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爱上学校,不再厌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
20025500000018

第18章 学生自我指导(5)

按照吉布森的“泛化—分化”理论解释,这是因为被隔离的内容是醒目的,它与系列(一组)材料中的其他内容很少发生泛化作用。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派理论的解释,“冯·雷斯托夫效应”是一种“痕迹集合体”的作用过程,相似刺激集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合体,在集合体中,这些相似刺激的一些个性消失了,因而难以记忆,而集合体中不同刺激因保留了其个性,于是被大脑所记忆。

因此,我们在作业安排时进行文理交叉,除了防止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学习材料在一段时间内也许产生的干扰作用外,还可以体现“冯·雷斯托夫效应”,通过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学习材料的“隔离”作用,增强记忆效果。

2.“重叠效应”

认知心理学派关于记忆的理论表明:在一前一后的记忆活动中,假如识记的东西是类似的,对于信息储存来说是不利的。这是因为重复出现的内容、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事物往往相互干扰、互相抑制,从而容易使人产生遗忘。心理学家苛勒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重叠效应”。

所以,我们在学习汉字、英文单词以及其他材料时,必须要注意不要把类似的材料集中在一起,这样容易产生重叠效应。假如要放在一起学习时,最起码有些材料是熟悉的,这样也许会产生同化作用,也就是将生疏的材料同化于已熟记的材料之中,否则就会产生重叠而影响记忆。

3.“普雷马克原理”

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一个术语,是1965年由心理学家普雷马克提出的,是指利用个体偏好较强的反应以刺激另一种兴趣较淡而强度较弱的学习反应原则。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普雷马克让学生们从2种活动中选择一种:①玩弹球游戏机;②吃糖果。当然一些学生选择了前者,一些学生选择了后者。更为有趣的是,对于更喜欢糖果的学生,若将吃糖果作为强化物,便可以增加其玩弹球游戏机的频率;相反,对于更喜欢玩弹球游戏机的学生,若以玩弹球游戏机作为强化物,便可提高其吃糖果的量。由此可见,比较喜欢的活动可以用来强化不太喜欢的活动。因为祖母对付孙子常用这种方法,因此又被称为祖母原则。

这种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吃了这些蔬菜就让你吃肉”,“做完作业后,让你看一个小时的电视”等。

因此,我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应先把不喜欢、学得不好的那个科目的作业最先来做。这样既促进了这个低频活动的发生,避免拖拉的行为和恐惧心理,实现“弱科补短”,又能促进优势科目的发展。

4.“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

严格来说,这是一个管理学的术语名词。木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德提出的。大意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也许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也就是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若仅仅作为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木桶定律”可谓是极为巧妙和别致的。但随着它被应用得越来越频繁,应用场合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它已基本由一个单纯的比喻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这由很多块木板组成的“木桶”不仅可象征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班组,也可象征某一个员工,而“木桶”的最大容量则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

事实上,我们在应试中制胜的武器就是各科目的均衡,学习中的成与败起决定作用的恰好是我们的弱科,因此,让我们每天从把最弱一科的作业排在最先来做开始,补齐自己的短板,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

5.心厌效应

假如学习者持续从事同一性质的学习,就比较容易逐渐丧失对学习活动(包括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在内)的兴趣,进而产生厌恶的态度。这种心理现象被心理学家勒温称为心厌效应。心厌效应在程序性教学中比较常见,要克服这种效应,变换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是比较好的选择。当我们对某一学习对象感到厌倦,显露疲劳、抑制状态时,就可以调换其他学习内容,将注意力转移到不同性质的别的问题上。而变换学习形式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来说,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3个结合:①集中学习、分散学习、独立自学相结合;②课内学习、课外学习相结合;③规定内容和自选内容相结合。

掌握用脑科学

大脑使用的原理如下:

(1)人的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负责数、理、化等逻辑方面知识;右半球则负责绘画、音乐等创造性方面的内容。

(2)大脑皮层上还细分为听觉区、视觉区、写作区等各个语言中枢。

(3)必需的心理活动总是发生在大脑的某个特定部位,而与此无关的皮层区域则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当某一种单一活动强度过大或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该区域皮层疲劳。

如何科学用脑?

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变换学习的内容或使内容丰富化。应避免单科学习时间过长,要使各科交叉安排复习。这样能够使大脑皮层各区域轮换休息。

如何预防疲劳

1.学会休息

休息可分为安静休息、活动休息和交替休息。①安静休息是指睡眠和闭目养神。②活动休息也称积极性休息,如散步、打球和轻微的体力劳动等,也可以与他人聊天。③交替式休息是指将各种不同性质的学科交叉在一起来学习,如文、理穿插复习,这样,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不仅不会疲劳,而且还会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2.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考生把每天要复习的内容按难易程度有意穿插开,复习一些有难度的内容,接着复习些相对容易的内容。

3.改善学习环境

考生在选择环境时,光线不能妨碍视力,学习场所要安静、整洁,桌椅要舒适等。

4.合理的营养调配

在《如何科学安排考生的饮食》中已经讲过,这里不再介绍。

5.音乐疗法

在消除疲劳过程中,情绪因素很重要。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情绪能加速消除疲劳。优美的音乐能振奋考生情绪,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考生在学习间隙或学习之后,能够通过听音乐来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然而,所听音乐必须是没有歌词的。音乐中如果有文字的话,文字信息将进入大脑,影响大脑的休息。另外要注意的是,考生在听音乐时,不能边听边想其他的事,必须陶醉于音乐中,这样才能完全放松,使疲劳得到彻底的消除。

疲劳的消除

消除疲劳能够有效地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青少年朋友不妨试试下面的疲劳消除法。

1.单侧体操法

因为人脑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显著不同,考生在学习时,通常左半球的生理负荷要比右半球重。科学研究证明,单侧半侧的体操锻炼能够消除对侧半球的疲劳。具体方法:

①站立并目视前方,右手紧握拳,右腕用力,屈臂,慢慢上举到最大限度,还原,重复8次;

②右腿伸直上举,然后倒向右侧,但不能挨地,还原重复8次;

③右臂向右侧平举后再上举,头不能动,然后左臂上举,平举还原,重复8次;

④翘起脚尖,像俯卧撑那样用腕和脚尖支撑,重复8次。

2.疲劳防治操

因为考生复习过程中最普遍的姿势是坐姿,因为身体前倾,呼吸较浅,肺活量减少,物质代谢功能也随之下降,从而形成疲劳。考生假如做一下疲劳防治操,则能够在短时间内消除疲劳。具体方法:

①做些挺胸直背的动作,同时用手臂绕圈;

②身体后屈,伸腿、臂,伸直用力摆几次;

③慢慢地做几次头绕圈的动作,然后轻轻按摩颈肌、肩胛肌;

④深吸气,然后慢慢地呼气;

⑤两手臂下垂,做几次手的动作,松紧手指,两手腕放松抖动;

⑥离开座位,走动走动。

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

对于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中要注意:

(1)好学深思。外向型性格的学生性格爽朗、倔强,考试不怯场,对事物能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遇到问题敢于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对学习十分有利的性格特点。不过,因为这类学生自信自己“领会得快”,因此对待问题往往不求甚解,即便请教别人也不认真倾听对方的回答,往往别人话还没说完,他就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实际上也未见得真正“明白”。因此,要要求这样的学生养成好学深思的习惯,防止遇到问题“浅尝辄止”或“绕道走”的不良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