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史一本通
20016200000024

第24章 割据与统一——辽、宋、夏、金(2)

宋真宗知道每年绢银总共才30万两后,非常高兴,就率军返回京师。不久,辽军也撤退回国。这次盟约缔结之后,北宋每年要支付辽国巨额的赔款,使北宋的百姓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但是,宋辽两国一百多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为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相互交流创造了条件。因为这个盟约订立于澶州城下,历史上就把它称作澶渊之盟。

§§§第七节 萧太后治国

萧太后本名萧绰,小字燕燕,出身于辽朝契丹贵族家庭。她从小就美丽聪慧,做事非常认真。17岁的时候,她被辽景宗选为贵妃,不久就被立辽太后萧绰画像为了皇后,与辽景宗一起治理朝政。公元982年,辽景宗去世,他年仅12岁的长子耶律隆绪继承了皇位,就是辽圣宗,萧绰被尊为皇太后。由于辽圣宗年纪太小,国家大事一律由萧太后处理。

萧太后摄政之初,为了巩固辽朝的统治,注意缓和民族矛盾,制定刑法时,将汉人和契丹人同等对待。萧太后还十分重视任用有贤能的人。她一摄政,就把大将耶律休哥委以重任,让他坐守南京,全面负责辽国南面边防事务。耶律休哥果然不负众望,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就使边境的经济军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边境局势稳定了下来。在大力提拔有治国之才的契丹官员的同时,萧太后还注重任用汉族官吏。她特别信任以汉人宰相韩德让为首的汉官集团,对辽国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遏制了辽国从辽穆宗以来的衰退之势。对于大臣们提出的意见,萧太后只要觉得对治理辽国有好处,就一定实施。她对能臣、功臣也十分关怀,对立了功的将士,及时行赏,使各位文武官员都为辽国呕心沥血。经过萧太后的一番精心治理,辽朝的国势日渐强盛。

萧太后不仅治国有道,还通晓军事,亲自率军驰骋疆场。辽景宗刚刚去世的时候,北宋趁辽朝政局不稳,派出大军兵分三路攻打辽国。辽朝上下一片惊慌。但萧太后却胸有成竹,暗中吩咐军队做好对付宋军的准备,还说服辽国周围的党项、突厥等部族,联合起来作战。辽军在萧太后的指挥下,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宋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杨业被迫出战,不幸中了埋伏,被辽军捉拿。辽国取得了胜利。

但是,萧太后并不满足于此。公元1004年,她再次带兵攻打北宋,一直打到了黄河边上的澶州城外。可是不久,辽国的一名大将被宋军射死。萧太后非常伤心,忍不住在大将军墓前痛哭起来。辽国的将士们见萧太后这么爱惜战士,都强烈要求出征。萧太后及时地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制止了辽军的进攻。随后,她利用宋朝皇帝无能而又多疑的弱点,派人与宋军议和。尽管宋军处于有利形势,却依然接受了萧太后的苛刻条件。

萧太后在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不靖的情况下,以超人的胆略执掌辽朝国政27年,使辽朝步入了鼎盛阶段。

§§§第八节 李元昊建立西夏

宋朝的时候,我国西北部还有一个国家,叫做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党项族原来居住在四川、青海、甘肃边境,以畜牧为主。唐朝以后,党项族逐渐向东北迁徙,和汉族人一起生活。在与汉族人的相互交往中,党项族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公元1004年,党项族领袖李德明做了国王,臣服于宋、辽二朝。李德明的儿子叫李元昊。他武艺高强,精通汉文,熟读汉书。他多次劝李德明建国称帝,李德明不答应。后来李德明去世,元昊即位,他立即着手建立西夏王朝。

西夏王陵元昊先从改革官制体系入手。他仿效宋朝,设立文武官职。后又改革兵制,使西夏士兵人数猛增。最后,元昊对西夏的传统习俗进行彻底的改革,创立了文字,重新制作了礼乐制度,并将此制度颁行全国。与此同时,元昊不断攻城掠地,扩大疆土,西夏国的版图日益扩大。

公元1038年,李元昊自称皇帝,建国号为大夏,史称西夏。他派遣官员出使宋朝,希望得到宋朝的承认。

宋仁宗听说李元昊自称皇帝后,非常生气,立刻贴下告示,捉拿李元昊。李元昊大怒,亲自率兵攻打延州,宋军大败。宋仁宗又派范仲淹和韩琦前去攻打西夏。范仲淹和韩琦到了延州以后,日夜操练军队,使宋军的战斗力增强。公元1041年,李元昊带兵进攻渭州。韩琦迎战,他派大将任福率领一万士兵主动进攻西夏。任福带兵出发后,沿路遇上了几支西夏军队。西夏军见到宋兵就跑。任福很奇怪,觉得西夏军不过如此。他带兵一路追赶西夏兵,始终没有发现他们的踪迹。到了六盘山下,宋军看见地上有很多盒子,里面还有声音。宋军将盒子打开,里面飞出来一群鸽子。过了不一会儿,西夏军就杀了过来,把宋军打了个大败。

宋仁宗见西夏并不好对付,而且此时又要与辽国作战,觉得形势很不利,就不想再打下去,派人去西夏求和。1044年,宋朝与西夏正式订立盟约,西夏对宋朝称臣,但宋朝每年要给西夏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

§§§第九节 范仲淹推行新政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从小就死了父亲,家里非常贫穷,有时连饭都吃不上。但他始终刻苦读书,努力求学,长大后终于考中了进士。由于范仲淹深知民间疾苦,因此他在做了官以后,就决定为百姓做一番大事。

范仲淹为人直率,他看到当朝宰相滥用职权,就向宋仁宗揭发,谁知竟被宰相反咬一口,被贬到南方去。西夏进攻北宋后,范仲淹被调去抗击西夏,因为立下大功,重新得到宋仁宗重用,做了朝廷的副宰相。

这时候,北宋因为内政腐败,加上对辽和西夏作战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国库财政出现了危机。宋仁宗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就与范仲淹商议,希望想出一套富国强兵的好计策来。由于范仲淹深知民间疾苦,早就想为百姓们做一番大事,因此,很快他就提出了10条改革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对官吏一定要定期考核,按政绩好坏提拔或降职;严格限制子弟靠父亲关系得官;改革科举制度;慎重选择任用地方长官;减轻劳役;加强军备,严格法令等。

宋仁宗看了以后,非常高兴。他立即下令在全国范围实行改革。因为宋仁宗的年号是庆历,岳阳楼历史上就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

为了保证新政的实行,范仲淹设置按察使到各地监视新政实施情况,对不合格的官员进行除名;有贪赃枉法的,就要撤换。

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触及了权贵们的利益。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纷纷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有些原来就对范仲淹不满的大臣,也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说坏话。时间一长,宋仁宗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动要求回到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也下令废除了新政。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

一年之后,范仲淹的朋友邀请他为岳阳楼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就挥笔写下了被后世传诵的《岳阳楼记》,其中的两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分表达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思想,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第十节 铁面无私包青天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们贪污受贿成风,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根本不管什么王法。后来,开封府来了个叫包拯的新任知府,这种情况才有了改变。

包拯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他先是做了几任地方官,因政绩突出被调到京城,后来又被任命为开封府知府。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当时的规矩,谁要告状,要先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写状子的讼师就趁机敲诈勒索。包拯上任后,取消了这个规矩,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

京剧里的包公形象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后来,包拯做了监察御使。这时的北宋朝廷更是腐败,包拯对现状很不满,经常向皇上提意见。

有个叫张尧佐的人,他的侄女是贵妃,凭这点关系,他竟担任了四个重要官职。包拯认为张尧佐的才能不适合担任这样多的官职。他向宋仁宗上奏疏,弹劾张尧佐。奏疏送上去后,宋仁宗没有理睬。包拯不肯罢休,他又接连上了四道奏疏。有一次,包拯和宋仁宗在金殿上当面争论起来。包拯大声说:“张尧佐有什么才能,担任这样的要职?请陛下不要让天下人议论,说你因为宠爱贵妃而有私心,这会损害陛下的尊严和威望的。”包拯越说越激动,唾沫星竟溅到了宋仁宗的脸上。但最后宋仁宗还是免去了张尧佐两个官职。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虽然做了高官,但他的生活仍十分简朴。他不仅自己为官清廉,还要求自己的子孙后代都不要当贪官。他死后留下的遗嘱中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包青天”。

§§§第十一节 王安石变法行新政

北宋中期,国家的各种矛盾都比较尖锐。宋神宗即位后,决心进行改革,消除各种弊病,实现富国强兵。

为了改革,宋神宗在全国搜寻人才,终于将正在做地方官的王安石找到了京城,亲自召见他王安石像,问他有什么办法可以改革国家。王安石读书广博,具有很强的政治才能,任地方官多年,对社会现实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他说:“要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治面貌,必须严明法纪,惩治贪官;要想改变一个国家的经济面貌,必须发展生产,奖励农垦。”宋神宗听得很高兴,就让他写出改革的具体办法来。王安石回到家,当晚就动手拟起变法内容来。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新法推行后,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全国各地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国家军事力量。

王安石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很多人都在宋神宗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说的人多了,宋神宗就找王安石谈话,说:“大家都反对变法,怎么办?”王安石说:“只要陛下认真执行新法,就不怕他们说闲话。只有变法,才能永保江山不变色。”

王安石对变法很坚决,但宋神宗却不那么坚定了。公元1074年,河北闹旱灾,有人就说是王安石变法引起的,要求免了王安石的宰相之职。宋神宗的祖母和母亲也都哭哭啼啼,说王安石变法把国家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神宗动摇了,罢了王安石的官。后来,王安石虽然重新当政,但是变法派内部斗争激烈,他难以贯彻自己的主张,自知再变下去变不出什么名堂来,就又提出辞职,回到江宁府去了。

神宗逝世后,高太后执政,任命司马光为相,新法被逐条废除。王安石得知后感慨不已,大约一个月后就去世了,终年67岁。

§§§第十二节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小的时候有一段砸缸救伙伴的故事使他自小就出了名。有一天,他跟几个小伙伴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缸,一个小伙伴爬到缸沿上朝里面看,不慎掉进缸里,眼看就要被缸里的水淹死。别的小孩都吓得哭了起来,而司马光却很镇定,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朝大缸砸去,“砰”的一声,缸被砸破了,水流了出来,那个小伙伴也就被救了。从此以后,司马光机智、勇敢的故事就传了出去。

宋神宗在位时,司马光担任翰林学士。他与王安石本来是要好的朋友,但后来王安石主张改革,司马光主张保守,而且对王安石变法极力反对。从此两人矛盾十分激烈。但当时王安石有皇帝支持,司马光也无可奈何,于是就向神宗提出辞职,离开京城到洛阳去专心写书。

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皇上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通晓古代各朝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各朝各代之所以兴盛衰亡的经验和教训。宋英宗在位时,他就已着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并把书稿呈现给朝廷,受到宋英宗的赞赏。宋英司马光像宗还专门为司马光设立了一个编书机构。宋神宗即位后,也很支持司马光编书,并把自己早年收藏的2400多卷书送给了司马光,要他好好完成这部著作。宋神宗还亲自为这本书起了个名字,叫《资治通鉴》,意思就是“借鉴历史、帮助皇帝治理天下”。

司马光辞官回到洛阳之后,就专心编写《资治通鉴》,一共花了19年时间,才把这部著作完成。《资治通鉴》采用编年体,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时期,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为了完成这部巨著,废寝忘食,身体搞垮了,连牙齿都脱落了。可是,这本书对后代人贡献很大,不但可作为治国从政的借鉴,也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参考,它是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司马光也因此书而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

宋神宗死后,高太后临政。她一向反对新法,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回朝廷当宰相。司马光这时虽然又老又病,但不顾许多官员的反对,把王安石建立的新法一股脑儿废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