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把握青少年心理规律
20025600000016

第16章 心理成长篇(8)

有个中学生回忆说:“小时候,无论什么事情,都能直截了当地向父母表明自己的意见,给我的印象,父母简直就像博士、教授一样,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还能讲出许多深奥难懂的道理。无论有什么烦恼,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得到父母的帮助。现在父母变了,他们根本不理解我。”究竟谁变了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可分为8个不同的时期:

①乳儿期:(0~1岁);

②婴儿期:(1~3岁);

③幼儿期:(3~6、7岁);

④童年期:(6、7~11、12岁);

⑤少年期:(11、12~14、15岁);

⑥青年期:(14、15~25岁左右);

⑦成年期:(25~65岁);

⑧老年期:(65岁以后)。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时期,是童年向青年的过渡阶段。这里包括两个心理发展阶段:①少年期(相当初中阶段);②青年初期(相当高中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青少年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立志向,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时期。这个时期心理的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相互交错的过渡时期。

从出生到少年期这个阶段,是不自觉地和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时期。这时儿童生活范围极小,客观世界是个模糊的概念。对人对自己对一切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多是重复父母的评论,也可以说是通过成人的眼睛去看客观世界的。在这个时期家长的教育不管正确与否都能虚心接受,而且确信无疑。就是上小学后,也能把老师的话当做真理,奉为“圣旨”。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生理如身高、体重等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生理的变化影响着心理变化,自我意识增强,开始把自己看做是成人了。随着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占据自己心房的不再仅仅是父母,而更多的是伙伴、朋友、集体和社会上许许多多的事情。这个时候,开始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不再简单地遵从父母的权威,产生了自主自立的愿望,总想摆脱成人的约束独立行事。因而常常不满意父母的细心叮咛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最怕别人把他们看成是小孩子。为了表现自己是大人了,有时候做些冒险的事情。心理学家称这个时期是“心理断乳期”,即“青春断乳期”。

为什么叫“断乳期”呢?因为心理断乳与婴儿生理性断乳相似。进入这个时期,一方面意味着青少年长大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青少年在很多方面还不适应,是个走向独立的过渡时期,仍需要成年人的教育和扶持。

在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往往主观上认为自己是大人了,但实际上知识贫乏,经验不足,考虑问题不周密,行动上盲目性很大,仍带有孩童时期的幼稚。这就形成了这个时期心理发展上的突出特点——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交织在一起。心理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自觉性和冲动性。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开始对人的内部世界和内心品质产生兴趣,希望了解别人和自己的个性特点,自觉地关心自己的发展、自己的作用,并进行自我评价,但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表现在确立目标时,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虽然能主动自觉地参加各种活动,完成不用更多监督的任务,但容易感情用事,易走极端。对老师家长的要求合乎自己意愿的就听,不合心意的就盲目拒绝或顶撞。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易冲动,甚至铤而走险,不顾后果。对勇敢与鲁莽、民主与法制、友谊与义气等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重感情、讲义气。此时,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引导,会出现不良的品德,或走向犯罪道路。据统计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行为有增无减,而且年龄趋向低龄化。

年轻的朋友们,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在这万里航程中,关键的地方只有几步,这几步走好了,人的一生是顺利的,一步走错了,追悔莫及,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青春断乳期”就是这关键几步中的一步,走好了将为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人说,人生犹如长江,只有志在大海,才能冲破艰难险阻,走过礁石浅滩,虽然几经曲折,却能一直向前。

怎样做自己命运的船长呢?

(1)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就是树立远大的理想。青少年时期是从童年走向独立的人生道路的转折期。许多人的切身经历都启示我们,少年立志是终生奋斗不息的动力。马克思中学毕业谈抱负,我们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毛泽东十七岁写《言志》,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周恩来中学时代为中华崛起而勤奋学习;詹天佑少年立志为祖国作贡献。

(2)要好好学习。无论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宏伟事业,无论你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离不开科学知识。趁你还年轻,要广猎知识,博览群书。陶渊明曾为一少年题词:“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只有掌握了科学知识,才能正确分析问题,理智地把握住航向。

(3)要学会心理调节。正确认识自身生理心理的变化、掌握身心变化的个性特点,学会自我调节,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正确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包括自己同家长的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4)要加强法制观念。学好法律常识,不要让自己越规。千万别像许多少年犯那样,等被推向被告席时,才知道自己犯了法。

学会战胜自我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战胜自我,就是要战胜自己身上的缺点和弱点,达到扬己之长,克己之短,补己之缺的目的。

一、建立自我意识

1.明确自我意识

心理学认为,要战胜自我,必须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人对自己的状况和行为的认识和评价。比如自己的理想、愿望、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的现状;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气质、性格以及品德、作风的表现等。自己要对自己有真实的了解,这样才能随时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作风,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性格,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克服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使自己的个性不断完善和发展,以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需要。

2.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健康个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现在有些青少年,往往取得一点成绩就盲目自满,目空一切;受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这都说明他们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别人。一个有作为,有进取心的人,应该不断通过反省,检查自己的不足,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才会有长足的进步。大家都知道,中国唐代有个负有盛名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据说他自幼就很聪明,五六岁时学写诗,九岁就懂声韵。他读书勤奋,敏而好学,读书至“口舌成疮”,写诗到“手肘成胝”,青年时便声名大振。但他从不自满,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他每作一首诗,都要反复修改,有些诗稿竟然被他改得面目全非,真可以说是“千锤百炼”。他不但自己改,还常请别人帮助改,以求精益求精,提高诗的质量。宋人曾记载过他这样一个小故事:白居易每作一首诗,必先读给一位老婆婆听,读完便问:“听懂了吗?”待老婆婆说:“懂得。”方才抄在本子上。若说:“不懂。”就要进行修改,直至满意为止。这个故事说明,白居易虽然是个有名的大诗人,但他从不自负,不耻下问,以求得诗意明白,通俗晓畅,可称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严于解析自己的典范。

3.正确认识自我

战胜自我不仅要严于律己,还必须如实评价自己。

自我评价过高,就会主观武断、骄傲自满;自我评价过低,则会软弱、自卑,缺乏独创精神。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当然,战胜自我,绝不是要大家都去做谦谦君子,明哲保身,息事宁人。相反,战胜自我,正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成为一个有作为,有开创精神的人。

二、战胜自我,完善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战胜自我,以求得完善和发展自我呢?

1.树立理想和目标

首先,要给自己树立一个做社会主义新人的目标,作为发展自我的志向和衡量自我的尺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培养出一代新人,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种新人应具有健康的个性品质,如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品德、进取的热情、无私的奉献和为人民献身的精神等。这样才能遇挫不灰心,遇难不回头,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岗位上取得成绩,作出贡献。

2.要相信自我存在的价值

就是说,要在学习、工作中,不断通过自身的否定去发现新我。要相信自己内在的潜力和自身存在的价值。“天生斯人必有用。”人总是以自己的理想来改造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地扬弃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更新自己的形象。为此,人就会不断地增强对自我认识的透明度,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不断地引起旧我和新我、现实的我和未来的我的冲突、斗争和分裂,从而爆发出极大的推动力,去促使自我的发展,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3.只有否定旧我,完善新我,

才能实现和发展自我所谓自我实现,就是自身价值的实现。它不是闭门思过、修身养性所能完成的,而是在实践中,通过追求真知,更新意识,锻炼才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的。因为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关系,从而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适合位置,并在这一位置上,认识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去努力实现对自身的塑造。人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暴露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增强自我完善的必要性和自觉性的认识。

人们在实践中,难免要碰壁,经受痛苦的折磨,领会到成功的路不是笔直的滋味。这时,只有这时,你才认识到“奋斗和艰苦”、“成功和失败”、“痛苦和幸福”是三对孪生子。不经过艰苦的奋斗,不经受失败的考验,不经历痛苦的磨练,是难以步入成功和幸福的境地的。成功之路有坦途,更有崎途。坦途是前人开拓的,是有限的,坦途的延伸,要靠后人继续开拓,每个想取得进展的人,都应为此付出艰辛的劳动。

因此,要战胜自我,就必须理解这一代人肩负的重任。没有自我责任感,也就失去了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支柱和力量。只有在自觉的奋进中,才能不断地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并通过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断地完善、发展、超越和战胜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