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史一本通
20016200000023

第23章 割据与统一——辽、宋、夏、金(1)

封建王朝发展到宋时,可以说各方面均已相当成熟。然而,辽、金、夏与宋同时占据着中国的北方、东北和西北。因此,整个宋朝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的历史。300余年间,它几乎没有停止地与辽、金、夏进行着战争。而宋积贫积弱,最终北宋为金灭亡,南宋为元所亡。

§§§第一节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后周在周世宗当政的时候,一个大将叫赵匡胤。赵匡胤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周世宗对他十分信任,任命他为皇帝禁军的最高长官殿前都点检。周世宗死后,继承皇位的周恭帝只有7岁,无法管理政事,军权就落在了赵匡胤手中。

公元960年初,边境传来紧急战报,说北汉与辽国将要联合,一起出兵攻打后周边境。朝中大臣们慌作一团,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宰相范质发出命令,派赵匡胤带兵北上抗击。赵匡胤接到命令以后,立即调兵遣将,带着大军从汴京出发。跟随他的还有他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

陈桥驿兵变之地这天,赵匡胤带领军队走到了开封东北一个叫陈桥驿的地方,停了下来。当天晚上,赵匡胤命令将士们就地休息。士兵们劳累了一天,刚倒下就睡着了。赵匡义和赵普趁机暗中策划兵变,想拥护赵匡胤做皇帝。一些将领们也悄悄地聚在一起,议论说:“现在皇帝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地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做皇帝。”大家都赞成这个意见。于是,当天晚上这个消息就传遍了军营。赵匡胤和赵普一面稳定部队,一面派人快马加鞭地通知留守在京城的大将石守信和王审琦。而赵匡胤则假装喝醉了酒,一直睡到了天亮。当他醒来后,等待多时的士兵喧闹着拥入他的帐中,把一件早已准备好的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将士们随即跪倒在地,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了马,请他回京城。

赵匡胤率领军队返回京城。由于有石守信和王审琦等人在京城里做内应,没过多久,赵匡胤的军队就拿下了汴京。小皇帝被迫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由于赵匡胤曾经做过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因此,他把国号改为“宋”,定都东京,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第二节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大封功臣,很多曾经拥护过他的将士们都得到了封赏,掌握了军权。但是,明·刘俊·雪夜访普图也有一些人不服。在赵匡胤登基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有两名节度使企图反叛。赵匡胤平定了他们的叛乱之后,就与亲信赵普商量,怎样才能确保自己的统治不会被别人推翻。赵普就提醒宋太祖,黄袍加身的故事很有可能会重演,并建议宋太祖削弱藩镇的权力,把兵权收归中央。宋太祖很赞同他的意见,决心收回大将们的兵权。

公元961年的一天,宋太祖在宫中举行宴会,请曾经拥护过他当皇帝的统兵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饭饱酒酣之时,宋太祖命令在旁伺候的随从们退出,拿起一杯酒,乘着酒兴对众将说:“要不是靠你们出力,我今天当不了这个皇帝。不过,这皇帝也不好做,还不如节度使逍遥,如今我简直没有一夜能睡得安稳。”

石守信等人很奇怪,忙问原因。宋太祖就说:“我知道你们都对我忠心耿耿,可是如果有一天,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也把黄袍加在你们的身上,那事情也就由不得你们了。”

石守信等人听了这话吓得半死,忙跪下磕头,请宋太祖为他们指出一条出路。宋太祖就说:“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上做个闲官,多置办些田产,给子孙多留家业,再买些歌伎,天天饮酒作乐,欢度晚年不好吗?我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互不猜疑,岂不很好?”

石守信等人大悟。第二天,这些人不约而同地递上一份奏折,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解除兵权,回家休养。宋太祖欣然同意,罢免了他们的军职。

不久,宋太祖又以同样的方式罢免了其他几个藩镇的节度使,还对中央禁军与地方的士兵实行轮换制。这样,唐朝时在地方握有重权的节度使,从此成为毫无实权的虚衔,禁军将领也无法拥有重兵。宋太祖之后又陆续派遣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为避免“君弱臣强”局面的出现,宋太祖又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若干人,以削弱宰相权利,并改变以前皇帝与宰相共同商讨国事的规矩,改为由皇帝批阅,再给宰相下旨处理。通过这些措施,宋太祖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军权都集于一身,牢固地稳定了自己的统治。

§§§第三节 阿保机建辽

唐朝末年,就在朱温在汴京庆祝他阴谋夺取政权时,在我国东北辽河上游,一个叫作契丹的游牧民族正在慢慢兴起。

契丹男子发式图契丹民族世代靠渔猎和畜牧为生。他们部落众多而且分散,部落间为了疆域和猎物而征战不休。唐朝末年的时候,汉族人不断迁徙,给契丹民族居住的地区带去了一些先进的生产工具。契丹人民也在和汉族人民接触的过程中渐渐学会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过上了定居的生活。

在契丹的诸部落中,有一个叫做“迭剌”的部落比较强大。这个部落的军事首领耶律阿保机非常有野心,不断发动对各部落的征伐战争,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奴隶。他的权力很快就超过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公元907年,阿保机经过部落选举,当上了契丹的新首领。但是,阿保机掌握大权也遭到了一些部落贵族们的反对,他们多次谋反,被阿保机一一挫败。这样的斗争反反复复持续了十多年。

阿保机在与汉族人的战争中,俘虏了大批汉人。他觉得汉族文化非常先进,就决心按照汉族的政治制度来建立契丹的国家机构。他任用汉人韩廷徽,改革习俗,发展农商,使契丹的力量日益强大。公元916年,阿保机在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称帝。他废除了部落联盟的旧制度,按照汉族的政治模式,建立了契丹国;并仿照汉人的王朝体制,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天皇帝”。

建立政权后,阿保机不断发动向周围各族的大规模扩张。他先后征伐了突厥、吐谷浑、党项、沙陀等部落,接连获胜。后来,他又趁中原群雄割据,不断混战之机,攻克了蔚州(今河北张家口)等五个城市。

公元920年,阿保机主持用简化的汉字创造了契丹文字,使契丹文化有了自己的传播工具。这种文字在契丹沿用了将近三百年,一直到公元1191年才停止使用。

后来,阿保机年纪大了,就把所有的亲信和大臣叫到自己的身边,对他们说:“三年之后,我将不在人世!我有两件事至今还没有做完,放心不下。”在场的人听了他的话后十分惊恐,不知道会有什么事发生。在以后的三年里,阿保机先是率军征服了吐谷浑、党项等敌对部落,后又消灭了当时的古渤海国,把渤海国改为东丹。不久,阿保机果然病倒了,没几天就离开了人世。这时,人们回想起他三年前说过的话,才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阿保机死后,他的儿子耶律德光即位,并于公元947年,把契丹国号改为“辽”,这就是历史上的辽王朝。

§§§第四节 一门忠烈杨家将

在北宋与辽对峙期间,经常发生战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杨家将抗辽的故事。

杨家将最早的统帅叫杨业,本来是北汉的大将,后来觉得在北汉没有什么出路,就归顺了北宋。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为人正直,武艺高强,十分器重他,就任命他做大将军。

公元980年,辽朝派了10万大军攻打雁门关,当时正是杨业率兵在这里驻守。杨业的军队只有几千人,兵力相差很悬殊,不能和敌人硬拼,只能智取。于是杨业就留下大部分兵力驻守,自己率领数百骑兵,沿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悄悄埋伏起来。辽军一路行进没受阻拦,正在得意的时候,杨业率领士兵杀了出来,把辽军打得晕头转向,杀死了大批辽国兵将。这一仗使杨业威名远扬。辽兵一看到“杨”字旗号,就吓得不敢交锋。人们给杨业起了个外号,叫“杨无敌”。

雁门关过了几年,辽景宗死了,即位的辽圣宗才12岁,他的母亲萧太后执政。有人就上奏宋太宗,认为辽国孤儿寡母,政局不稳,正好趁这个机会收复失掉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接受了这个建议。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并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潘美是个疾贤妒能的小人,他看杨业功劳和威望都超过了自己,早就对杨业心怀嫉恨。在这次抗击辽军的过程中,他故意陷害杨业,让杨业带很少的兵力假装攻打辽军,吸引辽军的注意力,然后他去接应。但他根本没派人马,结果杨业和他的部将陷入辽军的重兵包围之中。将士们浴血奋战,但终寡不敌众,最后都战死了。杨业的儿子杨延玉也英勇献身。杨业的战马被辽军射中,辽军趁机把他俘虏了。杨业被俘后,拒不投降,绝食3天3夜,最后牺牲了。

杨业有七个儿子,除了杨延玉在这次战斗中牺牲外,其余六个都做了官。其中数杨延昭最有名,后人称他为杨六郎,他的儿子杨文广也效力于北宋。杨家将祖孙三代英勇抗辽,为保卫宋朝做出了贡献,他们的故事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第五节 王小波、李顺起义

北宋几次对辽作战,都落了个损兵折将的下场。而且由于连年发动战争,百姓的负担不断加重,生活苦不堪言,农民起义接二连三的爆发。

四川的百姓率先起来造反,王小波和他妻子的弟弟李顺是四川青城(今四川灌县)的茶农,靠贩卖茶叶为生。但是宋太宗却在这设立衙门,禁止茶叶私自买卖,断了王小波的生活来源,王小波气愤不已,决定发动起义。

公元993年,王小波召集了一百多个茶农和贫民,对他们说:“我最痛恨的就是贫富不均,现在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再不起来反抗,我们就活不下去了。大家跟着我一起来消灭贫富不清明上河图(局部)均吧!”王小波的话说出了百姓的心声,大家纷纷响应,不到十天,起义军的队伍就扩大到几万人。王小波率领他们一举攻破了青城,接着又向彭山进发。

彭山县令齐元振是个刁钻狠毒的大贪官。他爱钱如命,大肆搜刮百姓,然后将财物放到别处,自己装出一副清廉的样子。百姓们对他恨之入骨。王小波攻破彭山后立即将贪官齐元振杀死,把他搜刮来的钱财全部分给当地百姓。

起义队伍不断壮大,不久就打到了江原(今四川崇庆)。驻守江原的宋将张率兵反击。张趁人不备暗放冷箭,正中王小波额头。王小波因伤势过重,没几天就牺牲了。

王小波死后,起义军推选李顺做首领,继续英勇奋战。李顺严明军纪,劫富济贫,取得连连胜利,队伍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公元994年,起义军攻破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李顺做了大蜀王。

消息传到汴京后,宋太宗大为吃惊。他急忙派心腹宦官王继恩率兵前去镇压。王继恩兵分两路,一路攻打巫峡围堵起义军,一路由他亲自率领从剑门进入四川。

剑门是四川的门户,关系重大,李顺曾派兵攻打,但没有攻下。没想到宋军由剑门顺利进入四川,一路打到成都城下,与起义军展开殊死搏斗。由于起义军多数没有经过很好的训练,而且寡不敌众,被宋军重重包围,几万士兵英勇战死,李顺也在战斗中牺牲。

后来,起义军余下的部队在张余的率领下,继续同宋军作战。直到张余被俘,遭到杀害,这次起义才结束。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这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

§§§第六节 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秋天,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亲自率领20万大军进攻北宋,一直打到了澶州城下,北宋朝廷一片慌乱。宋真宗连忙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宰相寇准为人正直,大胆敢言。他坚决主张抵抗,并要求皇帝亲征,宋真宗被迫同意。

契丹人引马图宋军行进途中,辽军兵势强大的消息不断传来。一些胆小的大臣趁寇准不在,就劝宋真宗退兵。宋真宗本来就不坚决,一听到这样的消息,又动摇了起来。寇准知道了以后,就严肃地对宋真宗说:“主张退兵的都是一些软弱无能的人。现在敌人迫近,人心恐慌,我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如果前进,士兵们就会士气高涨;如果后退,就会全军瓦解,甚至连都城都回不去了。”

宋真宗听寇准说得义正辞严,没话可说。不久就到了澶州城。将士们看见皇帝亲征,果然士气大振,三面包围了澶州,打退了辽军的进攻,又杀死了辽国的大将。萧太后知道后,心里既痛惜又害怕,就想跟宋朝讲和。宋真宗本来就不想跟辽国作战,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对宋朝议和的大臣曹利用说:“只要不割让土地,他们想要金银财帛,就算每年100万也可以答应。”

寇准听到以后,非常痛心,但当着宋真宗的面又不好反驳。于是就私下里对曹利用说:“皇帝虽然允许上百万,但如果你答应给契丹的赔款超过30万,我一定把你杀了。”

曹利用深知寇准的厉害,到了辽国军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与辽国定下盟约:辽宋互为兄弟之国,辽国的皇帝称真宗为兄,宋朝尊称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给辽进贡绢20万匹、银10万两;双方各守现有疆界,不得相互侵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