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谁在驾驶巴士: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20019200000017

第17章 敢问路在何方——用心理学帮你摆脱困境(4)

它来源于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位老国王给他的两个儿子一些长短不同的木板,让他们各做一个木桶,并向他们承诺,谁做出的木桶能够装下最多的水,谁就可以继承他的王位。大儿子尽量把自己的木桶做大,做到桶壁最后一条挡板时没有木材了;而小儿子平均地使用了这些木板,做出了一个看上去桶壁并不很高的木桶。老国王让两人用自己的桶去装水,结果反而是小儿子并不起眼的木桶装水最多,最终得到了王位。

好多时候,我们的发展恰恰取决于那块“短木板”,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注意取长补短,把劣势转变为优势。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世界复印机市场一直被美国施乐公司垄断着,以至于人们一想起复印机一定想起施乐这一品牌。尽管如此,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佳能公司,还是利用顾客满意度调查法从施乐身上找到了“软肋”。佳能公司发现施乐的大型复印机不但操作复杂,保密性不好,而且成本昂贵,让许多企业感觉有些消费不起。

针对施乐公司的这些弱点,佳能公司设计出一种小型复印机,就像傻瓜相机一样好用,而价格也便宜,是施乐公司的1/10基至1/20,还解决了保密的问题。佳能公司此举使施乐公司的复印机全球市场份额从82%直线下降到35%。施乐公司见势头不对,也展开了大量的竞争情报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研究,施乐公司找准佳能公司在技术上的劣势,再发挥自身优势,重新夺回霸主之位。

佳能此举,可谓“打蛇打七寸”,果然见效。所以,不管是一个强大的企业或组织,或个人,不能仅指望核心优势,而且还要看整体状况和综合实力,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薄弱环节,并且还应避免把自己的“阿基里斯之踵”——最薄弱的环节,暴露给对手。

无数经验证明,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的人在现今社会是比较受宠的,其发挥才能的机会总是会多于知识面过于狭窄的人。因为现代社会更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类人能超越狭窄的专业范围看问题,能发挥才能的协同效应。而那些知识面狭窄的人,他的某类知识的缺失,就可能会成为个人发展的瓶颈。比如,市场销售总监如果不了解消费者和产品的技术问题,就无法评估一种产品的销售特点。因此,要想登上成功的顶峰,最好用的办法就是补齐个人短板,均衡发展,以便把机遇之们推开得更大一些。

但是,在补齐个人短板的时候,千万不可过于关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那样只能使自己越来越丧失信心,迷失自我。这也是对补齐个人短板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个强有力的论据。他们认为:与其把眼睛盯在自己的不足上,不如把精力都放在关注自己的优点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力,确定发展方向。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一个人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用在克服错误、改善不足上,也许他的优点永远得不到发挥。况且,一味地非要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齐头并进,那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毕竟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一个人能精通一个领域已经不容易了。再者说,现在根本就不是单打独斗的年代,为什么不采取与别人合作的方式弥补自己的不足。

10.野兽和美女——为什么癞蛤蟆总想吃天鹅肉

“你比我还要好看呢,”2007年电影《一夜大肚》中的一个场景里Seth Rogen饰演的角色醉醺醺地对Katherine Heigl含糊不清地说。现在一项最新的研究证实了我们一直都知道的:男人,不管多么的一无是处,总认为一朵鲜花有可能插在他这坨牛粪上。

这是条规律,酒保Karen Brody说:越是长得磕碜的男的,越有可能会死缠烂打地去追一个美女。

来自新泽西Woodstown镇上的Brody是个看上去弱不禁风的纤细女孩,已47岁的她看起来至少比她实际年龄小十岁,她记得曾经有一个挺着啤酒肚缺了几颗门牙的卡车司机“追求”她。夜渐渐深了,他开始歪向一边,最终从吧台高脚凳上掉了下来。她赶紧跑过去看看他有没有事,这位矮胖的酒吧常客则立马继续展开他的攻势——人还倒在地板上。

显然,这个矮胖的卡车司机并不是精神病,也并非是酒精壮胆的效果。最新的研究证实了女人们说她们一直就知道的:男人,不管多么一无是处,总认为自己有机会泡到个模特。

证据来源于一家婚介网站,在这个网站里会员们互相评估对方的“热辣度”。根据一项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心理科学》上的研究,该网站提供了一份如无主宝藏般的资料:它不仅包含了其会员们约会习惯的信息,也包括会员们对自身吸引力和潜在约会对象的“热辣度”的评价。

研究人员研究了16550名会员在2005年里一个十天内所有“热辣度”的评估和约会的资料。其中所有的会员都是异性恋,会员中男性占75%,女性25%。

根据这份资料,他们发现男人比女人更看重潜在对象的外表吸引力。而且男人较女人更不容易认识到他们的自身劣势——根据自我评价和别人的评价——是他们可以抱得美人归的最大障碍。

也许男人们以为每个女人都读过《青蛙王子》并相信同样的故事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以为女人都会对丑陋的外表视而不见而去寻找内在美。或者也许男人们脑子里全是那些流行媒体传达的信息:比如电影《一夜大肚》里面那个懒汉主人公把到漂亮的女孩,或电视剧如《听吉姆说》,一个难缠粗俗的家伙却有个貌美如花的老婆。

此项研究的主要作者Leonard Lee是哥伦比亚商学院的一名助教,他认为这些牵强附会的电影和电视情侣们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长得很惨的男人们往往期望值过高。但他疑惑的是这些毫不起眼的男人最终是否能够明白:不管他们从屏幕上看到怎样的故事,现实中他们走桃花运的机会却很渺茫。这项研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发现,他说:我们当中总有十个人,有男有女,只想和另外十个人约会。

根据婚介网站的数据,有迹象显示男人们倒也会学着承认他们自身的缺陷:显然他们不会把宝押在一个人身上,而会和多人约会。事实上,此研究中的男人所要求的约会次数比女人要求的约会次数要高240%。研究人员并不知道有多少网上诱惑最终成功,但大多数男人要求的约会次数也许表明了我们当中那些无吸引力的人——甚至是男人——认识到他们最终可能只得接受那些在“热辣度”上和自己门当户对的人。

“长得好看的人总是找那些同样长得好看的,”来自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的研究配偶的行为和浪漫爱情的教授Helen Fisher说。

“而且最终男人们发现他们的长相并不如女人的长相那么重要,”Fisher(她并未参与此项研究)说,“他们发现女人想要的跟长得帅根本毫无关系。”

另外,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男人只是简单地找那个最有可能生出健康强壮的孩子的女人——所以这意味这他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的吸引力上。

“男人不妨去摘天上的星星,”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和麦克林医院的男性及青年男性中心(the Center for Men and Young Men at McLean Hospital)主任William Pollack说,“女人才是生孩子的人,她们才应该更为挑剔一些。”

最后,也许有些迹象表明那些庸俗的男人们知道自己是在做白日梦——这或许能从他们说大话的程度上表现出来。

11.不识庐山真面目——为什么我们不能清楚认识自我

这是一个古代笑话:一位解差解和尚上府城。住店时和尚借机把他灌醉,又为他剃光头,然后逃走了。解差醒来后发现少了一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一个理智正常的人,大概不至于闹出不知“我在哪里”的笑话。然而,要真正认识“自我”,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下面这个故事可不是杜撰的笑话了:

上个世纪初,有个叫拉赛尔·康维尔的美国牧师,以“宝石的土地”为题在美国巡回演讲。他的演讲使整个美国卷入了激情的漩涡。据说他举行了多达6000次的讲演,其故事内容如下:从前印度有个叫阿里·哈弗德的富裕农民,为了寻找埋藏宝石的土地时变卖了家产,出外旅行,终于穷困而死。可是,此后就有人从他卖出的土地里发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康维尔引用这个真实的故事,并用大量的实例说明,人们向他所寻求的,恰恰是自己手中的东西。

在此,请你理解:自我,也就是这么一个“陌生的朋友”,既十分熟悉,又常常令人困惑。它是你“自己手中的东西”,然而往往熟视无睹,似乎远在天边,神秘缥缈得很。

这是一个对“自我”的认识问题。

自我,是伴随着个体的社会化产生的,自我的形成与发展又推动着个体的社会化。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自我。个体的自我,就它的最广的含义说,是一切个体能够叫做“我的”之总和。它不但包括个体的躯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而且包括所有与个体有关的存在物,如个体的双亲,配偶,子女,亲戚、朋友,个体的成就,名誉、财产和权力等。这一切使个体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满足或不满足的体验。狭义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感知与控制的脑的机能活动。自我是个体心理的特殊形式,是人脑对个体自身以及对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能动反应。就自我的成分而言,自我可相对区分为三个互相关联的部分,即:物质的自我(个体对自己的躯体和外部世界中属于他的那一部分的反映、社会的自我(个体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的反映,是个体自我的中心部分),精神的自我(个体能够感知与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特征,这是个体自我的核心之所在)。总而言之,自我是个体反映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动。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个体的活动离不开自我,自我客观地存在于个体的活动中。自我对于个体的活动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因为个体的自我作为个体活动的觉察者,调节者与发动者,它可以使个体的活动具有独特性、一致性与共同性。不同的自我优势,会引起相应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追求,进而去寻找理想的自我实现。所有的自我行动,都是自我的外现,其意义在于保持个体的心理平衡,使个体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和谐。从角色扮演这个角度看,角色的本身虽然决定着这一角色扮演者个体的共同轮廓,但是它不能决定每个角色扮演者的个体活动和行为。因为每个角色扮演者的个体行为活动,都取决于个人掌握角色和使其内化的程度,而内化的过程之本身又受到角色扮演者个人一系列的自我认识,自我态度,自我心理特点的影响。“谁象命运似的推着我向前走呢?——那是我自己”,诗人泰戈尔曾经这样说过。完全可以这样说:同样一种角色的扮演者,其扮演的水平和质量因人而异,甚至有的呈现高低、上下的迥然不同,究其原因,都可以追溯到“自我”这两个字上来。

对自我的认识,如同观察所有事物的方法一样,自然不妨近些,再近些。对自我的认识,也很有这种太远了不行,太近了又不行的境况。这就用得着苏东坡的一大发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明就站在这个山中,却偏偏不识其真面目。明明自己就拥有“自我”,却偏偏不自悟,或者仅是个模模糊糊的认识。这就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苏东坡效应”。

克服“苏东坡效应”的办法,是深入“此山中”探幽微,跳出“此山外”览全景。概而言之,就是要从微观和宏观这两个“视角”的“结合点”上对准“焦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