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史一本通
20016200000032

第32章 汉族复兴的王朝——明(均为原书内容,顺序不变)(3)

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努尔哈赤把女真人分为八个旗。每个旗都既是一个行政单位,又是军事组织。旗下设有牛录,每个牛录三百人,平时耕田打猎,战时出征打猎。这样一来,女真不但生产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也得到了增强。为了麻痹明朝,努尔哈赤继续每年向明朝纳贡称臣。他还多次到北京,亲自察看明朝政府的虚实。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在八旗贵族拥护下,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附近)即位称帝,国号大金,改元“天命”,公然与明朝分庭抗礼。历史上为了和前面的金朝区别,将这个大金称作后金。

§§§第十二节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觉得自己羽翼丰满,兵强马壮,不愿再受明朝的统治,就提出了同明朝的“七大恨”,对明朝发动战争。

努尔哈赤亲自率领两万兵马进攻抚顺,不久就将抚顺攻陷了。抚顺失陷的消息传到北京,明朝政府非常震惊,感到建州女真势力强大,辽东将要不保,下决心竭尽全力拼死一战。明政府派遣曾经当过辽东巡抚的杨镐为总指挥,率兵讨伐后金。杨镐集合了十几万人,兵分四路进攻后金首都赫图阿拉。为了恐吓后金,杨镐对外扬言:“明军发来了四十万兵马,不踏平赫图阿拉决不收兵!”

努尔哈赤的八旗军总共不过六万人,听说明朝来了四十万大军,一些人就害怕了。但努尔哈赤却镇定自若地说:“不管他有几路兵马,我只用一路去对付他!”

萨尔浒之战的遗物—明军铁炮杨镐派出的中路由杜松统率。杜松虽然身经百战,但这次却惨遭失败。他从抚顺出发,想夺头功,首先占了萨尔浒山口,再兵分两路,一路扎营萨尔浒,一路攻打藩城。努尔哈赤没有去营救藩城,而集中全力攻打杜松在萨尔浒的大本营。由于留在萨尔浒的全是老弱病残,努尔哈赤一攻即破。杜松听说金军抄了后路,兵士也开始动摇起来。努尔哈赤回头再攻打杜松时,杜松被打得溃不成军。杜松和他的军队全部被歼灭。

接着,金军又歼灭了马林率领的北路军和刘铤率领的东路军。杨镐在沈阳听说三路军队被歼灭,急忙命令南路军撤兵。

就这样,努尔哈赤在五天之内,在三个地方连续打了三仗,消灭明朝军队四万五千多人,文武将官死伤三百多人。从此明朝元气大伤。而后金经过这次战争,政权更加巩固。不久,努尔哈赤就将京城从赫图阿拉迁到沈阳,将沈阳改称盛京。

§§§第十三节 魏忠贤专权

明朝从中期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到明熹宗朱由校即位时,朝政已经腐败得不可救药了。这时,大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把明朝的宦官专政推到了顶峰。

魏忠贤是河北肃宁人。他20多岁的时候,因为赌博输光了钱,走投无路进宫做了太监。他善于溜须拍马,得到了明熹宗的喜爱,很快就从低等的小太监爬到了司礼监的执笔太监,签发诏令圣旨。他一面尽力讨取小皇帝的欢心,一面在朝廷中培植自己的党羽。从朝廷六部到地方督抚,魏忠贤在重要职位上都安排了自己的爪牙。这些魏阉死党横行内外,肆无忌惮。有的大臣对他们稍有微词,他们就编造罪名,把这些人投入大狱,谁要是还不服,就会被立即处死。

魏忠贤像左副都御使杨涟看到魏忠贤和他的党羽们这样胡作非为,十分气愤,就联合了一些大臣,上疏弹劾魏忠贤,并陈列了他的24条罪状。魏忠贤知道后,又气又怕。他先下手为强,跑到小皇帝面前哭诉一番,并诬陷杨涟谋反。明熹宗听信了魏忠贤的话,下旨斥责魏忠贤生祠杨涟。这件事引起了朝中大臣们的公愤,他们联名上疏弹劾魏忠贤。魏忠贤气急败坏,把他们全部搜捕入狱,严刑拷打,最后把他们害死在狱中。

魏忠贤不但是皇帝的执笔太监,还是特务机关东厂的督领。他在全国各地设下东厂的特务,谁要是说了他的坏话,就会大祸临头。他大批更换朝臣,把朝廷变成了他自己的天下。那些阿谀奉迎他的人们不但把他称为“九千岁”或“九千九百岁”,还在各地为魏忠贤建立祠堂,让魏忠贤活着的时候就受到焚香礼拜,成为万民崇敬的神灵。在南京,甚至把魏忠贤的生祠建立在朱元璋皇陵的旁边。

就在魏忠贤和他的爪牙们不可一世的时候,明熹宗突然病死了,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就是崇祯帝。崇祯皇帝早就痛恨魏忠贤,他即位后不久就下令罢免了魏忠贤,把他发配到外地,随后又命令锦衣卫将魏忠贤和他的同伙逮捕,严加查处。魏忠贤知道后非常害怕,还没等锦衣卫到来,就悬梁自尽了。

§§§第十四节 东林党争

明朝末期的时候,一些江南士大夫借讲学之机,讽议朝政,要求改良社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响应,形成了一股较有影响的政治势力。由于这些人以无锡的东林书院为中心,那些反对他们的人就把这些人称为“东林党”。

明思宗朱由检像升庵簪花图轴东林党最初的发起人是顾宪成。他本来是朝廷中的官员,因为直言进谏,得罪了明神宗,被撤了职。顾宪成回到无锡老家后,约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东林书院讲学。顾宪成非常憎恨朝廷黑暗,他在讲学的时候,经常议论朝政,还批评一些当政的大臣。一些对世道看不惯,与当局合不来而退处林野的士大夫纷纷来到东林书院响应附和,来的人多得连书院都容不下。许多朝中的官僚士大夫也赞同他们的观点,与他们遥相呼应。

东林党人目睹政治的腐败,要求改革弊政,缓和社会矛盾。他们在位时敢于弹劾执政大臣,上书皇帝,批评朝政弊端;退隐闲居时,则以“清议”的方式,发表政治主张。魏忠贤专权后,胡作非为,引起了东林党人的强烈愤慨。杨涟和左光斗对阉党的行为气愤不过,大胆上书明熹宗,列出魏忠贤24条罪状,打击魏忠贤。但是,由于明熹宗的昏庸和阉党的强大权势,魏忠贤不但毫发无伤,逍遥法外,带头上书的杨涟和左光斗反而被撤职查办。

经过这次事件之后,魏忠贤对东林党深恶痛绝。他和他的党羽们拼命为东林党人编造罪名,逐一施行残酷的打击迫害,企图对他们赶尽杀绝。公元1625年,魏忠贤逮捕了杨涟和左光斗等6名东林党领袖,对他们严刑拷打,折磨至死。第二年,魏忠贤又捕杀了东林党7人,对他们逼供审讯。历史上将在这两次大狱中受难的东林党人称为“前六君子”、“后七君子”。一时之间,东林党人被疯狂迫害,阉党势力嚣张一时。直到明思宗朱由检即位清除阉党势力之后,东林党人才获得平反。

§§§第十五节 宁远大捷

萨尔浒之战以后,后金步步紧逼,在辽东取得节节胜利。公元1621年,后金军攻下了沈阳,不久又攻占了辽阳,明朝在辽东的势力全面崩溃。后金军日益逼近山海关,对明朝京城构成极大的威胁。明熹宗派遣袁崇焕带兵守卫辽东,保卫京师。

明·皇都积胜图(局部)袁崇焕来到辽东后,仔细地考察了塞外的整个形势,认为应该赶快将宁远城建设为新的军事重镇。他很快就带兵来到宁远,在这里组织军民加高城墙,修筑炮台,制造火器,储备粮食,训练士兵,整顿好宁远的防务。后来,他又带兵收复了宁远附近的几座城市,形成了新的防线,保持了四年的安宁。宁远也成为了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重镇。可是不久,魏忠贤为了争夺权力,把自己的爪牙高第派到了宁远。高第一意孤行,把宁远附近的防御设施一一撤除,将军民赶到了关内。

努尔哈赤觉得时机到了,就亲自率领了13万大军,围攻宁远城。这时,宁远城只剩下1万多士兵,处境十分孤立。但是袁崇焕并不气馁,他写下抗金血书,激励将士英勇作战。袁崇焕的勇敢精神感动了全体将士,大家都决心与袁崇焕死守宁远城。

袁崇焕命令城外百姓全部带了粮食、用具撤进城内,把城外的民房烧掉,叫后金军队来了没有地方住,没有粮食吃。他还通知山海关守将,凡是从宁远逃进关的将士,一律斩首。这些命令一下,宁远的人心都安定下来,大家团结一致,准备抗击努尔哈赤的进攻。

几天之后,努尔哈赤带领后金军气势汹汹地来到了宁远城下。他们顶着盾牌,冲到城下,架起长梯开始爬城。城上的明军用火炮、弓箭、石块还击。明军虽然英勇,但后金军倒下一批,又来一批。在这紧要的关头,袁崇焕下令动用早就准备好的大炮,向后金发射,这才将后金兵打败。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到前线督战。袁崇焕也登上城楼,密切监视后金军的行动。后金军刚冲到逼近城墙的地方,袁崇焕就命令炮手开炮。后金士兵被炸得血肉横飞,努尔哈赤也身受重伤,不得不下令退兵。宁远城的包围解除了,明朝取得了与后金开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

努尔哈赤受了重伤,回到沈阳后又气又恨,过了不久就含恨而死。

§§§第十六节 闯王李自成

明朝后期,陕西发生了严重灾荒。百姓没有饭吃,官兵却照样逼百姓交租,人们实在忍不下去了,陕西各地相继爆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就是这些起义队伍中的一个著名的首领。

李自成出生在陕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后来,他参加到高迎祥的起义队伍中去。李自成作战勇敢,处事果断,很快赢得了高迎祥的信任。有了李自成闯王李自成这样一位将领,这支农民起义军实力大增,成为当时义军的主力。高迎祥死后,李自成在部将的拥戴下做了“闯王”。

那时侯,河南一带灾荒严重。李自成率起义军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受到城乡人民拥护。后来,李自成又抓获了作恶多端的福王,洛阳人民拍手称快,兴高采烈地奔走相告:“李闯王来了,福王被抓啦!”当天晚上,起义军在城里举行庆功大会杀了福王,把他的肉混在鹿肉里一起煮,然后用煮好的肉下酒,名为“福禄酒”。然后,李自成又命令士兵打开洛阳的粮仓和金库,把粮食和金银财物都分给老百姓。

李自成率领起义军东征西战,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到处传唱着“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谣。

公元1643年,李自成占领西安。第二年初,农民军建立政权,国号大顺。紧接着,李自成向北京进军,沿途宣传“三年免征,一民不杀”、“平买平卖”。各地人民热烈欢迎农民军。3月,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城内乱作一团,崇祯皇帝也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崇祯皇帝强迫皇后自杀,又砍死了他的妃子和女儿,然后跑到景山吊死了。

起义军顺利攻占了北京。公元1644年3月19日,李闯王头戴笠帽,身穿青衣,跨着骏马,在人民的欢呼声中进了北京城。进了北京城,李闯王却纵容部下奸淫掠夺,纵容他的大将刘宗敏霸占把守山海关的明朝统帅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拘禁了吴三桂的父母,促吴三桂投降了清朝,带着清兵攻打李自成。李自成被打败后撤出北京,退到陕西。最后,在湖北被地主武装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