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和孩子分清界限
20012200000013

第13章 与孩子分不清界限的父母(1)

4.1 对孩子期望过高的父母

几乎每个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和过于美好的想象。他们期望孩子有天赋、聪明、什么都比别人好,最好还是位神童。如果父母没进名牌大学,就希望孩子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如果父母运动不好,就希望孩子成为奥运健将;父母连琴键都不会摸,却希望孩子是另一个萧邦。也就是说,父母不是成功者,就寄希望于孩子获得成功,送孩子去学弹琴、学书法、学绘画、学戏剧等,并施加压力,使之不落后于其他孩子。

因客观因素当年没能如愿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考虑孩子实际天赋,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厢情愿地下血本培养,指望自己的孩子长大能出人头地,成为一个什么科学家、舞蹈家、各类明星、企业家……来圆自己当年的梦想。因当年学业不利影响到事业不利的父母,更容易把成功的法则简单理解为学业优异。

于是,父母对孩子的唯一考核指标就是——学习成绩。孩子便成了学习和考试的机器,凡与学习和考试相关的就大开绿灯,凡与学习和考试无关的就一概让路,对孩子的生活起居过分呵护,吃要注意什么营养,玩要注意什么危险,恨不得除学习以外的事,都替孩子包办了才好,以免其分心。父母对子女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命令子女必须照办,以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其结果又怎样呢?

高分低能者多,高智商犯罪者多,低分自杀者多。大家都知道父母为了孩子,忙于工作,忙于家务,忙着挣孩子的各类学费的钱,为了孩子许多父母真的舍弃了自己的生活。可孩子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他们在自编的一首歌中这样唱道:“你说你每天为家庭奔波,我却从来没有快乐过。”

一个中学生在他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很能代表孩子们当前的心态:

“大人教育我是为我好,可有时侯我觉得他们说不到我的心里去。爷爷说应该为有机会上学而感到幸福,他小时侯捡垃圾、做苦工,看到地主的孩子上学羡慕得要哭。爷爷不知道,现在如果能让我少做点功课,少练会儿琴,我宁可去捡垃圾、做苦工。”

“我们知道父母以一生的血泪换来的经验教训决不会害我们,可大多数的孩子不愿接受,要自己去实践、自己去体验。也许我们在怀疑他们的经验是不是更多的是从他们那个时代来的,时代不同了,是不是经验也可能过时了。”

“我们想用自己的经历反驳父母的经验,可我们又是一代孝而不顺的人,或者说我们是阳奉阴违的一代。在他们教育我们的时候点点头,然后做自己要做的、想自己要想的,再编个故事去骗骗父母,他们会信。”

听到这些,不知作为父母的有何感想?是为父母们鸣不平,还是对孩子抱同情?

期望高则要求严,期望愈高则要求愈严,期望过高则要求过严。严格要求是父母教育孩子成人成才的必要手段。但凡事都有个度,严格要求有助于孩子成才,要求过严却常常适得其反。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

女孩有一双美丽的手,十指纤纤、修长柔美。女孩弹得一手好钢琴,所有的人都说,孩子有前途,将来一定能成为钢琴家。父母也同样抱着这样美好的愿望。

于是,他们想尽办法让孩子学琴,投名师、请家教,陪着、看着、甚至逼着孩子练琴。为此他们付出了很多心血,也花了很多钱。邻居、朋友、亲戚无不对他们的一片苦心和教子有方交口称赞。

孩子的课余时间全部投入到练琴、学琴中,渐渐地孩子厌恶了这种生活。她羡慕楼群间自由奔跑的同龄人,她搞不懂:“为什么我没有这个权力?”

最后,她把所有的罪过全归于这双手:正是因为有这双手,这双美丽的会弹钢琴的手,她才失去了游戏、快乐和自由。她开始厌恶、痛恨这双手。终于有一天,她趁家中无人,抓起菜刀,毅然挥向自己美丽的手……

父母们常会忘记一个最显而易见的道理:他们的孩子也是通过自然生产而降生的普通人。给孩子幸福,便是让她的天性自然发展。研究表明,若父母给孩子压力太大、太早,会有以下现象:

1.被动学习,成绩不稳定

被动学习的成绩提高不会是永久性的,即使开始时能超过其他孩子,但当其他孩子也开始学习时,优势就会消失。即使是短期内在某一方面较有成就,但是,他们的思维、逻辑、推理落后于其他孩子,因为他们是被动的,对学习没有激情,所以效果不会很好。

2.压抑过多,非智力因素发展滞后

这类孩子因受大人支配太多、指责太多,所以自我激励感很弱,创造性和想象力受到压抑,好奇心也受到阻碍,很难发现自我价值。他们因早期受压太大,承受较多挫折,因此自信心与自觉性也受到打击。这种孩子只是父母的影子,他们认为,父母要我做的事是重要的,而自己要做的事是不重要的。

3.影响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

这些孩子由于学习压力太重,失去了童年的乐趣,没有正常孩子那样的欢乐,并因此而影响了社交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及心理发育。

要使你的孩子成为健康聪明的孩子,他就应该被爱、被尊重、自由自在,有自信心与自尊心。让孩子成为行为的主导,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他对知识的渴望,了解他的痛苦,而不是强加给他些什么。

有时,父母并不认为自己在给孩子施加压力。虽然他们承认不是在培养神童,但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手段会引起相反的结果。

千万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以一颗平常心待之。告诉孩子:“做好你自己,做一个优秀的自己!”也要告诉自己:“世界上有神童也有天才,但凤毛麟角、微乎其微,为什么偏偏要降生在我们家呢?”

我们的孩子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儿童,和别人家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有缺点也有优点,有长处也有短处,有不如别人的地方也有别人不如的地方,以一颗平常心待孩子、爱孩子。应该让孩子心平气和、轻轻松松地享受我们的爱,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4.2 拿孩子作比较的父母

当磊磊一个半月大的时候,他的妈妈惊讶地发现,儿子居然已经在拍打悬挂在婴儿床上面的玩具,而根据婴幼教育读物里的描述,小婴儿应该要到二三个月大时,才会出现这种拍打玩具的动作。因此,磊磊的妈妈兴奋地向左邻右舍宣布自己儿子的神奇表现。

当磊磊四个半月大的时候,他又出现另一项早熟的特征:他居然已经会坐起来。于是,妈妈又兴奋地把这个消息告诉她的亲戚、朋友。当磊磊一岁的时候,他告诉妈妈:“我长大以后要当医生。”磊磊的妈妈再次骄傲地告诉别人:“我的儿子好会讲话。”

磊磊的妈妈非常喜欢向别人吹嘘自己儿子的表现,直到有一天她到朋友家里做客时,无意间发现一件非常气馁的事情后,从此才停止这样的行为。

她朋友有个习惯,喜欢将孩子发育的情况以及值得回味的事情,随手记在挂在厨房的挂历上,当磊磊的妈妈在朋友家厨房里喝水时,她顺便瞄了挂历几眼,没想到无意间发现朋友的儿子早在几个星期以前,就已经告诉母亲他长大以后要开飞机。

由于朋友的儿子比磊磊还要小四个月,因此磊磊的妈妈稍微推算一下,这等于说朋友孩子的发育要比磊磊还快上四个多月,这个情况让磊磊的妈妈觉得非常沮丧。不过,她也终于从中了解到,作为父母实在没必要因为小孩的一点点进步而自我膨胀。

父母以自己的孩子为荣,这种现象非常正常,但是有些父母往往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如果自己的孩子更有成就,父母就非常得意了;反过来,当别人在他们面前不断吹嘘自己孩子的成就时,就会让他们不禁开始怀疑,自己的孩子在学习和其他方面是否出现了问题。

更有甚者,这些父母在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攀比时,故意夸大其词地吹嘘,想通过不断的吹嘘来掩饰自己或者孩子的某些缺点,有些人往往喜欢夸大其词来说服自己相信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很优秀,完全没有问题!

那些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一较长短的父母,只是庸人自扰,自寻烦恼。如果因为和别人孩子比较,觉得自己孩子不如别人孩子,就会感觉沮丧,甚至对自己孩子开始失望,这样的比较除了让父母变得不开心之外,对于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又有什么作用呢?

如果总是希望从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的比较中来获得满足和成就感,但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无论怎么比永远都比不完的。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栋楼里住着两户要好的人家,两家各有一个同龄的儿子,从小一起玩耍,非常要好。打从两位小朋友还在幼儿园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就已经开始激烈地竞争到底是谁的孩子更聪明。对于每一次考试结果,两个母亲都要比较到底是谁的孩子成绩更好。长久下来,这让两个小孩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紧张,终于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两位小朋友再也无法忍受每天都那么紧张日子,他们开始一起逃课,跑到游戏厅去打发时光,两个孩子的成绩都一落千丈。好在经过这个教训之后,两位母亲及时醒悟,如今她们不再严格要求小孩考试的分数,只希望孩子能够正常地接受教育。

因此,父母不应总是把目光停留在别人的孩子身上,而是应多关注自己的变化发展。

1.让孩子显示出能力来

社会对人的能力要求已经达到苛刻的程度,孩子也未能幸免:你会自己系鞋带了吗?你会弹什么乐器?考过几级了?能说几句English了吗……日常生活不可避免地给父母和孩子的生活塞满了太多的“斤斤计较”,那么父母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其实父母能做的并不复杂: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父母应当注意孩子的兴趣变化,根据“先天配备”增加软件支持。孩子的厌倦和好奇心一样旺盛,所以也不能信马由缰,一旦确定了孩子的长处,要给予一定的强度和压力,让孩子学会持之以恒,哪怕会有一定的排斥。因为学习习惯是需要培养的。在特长的培育中,孩子可以确立自信——我有与众不同之处。

2.孩子永远是最好的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的心太过迫切,他们似乎容忍不了孩子的暂时落后与普通的成绩,往往把自己急躁的心情压迫在孩子身上,但这样做常常会适得其反。

要学会欣赏孩子,生命之间是无法比较的,你应该觉得你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最优秀的。所以,你不妨冷静下来想一想,即使孩子现在还不能让你满意,但要学会等待与忍耐,不要过于心急,以一颗谦卑的心来感谢生活,学会多想想孩子的好处,感谢孩子给你带来的幸福和快乐,不要老想他这不好那也不好。

调整好你的心情,少责骂、批评孩子,多给予他们赏识与鼓励,他们才会有信心继续走完前边的人生路,最终获得精彩的人生。

3.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一位专家曾经谈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次,有人将几十个中国与外国的孩子一起进行某项测验,测验后的分数让孩子分别拿回家给各自的父母看,结果中国的父母看了孩子的成绩后,有80%表示不满意,而外国的父母则有80%表示满意。

而实际成绩又是怎样的呢?实际上,外国孩子的成绩还不如中国孩子。这件事情说明,中国的父母习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看待别人和世界;而外国父母则习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和世界。

所以,父母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并教会孩子去发现别人的长处,真诚赞赏他人。

是的,你的孩子这辈子很可能永远当不了总理、成不了大科学家、拿不了奥运金牌,但是一定有人可以完成这些成就,所以你还是停止那些比较吧。其实,只要你用心去爱你的孩子,你会发现,他就是独一无二的,他总有某个方面是最棒的!

4.3 说话不算数的父母

一个男孩说:“我爸说,只要我考试得了100分,星期天就带我去公园玩。我真的考了100分,爸爸却说他没有时间。”

一个女孩说:“我妈说,写完作业就让我出去玩。我写完了,妈妈却不让我出去玩了,还让我做练习题。”

……

父母们就是这样一次次“说话不算数”,失去了孩子的信任,也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发布了对北京、上海等六省市进行的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最渴望得到父母的信任,最不满父母说话不算数。其中,小学生对“父母说话不算数的”不满是43.8%,中学生对“说话不算数”不满是43.6%。专家解释说,这说明中小学生非常不喜欢父母缺乏诚信的行为。

确实,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父母以为孩子可以哄骗,可以“忽悠”,所以有时候对待孩子不太认真。试想,一个从小生活在说话不算话的父母身边的孩子,将来能够具备说话算话的优良品质吗?

电视剧《家有儿女》有一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7岁的夏雨把同学的一只受了轻伤的小雏鸭抱回家,请当护士的妈妈刘梅护理、照料。刘梅拍着胸脯说:“妈妈保证把它养得健健康康的。”

然而,粗心的刘梅出门扔垃圾时,淘气的小鸭子溜出了门。夏雨非常着急,刘梅拍着胸脯说:“妈妈一定给你找回来。”夏雨用信赖的眼神看了看妈妈,安心地点点头。

刘梅在家周围找了几圈无果。于是,偷偷买回一只小雏鸭说:“儿子,你的小鸭子找回来啦!”可是,夏雨却摇头说:“这不是我的,我的小鸭子翅膀上有褐色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