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团结协作精神
20025800000015

第15章 团结协作中的沟通问题(2)

以争辩阐明真理,那是没用的,而且这错误是在于你的了。林肯总统劝诫他的下属说:“你们的工作,难道不够繁忙吗?为什么还有多余的时间去与人们争辩呢?况且相互争辩,总是得不偿失。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去和毒蛇争一条路,究竟是不是值得呢?我觉得你应该立即让开它,否则,你如果被它咬上一口后,虽然你立刻把它打死了。但是,你已经得不偿失。自己生命将受威胁。”

一般所谓讨论,是由理智为出发点,而争辩完全属于情感的。你在和人家讨论以前,你得先考虑一下,这件事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对方是不是可以民主讨论的人,倘使你认为是可能的,那么,你便叙述你的意见,但是希望你会注意这几点:(1)问句必须清较明确;(2)叙述简单;(3)用词流利简洁;(4)语句动听。双方的讨论,万一有涉及意气或感情的时候,你应立即停止,就是对方要与你争辩不休的时候,你也应当坚决地终止这项讨论的问题,因为感情的冲动,争吵是一发而不可收拾,你要保持情谊,那么不如暂时牺牲一下个人的主张。反正真理总是不可泯灭的,你应当有理智,深深体味这句话。

有的时候,争辩是不可避免的。在争辩的时候,大家几乎忘了理智,单纯是受着感情的支配,每个人心灵中,都会发出下列的感情冲动:你是笨蛋,你以为你聪明,你根本是无知,你的知识太浅,经验不足,你经常受骗上当,从不肯认错,你是固执的家伙,你只知道无理取闹,或是强词夺理。但老实说,争辩的时候,双方只是在闹脾气,绝对没有理智,任凭意气用事,任凭气愤感情冲动,甚至可以牺牲多年的友谊。

要记住,争辩时的心灵表现,实在已经超越了常态。而这种感情的表现,却是有害处而没有一点益处的。许多聪明的人,他知道争吵无益,于是用各种聪明的方法来解决和对方的争辩。他用一种开玩笑的方式,使争辩变成胡闹,使大家都一笑置之。

以开玩笑的方式,是对付争辩的聪明方法,“你说的话,都是真理,只有一点,我觉得……”“当然我明白你完全正确,可是还有一层……”“你的意见和我完全相同,不过有一点小地方……”“我承认你完全是对的,可是要说服大众,却……”“你所发表的意见,我完全同意,只是如能在小节上再加以考虑……”因为争辩就是争胜,你要让对方感到高兴,不失面子。

争辩会剧烈下去的主要原因就是步步进逼,使对方恼羞成怒,那么争辩的场合,一定剧烈得不堪收拾。如果辩论不能完全避免的话,有许多时候,我们为了正义,为了利益,不惜热烈举行舌战,而且必须坚持到底,使对方对于你的意见,完全屈服。这样的舌战只适应于科学家们在科学技术的争论,及适应于国与国之间的争论,在这种情境下,是要争到彻底的,但不适合于人际交往。

在日常的许多事情,没有几件是值得我们要拿友谊的代价,去争对取胜的,而你却偏偏要这样做。那么,这样的做人方法说明了你的精神和时间都不值钱了,便不要说对感情的损害了。除非彼此都有虚心的姿态,不存在半点成见,在某一个问题上真诚讨论之外,一切的争辩都应该避免的,即使这是一个学术性的争辩,你不要以为学术性的问题的争论,是以表示发扬文化的精神。

哲学争论了二千余年了,胜负还有待时间证明。心理学的争论也至少有几百年,现在仍然不分高低,你可以著书发表你的主张,但是不可在谈话中唇枪舌剑。才智是可敬佩的,但不是好胜,而且,你应该听过大智者足的话吧!修养高深的人,绝不会与人计较的。

你喜欢和人争辩,是否以为你可以用议论压倒了对方,就会得到很大的利益呢?你要明白,你肯定不会压倒对方。即使对方表示屈服了,心里也必然会悻悻然。你一点好处也得不到的,而害处却多了。好争辩的人,第一它使你损害了别人的自尊心,因而对你产生反感情绪;第二它使你容易犯上专门挑剔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的错误;第三它使你积久变成骄傲,自以为聪明;第四你将因此失掉一切朋友,内外交困,备受众责。

请你从体育比赛上的精神做起吧,输了,不必引为可耻:而后,竭力学习尊重别人的意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好胜是大多数人的弱点,没有人肯自认失败的,所以,一切的争辩都是不必要的。谈话的艺术就是提醒你怎样地游出这愚蠢的漩涡,更清醒地去应付一切的谈话。如果能够做到尊重别人的意见,你的意见也会被别人尊重的。如此,你所主张的,就会很容易得到人们的拥护,不必把精神花在无益的争论上了。你可以实现你的主张,你可左右别人的计划,但不是用争辩的方法来获取的。如果你想借着某一问题增加你的学识,你应该虚心地请教,却不可借助争辩。请记住:争辩是一个无期的战争,一百年,五百年,两千年?结果都无法分晓。

用质问式的语气来谈话,易使人的感情受伤害。许多夫妻不那么和睦,兄弟不协调,同事交恶,都是由于一方面喜欢用质问式的态度来与对方谈话所致。有这种习惯的人,多半是胸襟狭窄,好吹毛求疵,好与人为难的人,或者是脾气怪癖,或者是自大好胜,或者是患有心理上的毛病,以使人受苦为乐,所以,即使在谈话的小节上,也把自己的品格表现出来。

除遇到辩论的场面,质问也是大可不必的。如果你觉得意见不一致,你不妨立刻把你的意见说了, 何必一定先来个质问,使对方难堪呢?有些人爱用质问的语气来纠正别人的错误,先质问,后解释,犹如先向对方的精神打了一拳,然后再向他解释一样,这不需要的一拳,足以破坏双方的感情,被质问的人往往会弄得不知所措,自尊心受了大大的打击,如果他也是个脾气不好的人,必定恼羞成怒,而激起了剧烈的争论,致使双方感情破裂,难以维持友谊和团结。

拒绝和批评不要使人难堪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可能会遇到下列的情形:一个品行不良的熟人来缠住你,非要你借钱不可,但你知道,如果借给他便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一个相熟的商人向你兜售物品,你明知买下了就要吃亏,诸如此类的事你必定加以拒绝,可是拒绝之后,就要断绝交情,引人恶感,被人误会,甚至种下仇恨的因素。

要避免这种情形发生,唯一方法便是要运用些聪颖的智慧。请看下面的例子:

在德国某电子公司的一次会议上,公司经理拿出一个他设计的商标征求大家意见。

经理说:“这个商标的主题是旭日,这个很像日本的国徽,日本国民见了一定乐于购买我们的产品。”

营业部主任和广告部主任都极力恭维经理的构想,但年轻的销售部主任说:“我不同意这个商标。”经理听了感到很吃惊,全屋的人都睁大眼睛盯住他。

年轻的销售部主任没有同经理争论那个带红圈圈的设计是否雅观,而是说:“我恐怕它太好了。”

经理感到纳闷,马上却带着笑说:“你的话叫我难理解,解释来听听。”

“这个设计与日本国徽相似,日本国民喜欢,然而,我们另一个重要市场中国的人民,也会想到这是日本国徽,就不会引起他们的好感,就不会买我们的产品,这不同本公司要扩展对华贸易营业计划相抵触吗?这无疑是顾此失彼了。”

“天哪!你的话高明极了!”经理叫了起来。

向有权威的人士表示反对或拒绝,你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还要注意技巧。年轻主任先用一句“我恐怕它太好了”,先抚平了经理的不快,使他不失体面。后来他以更充分的理由,提出反对经理的意见,经理也就不会感到下不了台。

这里列举几种既有利团结,又不失礼节的拒绝方式,供您借鉴:

1.尽可能以最为友好、热情的方式表示拒绝。

一位青年作家想同某大学的一位教授交朋友,以便今后在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携手共进。作家热情地说:“今晚6点,想请你在海天楼餐厅共进晚餐,我们好好聚一聚,你愿意吗?”事情真凑巧,这位教授正在忙于准备下星期学术报告会的讲稿,实在抽不出时间。于是,他亲切地笑了笑,又带点歉意兑:“对你的邀请,我感到非常荣幸,可是我正忙于准备讲稿,实在无法脱身。十分抱歉!”他的拒绝是有礼貌而且愉快的,但又是那么干脆。

2.避免只针对对方一人。

某造纸厂的推销员去某大学推销纸张,推销员找到他熟悉的这个大学的总务处长,恳求他订货。总务处长彬彬有礼地说:“实在对不起。我们学校已同某国营造纸厂签订长期购买合同,学校规定不再向其他任何单位购买纸张了,我也应按照规定办。”因为总务处长讲的是任何单位,就不仅仅针对这个造纸厂了。

3.让对方明白你是赞同的。

黄女士在民航售票处担任售票员工作,由于经济的发展,乘坐飞机的旅客与日俱增,黄女士时常要拒绝很多旅客的订票要求。黄女士每每总是带着非常同情的心情对旅客说:“我知道你们非常需要坐飞机。从感情上说我也十分愿意为你们效劳,使你们如愿以偿,但票已订完了。实在无能为力。欢迎你们下次再来乘坐我们的飞机。”黄女士的一番话,叫旅客们再也提不出意见来了。

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由于他对反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本质认识不足,怀着过于慈善的心肠来找列宁论理,说不能镇压知识分子。列宁巧妙地借一位工人的嘴,说明如果不镇压那些顽固坚持反动立场、替沙皇作帮凶的知识分子,苏维埃政权便一天也不能维持下去。列宁的劝说既有说服力,态度又诚恳,高尔基心悦诚服了。他临别时还对列宁说:“列宁同志,您真行,批评了人,还让人高高兴兴地走。”

怎样才能像列宁那样,做到批评使人口服心服?批评时该说些什么?又该怎么说呢?这其实涉及批评的内容及批评的方式。

首先谈谈批评的内容。

1.批评要有针对性。

批评之前要认清批评是针对哪一种行为的。不要把话说得太笼统,避免使对方无端受到冤枉或产生矛盾。如某大学的一名班干部批评一位同学,可有两种说法;①你怎么一点也不关心集体。②你已经有两个月没做值日生了。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这两个都是批评的句子。第①句说得太笼统,而且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全盘否定人。失于笼统,也就不够确切了,对方可举例反驳:“我怎么一点也不关心集体,上次秋游活动我不也参加了吗?那天班级拔河比赛,我不也在啦啦队里吗?”这样一来,就会引起新的矛盾。第②句就比较好,没有用“一点也”这样绝对的话,就事论事,向对方指出一件确有其事,又是不应该的行为。受批评的人不认为是受了不公平的攻击,就容易心平气和地接纳意见。

2.衡量改正的可能性。

如果在公共汽车上有人踩了你一脚,如果你的未满10岁的儿子把饭碗打破了,这些事应不应批评?这些事都不能动辄批评,别人踩了你,是因为公共汽车上太拥挤;儿子打破碗是因为不小心,而应采取宽容、安慰的办法。

认清了要批评的那件事,在批评之前还必须衡量一下对方是否有能力、有条件,改正到你所要求的程度,也包括是否有了这个觉悟程度。

3.指出“错”时,也指明“对”。

大多数的批评者,往往是把重点放在指出对方“错”的地方,但却不能清楚指明“对”的应怎么做。必须仔细想过后,才能明白你究竟要对方怎样做,该怎么把话说出来。有的人批评人家说:“你非这样不可吗?”这是一句废话,因为没有实际内容,只是纯粹表示不满意。又如一位丈夫埋怨妻子说:“家里一团糟,又有客人要来,你怎么只管坐在那儿化妆?”这种话也不会起作用,它只说了一半。到底期望妻子怎样做,一句也没有提。应该这样说:“客人要来了,你帮我去买点青菜和水果,然后将客厅里的报纸收拾一下,好吗?”

说明要求人应做的事,其实是指示对方改正的方向,让对方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批评的内容。

其次,确定要说的内容后,批评的方式就是关键。就是说,要以最易于让别人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批评人不能用斩钉截铁的语气,过于肯定的语气使人难以接受,易于产生逆反心理,人家一听就会采取自卫的态度。

正确的表达方式,应当只表明你说的话,是个人看法,并不见得是绝对事实,仅作为提供对方参考。这样,人家比较能听得入耳,甚至有兴趣了解一下你为什么会有此看法。有了这种交流,就不致陷入各持一论的争吵。

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说话时别忘了用“我”字。例如,一位女工对她的工友说:“你这套时装,过时了,真难看。”这不过是个人的主观意见,别人未必有相同的结论。这位女工的话可改为:“我看你这套时装有点过时了,你说好看不好看。”用“我”字还有一个好处,既然强调是自己的看法,批评者会更富责任感。

多说赞许他人的话

如果要别人同意你的意见,用争辩或威力,再引用逻辑方式坚持你的观点,并不见得可以收到好效果。假若一个人心里对你不满或有恶感,你就不可能用宣传式逻辑方式去感化他们,好责骂的父母、专横的丈夫和上司、长舌的妻子都应该知道。不能勉强或驱使他人同意你,但是假如换了用温柔友善去诱导他们,却可使他们同意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