合理、高效”的要求。
全面是指在安排时间时,既要考虑学习,也要考虑休息和娱乐,既要考虑课内学习,还要考虑课外学习,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学科的时间搭配。
合理是要找出每天学习的最佳时间,如有的人早晨头脑清醒,最适合于记忆和思考,有的则在晚上学习效果更好,要在最佳时间里完成较重要的学习任务。此外,还要注意文理交叉安排,如复习一会语文,就做几道算术题,然后再复习自然常识、外语等。
高效指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一般来说,把重要的或困难的学习任务放在前面来完成,因为这时候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而把比较容易的放在稍后去做。此外,较小的任务可以放在零星时间去完成,以充分做到见缝插针。
一天中供自己安排的时间基本上分为四段:早上起床到上学,上午放学到下午放学,下午放学到吃晚饭前,吃晚饭后到睡觉。这时候家长也要提醒孩子应在这四段时间里统筹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内容。
④在进行时间安排时须注意的两点。
要突出重点。也就是说,孩子需要根据自我分析中提出的学习特点或比较薄弱的学科在时间上给予重点保证。
要有机动时间,计划不要排太满太紧,贪心的计划是难以做到的。
家长需要提醒孩子订了计划,一定要施行,不按计划办事,计划也就没有用了。为了使计划不落空,要对计划的实行情况定期检查。可以制定一个计划检查表,把什么时间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进度,列成表格,完成一项,就打上“√”。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并修改计划,使计划越订越好,使自己制订计划的能力越来越强。
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
——马卡连柯(前苏联教育家)
7.帮助孩子掌握考试的答题技巧
家长们经常遇到孩子一考试就怯场,发挥不好的问题,而对孩子考试怯场却束手无策。其实,考试怯场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任何有考试的场合都可能出现,在小学生中更多些。怯场是一种短暂性心理失常现象,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情绪过度紧张所致。表现为原来已经熟记的材料、熟练的动作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头晕(俗称晕场)、目眩、心悸、恶心等症状,结果造成考试失利。
产生怯场的生理原因,是大脑皮层中由于情绪高度紧张而出现了优势兴奋中心,这个优势兴奋中心又因为免诱导规律而使大脑皮层的其他部位产生抑制,简单地说,就是大脑中紧张的兴奋中心把其他该兴奋的地方给压抑住了。因此,解决怯场问题,关键在于消除干扰性的优势兴奋中心。
孩子的过度紧张是由于过度的压力制成的,这压力既有外部的,也有自身的。
(1)压力来自家长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值非常高,而且把期望变成了言语、行动,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你一定要考好,考好了有奖励。”“考不好就是没出息。”“父母的希望全在你身上,考不好就全完了。”“考不好,回来跟你算账”……而且家长还在行动上重点保护即将考试的孩子,准备营养品、补脑液、高级饮料……这些言行成为有形和无形的压力,集中到孩子脑子里去。
(2)压力来自学校
有些学校以及老师运用动员、成绩排队甚至倒计时方式促使学生好好念书,提高成绩。对于面临升学考试的学生,更是双管齐下,造成紧张气氛。其实,这对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
(3)压力来自社会
由于社会上竞争日趋激烈,各种考试成为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亲友们见到孩子,经常会问:“书念得怎样,考试得多少分?”而且往往鼓励几句:“好好念,将来考大学,当专家。”殊不知这些关切的话语,对孩子都会成为心理压力。
如果一个孩子对这些压力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变压力为动力,在考场上不乱方寸,那么,不但不会影响成绩,还有可能考得比较好。
如果一个孩子本来成绩就不好,而且没有信心,对这些压力抱无所谓态度。任谁怎么说,我行我素,考试也不会见起色。
问题在于,有的孩子心很重,把这些“石头”一块一块摞在脑子里,而且自己给自己加压,自我期望值也很高,但是又缺乏坚强的意志来调控高度紧张的情绪。一到考试的时候,高度紧张的情绪就成为严重的干扰源,当然考不好了。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解决考试怯场的问题呢?看专家们给家长支的招吧。
(1)让孩子保持平常心,要从考前复习开始
许多孩子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离考试还有一个星期左右,会突然发现以前记住的不少知识点都忘了。“打开书什么都明白,合上书大脑一片空白。”于是心里越来越焦急,越心急,越看不进书,开始了恶性循环。
这种心态是由于过分在乎考试结果,一心想取得好成绩,压力大,过于紧张所致。家长应该提前告诉孩子,若遇到这种情况,应静下心来,不要过多地考虑考试成绩的问题,还要注意劳逸结合,有计划地安排好复习,稳步求进展。
(2)家长带头做好考试减压工作
帮助孩子解决考试怯场就要从家长自身开始做起,做好减压的工作。一方面,家长不要在平时给孩子太多的精神压力,不要盲目地给孩子定过高的指标,达不到就如何如何。在临近考试时,尤其不要天天嘴不离口地谈考试的事,因为你说得越多,考试时刺激孩子产生紧张情绪的信号就会越多。另一方面,不宜在孩子考试前和考试期间,为孩子做过多的物质准备和具体服务,如买很多的营养品,像保护大熊猫似的处处服务周到,这些做法会给孩子增压。适当改善一下饮食是可以的,不能过分。
(3)淡化考试气氛,放松心情
像竞技运动比赛前的放松、调整一样,家长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减压,尽量让孩子感到考试不过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和其他的日子一样,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切不可制造出“临战”时草木皆兵的紧张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