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之间是虚空。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约前460~前370),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提出著名的原子理论,认为原子和虚空构成了万物的本源,原子间的相互冲击和碰撞形成了我们无穷的世界。他被称为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柏拉图的敌人
德谟克利特是他父亲的第三个儿子。德谟克利特他从小就爱好学习,有一次他一个人躲在牛棚里看书。他的父亲把一头他最喜欢的牛从他鼻底下牵走了,可他却一点也不知道。等他出来时,才发现这头牛已经被杀用于祭神,他不由得放声大哭。
当他们弟兄三人都长大成人时,父亲决定分家。他把财产分成了三份。德谟克利特决定要最少的那份。他的父亲便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到其他地方去旅行,去寻找最有学问的人,向他学习哲学。那份财产虽少,但全是现金,对我外出旅行最有帮助。”于是,德谟克利特怀揣着100塔伦特的现金离开家乡到各处去旅行。在各地的旅行中他学了许多知识,等他到达雅典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了。但在雅典他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招待,虽然大家都对哲学十分热情,但当时的另外两位哲学大家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他感慨道:“我到了雅典,可是没有一个人知道我,也没有一个人理睬我。”他又去向人们宣传他的原子论思想,可人们已然不予接受。他不由感觉到生不逢时,他对别人说:“我在这里认识了苏格拉底,但苏格拉底却不认识我。”
由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在理论上有着很深的冲突,虽然没人理睬,他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为此柏拉图十分恼火,他声称要把德谟克利特的所有著作一把火全烧了。但有人劝柏拉图说:“你这样做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德谟克利特的著作已经流传得很广了。”柏拉图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但在此后他的著作中,他从来也不提及德谟克利特,他要用漠视来贬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在哲学史中的地位。但即便是像柏拉图这样的大家也不能抹杀真理的光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思想至今仍为人们所讨论学习,发挥着积极的意义。
宙斯的惩罚
据说,德谟克利特有一次因为不信神而被传讯。在法庭上,他讲哲学讲科学,昏聩的法官一概不听——他只相信神。德谟克利特看了老法官一眼,忽然灵机一动,对法官说:“法官先生,你最尊敬神,这是很好的。那你一定听说了,先前我的一个邻居说我得了神经病,结果给天上掉下来的乌龟打破了头。”
这件事情早已在城里传开了,法官当然也听说过了。于是,法官说:“那是最高神宙斯派他的传信鸟对你邻居的惩罚。由此看来,你更应该相信神。”
哲学家说:“那么好吧!我的邻居只不过说我得了神经病,最高神宙斯就派老鹰对他作了严厉的惩罚。可见神喜欢谁是十分清楚的,现在任你判我多重的刑罚都可以,反正最高神宙斯是会给我作主的。我已经看到他派出的老鹰正向这里飞来了。”
迷信的法官一听,吓得双手抱头,赶紧改口说:“我知道你是最高神宙斯所喜欢的人,你使我们的城邦能得到神的保佑,你是我们城邦的光荣.我现在就宣布你无罪……”
回去以后有人问他:“你不是说一切都是自然的原因引起的吗?怎么在法庭上你又说是宙斯的惩罚呢?”
德谟克利特回答说:“真理只能和相信真理、爱好真理的人谈论。对于那些昏庸的家伙,只能用别的办法去对付他们。”
别人又问他:“那你邻居的头为什么会被打呢?”
德谟克利特回答说:“这里根本没有什么神的作用,而完全是自然的原因。根据对老鹰的解剖可知,老鹰是最喜欢吃乌龟肉的。但乌龟的壳很硬,为了吃到龟肉,老鹰常把乌龟叼起飞到空中,当看到地上有光滑的石头时,便将乌龟甩下来,龟壳甩破,龟肉也吃到了,当时,这位邻居站在太阳下面,阳光照在他的光头上,老鹰从空中往下看,误以为是一块光滑的石头,便将乌龟对准光头甩下来了。”
什么是快乐?
德谟克利特学成回乡后,由于知识渊博,时常有各地的人们前来请教人生中遇到的问题。有一次,一个年轻人来问他:“什么是快乐?”
德谟克利特说:“快乐与不适构成了你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事的标准,也决定了有利和有害之间的界限。”
“那是不是吃得好、穿得好就是快乐呢?”年轻人又问。
“这可以说是快乐的一种形式。但对那一切都只是沉溺于口腹之欲,并在吃、喝、情爱方面过度的人,快乐是很短暂的。只有他们在吃着、喝着的时候是快乐的,而随之的坏处却很大。除了瞬息即逝的快乐之外,这一切之中丝毫没有什么好东西,因为总是重新又感觉到有需要未满足,所以我们应当拒绝一切无益的享乐。”德谟克利特语重心长的说。
“那么对于快乐,我们是不是应该尽情享乐呢?”年轻人又问。
“不!享乐应该节制。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且使享乐更加强。无节制的欲望是儿童的事,而不是一个成人的事。不合时宜的享乐会产生厌恶。”德谟克利特看了看年轻人又接着说:“人们通过享乐上的节制和生活的宁静致远,才能得到快乐。应该定心于那些可能的东西,满足于我们力所能及的事物,不要太注意哪些作为人所嫉妒和羡慕的对象的人,思想上也不要老是惦记着他们。应该把眼光导向那些生活贫穷的人,并且想想他们的痛苦,这样你所能支配的这点财富就会显得很大、很可羡慕了,并且不会再因为永远想要多一些而给自己的灵魂带来伤害。应该去追求自己所有的,而且经常要和那些更不幸的人去比一比。如果你接受了这一原则,那么你就能生活得更愉快,并且驱除了生活中不少的恶:嫉妒、仇恨和怨毒。”
“难道财富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年轻人对于德谟克利特没有提及财富感到奇怪。所以他特别提出了财富的问题。
“给人幸福的不是身体上的好处,也不是财富,而是正直和谨慎。凡是期望灵魂善的人,追求某种神圣的东西;而追求肉体快乐的人则只有一种容易幻灭的好处。当然,在使人乐意的事物中,那最稀有的就给以我们最大的快乐。一个人如果太缺乏财富,那么拥有财富会使他觉得快乐。可是一个明智的人,不应该愁自己没有的东西,而应该享受他拥有的东西。如果对一种特定对象的欲望过于强烈,就会使灵魂看不见其余的一切。对财富的欲望也是这样。”德谟克利特这么回答“那么我们应该追求美吗?”年轻人又问。
“是的,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瞻仰,追求美而又不亵渎美,这种爱是正当的。不过身体的美,若不和聪明相结合,就是种动物性的美。如果你打开自己的内心,会看到里面是一大堆各种各样坏的情欲。人应该每天怀着新的思想。追求知识,就可以使我们避免许多的不快乐。对别人所有的东西,不要有嫉妒之心。嫉妒的人常常自寻烦恼,这是他自己的敌人。”德谟克利特这么说。
“德谟克利特,你是对的。”年轻人很快乐的走了。
受到表彰的犯人
德谟克利特的故乡,阿布德拉城邦规定:“浪费掉祖业的人,不得在阿布德拉城举行葬礼。”所以,当德谟克利特回到阿布德拉之后,他遭到了一场审判,他被控“挥霍财产罪”。原因是德谟克利特经常外出旅行,有些人企图占有他剩下的财产,便控告他浪费祖产,对族中的事不加理会,把好好的园子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地。根据该城的法律,犯了这种罪的人,要被剥夺一切权利并驱逐出城外。
德谟克利特来到了法庭上,为自己做了如下的辩护:“在我同辈的人当中,我漫游了地球的绝大部分,我探索了最遥远的东西;在我同辈的人当中,我看见了最多的土地和国家,我听见了最多的有学问的人的讲演;在我同辈的人当中,勾画几何图形并加以证明,没有人能超得过我,就是埃及所谓丈量土地的人也未必能超得过我……”
接着,他在庭上当众阅读了他的名著——《宇宙大系统》。当他读到“没有什么是可以无端发生,万物都是有理由的,而且都是必然”的时候,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大家打断了他的诵读。他的学识和他的雄辩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彻底征服了阿布德拉。
为了奖赏他的这一部哲学著作,法庭不但判他无罪,并决定以5倍于他“挥霍”掉财产的数字——500塔仑特的报酬,表彰于他。同时,还把他当成城市的伟人,在世就给他建立了铜像。在他死后,阿布德拉以整个国家的名义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葬礼。
苏格拉底——永远的“牛虻”
“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70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他有很多的学生,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哲学家柏拉图与色诺芬。由于他本人没有任何著述,我们对他的了解也主要是从这两位哲学家的著作中得到的。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就好比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
丑陋的相貌,高尚的灵魂
苏格拉底长得很丑,他脸面扁平,嘴唇肥厚,眼球突出,鼻子扁大而向上翘,还有张奇大无比的嘴巴。他的学生色诺芬评价他说“比萨提尔滑稽戏里的一切丑汉都还丑。”他的怪模怪样常常惹来人们的嘲笑,甚至成为朋友们聊天的谈资,但他自己丝毫不苏格拉底在意。他说:“实用才是美的,一般人的眼睛深陷,只能向前看,而我的眼睛可以侧目而视;一般人的鼻孔朝下,因而只能闻到自下而上的气味;而我可以闻到整个空气中的美味。至于大嘴巴、厚嘴唇,可以使我的吻比常人更加有力、接触面更大。”在他看来,跟俊美的外貌相比,崇高的灵魂和智慧才是更值得人们去追求的。
苏格拉底从来不把人世间的物质享受当做人生的追求目标。他有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在他看来不追寻高尚的道德,不探求世界的真理,仅仅去追求生活上的享乐的人便与猪无异。他虽然很贫困,但对自己的石匠工作并不十分卖力,只要收入够一家糊口就不多干了。他总是在天亮前起床,匆匆忙忙地吃些浸了酒的面包,穿上长袍,披上件粗布斗篷,便出门找人讨论问题去了。他常在商店、寺庙、朋友家、公共浴室,或者是一个街口与人辩论,探讨与智慧和真理相关的问题。有一次雅典对外进行战争,苏格拉底作为公民参加了战斗。当时正值冬天,但在行军过程中,所有的人都穿着厚衣服,用毛毡裹着脚,只有苏格拉底穿着平时的衣服,光着脚在冰上走,脑海仍念念不忘地思考着哲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