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崛起: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全球化的阴影
20017200000025

第25章 管理篇(4)

为了保证将情况了解得更加彻底,他还可以继续细分工作计划,比如,对于资产情况的了解,他可以在计划中明确出需要了解门店的经营面积,当然包括卖场面积、库房面积、办公区面积、停车场面积等,还要了解各种冷藏柜、冷冻柜、货架、包装材料、店内装饰、仓库设备、消防、空调等设备,以及收银台、保险柜、电脑系统、保安控制系统等等。如果经验丰富,这位门店经理还可以进一步制订这份工作计划,比如,他还可以将每一个资产设备需要了解的要点明确出来,甚至还可以根据资产设备的重要程度安排了解的先后顺序。如果有了如此合理和细致的工作计划,那么,这位门店经理接手新店的任务必然会做得更好。

我们在此讨论的工作计划,并不是指那些大型的工作,或者中长期的工作计划,而是指为每一个很细微的工作制订工作计划,也就是说,养成为每项工作任务制订计划的习惯,这才是讨论制订工作计划的真正意义。比如,接待外地来访的客人也可以做一个工作计划。我去某家西方企业培训时,他们做的接待计划非常细致,而且很早就发邮件给我,并一再打电话确认。他们在计划中记录了航班、去机场的路线,还有在到站机场接站的司机姓名、手机号码、车牌号、等待的出口等,然后还记录了到酒店后办手续的细节,一直计划到第二天早饭的安排,因为在吃早饭时,就可以见到后续接待我的人了,所以接待计划就结束了,而新的计划又开始了。

但是,我接触过的大部分本土企业则没有如此周密的接待工作计划,可以这么说,他们根本就没有形成书面形式的接待计划,只有在电话中的简单沟通,在这种情况下,我每次都感到很不踏实。确实,很多本土企业至今还没有使员工形成制订工作计划的习惯,或者只是将工作计划放在头脑中,这必然使工作的结果无法在理性和科学的轨道上受到控制,那么企业的工作结果只能依靠员工的个人经验了。其实,很多本土企业并不是不能做出完善的工作计划,大多数情况下,是本土企业不知道在细微的工作中,也应该要制订出书面形式的工作计划,或者说,本土企业还没有养成随时制订工作计划的工作习惯。

§§§第七节 养成在工作中思考的习惯

在泰勒制下的管理模式,员工在工作中是不需要做更多思考的,他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按照指令去执行,但是,当工作中的决策和执行分离之后,员工们必须在自我管理的前提下,自己独立地开展工作。那么,在工作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将是独立做好工作的基本保障,因为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会再有上级经理随时给予指导,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员工们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利用头脑中的智慧,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比如,为自己制订工作计划,自己收集、归纳、分析各种相关数据,为工作中的问题努力寻求解决方案,有意识地积累工作经验和体会,甚至独立开发一些在工作中应用的管理工具等。

米可斯维特和伍尔德里奇在合著的《企业巫医》一书中说:“在西方国家中,即使工厂里最基层的工人,也知道他最宝贵的资产不是他的手,而是他的脑。”他们在书中还曾举过一个例子:“当年日本汽车制造商在英国设厂时,他们告诉英国工人不但要接、焊、敲、锤,还要会想,很多英国汽车公司的老板们都嘲笑这些外国人‘过分天真’。然而,现在大部分欧洲汽车工厂都开始模仿这类方法。”因此,我们在此提到的在工作中的思考,并不是指学习中的思考,而是对工作实践的思考,即员工们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围绕工作运用头脑所进行的思考。原美国通用汽车总裁小艾尔弗雷德·斯隆在1931年就曾提醒其管理者们:“我认为我们正在变得越来越浅薄。随意地做事或者不经考虑地做事还不如什么都不做。”

一个发生在零售业的真实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在2007年的圣诞节前夕,我在上海观察相邻两家超市的圣诞促销准备情况时发现,这两家超市在圣诞节的准备方面相差甚远,其中以美国管理者为主的超市的圣诞商品数量,只有另外一家以欧洲管理者为主的超市的十分之一,而且,不仅仅体现在商品数量过少,更为严重的是,他们缺少了很多圣诞商品的大分类。但是问题在于,都是西方人管理的超市,他们对圣诞节的认识和体会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他们的圣诞商品数量却相差如此之大呢?

问题肯定是出在采购身上,因为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在商品的可选择性上不会有任何问题,而且那家欧洲人管理的超市已经在货架上展示出了那么多的商品。那么,超市没有在圣诞商品选择上积累出标准化的商品清单的前提下,采购人员必然是在选择圣诞商品时没有积极地思考,可以说,采购人员根本就没有动脑子去想这个问题。其实,只要他们的采购人员稍微做些思考,就会找到很多指导其正确选择圣诞商品的途径,比如,只要在淘宝网上查一查都在卖什么圣诞商品,很容易就知道了自己超市应该选择哪些商品。

因此,在工作中养成擅于思考的习惯,就会使企业的员工更加富有创造性,这也是“知识工作者”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西方企业中的经理们经常抱怨中国员工缺乏创造性,他们认为中国教育过于重视惯例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出来的“爱面子”的现象,是导致中国员工不敢冒险而缺乏创新的根源。对于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们来说,以上的原因也许是有道理的,但是,本土企业没有培养成在工作中擅于思考的工作习惯,也是导致中国员工缺乏创造性的原因之一,甚至是更加关键的原因。

很多本土企业还沿袭着泰勒制下的管理认识,员工们仍然习惯于服从上级领导的意见,而没有意识到应该自己动脑想出更多改善工作的意见。而且,很多中国员工在西方企业工作几年后,也会慢慢形成独立思考的工作习惯,这就说明不仅仅是教育和文化的问题(因为如果是由于教育和文化的问题,那么改变起来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没有养成在工作中思考的工作习惯是导致中国员工缺乏创造性的根本原因。

§§§第八节 本土企业改变工作方式的捷径

正是以上讨论的四个工作习惯,即在工作中应用表单的习惯、应用数据的习惯、为自己制订工作计划的习惯和在工作中思考的习惯,构成了新的工作方式的最基本的要素,也就是说,只要企业的员工养成了以上四个工作习惯,就在本质上已经形成了新的工作方式。将以上四种工作行为转变为习惯,才能真正地改变工作方式。可以这么说,员工只要参与到了工作当中,就应该不断地使用表单、数据、为自己制订工作计划和思考工作,换句话说,就是工作本身与以上这四个工作行为浑然为一体。如果企业中的员工只是偶尔应用表单和数据,只在大型任务中为自己制订工作计划,以及只是在遇到重大困难或者领导不在时,才被迫思考工作,这都不能说企业已经改变了工作方式。

从改变工作方式的角度来看,养成应用表单和数据的习惯,经常性地为自己制订工作计划,并擅于在工作中思考,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品牌管理,以及在经营中建立商业逻辑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至少本土企业在提高和改善的迫切性上,工作方式的改变同样是刻不容缓的。养成以上四个工作习惯,无疑会使员工的工作变得更加注重细节,而且,这种细节是出自员工的内心和工作行为,这才是真实细节的体现,这样,企业在管理中的执行力也就会在细致工作的支持下得到提升。其实,从改变工作方式入手提高本土企业的管理水平,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本土企业的管理问题,而且也使提高本土企业的管理水平变得更加乐观。如果我们总是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视角考虑本土企业的管理问题,那么本土企业几乎就永无出头之日了,毕竟文化的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当然,从文化的角度解决在企业管理中人的问题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本土企业实施ERP、ISO9000认证和ISO14000认证等,从本质上来看,也是一个工作方式转变的问题,虽然,从表面看起来,它们代表着在企业管理、质量控制方面的流程。很多本土企业在实施ERP过程中不成功的现象,以及ISO9000认证和ISO14000认证在本土企业往往变成了一个虚幻的品质象征而没有真正地执行,这都说明了本土企业在工作方式上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而无法在企业中真正应用ERP等。换句话说,本土企业在考虑引进ERP等时,首先要考虑自己企业的工作方式是否已经改变,也就是说,是否改变为我们前面所讨论的四个工作行为,如果企业的工作方式还停留在泰勒制时代,那么引进ERP等恐怕还是为时过早。当然,提前引入ERP等对促进本土企业工作方式的转变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关键在于,企业的高层是否能在引进ERP的同时,有意识地推动工作方式的转变。

当然,培养这四个工作行为为主的新的工作方式,并不是员工个人的责任,而是企业的责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员工总是处于流动状态的,部分员工养成了新的工作习惯,并不能代表整个企业就改变了工作方式,也就是说,必须是企业中所有的员工,至少是绝大部分员工,都养成了以上四个工作习惯,才能保证整个企业工作方式的改变。比如,杰克·韦尔奇在其《赢》一本书中曾引用GE一名仪表工人的话:“25年来,公司一直为我的双手支付报酬,但实际上,公司完全可以用上我的头脑——而且什么也不用付。”杰克·韦尔奇说:“他的话代表了成千上万人的心声。”这名仪表工人的话恰恰反应了当时的GE还没有形成让员工们积极思考的环境,只不过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公司的经理们不去倾听下级的建议。因此,企业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这四种工作习惯,使所有的员工,尤其是不断进入企业的新员工,能够尽快地养成这四种工作习惯。当然,随着本土企业越来越多的改变为新的工作方式,最终会带动整个中国员工团体的工作方式的改变。

其实,培养新的工作方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前面提到过,通过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引入ERP等管理系统,是改变本土企业工作方式的解决办法之一,另外,本土企业通过培养员工养成使用表单的习惯,是改变企业工作方式的一条捷径。首先,培养员工养成使用表单的习惯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几乎不存在着什么大的技术障碍,以及过高的资金投入;其次,促使员工更多的使用表单并不会招致员工激烈的反抗,因为这并没有给员工带来利益上的冲击。不过,通过培养员工养成使用表单的习惯而改变企业的工作行为,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即通过培养员工习惯使用表单,可以顺便促使其他三个工作习惯的养成。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员工在使用表单的过程中,必然会在表单中加入各种数据,因此,通过促使员工更多地使用表单,也就无形中培养了员工应用数据的习惯。同时,员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正是一个在工作中思考的过程。彼得·德鲁克说:“电脑是一种逻辑的机器”,那么,在电脑中(包括在电脑中打印出来的报表上)体现出来的逻辑思想,也正是人头脑中逻辑思想的体现。

麦肯锡咨询公司有史以来聘请的第一位女性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在其《金字塔原则》一书中提到:“在纸面上或屏幕上展示你的思想时,无论采取任何形式,在视觉上,你都需要确保能加强组成金字塔的思想之间的逻辑性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读者或观众总是先看到逻辑关系的存在,然后才能理解它。因此,你要用读者听者的眼睛所看到的来强化他们头脑所接受的。”其实,这句话正是解释了表单和思维之间的关系。还有,我们提到的工作计划是体现在表单中的工作计划,不是只存在于头脑中的计划,因此,工作计划与表单是密切相关的,通过促使员工多使用表单,必然也就推动了员工养成制订工作计划的习惯。总之,在企业中率先培养员工使用表单的工作习惯,是改变企业工作方式的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