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团结协作精神
20025800000014

第14章 团结协作中的沟通问题(1)

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每个人都生活在人群中,工作、学习、娱乐都要与别人接触、交往。怎样对待他人,是性格表现的最常见的方面。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个人对集体的态度,因为在我们的国家里,任何人都处于一定的集体中。一个热爱集体的人,他会对集体中的其他个体也表现友爱、关切和尊重;而一个对待别人冷漠、傲慢的人,也难以真正热爱集体。可以说,对集体的态度是待人态度的集中反映。

为了隆重庆祝英国足球联赛举办一百周年,伦敦的温布利球场举行了一场世人瞩目的足球表演赛,结果,英国选拔队以3比0战胜了由世界著名球星马拉多纳、普拉蒂尼等组成的世界明星队。论个人技巧,明星队个个精湛娴熟,可谓是珠联璧合,场上也不乏上佳表演。但何以未能攻破对方的球门,反而连失三球呢?原因在于整体配合欠佳。

像足球这样的集体运动,不处理好队员与球队的关系,是很难取胜的。在第12届世界杯足球赛上,阿根廷队过分强调“球星”的作用,结果被淘汰;在第13届世界杯赛上,他们以前车之覆为鉴,既注意发挥“球星”的作用,又重视球队的整体配合,马拉多纳的中场拼抢,巴尔达诺的锋线频繁冲击,布鲁查后卫线上的前呼后应,使马拉多纳大放异彩。所以,比托尔多教练说:“这一次我们是靠集体的力量赢得世界冠军的。”

我国的许多优秀运动员都是深谙此理的。“铁头”郎平常说:“在场上我只是六分之一,在场下我只是集体的一员”,“我的每一记重扣的成功,无不包含着同伴们的努力”。事实确是如此,如果二传不到位,其他队友不配合、掩护,郎平就会“孤掌难鸣”。即使像乒乓球这类重于个人竞技的运动项目,也离不开集体,世界冠军们不是常这样说吗:“荣誉应该属于大家,属于那些用心血和汗水把我们扶上冠军宝座的无名英雄”,“冠军是靠集体力量得来的,不能记在个人的账本上”。

“球星”与球队的关系,是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写照。这个“关系”关乎我们每个人,小至日常的生活、学习,大至两个文明的建设,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个人既有赖于集体,又要在集体中积极发挥作用。个人也只有融汇于集体之中,才能有力量,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集体是由若干个个人组成的。但这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有机的结合。这“合”的方式大有讲究。比如,同样是碳原子(C),既可构成用作研磨切割材料的金刚石,又可构成制作铅笔芯的石墨,两者的差距多显著呀!自然界尚且如此,更何况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社会的人呢?

从个人来说,首先要树立集体观念,其次,摆正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个人为集体争荣誉,集体为社会做贡献。我国每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每一项成就的取得,无不是这样得来的。

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人工合成核糖核酸,有人把它形象地喻为“金字塔”,参加的有北京和上海的6个单位,140多人,历时13年。西方国家的一些生物学家感慨地说:这样大的课题,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能这么快地聚兵攻坚。确实如此。这一课题的参加者,无论是担任实验工作、管理工作,还是后勤工作,大家都密切合作,尽心尽力,他们说:“没有坚实的基础,盖不成高楼大厦,只要我们工作做得好,配角也能在威武雄壮的戏剧中起重要作用。”他们中有的白天做实验,夜晚翻译资料;有的为了探索最佳的测试方案,通宵达旦地查阅文献;有的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吃饭、睡觉都不离实验室;有的放下了个人可以出论文的课题;有的放弃了出国进修的机会;有的冒着眼睛失明的危险,共同的努力,使我国的这一研究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说过:“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个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青年人有理想、有抱负,都希望自己有所作为,这是很可贵的。但有时往往不恰当地估计自己,以为强调集体会妨碍个人才智的发挥;有时又过于依赖集体,降低或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注意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作用。事实上,个人与集体是个互为作用的整体,没有个人就无所谓集体,没有集体个人也就失去了依托。拿破仑在征服了欧洲,登上阿尔卑斯山的时候,曾经骄傲地宣称:我比山高。可是,他却忘记了,如果没有身后成千上万的法国士兵,他绝不会在战场上创造出任何奇迹。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得好:“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两脚站得稳。”

客观评价他人有利团结

“看人”是“待人”的前提。倘若连看都看不准,还谈什么正确相待呢?人是社会的人,看准谈何容易,旧时不就有“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说么!其实,“不知心”怎能说“知人”呢?青年人涉世不深,看人往往失之偏颇,表面化、绝对化、感情化便是其主要表现。当然,这些毛病并非青年人所独占的,不少都是“古已有之”的。

比如,表面化,或“以衣取人”,或“以貌取人”或“以言取人”,样样都有。当初,刘邦“不好儒”,对知识分子很反感,甚至对于“衣儒衣”、“冠儒冠”的来者都拒绝接待,有的还被他当众侮辱一番。有鉴于此,“儒生”郦食其说自己是“高阳酒徒”,才见到刘邦,他说:“夫足下欲兴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幸好刘邦听了他的话,改掉了“以目皮相”的毛病,后来终于令贤人能士纷纷来归,共襄汉代帝业。

三国时的庞统,人称“凤雏先生”,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但由于其貌不扬。“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而屡遭冷遇,孙权不用他,刘备开始只让他当来阳县令。刘备后来听了“特派员”张飞的报告,才克服了“以貌取人”的毛病,改封其为副军师中郎将。

“真正的牧马人”曲啸,在一次报告中曾谈到过这么一件事:有一年,他从成都坐火车到北京,一上车,碰到一男一女两个青年人,打扮时髦,言谈举止也很时髦,搂搂抱抱,打打闹闹。他觉得“有点太过分了”,“不像话”。后来,火车到了一个车站,洪水把桥冲塌了,旁边山上掉下一块房子大的石头,正好砸到前面的车厢上,伤了不少人。这当儿,车厢的门都关上了,打不开,那个小伙子却打开窗户,蹦下去了,帮着列车员、乘警把受伤的旅客抬到一间小房子里。末了,小伙子又从窗子里爬了进来,手上还有血污。曲啸说:“这一路他给我的印象是‘不像话’,而遇到特殊情况时,他却能冲上去,表现出他思想内在的闪光点。于是,我又感到他了不起。”一个小伙子,集“不像话”与“了不起”于一身,不是挺有意思么!

人是活的,是一个综合体,有形形色色的点和面。这些都是由一个人的生活环境、经历、性格、年龄等因素合在一起起作用的。这些因素优劣交错、千差万别,人与人之间各不相同,也无须相同,“千人一面”就不成其为社会了。所以,人都是长短互见、优劣共存的,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都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大可不必“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一好百好”也不科学。表与里的关系是辩证的,不观表无以察里,要察里必须观表。夏伯阳,原是一个游击习气极浓的旧式军人,酗酒、骂人、厌恶思想政治工作,屡屡冷落甚至戏弄党组织派去的政委,但他骁勇善战,指挥有方,临危不乱,体贴士兵,后来终于摒弃旧习,成为苏联的民族英雄。光盯着夏伯阳的过去,能正确对待夏伯阳么?

看人,尤其是看青年人,要有发展的眼光,即使眼前毛病多一点,也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关键在于我们正确地看待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疏之以道,导之以标。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说:“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对暂时处于先进分子行列之外的人,尤其如此。青年盛其顺,原是个“比挣钱”、“吃亏的事决不干”的人,后在老山前线血与火的战场上,“比战绩,比贡献。我不认为自己残废了就是吃亏”。从他的话和行为来看,前后简直判若两人!这同解放军不用“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他是分不开的。倘若把他看“死”,非但成不了一等功臣,恐怕连上战场的份儿都没有。客观看待他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是具有这么神奇的力量。

“不要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人”,一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予以充分肯定;二要对他的不足之处。提出诚挚的批评,帮助他改正,并相信他能够改正。“人要完人”,是不信任的症结所在。美国作家霍桑在短篇小说《胎记》中写了这样一位科学家,他的妻子如花似玉,婀娜多姿,但他从她脸上挑出了一个从娘胎里带来的特殊的很小的嫣红斑痕,尽管“无碍观瞻”,但他认为它破坏了美色的魅力,要“把面颊改善到十全十美得毫无瑕疵”,他研制了药水让妻子外用,内服,当斑痕最后褪尽时,美人也呜呼哀哉了。这个故事是很发人深省的。

青年人团结协作最忌感情用事,讲“哥儿们义气”,弄得是非不分,因为不会看人,甚至同流合污。所以,青年人特别要学会客观看人,这不仅可以很好地与别人相处或者合作,而且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协作中要避开无谓的争论

“永远避免当面冲突”。几年前A君在一个宴会中得到一个宝贵的教训。

罗君在美国得博士学位回来,有一晚A君被邀请参加一个部门里欢迎罗君的宴会。席间坐在A君旁边的一位同事讲了一段自出的笑话,引用了一句成语。

这位来宾说是圣经上的成语,他错了。A君知道这句成语的来历,由于自己的高贵感便想表现得比他知识丰富,乃毫不客气的纠正他。他勃然大怒:“什么?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的,真是笑话。”坐在另一旁的A君的老板高先生,他对莎翁的著作是很有研究的。因此A君和那位来宾都同意把这问题请教高先生;高先生听了原委,在桌下暗暗的碰了A君一下说:“A兄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是出自圣经上的。”

宴会出席后在回家的途中,A君对高先生说:“说实在的,那句成语是莎翁所说的。”

“是的,在莎翁的《哈姆雷特》那本书的第五幕第二节上,但是你知道我们是一个盛大宴会上的客人,团结、友爱、和谐的气氛很重要,你又何必去证明一个人的错,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何不让他自己保全面子?他并未问你的意见,何必同他争辩?永远避免当面的冲突。”他这样回答A君。

“永远避免当面的冲突”,说这话的人虽已死,但是给人们的教训却仍存在。

十有九次,辩论终了之后,每个参与辩论的人,都比以前更坚信他是绝对正确的。

你无法从辩论得胜,你也不可能胜,因为如果你失败了,你就是失败,反之你得胜了,你还是失败的,为什么呢?因为假如你胜过对方,将他的理由击败,并证明他是错误的,然后怎么样?你觉得高兴,但是对方呢?你使他觉得低弱,你伤了他的自尊心,他会恨你,而作为反对你的胜利,而且——“一个被违反自己的意见说服之后,必仍然固执着他本来的意见。”

日本有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为职员订下了一条规则:“不要跟顾客辩论。”真正的推销术,不是辩论,亦不是近似辩论的,人的思想绝不是可以那样的改变的。

从争辩所获得的胜利,是没有什么益处,而且又破坏了双方的情谊。争辩不仅使个人的精神、时间、身体都蒙受了莫大的损失,而最大的可怕影响,却在社会关系上,因争辩而发生不合作的现象。社会减少了合作能力,进步自然也有了限制,就是许多国际间的纠纷,以至战争的爆发,大多数都由于琐屑事情的争辩所造成的。

喜欢争辩的人,表示他是自尊自主的。避免跟人争辩的最聪明的方法,就是同意对方的主张,不必管他的意见是如何可笑,如何愚笨,如何浅薄,用礼貌回答他,你无条件地赞成他的意见,佩服他的见识和聪明。以后你立刻避开他。在不必要的时候,你不要跟他交往。你要获得胜利,唯一的方法是避免争辩。你抱着不抵抗的主义,让向你进攻的人自动地停止他的策略,让你的精神保持着,不能耗费于无用的争辩中。不但避免普通的争辩是可能的,想要避免有目的进攻的争辩挑战,也同样有可能。你的心目中只需记住:用宽容解仇,仇可立即解除;以仇易仇,仇可更深。

牛会生蛋吗?你不妨这样回过:哦,有这样的事吗?只是我的见识太浅,并不曾有过这种经验。如你发觉他的来意是挑战,那么,你应该平静地回答:是的,牛会生蛋,我不怀疑,不过我却不曾见过生蛋的。这不是可以从争辩中可以获得的。你听了一件认为不是真理的理论,你尽可让它给命运去支配,他的话语,他的幼稚,让自然去揭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