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运动疗法。要从根本上改变不爱活动的习惯。60~69岁阶段每天应安排1小时体力活动时间,70岁以上每天至少应运动30分钟。可以从事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园艺、短途旅游、垂钓、步行(每日3 000米)等活动及一定量家务劳动,每天出一身汗、洗一次澡,加大能量消耗。
③改变行为。结合减肥,继续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参加社会活动,培养乐观畅达性格,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去改变体质。
(2)药物治疗。适合于年龄在60~69岁、BMI≥28、有糖尿病等严重并发症,已经实施生活方式治疗半年以上,但效果不显著,希望进一步减轻体重者。
应用最广泛的减肥药为食欲抑制剂,其中的芬氟拉明和右芬氟拉明,在应用中连续出现瓣膜性心脏病和肺性高血压等严重毒副作用而致死的病例,已在全球禁用。取而代之的是新药西布曲明,但最近又发现其有毒副作用而备受关注。因此,老年肥胖症不宜用食欲抑制剂治疗。
脂肪吸收阻滞剂奥利司他,作用于胃肠道,通过在肠腔中与脂肪酶结合,防止食物脂肪水解成可吸收的游离脂肪酸和单酰基甘油,服药后可从粪便中排出1/3所摄入的脂肪。该药几乎不被肠道吸收,故无全身不良反应,较适合于老年人减肥。
任何减肥药物都有一定副作用,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从小剂量开始服用,严密观察效果。同时,服药必须建立在改变了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对于市售的减肥保健药、食品,部分成分不明,作用机制不清,没有经过正规的临床试验,减肥效果不可信。其中有的甚至添加了对人体有害的药物成分如利尿剂、泻药、麻黄素、甲状腺素等。表面上一时减肥,但停药后随即反弹,特别是会对身体产生有害的毒副作用。因此,老年同志如果真正需要药物减肥,切勿乱服药,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预防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起病隐潜,发展缓慢,如果不注意,通常不容易发现。它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可能因人而异,其病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记忆力下降,工作能力下降,丢三落四,刚刚走过的路就记不住,情绪不稳,易发怒,攻击性增强,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但还是保持着独立生活的能力。
(2)中期:记忆力下降严重,无法胜任工作,近期发生的事情几乎记不住,刚刚吃过的饭都会忘记,连年月日都不记得,甚至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都回忆不起来,判断力、理解力、计算力都明显下降,严重时不认识朋友,甚至不认识亲人,或无目的东走西逛或捡拾废物,肢体活动不灵活。病人除吃饭、穿衣及大小便还可以自理外,其余生活均靠别人帮助。头颅CT检查可发现脑萎缩,脑电图可见慢波增多。
(3)晚期:极度明显的痴呆状态,表情呆滞、淡漠,多卧床,无法进行正常谈话,语言支离破碎,有的走路不稳,东倒西歪或肢体挛缩。病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头颅CT检查广泛脑萎缩,脑电图可见全面的慢波。
与老化有关的所有疾病中,老年痴呆症最有理由说它是最可怕的一种。老年痴呆症是指脑部控制推理和记忆区的功能无法改变地继续恶化。随着病情发展,不幸的病人和家人的生活,变得乱七八糟。神经细胞的死亡,造成种种执行日常工作的能力退化、认知力消失、判断力削弱、方向感丧失、人格改变,还有语言能力丧失等。
目前,对于老年痴呆症尚没有决定性的诊断结论。事实上,诊断也只有在死亡后经由脑部研究才能确认,显示脑部存积了一种β淀粉状蛋白(Beta Amyloid)的蛋白质。
至于这种破坏性的疾病原因,科学家们提出多种使人困惑的理论。据估计也许有15%的老年痴呆症可能由遗传基因导致,但并非每个有坏基因的人都会遗传到这种病,而且许多有这种病的人并没有发现这种基因。
一些研究人员推论老年痴呆症,也许是由于过多的神经毒素杀死神经细胞所造成的。他们也怀疑脑中的化学物质谷胺酸(Clutamic Acid)通过增加细胞中的钙量的方式去杀害神经细胞,或者抑制供应细胞的葡萄糖,因此实际上是把细胞饿死。
许多研究人员认为散布在不幸的老年痴呆症患者脑中的蛋白质β淀粉状蛋白,是造成这种疾病的主要角色。虽然实际上体内每个细胞都会产生这种蛋白质,显示淀粉状蛋白本身不是高度的有毒,但是它在脑中形成到重要关卡时,可能就会引发老年痴呆症。科学家希望这项发现会使他们很快地筛检出有潜力的药物,看看是否可以减少淀粉状蛋白的产生;然而他们还是没办法知道是否抑制淀粉状蛋白后,就会阻止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老年痴呆症其实也可以通过饮食、运动与生活方式加以预防,尤其在年轻时就要开始注意防范:
(1)低卡路里饮食:低卡路里饮食除了可减轻体重,还能保护脑细胞,减低一些老年性疾病如老年痴呆的得病几率。
(2)多吃鱼:据荷兰对5 000名55岁以上的老人调查后发现,多吃鱼对预防老年痴呆症有好处,得老年痴呆症的几率只有一般人的40%。
(3)维生素E:虽然并无研究明确显示,维生素E可以增强记忆力,但维生素E为抗氧化剂,可以阻止神经细胞被自由基破坏。专家建议,每日可补充400单位的维生素E,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
(4)女性荷尔蒙:女性在停经后补充女性荷尔蒙,罹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可减少30%至40%。
(5)多运动:许多人都知道,运动可降低中风几率,其实,运动还可促进神经生长素的产生,预防大脑退化。可以通过一些轻柔和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及修习气功等方式,来延缓衰老及防止患上老年痴呆症。
(6)多用脑:常用脑且做有趣的事,可保持头脑灵敏,锻炼脑细胞反应敏捷。选择一些有趣的用脑活动,如猜谜、下棋、阅读、打麻将,甚至和朋友谈天,都可激荡脑力,刺激神经细胞活力。
(7)维持人际关系:要维持人际交往,避免长期陷入忧郁的情绪及患上忧郁症,因为忧郁症也是老年痴呆症的危险因素。
老年痴呆的原因,不仅是因脑血管障碍、运动机能衰退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同样也不能忽视。因而要预防老年痴呆,除了必须注意饮食等生活习惯之外,也要在心理状态上加以留意,尤其是不要对生活失去热情。只要保持健康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预防老年杀手的金钥匙就握在人们手中。
认识帕金森
帕金森氏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美国APDA称年龄小于40岁便开始患病者为年轻的帕金森病患者。震颤是指头及四肢颤动、振摇,麻痹是指肢体某一部分或全部肢体不能自主运动。其得名是因为一个名为帕金森的英国医生首先描述了这些症状,包括运动障碍、震颤和肌肉僵直。有患者这样向他读幼儿园的女儿解析帕金森病:“帕金森病就是让你不能动的病。”一般在50~65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60岁发病率约为1‰,70岁发病率达3‰~5‰,我国目前大概有170多万人患有这种疾病。目前资料显示,帕金森氏病发病人群中男性稍高于女性,迄今为止对本病的治疗均为对症治疗,尚无根治方法可以使变性的神经细胞恢复。
1.病因及分类
帕金森氏病的病因现在还不是很清楚。目前公认其病因是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主要病变部位在黑质和纹状体。这里有一种叫黑质细胞的神经细胞,黑质细胞数量的逐渐减少、功能的逐步丧失,致使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减少,从而引起上述症状。根据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的结果认为,帕金森氏病与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发病原因,可把震颤麻痹症状分为两类,一类叫做原发性震颤麻痹,即找不到明确的原因或者发病原因可能跟遗传有关系,我们将它叫做帕金森氏病或帕金森病。另一类叫做继发性震颤麻痹,即因某种脑炎、中毒(如一氧化碳、锰、氰化物、利血平中毒、吩噻嗪类和丁酰酞苯类药物以及三环类抗抑郁等药物中毒等)、脑血管病、颅脑损伤、脑肿瘤等引起,我们又把它叫做帕金森氏综合征或帕金森综合征、震颤麻痹综合征。
2.主要症状
帕金森氏病起病缓慢,是逐渐发展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一下子就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是一种缓慢的、进展性的发展过程。病人最突出的就是如下三大症状:
(1)运动障碍。可以概括为:运动不能,进行随意运动启动困难。运动减少,自发、自动运动减少,运动幅度减少。运动徐缓,随意运动执行缓慢。患者运动迟缓,随意动作减少,尤其是开始活动时表现动作困难吃力、缓慢。做重复动作时,幅度和速度均逐渐减弱。有的患者书写时,字越写越小,称为“小写症”。有些会出现语言困难,声音变小,音域变窄。吞咽困难,进食饮水时可出现呛咳。有的患者起身时全身不动,持续数秒至数十分钟,叫做“冻结发作”。
(2)震颤。表现为缓慢节律性震颤,往往是从一侧手指开始,波及整个上肢、下肢、下颌、口唇和头部。典型的震颤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就是指病人在静止的状况下,出现不自主的颤抖。主要累及上肢,两手像搓丸子那样颤动着,有时下肢也有震颤。个别患者可累及下颌、唇、舌和颈部等。每秒钟4~6次震颤,幅度不定,精神紧张时会加剧。不少患者还伴有5~8次/秒的体位性震颤。部分患者没有震颤,尤其是发病年龄在70岁以上者。
(3)强直。就是肌肉僵直,致使四肢、颈部、面部的肌肉发硬,肢体活动时有费力、沉重和无力感,可出现面部表情僵硬和眨眼动作减少,造成“面具脸”,身体向前弯曲,走路、转颈和转身动作特别缓慢、困难。行走时上肢协同摆动动作消失,步幅缩短,结合屈曲体态,可使患者以碎步、前冲动作行走,我们把它称为“慌张步态”。
随着病情的发展,穿衣、洗脸、刷牙等日常生活活动都出现困难。另外,有的患者还可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油脂脸、多汗、垂涎、大小便困难和直立性低血压,也可出现忧郁和痴呆的症状。
3.具体诊断
一份有关中国帕金森氏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报告显示,目前国内患帕金森氏病总人数已达172万人,5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氏病患病率近1%。然而,帕金森氏病患者都将帕金森氏病的一些早期症状混同为身体机能的正常衰老,结果延误了治疗时机。
大部分帕金森氏病患者在60岁后发病,偶有20多岁发病者。起病多较隐蔽,呈缓慢发展,逐渐加重。主要表现为:震颤(常为首发症状)、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口、咽、腭肌运动障碍。
辅助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可检测到脑脊液和尿中HVA(高香草酸)含量降低。颅脑CT可有脑沟增宽、脑室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