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将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尊重子女自己的选择
如果大人把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负担就太重了,孩子学习起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且,孩子的性格会越来越叛逆。
4.父母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父母也要对自我有足够的认识,需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只有我们每一位父母都能自觉地为教育孩子而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方法,那么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才会有可靠的保证。
不要用忙来当做借口,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与挣更多的钱相比,也许父母心里都已有了答案。那么,请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与孩子沟通吧,不要让这份亲情淡化。
4.8 过多干涉孩子自由的父母
一位母亲说:“我的儿子本来挺乖的,不知为什么一上初中,每天回到家,径直钻进自己的小屋,门口还挂块小牌:‘请勿打扰,谢谢合作!’我很生气,我那么关心他,他竟然把我拒之门外。”
一位初中二年级女孩的妈妈诉苦说:“女儿上了初中,总是把自己的东西锁得严严的,钥匙藏在自己的兜里。”
“一天晚上,我忽然发现,女儿把钥匙放在桌子上,我喜出望外,拿了钥匙准备去开女儿的柜子。他爸在旁边说,别这么干,让你闺女知道了,跟你没完。我想,算了,别招她了,就把钥匙放回了原处。”
“没想到第二天,女儿醒了大叫起来:‘你们偷看了我的东西!’我冷静地说:‘没看!’女儿警惕地说:‘别以为我不知道,我的钥匙上放了一根头发丝,怎么不见了?’”
“我倒吸了一口凉气,依然镇静地说:‘没看!’女儿自己打开柜子一看,里面的东西纹丝没动,大声说:‘对不起,冤枉你们了,你们是没看我的东西。告诉你们吧,我所有的东西上都有暗号!’”这位妈妈无奈而又伤心地说,“女儿把我们都当成特务了!”
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对孩子的担心,慢慢转变为不放心和不信任。于是,一些父母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甚至用雇私人侦探“跟踪”的办法干涉孩子的生活。孩子们对此很有意见。
人本来就是群居动物,需要社会,需要与人交往。而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强烈需要有自己成长的空间,希望别人把他当做成人看待。如果这时老师和父母还把他当成孩子,就会引起他们的厌烦,产生对抗心理。
美国舞蹈家伊落多拉·邓肯说过:“我说算我运气,因为我所创造的舞蹈无非是表现自由,其灵感正是来自童年时代的放纵不羁、无拘无束的生活。我从来没有受到喋喋不休的‘不许这’、‘不许那’的严命制约。在我看来,这么多的‘不许’,恰恰给儿童带来苦难。”
1.解放孩子的头脑
《青年文摘》上登载了一个对父母的测验:“能说出子女的十个优点,那你就是一个优秀的父母;能说出五个优点的父母,是合格的父母;如果一个优点都不能说出来,那你就该下岗了。”
许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出色的人,但是,很少有父母真的考虑过孩子的特长和优点,按孩子的天性来培养孩子。他们往往凭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设计将来,过早地为孩子定下发展的方向,硬逼孩子朝着某一专业化的道路发展。
其实,孩子只要能够健康地成长,能够快乐地做自己,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别的并不重要。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父母如果给孩子过高的要求,强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情或者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不仅会让孩子迷失自我,更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这实在是不可取的。父母也不要拿“好孩子”的标准作标尺,在自以为是的心态下,做出“不符合孩子意愿”的行为,那对孩子将是最残酷的。
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我从小就不是个听话的孩子,但正因为如此,我的个性才得到了发展。”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不可能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正如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儿童有自己的思想,儿童有自己的力量,不让儿童自己去做他所能做的事情,不让儿童去想他所能想的事情,等于阻止了儿童心身的发展。”
2.解放孩子的双手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孩子有很大的潜力,就像植物一样能够自长,教育者只需要给他们提供环境和条件。她提出教育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一旦孩子能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那么,深藏在孩子内部的各种潜能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许多孩子在年幼的时候非常淘气、顽皮,似乎总是要破坏家里的一切,这让许多父母非常烦恼。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
“淘气是孩子独立修改和聪明才智的体现。”
“顽皮是孩子的天性,适当的淘气、顽气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
“孩子是不会‘无理取闹’的,如果闹起来,总是有他的原因。父母要懂得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即使他本人有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实际上,淘气、顽皮正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千万不要限制孩子的双手,让孩子“规规矩矩”的。这会让孩子感觉非常难受,从而产生亲子冲突。
对于淘气、顽气的孩子,父母要善于引导。幼儿教育专家张宗麟说过:“我们对于孩子喜欢某事应当设法帮助他努力。他爱虫鱼,说不定就是达尔文;他爱玩把戏,说不定就是爱迪生;他爱弄音乐,说不定就是贝多芬;他爱涂颜色,说不定就是密雷。”
3.解放孩子的嘴巴
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说过:“成长中的孩子,表面看来,一切皆在父母的掌握之中,实则不然。孩子有自己独立完整的人格,虽然年幼,也是振翅欲飞的鸟,不可能永远躲藏在父母的羽翼庇护之下。当你突然有一天被孩子顶嘴时,切莫大惊小怪。”
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不需要自己去维持长者的架子,其实孩子们知道应该尊重长者。但是,如果你故意端起一副长者的架子,自以为是地训导孩子,孩子反而会觉得你是老古板,无法沟通。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让女儿到市场上去买米。女儿拿了两个方便包准备出门,母亲看见了,叫住女儿:“你应该推一辆小推车去,回来推着米就行了。”
女儿说:“我拿两个方便包,手提十斤米就提回来了,用得着推车吗?”
母亲却坚持说:“还是推车方便!”
其实母女两个没必要争论,母亲的说法是对的,可女儿就喜欢用手提。如果提着吃力费劲的话,那么下次父母不用提醒,孩子也会想办法的。这就是让孩子自己去生活中积累经验。
一般来说,在民主自由气氛浓厚的家庭,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可以随时发表自己对事情的各种看法。在这样良好气氛的家庭里,孩子很容易养成自由发表意见的习惯。
4.解放孩子的空间
在孩子很小时,有的父母就会划分出一个孩子的房间,而且在孩子的房间里,配上最豪华的照明设备,让孩子在这里开心地游戏,安静地做作业。可是父母是否会想到,孩子需要的不是单纯的独立房间,更要有属于自己的、确保完全自由的遐想空间呢?
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独立的、可以自由活动的小房或小角落,在这个属于孩子的空间里,让孩子自己来建设,包括选择书桌、书柜、玩具、图书、装饰品及各种学习用品等。允许孩子在自己的空间里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养几条小金鱼,养几盆花,等等。只要孩子能够独立地支配自己的小天地,他就觉得自己是自己的小主人。
进孩子的房间时,父母要养成敲门的习惯,这样问:“妈妈可以进来吗?”同时,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人隐私,想看孩子的日记本时,应该主动问:“妈妈可以看看吗?”如果孩子不愿意,父母也要坦然面对,说:“没关系,妈妈只是关心你,如果你不愿意,妈妈就不看,妈妈只希望你能够把心里话告诉妈妈。”
5.解放孩子的时间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你们那种最大限度的过问,会使孩子不能长大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他有时长大成为一个毫无主见的人,既不能做出任何的决定,又不能做任何的冒险和勇敢行为,而有时候适得其反。他在某种程度上服从你们的压力,然而,沸腾着的、要求出路的力量有时爆发起来,结果演变成家庭的乱事。‘本来是一个好孩子,结果却成了这么一副样子。’”
孩子虽小,父母也应该给孩子一些独立支配的时间,让他们在这些时间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管是玩耍还是睡觉,是看书还是发呆。孩子只有拥有自己的时间,才能够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才会对父母的教育表示满意。
有一对明智的父母在孩子很小时,就每天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孩子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孩子有时玩,有时读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有时则画画。当然有时可能是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孩子逐渐地懂得了时间的宝贵,学会了自己安排时间和计划。
6.给予孩子民主的生活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千万别剥夺孩子的自由,只有在自由中,孩子才能产生许多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只要孩子长久地获得足够的尊重,那么对他而言,自由是快乐的自由,纪律是快乐的纪律,因而纪律也成了一种自由。”
一般来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良师、顾问,但不是指挥者、操纵者。对于孩子的行为,父母应该以建议的方式引导,而不能经常性地命令、控制。多让孩子进行自由的活动,是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的好方法。比如,当孩子有同学、朋友来玩时,父母一般不要偷听孩子的谈话,给他们自由的空间;也可主动让孩子邀请同学到家玩,父母外出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但是,要求孩子在活动结束后,和父母谈谈活动的情况,以便父母及时了解情况,同时也促进了与孩子们之间的沟通。
平时,孩子若想和同学、朋友搞什么活动,只要不是太出格的,父母最好都支持孩子,可以适当有所限制,但不能拒绝孩子参加。比如,当孩子说想在周末和同学出去野营时,父母应该说:“爸爸、妈妈支持你去,但是你要告诉我们,有多少人,什么时候回来。”孩子多半是会和父母讲具体情况的。因为,父母放手让孩子进行自由的自学成才,表明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孩子自然也会尊重父母,愿意和父母交流。
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小姐说过:“我觉得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感受,你只要稍加引导,就一定会产生奇异的效果。当然,这种效果是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