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谁在驾驶巴士: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20019200000020

第20章 打破砂锅问到底——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3)

首先是改变自己,而不是去改变别人。改变是复杂而矛盾的,人们改变是因为他们自己想改变,而想要设法改变一个人,只会让他更紧守住现有的行为,不肯放弃。有了这样一种改变自己的意识后,应该要做到以身作则,做到不抱怨。否则的话,就会引导周围的人也走入到抱怨的轮回里。

其次,多给自己一些时间,别害怕重新开始。当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不是一蹶不振,也不是抱怨,而是调整好心态,分析好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求更多的资源,最终达成目标。丘吉尔说过: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也依然不改热情。于丹在谈《论语》庄子心得时也说道,这个世界上从某种程度来说,无所谓失败,如果没有一次次的失败,也就不会走向成功。

再次,应明白两个道理。抱怨无法让我们如愿,如果说我们真想做好手头的工作,就不应抱怨。

我们都应该做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乐观、积极的人不仅自己愉悦、健康、有价值,同时也能够影响团队里的其他人,从而使大家都变得更愉快,更有生产力。拥有了积极、乐观的心态,我们就减少了抱怨,而成为一个不抱怨的人,就是在当下和未来,对于工作、生活、家庭等等所遇到的每一个人的影响力。无论是好是坏,我们通常都会拿身边的人作为学习的榜样。大家都非常愿意与你共事或为你工作,而这样也就会缔造更高的成就,得到更大的收获,从而走向更远的成功。

8.杯弓蛇影——为什么我总是不能相信别人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们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如有的人见到几个同学背着他讲话,就会怀疑是在讲他的坏话;老师有时对他态度冷淡一些,又会觉得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等等;他们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或给自己使坏。喜欢猜疑的特别注意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发现其中的“潜台词”,这样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这种人心有疑惑,不愿公开,也少交心,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流露,便由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

造成猜疑的成原因有以下几种:

(1)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了: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2)对环境、对他人、对自己缺乏信任。

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不过,“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

(3)对交往挫折的自我防卫。

有些人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

猜疑的人通常过于敏感。敏感并不一定是缺点,对事物敏感的人往往很有灵气,有创造力,但如果过于敏感,特别是与人交往时过于敏感,就需要想办法加以控制了。由于猜疑而生误会,伤害了朋友,造成紧张气氛的事在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为了避免不应有的隔阂和冲突、消除猜疑心理,建立互信关系应成为人际交往中的准则。

要克服猜疑心理。可以试着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敞开心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

只有敞开心扉,与朋友面对面的进行推心置腹地交谈,让深藏在心底的疑虑来个“大曝光”,增加心灵上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排释误会、获得最大限度的消解。

(2)培养自信心。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3)采取积极的暗示。

为自己准备一面镜子。平时,只要自己行得正,站得直,又何必怕别人议论呢?有时不妨采用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别人说了我又能如何呢?只要我自己认为是对的。这样在心理的疑心自然就会越来越小了。

(4)对别人的闲话不要盲目相信。

不少闲话,都是由别人的闲话引起的。我们要对别人的闲话要分析。生活中的“长舌妇”确实有,比如,即使有些亲朋好友出于好心,向你通报你恋人的一些事情,也不能一听就信,因为很难保证这些情况中没有失真的成分。

(5)进行思维转移。

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当自己胡思乱想,瞎猜疑时,可转换一种思维模式,去想想其他美好的人和事物,也可冷静下来好好分析事情的原委,这样对人对事会好些。

9.夜郎自大——解密自负心理的缘由

据汉·班固《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回来之后,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人情。武帝受到张骞出使西域成功的刺激,激发了雄心壮志,又叫他出使西南,沟通当时的大夏国,即今天的云、贵一带。

张骞一行到了昆明、滇国和夜郎。滇王问张骞等人:“汉朝与我们相比,哪个大?”后来汉朝使者在与夜郎国王一起喝酒时,夜郎王也问了同样的问题:“汉朝与夜郎哪个大?”张骞心里明白,夜郎的地盘只及得上汉朝一个郡。可夜郎国王因为山高林密,没有走出去,还以为夜郎是天下的大国家呢。

“夜郎自大”于是成了自负自大的典故。从这个典故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自负的可笑和可悲,自负的一般表现有这样的几个方面:

(1)自视过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

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这种人时时事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顾及别人,不求于人时,对人没有丝毫的热情,似乎人人都应为他服务,结果落得个门庭冷落。

(2)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

这种人固执已见,唯我独尊,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总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3)过渡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

这种人有很强的自尊心,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时,其妒嫉之心油然而生,极力去打击别人,排斥别人。当别人失败时,幸灾乐祸,不向别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同时,在别人成功时,这种人常用“酸葡萄心理”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导致个体盲目自负的原因其实归结起来就是这样的几个方面:

(1)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自负心理产生的第一根源。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首先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家庭则是他们自我评价的第一参考系。父母宠爱、夸赞、表扬,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相当了不起”。

(2)生活中的一帆风顺。

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生活中遭受过许多挫折和打击的人,很少有自负的心理,而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则很容易养成自负的性格。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们在学校又出类拔萃,老师又宠爱他们,就会养成自信、自傲和自负的个性。

(3)片面的自我认识。

自负者缩小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自负者同样缺乏自知之明,同时又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自然产生自负心理。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往往会产生自负的个性。这种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功时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失败时则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的不合作,过分的自恋和自我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

(4)情感上的原因。

一些人的自尊心特别强烈,为了保护自尊心,在交往挫折面前,常常会产生两种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护心理。一种是自卑心理,通过自我隔绝,避免自尊心的进一步受损;另一种就是自负心理,通过自我放大,获得自卑不足的补偿。例如,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很好的学生,深怕被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看不起,装清高,在表面上摆出看不起这些同学的样子。这种自负心理是自尊心过分敏感的表现。

人不能没有自负。尤其对青少年来说,在适当的范围内,自负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使他们能勇往直前。但是,自负又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自负不但不能帮助人们成就事业,反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由此要正确地认识自负、克服过分自负的心理:

首先,接受批评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它并不是让自负者完全服从于他人,只是要求他们能够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通过接受别人的批评,改变过去固执已见、惟我独尊的形象。

其次,与人平等相处。平等相处就是要求自负者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平等交往,提高自我认识,要全面的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放,未免失之偏颇。

最后,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负,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辉煌的过去可能标志着你过去是个英雄,但它并不代表着现在,更不预示着将来。

10.打肿脸充胖子——解密虚荣心理

在《权子·顾惜》中记载着一个《孔雀爱尾》的故事:一只雄孔雀的长尾闪耀着金黄和青翠的颇色,任何画家都难以描绘。它生性爱忌妒,看见穿着华美的人就追啄他们。孔雀很爱惜自己的尾巴,在山野栖息的时候,总要先选择能搁置尾巴的地方才安身。一天下雨,雨水打湿了它的尾巴,捕鸟人就要到来,可是它还是珍惜地回顾自己美丽的长尾,不肯飞走,终于被捉住了。故事隐喻人们为了没有意义的美好理想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自由。如果对一般毫无价值的东西的追求,发展为似乎是美好的愿望时,虚荣心便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在这个意义上,虚荣心就表现为可悲的甚至不道德的社会情感,常常使人做出没有理智的不成熟的反社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