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如何宠爱自己的心:生活中的心理妙招
20024000000017

第17章 婚姻篇(7)

婚姻问题的产生与对配偶所持的完美期望有关,比如:不少女性期望丈夫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男性则期望妻子能够对所有的人和事都善良而宽容,可是生活并没有这么简单。

一个男子汉可能被一个不起眼的问题难住,一个善良宽容的女性,也可能被一些鸡毛蒜皮的小麻烦激怒。这时,人们对配偶所持的完美期望遭到了配偶在现实中无情的否定,这种否定导致人们对自己或伴侣产生否定的看法。比如,他们会认为:我怎样努力都改变不了他(她);他(她)原来是一个如此不可救药的人。这样的看法,又会促使夫妇对彼此产生愤怒和绝望的情绪,从而最终让婚姻亮起红灯。

其次,对婚姻的不合理信念。

当人们对婚姻和配偶抱有如下的信念和期望的话,极有可能会让婚姻产生问题:

1.必须“琴瑟和鸣”:认为亲密伴侣间应该完全一致,两人之间任何的不一致对婚姻一定都是有害的和毁灭性的;

2.“心有灵犀”不点自通。认为相爱的伴侣应该不需要直接交流,就能感觉到彼此的真正想法,这才是“心心相印”;

3.认为人是不能改变的,关系的好坏也是固定不变的;

4.认为性生活必须总是完美的,不应该有一点缺陷。所以,当婚姻生活与自己的期望出现反差时就会倍感失望和挫折,逐步把婚姻生活推向深渊。

第三,对婚姻不幸福的错误解释。

不幸福的夫妇,往往认为伴侣的消极行为都是出于他们的“秉性难移”所造成的,而伴侣的积极行为则是短暂的、偶然的,是“昙花一现”。总是这样去理解婚姻生活,会导致夫妇习惯性地夸大婚姻中的危机,而忽略婚姻中的幸福,并且更轻易地放弃或回避对问题的解决,直到婚姻濒临解体。

人们得不到幸福的婚姻,其实正是他们自己看待配偶和婚姻的方式造成的。要使婚姻幸福,首先要从自己内心的观念着手,努力用更符合现实、更理性、也更有弹性的方式来看待夫妻之间的关系和配偶的行为,用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沟通为婚姻生活填充源源不绝的爱。

二、为何80后离婚率节节攀升

“快婚快离”是80后夫妻中尤为突出,分析其中原因无非是父母过份的骄纵,导致孩子没有主见,他们大多比较自私,不懂宽容,不肯迁就对方,一出现矛盾便以离婚相胁。

父母过分的溺爱让他们缺少独立性,没有责任感,太容易得到的幸福他们也不会珍惜,动不动就离婚。

此外年轻人流行“闪婚”,结婚的时候,很多都过于冲动,没有深入的了解便匆匆的结婚,可是婚姻与爱情总是存在差异,于是在发生矛盾的时候各不相让,也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离婚个案。专家对此非常担优,希望80后的年轻人,在选择结婚的时候要慎之又慎,婚姻不是过家家,不可草率决定。

有句话很经典:男人就是一个长着胡子的孩子。听起来很有意思,仔细琢磨起来的确是这么回事。一个看似人高马大的男人,在外面可能不可一世,在生意场中也呼风唤雨的,可是他回到家里,可能连煮个面也不懂得,过着饭来张口依来伸手的日子,在结婚之前靠母亲照顾,结婚之后也就只能依赖老婆了。可是现在的女孩子,不会做饭做家务的比比皆是,在家里也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娇娇女,结婚了凭什么就要洗尽铅华充当煮饭婆?现代大都市中存在很多这样的现象:父母溺爱儿子,却不被感激,反而因为偶尔不能满足他的要求而谴责父母并不爱他的事。父母年纪很大了依然要工作,而子女长大成人却只顾游玩,因为过分的溺爱,不舍得这些孩子在外吃苦受气,又不够资本让他当豪门大少,便养着孩子在家当蛀虫。最糟糕的是这种情况延续到了子女长大,成家立业之后,依然习惯了吃住父母,无力承担起应付的家庭责任,渐渐成了“啃老族”。如此看来养儿不是防老,而是成了老年的负担,这种情况更多应该归罪于这些父母的教育方式,极大的误导了子女的世界观。

结婚前,小罗就是一个很活跃的时尚青年,什么前卫玩什么,蹦极、滑板、泡吧,无所不爱。拿结婚证的时候,小王对小罗有过“约法三章”:结婚后,再不能像小孩子到处野了,要顾家。小罗头点得跟鸡啄米似的。可结婚后,小罗很快把结婚时的承诺抛到九霄云外,该怎么玩还怎么玩,朋友一呼,立即飞跑。小王常常孤灯相伴,悄悄跟踪过几次,小罗确实没有外遇。小王多次发泄不满:“你怎么还像个没玩醒的小孩呢?”小罗很诧异:“难道结婚就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个性吗?没有个性,那我还是我吗?早知这么受约束,不如不结婚。”

还有这样一个离婚个案,年轻的老公天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当中,不愿意找工作,连自己也养不活,更别说照顾妻子了。虽然婚姻当中没有规定男人需要养家糊口,但是自古以为便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模式,如今很多女性其实也很独立了,并不需要男人来养活,可是这并不代表可以容忍一个整天无所事事的丈夫。女人还是希望男人可以承担起家庭开支的责任,能够让自己依靠,而不是连自理能力也没有,这样嫁老公还有什么用?在争吵之中,男人不思悔改,女人无法承受,离婚也就成了最终的结局。

在国外,不管家里多有钱,只要到了十六岁就应该到外面体验生活,自给自足。而中国的一些父母以为凡事都为子女想到了做到了是一种爱,殊不知过分的溺爱会让他们缺少独立性,没有责任感,太容易得到的幸福他们也不会珍惜。生养很容易,吃饱了穿暖了很快就成人了,可是思想也应该跟着成熟起来。拥有的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不但能够照顾自己,而且能够抚育下一代,赡养老人,这才能成为社会真正的中流砥柱。

三、离婚了,孩子怎么办

在一场失败的婚姻中,孩子是最无辜的受害者。台湾作家三毛说,家就是一个人在点着一盏灯等你。可是,父母离婚后,孩子的那盏灯又在哪里?对于孩子的成长,父亲和母亲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只有父亲和母亲一起才能撑起孩子头顶的那一片蓝天,缺一不可。

准备离婚的父母或许一直在考虑:“对孩子来说,什么时候离婚才是最合适的?”不巧的是,对孩子来说,永远没有“合适”的时候。孩子觉得自己非常脆弱,情感上毫无保障,也不知道该听谁的。通常,年幼一点的孩子比较糊涂,在他们感受到家里普遍的绝望气氛时,他们是无法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的,这有可能使他们责备自己,以为自己就是父母离异的根源,因为他们自己还严重依赖父母。

父母离异后,孩子可能会马上或晚一点出现一些情感上的问题。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现。

1.学龄前儿童。看着父母中的一个离开另一个,孩子会觉得自己也有可能被遗弃,和父(母)分开可能让孩子过度忧虑,有时行为还会出现退化现象(如尿床和过度依赖父母),或者还会对父母有过分的要求,行为放纵,男孩可能会变得女孩化和爱欺负人。他会哭闹着要找已离开的父(母)亲,并把他(她)的一切美化起来,还常在假想中与之说话。

2.5~8岁儿童。他们相对年长一点,可以确切地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和反应,如变得反复无常,不善交际,不愿上学。他还担心已离开的父(母)亲过得好不好,希望他们能重新走到一起,甚至还会制造一些小问题以求实现自己的目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常会毫无理由地认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父母的离异,为此深深责怪自己。他们还担心可能会有别的孩子来取代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

3.9~12岁儿童。这些准青少年倾向于向父母表达他们的愤怒。父母在他们心目中至善的、全能的、呵护的形象一下子就倒下了,家庭突然解体了。他们会习惯性地将一方视为坏人,将另一方视为受害者。特别是在争夺监护权的斗争中,他们会为不知道该对谁忠心而为难。等到后来,他们会怨恨某一方(通常是没有监护权的一方),甚至会与他(她)断绝来往及心理上的联系(例如,一个原来很喜欢与爸爸下棋的儿子很可能就会从此不再下棋了)。

4.青少年。他们会很消沉,甚至以否定社会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在这个年龄段,尤其要注意分清他们的行为与普通的青少年的叛逆行为之间的区别。他们会试着以道德的眼光分辨谁对谁错。由于害怕会进一步被父母抛弃,他(她)变得成熟和独立起来。

5.18~22岁的孩子。这些孩子会担心他们的父母(特别是母亲),也会对自己的将来有一点担心,特别是在婚姻方面。在这场危机的风暴中,他们可能已经做出了决定:以后不结婚或者不要孩子。

父母离异对不同性别的孩子也有不同影响。如果父母在子女学龄前或青春期前离异,通常男孩的情况会比女孩的坏得多,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喜欢继续和母亲住一起,女孩看来很容易就恢复过来,而男孩却不一样,好像一下子忘记了自己的男性角色。但如果离异是在子女青少年时期发生的,这个时期是女孩子开始希望获得男人注意和关心的时候,那么家长的离异会使她们在交际方面遇到一些问题,她们特别害怕男生的欺骗,或做出一些不好的举动。

最后,在家中的排行可能也会给孩子带来一些额外的压力。长子长女觉得不但有责任去照顾父(母)亲,还要照顾弟妹。最小的儿女可能将自己在适当年纪时应该的离家独立视为对父母的又一次背叛而不愿离开。

不幸的是,绝大多数经历过父母离异的孩子,在他们最需要父母亲人的照顾时,却没有得到他们的关心与指导。父母在离异前后通常不能照顾好子女,父(母)亲自己都觉得没有了自尊,有的只是无助感与怨恨,认为是孩子拖累了自己,这使得他们对孩子的需要变得迟钝起来,也没有在亲子关系中获得快乐,绝大多数人都要2~4年时间才能使自己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以适应离异后的新生活模式。当然,也有一些人从此陷入自责或痛苦的漩涡不能自拔,不能重新与人相处融洽,难以重新拥有一个独立的新生活。他们继续停留在往日的痛苦当中,还把孩子当作前配偶的化身来发泄愤怒,而原本他们应该是以对孩子的爱而不是怨恨作为出发点去照顾孩子的。

父母很担心自己的离异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永久的伤害。实际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离异家庭的子女有情感上的障碍,但其实没人能分得清那究竟是离异前家里的吵吵闹闹,还是分开时的伤害或是离婚时的打闹引起的。离婚不是一件只在某个特定时期发生的瞬间事件,家庭气氛紧张和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造成的影响可贯穿他们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那些父母互相扯皮,不想抚养孩子,不想看望、照顾孩子,不想支付抚养费,他们的子女是最痛苦最可怜的。如果在离异后由痛苦和怨恨主宰了婚后的关系,而子女只是简单地被告知父母要分开,父母并没有从精神上去理解和支持子女,子女仅被要求作为一方的小间谍和小同伙,与另一方发生关系就会受到责骂或干涉,或者觉得自己被遗弃了,该为父母的离异背上责任,那么,她的心灵就很容易受到伤害。

但如果父母已经为离异后孩子的心理影响、社会后果、经济问题作好了准备,对孩子们表示理解并提供保障,那么,在离异后双方都会与孩子们维持良好关系,获得抚养权的父(母)亲鼓励另一方与孩子保持接触,孩子们心灵受到伤害的机会就会少的多。离异后夫妻保持高质量的关系可极大地减弱离婚带来的影响。

父母如能搁置冲突,平息怒火,分开的父母能与孩子保持联系,使孩子背后有亲朋照顾支持,孩子的被遗弃感就没那么强烈。当然,孩子原本具有的性格能力、处世态度和技巧将给他们自己不可限量的帮助。不过,千万不要希望他们对父母离异的种种感受在几天、几星期或几个月之内就会消失。

今天的孩子们对身边其他人的离婚不陌生,从某种程度上讲,对离婚这一观念和事实,人们都能比较客观地去对待了。但是,离婚太普遍了,也很微妙地使得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更脆弱,更容易受伤害。孩子们经常会问自己:“什么导致爸爸妈妈离婚了?”“如果我表现得不好,他们会离婚吗?”可能你自己的孩子就问过你:“你和妈妈(或者爸爸)是不是要离婚了?”

如果离婚已成定局,请父母们不要选择孩子求学的重要时期做这个决定。小羽是个初三女生,家里有爸爸妈妈和弟弟。据她介绍,自己上小学时家里气氛很好,一家四口非常融洽。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里气氛变得紧张了。

“妈妈总是责怪爸爸不为家操心,而爸爸却不以为然,说着说着他们便你一言我一语争执起来,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家买了新房,无形中给家里增加了经济压力,导致了爸爸、妈妈的脾气都变得比以往火暴。”

平时,在众人的印象中,爸爸的性格比较软弱,但和妈妈在一起时,他们却常常是‘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家里的空气似乎随时都要爆炸,每当这种时候,我便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不安和恐惧。我非常害怕他们离婚……

前阵子,爸爸妈妈的争吵‘升级’,真的闹起了离婚,这对我的影响很大。那天,妈妈竟然问我和弟弟,他们离婚后,要跟谁?我说我谁都不跟,你们离婚的那刻,我就从楼上跳下去,让你们永远后悔……那一刻,我就是这样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