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影响孩子一生的16个生活技能
20013200000022

第22章 沟通能力(4)

如果遇到好朋友干坏事,应该马上前去阻止,将其扼杀在事态尚未扩大之前,切不可视而不见,甚至是助纣为虐。当然,朋友可能不会听从你的劝导,继续一意孤行,这时需要向其分析利害关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好朋友的身份说话还是有些份量的。如果以一己之力无法规劝朋友放弃恶念,也就只能向其他人求援,比如他的父母或是两人共同的好朋友。对于心中尚有良知的人来说,在众人的劝说下会放弃恶念,回头是岸。

知识链接

针对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罪恶感不同这个问题,科学家做了一场实验:先找来40个实验者,将他们分成两组,让一组阅读较“干净”的文章,即含有较多“纯净”、“天然”、“洗涤过”、“完美无瑕”这类的字的句子;让另一组阅读一些普通的句子。然后给他们讲述一连串的“邪恶案件”,再问他们当事人该受到怎样的惩罚?这些“邪恶案件”包括:捡到人家的皮包,就把里面的现金通通拿出来归自己所有,一直到像什么饥荒时代把家里养多年的忠犬杀了吃掉之类的。结果发现,平均来看,阅读过“干净”句子的人会觉得那些“邪恶案件”的罪恶指数较低。以肚子饿了吃狗的案例来说,平常的人认为其罪恶指数为6.6,但看过干净句子的人竟只将其罪恶填5.7分。

所以说,一个人的罪恶感的多少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好朋友一定要慎重,交到坏的朋友带坏自己去做坏事就一辈子都无法挽回了。

11.5 “两肋插刀”是什么意思

小脑袋里的问题

电视里面经常说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两肋插刀”是什么意思?

生活小博士

两肋插刀的来历是秦叔宝为救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儿,犹豫片刻,一条路去历城,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最终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琼的深重义气就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而今却因误传成了在肋骨上插刀,即“两肋插刀”。

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根本不用为了朋友“上刀山、下火海,万死不辞”,作为朋友,“义”字当头万事足。说道“义气”不免想到《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焚香歃血,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此后三人便将性命系在一根绳子上,为了统一大业而奔波劳顿,他们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

生活大帮手

什么是朋友?这可以从“朋”字的结构讲起。

双月为朋,互相依恋,互相帮助,尤其在你面对困难时,他会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你的面前。他是你忠实的听众,也是你幕后的参谋。但是,双月永远要保持距离,没有距离、亲密无间,那迟早会出问题。就像两个刺猬,离得太近会扎到对方,离得太远又感觉不到对方的存在。而且,距离产生美,反而会使友谊长青。身为朋友,还要学会尊重他的行为,多站在他的角度想问题,多替他着想,朋友贵在知心。

知识链接

“义气”一词在《辞源》上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刚正之气”,二是指“忠孝之气”。然而如今在不少人眼中,“义气”一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畸变,狭义地成了为朋友可以干任何事情,哪怕是违背伦理道德的事。其实讲义气最重要的一点是讲原则,如果不辨是非,不顾后果地迎合朋友的不正当需要,这种义气就是一种无知和盲从,是与现代文明社会极不相容的。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如果与心术不正的所谓“朋友”纠缠不清,自己就可能陷入一个不辨东西的迷魂阵里,从而害人害己。

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应该讲法讲德,而不是讲狭义的“义气”,狭义的“义气”是指:由于个人或朋友之间的关系而克服困难承担风险甚至牺牲自己某些利益的狭隘思想。这是一种封建社会的道德意识。

但是若是真正的义气,必然是当朋友的尊严受到侵犯,作为朋友必与他一起挺身而出,而不是畏缩在某个角落。无论结果如何,当朋友有困难时,不论如何也要帮朋友走出困难,这里义气并不只是兄弟,也是朋友、亲人。义气也是没私心的友谊,最纯洁最美好的东西。

十二. 冲破语言保垒

12.1 以礼待人讨人爱

小脑袋里的问题

老师教导我们要讲礼貌,父母教育我们要讲礼貌,为什么全社会都在提倡行为礼貌呢?

生活小博士

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很有礼貌的人。那些服务员总是微笑着招待客人,他们保持笑容,给顾客一个好印象。即使那些顾客很会找麻烦,但他们总是有耐心地帮助客人,尽量满足客人的要求。对于服务员来说,“顾客是上帝”。他们不能得罪顾客,不能影响顾客的情绪。其实如果在当时这样的环境下招待客人,很可能会不耐烦,很可能会和客人发生争吵,所以沉默是金,应当宽容地忍受着,应该礼貌待人。

礼貌待人并不只是一种外表形式,而是沟通人们之间友好感情的一道桥梁。如果能自觉地做到礼貌待人,不仅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纯洁和美好,而且可以避免和减少某些不必要的个人冲突,使社会生活更加和谐安详。在这种美好和睦的环境中,人们就能增进友谊,加强团结,更好地学习、生活、工作,并从中感受到亲切、温暖、愉快和力量。

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生活大帮手

文明的行为举止是人与人交往中成功与否的关键。人非天生就很有礼貌,而是被后天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下面几点请记在心中,这是一项天天都应做的、日积月累的工作。

1.讲,而不是斥责。每个孩子都有故意行为不端的时候,事实上这种情况仅需一两次的讲解式教育即可。如果父母呵责自己,让自己觉得不开心的时候,应该很诚恳地和爸妈沟通,不能够一味顶撞。

2.改述。如果吃饭的时候不喜欢吃菠菜,与其把妈妈端到面前的菜很不耐烦地推到一边,还不如很认真地告诉妈妈你并不喜欢吃菠菜。如果妈妈怕你营养搭配不均衡,那么你就应该很听话地把菜吃下去。

3.告诉父母你真正希望的是什么。大哭大闹虽然可以一时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会引起父母的厌烦。做个让众人都喜欢的孩子,就应该用理智的方式来沟通,告诉父母你真正希望的是什么。

4.接受别人的过错。例如亲戚家的孩子到家里玩,把你心爱的玩具弄坏了,切忌不要对着别人大吼大叫,因为别人只是一时不小心弄坏了,他自己也会觉得很内疚的,这个时候你应该安慰他,说没有关系。

能做到以上几点,你很快就能成为人见人爱的好孩子了!

知识链接

1981年2月25日,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爱卫会、全国伦理学会、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等9个单位联合做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

12.2 用心沟通

小脑袋里的问题

大到班级、年级,小到组,各种团体活动都需要沟通,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沟通呢?

生活小博士

交流沟通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但是,你的交流沟通是否能准确传达出你的愿望、或对某事不予赞同的态度呢?成功与否,与其说在于交流沟通的内容,不如说在于交流沟通的方式。要成为一名成功的交流者,取决于交流的对方认为你所解释的信息是否可靠而且合适。

英国作家萧伯纳给交流沟通一个很形象的解释: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甚至多于两种思想。交流沟通有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发挥群众的作用。

交流沟通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经济发展的现代,交流沟通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现。比如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管道”不通畅了、有了民怨要沟通,公司与职员之间有了“鸿沟”造成“劳资纠纷”要沟通,父母与子女之间有了“代沟”出现了所谓叛逆子女、霸道父母要沟通,连自己想不开好像脑袋给堵住了也要沟通。“沟通”就是把不通管道打通,让“死水”成为“活水”,彼此能对流、能了解、能产生共同意识。

生活大帮手

一个人的成功,20%靠专业知识,40%靠人际关系,另外40%需要沟通能力的帮助。为了提升个人的竞争力,获得成功,就必须不断地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技巧,以获得最高效的信息交流。

1.自信的态度。一般经营事业相当成功的人士,他们不随波逐流或唯唯诺诺,有自己的想法与作风,但却很少对别人吼叫,甚至连争辩都极为罕见。他们了解自己,并且肯定自己,他们的共同点是自信,日子过得很开心,有自信的人常常是最会沟通的人。

2.体谅他人的行为。这其中包含“体谅对方”与“表达自我”两方面。所谓体谅是指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并且体会对方的感受与需要。在经营“人”的事业过程中,如果想对他人表示体谅与关心,只有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由于真诚的了解与尊重,对方也相对体谅你的立场与好意,因而做出积极而合适的回应。

3.适当地提示对方。产生矛盾与误会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对方的健忘,适当的提示可使对方信守承诺;反之若是对方有意食言,提示就代表并未忘记那件事情,并且希望对方信守诺言。

4.有效地直接告诉对方。一位知名的谈判专家分享他成功的谈判经验时说道:我在各个国际商谈场合中,时常会以“我觉得”说出自己的感受、以“我希望”说出自己的要求或期望,结果常会令人极为满意。其实,这种行为就是直言不讳地告诉对方我们的要求与感受,若能有效地直接告诉你所想要表达的对象,将会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但要切记“三不谈”:时间不恰当不谈、气氛不恰当不谈、对象不恰当不谈。

5.善用询问与倾听。询问与倾听的行为,是用来控制自己,让自己不要为了维护权力而侵犯他人。尤其是在对方行为退缩,默不作声或欲言又止的时候,可用询问行为引出对方真正的想法,了解对方的立场以及对方的需求、愿望、意见与感受,并且运用积极倾听的方式,来诱导对方发表意见,进而对自己产生好感。一位优秀的沟通好手,绝对善于询问以及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与感受。

知识链接

自古以来“吵架”是化解矛盾的下下策,被认为是沟通失败的象征。其实真诚而率性地“吵架”能够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或批评,亦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方法。与其埋藏自己的想法,造成隔阂和怀疑,不如光明正大地摆出来“吵一架”。

但是,并不是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率直地“吵架”实现沟通。吵架时过激的动作和言语很可能会伤了和气,也有可能让彼此丢了身份,这样就不值得了。所以一定得注意语气和用词,只能就事论事,切不可引申、发散主题,更不可人身攻击,那样只会被认为是粗俗和蛮不讲理。对于“吵架”的结果,即争论的结果,应该用理性的眼光冷静地看待,不可过分注意枝节末梢。双方的目的是一致的——加强沟通交流,目的达到了,其他的事情都无关紧要了。

12.3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小脑袋里的问题

常常听别人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什么意思呢?

生活小博士

古语说:“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授之以渔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意思是:用真情让他感动,用道理让他知晓。

美国宣传理论家埃柳利指出:单靠理性论据去说服人,过程太长而且往往还靠不住。应该首先对情感产生影响,不仅因为这种影响最直接,而且还因为它并非总要有合理的论据不可。这或许把“晓之以理”贬得低了一点,但却鲜明地突出了“动之以情”。动之以情是直接激起人的情感反应,拨动对方的情感之弦,以获得情感的共鸣。

心理学中谈到情感的两极性质:肯定、积极的与否定、消极的,如满意和不满意,愉快和悲伤,安全和恐惧等等。前者是要追求的,后者要避免。由于这两种极性,“动之以情”就有了两大类:愉悦诉求和恐惧诉求。前者唤起肯定性的情感体验,促成对方的心理卷入;后者唤起否定性的情感体验,引起对方的害怕、惊恐、厌恶或不适,使对方急于减轻或避免。两种诉求,只有理论上才能明确分开。现实是复杂的,同一事物可能同时引起两种乃至多种情感,因而两种诉求并不互相排斥,它们可以同时或交替出现。并且,尽管“动之以情”不一定需要理性论据,但是得牢牢记住人总有理性与情感两个方面,如果能将“晓之以理”结合上两种动情诉求,那效果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