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崛起: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全球化的阴影
20017200000020

第20章 经营篇(9)

如果继续思考上面的商业逻辑,企业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产生另外一个相关的商业逻辑,即企业需要掌握每个竞争对手对竞争的反应方式,比如他们是直接反击,还是迂回反击,还是根本就没有反应等。那么,在掌握了每个竞争对手的竞争反应方式后,将为制定自己的竞争策略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而对每个竞争对手的竞争反应方式的了解,毫无疑问是建立在长期的数据分析跟踪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根本没有进行有关的数据分析和积累,那么,企业不仅不知道每个竞争对手的竞争反应方式,同时也无法形成这个商业逻辑,而根本不知道要定期分析竞争对手的竞争反应方式。由于竞争对手人员的变更,以及战略的调整等因素,竞争对手的竞争反应方式会随时发生变化的,因此,长期而定期的相关数据分析是极其有必要的。

还有一个关于零售业的例子,近几年,家乐福在与供应商每年的谈判当中,有这样一个新的商业逻辑,即家乐福对每个分类中的大型供应商,并不是重点向他们所要费用,而是支持他们将销售额做大,前提是销售额的增长给家乐福带来的毛利额增加大于预计的费用增加。虽然,这是在很多大型的制造商在中国市场上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使家乐福从他们身上索要费用变得越来越困难的大环境之下,产生的一种变通的合作思想,但是,也正是在谈判过程中深入的数据分析,才慢慢使他们积累出这样的商业逻辑。

比如,在第一轮谈判后,采购人员发现从某些大型供应商身上索要费用太困难,而使自己完不成预计的毛利指标,但是,这些大型供应商都表现出希望在超市中提升自己的销量的迫切愿望,如果家乐福支持他们销量的持续提升,将会得到供应商的积极的响应。然后,采购人员通过计算发现,只要这些大型供应商承诺的销量增长达到一定的水平,使销量增长给家乐福带来的毛利等于或大于预计的费用增长,那么家乐福仍然可以达到自己预计的毛利指标。因此,家乐福与这些大型供应商谈判的重点改变为每年的销售预估,而不是费用的增长了。

显然,并不是每一家零售商都能在适当的供零环境中,及时产生出这样的商业逻辑,那么,零售商之间自然会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实,正是擅于利用数据才使家乐福这样的跨国零售商,能够积累出丰富的商业逻辑,而这些隐藏在思维深处的思想是很难被学习到的。家乐福还有另外一个利用数据而形成商业逻辑的例子,在与供应商谈促销计划时,家乐福经过计算发现,如果适当减少在每次促销时向供应商索要的费用,而使供应商能够在与往常相比总促销费用不增加的情况下多做几次促销活动,这样对家乐福会更加有利。为什么呢?

虽然在每次促销活动中向供应商索要的费用少了,但是,由于供应商愿意多做促销活动,使全年的促销费用并没有减少多少。更加重要的是,在每次促销活动中,供应商必然会给出一部分让利空间,或者其他形式的促销活动,那么,通过多做促销必然会更大地促进销量的增加,而通过销量的增加会给家乐福带来一部分毛利的增加。因此,如果这样计算的话,家乐福不仅没有因为减少了每次促销的费用而使毛利降低,反而是在总促销费用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由于销量增加而带来的毛利。同时,家乐福还会得到一个好处,那就是更多的促销活动使他们的低价形象更加突出,卖场的购物气氛将更加刺激。显然,并不是每家零售商都能具备这样的商业逻辑,尤其是众多的本土零售商,在缺乏了数据分析的情况下,这样的商业逻辑是很难积累出来的。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本土企业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除了建立企业的自主品牌之外,最大的障碍恐怕就是缺乏丰富的商业逻辑了,而且,本土企业缺乏商业逻辑的根本原因是数据(包括各种信息)应用的意识和能力较差。那么,本土企业提高市场的经营能力的改善方向也就很明确了,即除了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之外,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必须迅速的学习和积累丰富的商业逻辑,而且,对于本土企业来说,通过提高数据应用的能力是达到积累丰富的商业逻辑的最根本的方法。实际上,学习和积累商业逻辑是一个关于人的思维层面的改变,学习商业逻辑更像是学习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仅仅如此,思维模式转变的根本目的又是为了在经营活动中的行为发生改变。因此,学习和积累商业逻辑要比学习知识和技能要困难得多,而通过提高数据应用的意识和能力也是学习和积累商业逻辑的一条捷径。

§§§第五节 电脑天生就是处理数据的能手

在提高数据应用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西方企业与中国本土企业刚好在走着相反的道路。由于电脑和互联网都起源于西方国家,使西方企业更早地在经营实践中通过电脑和互联网应用数据,并且在一些西方企业家和诸如彼得·德鲁克这样的管理大师们的推动下,西方企业已经将数据应用变成了一种新型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也就是说,传统的现场管理的工作方式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应用,逐渐转变为应用数据在远程(即不一定在工作或市场的现场)进行分析和决策。

但是,这种工作方式同样也存在着问题,企业大部分工作行为都变成电脑和互联网中的虚拟工作,而现场的各种工作却容易出现执行上的问题,这也是近些年西方的管理界一直在提倡改善执行力的本质原因。但是,中国本土企业恰恰相反,本土企业的经营时间比较短,应用电脑和互联网的时间也较短,在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里,本土企业不可能完成工作方式的转变,当然,正如前面讨论过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面对面和现场管理为主的工作方式中,提高执行力却没有西方企业那么迫切,而转变工作方式,注重数据的应用应该是本土企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虽然建立数据应用的意识也是一个思维层面的内容,但是,只要企业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建立数据应用的意识并不十分困难,当然提高数据应用的能力也就不是很困难了。显然,数据(包括各种信息)的应用离不开电脑,电脑天生就是数据处理的能手,因此,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尽量应用电脑就可以很快地提高企业的数据应用意识和能力。在数据处理方面早已开发出无数的商业软件,不过,如果单纯就企业在经营中应用数据而论,更多地使用Excel毫无疑问是企业提高数据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最佳选择。可以这么说,企业在开会时不使用PowerPoint,会议的效率和效果肯定不好,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不使用Excel,说明这个企业根本就没有数据应用的意识。

其实,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在经营管理工作中,本土企业与西方企业最明显的一个差异,就是对PowerPoint和Excel的应用。我曾在《推动管理》《推动管理》是我在2006年出版的一本关于零售业工作模式的书。一书中多次提到过,西方企业在工作中是如何大量地应用Excel,可以说,在西方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如果没有数据证明,他们不相信任何判断和想法。在宝洁、联合利华、达能、家乐福等跨国企业中,各种用Excel做成的报表铺天盖地。从表面上来看,他们的员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电脑前制作各种报表,而相比之下,本土企业对Excel的应用要少得多,更不用说应用的熟练程度和深度。当然,ERP系统本身也对提高整体企业的数据应用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不过,它更大的作用仍然在于提高企业流程的科学性,它无法象Excel那样灵活地处理日常经营中的各种数据。

另外,关于在经营中如何收集、处理、分析数据,我们在此不做讨论,在这个方面有很多书籍提供了多种角度的解释,比如,在赫尔曼·西蒙、弗兰克·F·比尔斯登、弗兰克·卢比合著的《利润至上》一书中,就有一章专门介绍企业在经营中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当企业更多地应用Excel,并养成应用的习惯之后,其实企业的工作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转变,那么,商业逻辑将会在数据的应用中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和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