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团结协作精神
20025800000029

第29章 团结协作从身边做起(3)

树立共同理想,团结奋进

朋友之间的团结有一类可以称之为革命友谊,章太炎和邹容、谭嗣同和唐才常都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志士,他们团结合作的纽带,是为中华民族振兴、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近代民主主义的献身精神。

今天,我们要讲团结友爱,更不能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应该坚持以德交友,真正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建立友谊,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只有这种友谊才牢不可破,才是高尚的友谊。

章太炎与邹容都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志士,他们虽然相差16岁,却在革命斗争中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他们在革命期间的团结合作,至今为世人所传颂。

章太炎(1869~1936年),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名炳麟,号太炎,浙江余杭县人。1897年与汪康年、梁启超、夏曾佑等人一起创办《时务报》。宣传民主思想。因参加维新运动,受到清政府的通缉,于1989年辗转台湾逃亡日本,1902年与蔡元培先生创办上海爱国学社,1903年初发表了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章太炎

邹容(1885~1905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原名绍陶,字蔚乙,四川巴县人。1902年留学日本,参加留日学生爱国运动,1903年春回国,在上海爱国学社写成《革命军》一书,宣传革命是“天演之公例(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号召推翻腐朽的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章太炎与邹容就是在上海爱国学社相识的。两人都立志革命,志趣相同,很谈得来。邹容写好《革命军》一书后,送给章太炎看,并请他作序,这时,章太炎已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与邹容的《革命军》的观点很是投合。章太炎看了《革命军》之后,拍案叫好,欣然接受了邹容的请求,为《革命军》作序,并帮助他于1903年5月在上海大同书局出版。章太炎又把邹容的书推荐给当时的革命报纸《苏报》,5月14日,《苏报》发表《读<;革命军>;》文,阐述《革命军》一书的观点。从此,两人的友谊更是深笃。章太炎当时35岁,邹容19岁,两人相约结为兄弟之谊,成了“忘年交”,立志为革命事业携手奋斗。

《革命军》一书出版,《苏报》又发表文章加以宣传,使邹容和他的《革命军》一书影响日增。清政府非常恐慌,下令查禁《革命军》,又勾结上海帝国主义租界当局,查封了《苏报》,通缉章太炎、邹容以及《苏报》负责人陈范、爱国学社负责人蔡元培。这就是著名的“苏报案”。陈蔡二人逃到国外,章太炎被捕。邹容因当时不在家,得到通报后,隐蔽在虹口的一个英国传教士家里。

1903年6月30日,反清斗士、革命家章太炎被捕,关在上海英国的巡捕房里,罪名是他为邹容的《革命军》一书写序言,而《革命军》这本书在清政府和英美帝国主义者看来,是一本犯上作乱的书。清政府还要逮捕这书的作者邹容。

这时邹容已在友人帮助下躲起来,但当听说章太炎被捕的消息后,不愿让自己敬重的战友、老师一个人承担责任,他自动到英国巡捕房去坐牢,两人同被关在帝国主义的监狱里。

在这暗无天日的牢狱里,这一对战友、师生受尽了酷刑的摧残、人身的侮辱和苦役的折磨,但他们坚贞不屈,互相支持,互相激励,决心把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进行到底。

一天,章太炎写了一首《狱中赠邹容》的诗,诗是这样写的:邹容吾小弟,披发上瀛洲(指日本)。

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hóu,干粮)。

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

临命须搀手,乾坤只两头。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是死的时候,我也要和你携起手来同死;天地间我们两人立志革命,扭转乾坤,挽救祖国的危亡。

这首诗给邹容很大的鼓舞,他也回了一首《狱中答西狩》(西狩即章太炎)的和诗,诗的最后四句是:一朝沦为狱,何日扫妖氛?

昨夜梦发汝,同兴革命军。从诗中可以看出,邹容和章太炎一样,反对腐败清政府的意志是多么的坚强。

在监狱里,他们吃的是麦麸饭,粗糙难咽,消化不了,还时常挨打。章太炎说:“我们身体都很虚弱,又不能忍受这种凌辱,肯定不能活着出去了。与其被他们凌辱而死,还不如现在以死来抗争,这样,即使死了,也还算有所作为。”邹容表示同意,但章太炎又说:“你判二年,我判三年,你又比我年轻,应该活着出去,继续为革命事业去奋斗。”邹容不赞成,抱着章太炎痛哭起来,说:“你我兄弟,情同手足,应该同生死,共患难,为了革命事业我们还是应该活下去,要死的话,我们也应该一同赴难,小弟在所不辞。”章太炎为抗议监狱当局的迫害而准备绝食,邹容不同意采取这种斗争方式,更不愿章太炎为救自己而作出这种选择,一直苦言相劝,并悉心照顾已开始绝食的章太炎。后来,在邹容的耐心劝说下,章太炎最后放弃了绝食。

他们入狱一年,同狱的五百人中有160多人病死、饿死或被活活打死,由此可见他们的境况之惨!狱卒对他们的态度也与日粗暴,稍有一些不顺眼,就用棍棒乱打,或施以酷刑。章太炎先因不满狱卒欺凌,被毒打了两次,后又因给狱外写信,又被毒打三次,轻的就无法计算了。邹容也挨了不少打。他们每次挨打时,气愤不已,无法忍受这种迫害,总是以拳还击,或者夺下狱卒手中的棍棒打狱卒,每每这样,他们受到的惩罚就更惨烈。每次发生这样的事后,他们都相互照顾,相互安慰,激励对方坚持斗争。俗话说,不怕死者勇。狱卒知道他们是不怕死的人,也不敢再轻易打他们了。

邹容年少坐狱,狱卒欺侮他小,多次打他,他心里总是处于激愤之中,吃的又是些麦麸饭,饿得面黄肌瘦,多次拉肚子,于1905年正月就病倒了。他整天整天地发烧,昏昏欲睡,心里烦闷又睡不着,半夜常常自言自语,通宵达旦处于头脑不清醒状态。章太炎很着急,白天黑夜地照顾他。章太炎读过一些医书,知道邹容需吃黄连、阿胶、鸡蛋、黄汤加以调理,才可痊愈。他向监狱长提出自己为邹容治病,不允许;他又提出请医生,还是不允许。这样,邹容于1905年农历2月29日(公历4月3日)半夜,死在狱中,时年21岁。

当天晚上,章太炎照料邹容到深夜,疲惫不已,就模模糊糊地睡着了,待到天亮时,发现邹容已经去世,他悲痛欲绝,抚尸痛哭,悲彻之音,感人泪下。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相识相知,走到了一起,也是为了革命事业,他们一起坐牢,相伴牢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没想到这位血气方刚、才华横溢、比他小16岁的可爱的年轻人,却先他而去了,他怎能不声泪俱下呢!

一年后,章太炎出狱赴日本。在日本,他成立了光复会,自任会长,后又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中国同盟会;为革命事业战斗不息。无论到哪里,他都没有忘记曾与自己生死与共,为革命事业献出自己年轻生命的邹容。为了怀念和纪念邹容这位为革命事业献身的革命志士,章太炎还先后写了《邹容传》、《赠大将军邹君墓志表》等文章,以此来激励、鞭策自己和同胞,革命到底,忠贞不渝。

团结协作是中华传统美德

团结友爱就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朋益友的深情厚谊是人际和谐的重要体现。但人生的交际绝不仅仅限于朋友,同学、同事、同志之间的往来,也是重要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友爱的重要内容。它们与朋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处理这些关系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同对友谊的要求有所殊异,也不同于一般社会公德。

团结友爱的原则,要求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待以谦让、宽容的态度。当处理与他人的冲突时,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对立和根本矛盾,就应当不计个人恩怨,服从大局。中国人历来强调“和为贵”。然而,“和”并非无原则的调和、妥协。对于自己的错误及他人的批评,绝不能文过饰非,心生怨恨;对于同学、同事、同志乃至朋友的过失,一方面不能苛刻非难,另一方面又需进行严肃的批评、诚恳的劝谏,帮助他们认识和改正错误,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建立和谐的关系。此即所谓“进善贵和”,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团结的目的”。这样才能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我们应当认识到,团结友爱不仅是人际关系的亲善,还是社会安定,个人进步的重要保证。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和善正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学会宽容、以德服人

古人在团结协作方面作出的榜样,有一类团结表现了宽容、和善的美德。汉初萧何、曹参本是出生入死的朋友,后因封赏差异导致曹参对萧何的不满,但萧何临终前仍举荐曹参为相。唐代狄仁杰曾得娄师德极力举荐,但狄仁杰却轻视、排挤他,娄师德并未因此而心生怨恨。

萧何(?~公元前193年),沛县人,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汉朝的第一任宰相,为建立汉朝基业及西汉初期的繁荣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曹参(?~公元前190年)也是沛县人,他是刘邦打天下时的名将,战功卓著。

起初,萧何和曹参都在秦朝末年的沛县衙门里任小职员,他们不仅是同乡,而且关系十分密切。后来,秦朝日益腐败,秦王的暴政使老百姓怨声载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发动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结束了秦王的暴政,却带来了群雄并起的局面。萧何与曹参跟随刘邦起兵争雄,经过多年的角逐,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天下,奠定了汉代基业。两人合作共事,同心同德,是刘邦的左右手。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一直很好。

萧何

可是,到西汉建立,从汉高祖刘邦封侯拜将时起,萧何和曹参之间的关系就恶化了。先是汉高祖论功行赏,大家都为功劳大小的问题争吵不休,以致这事拖延了一年多还没确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最多,因此,力排众议,封萧何为酂(cuó)侯。许多功臣对此都不服气,当然,也包括曹参在内。封侯结束,接下来就是排位次的问题,不少人推荐曹参排第一,高祖觉得在封侯的时候,那些功臣已经有些不服气了,到了排列位次,高祖虽然口头上没有反对他们的意见,但是心里仍然想把萧何排第一。这时,一个叫鄂千秋的人发表了不同意见,认为应该萧何排第一,曹参排第二。高祖便顺水推舟,表示同意,确定萧何排第一。曹参自认为有战功,比萧何功劳多,但封官晋爵时,萧何处处占先,因此,心里对萧何产生了忌恨,总是与萧何对着干,或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两人关系就这样紧张起来。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汉惠帝即位,萧何仍然担任宰相,惠帝很敬重萧何,处理朝政事事与萧何商量。萧何患重病,汉惠帝亲自去看望萧何。大家心里都很明白,萧何已年迈力衰,弥留世上的日子不长了。萧何本人对此也很清楚。而他的相位继承人问题,是事关汉代兴衰的大事啊!汉惠帝带着这份担忧问萧何,说:“你去世后,谁可以代替你担任宰相的重任呢?”萧何说:“有谁能像皇上那样知道我的心思呢?”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点头说:“皇上如能得到曹参的辅佐,我死后就没什么担忧了。”萧何并没有因为个人之间的成见,而埋没了曹参的才能。萧何去世后,曹参成为西汉第二任宰相。

曹参接任宰相后,对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没作任何更改,一切都按萧何的做法去做,而自己终日在相府中饮酒,无所事事。惠帝以为曹参看不起他,对曹参很有意见。曹参对惠帝说:“高祖比陛下贤明,萧何比我能干。高祖和萧何平定了天下,制定的各种法令已经非常完备了。陛下只要垂衣拱手,不必多操心,天下自然而然就太平无事了。我只要一切都遵照萧何的办法去做,就一定会把事情做好的,您说对吗?”惠帝同意了他的看法。曹参做了三年宰相就去世了。后来老百姓编了一首歌谣,歌词的大意是:萧何制定了法规,严明而又完备。曹参继任宰相,严格遵守,一点也不疏忽。有了他这样宽舒的政策,人民生活安定,没有烦恼。因此,后来就有了“萧规曹随”这个成语。

萧何与曹参虽然存在过矛盾,但萧何始终不计前嫌,举荐曹参,而曹参也不因萧何已死,就否认萧何的功绩,而是公开地承认自己不及萧何,尊重萧何治国的举措。萧、曹两人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私怨的品德,在封建时代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不计私仇、以德报怨

团结协作的有一种是以德报怨。唐代李吉甫曾因陆贽弹劾被贬,陆贽后来又因故被贬为李吉甫的下属,李吉甫捐弃前嫌,礼待陆贽。他们都以自己的宽厚赢得了别人的友谊。

陆贽(754~805年)是唐朝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字敬兴。唐德宗即位后,任命陆贽为翰林学士,参与制定国家重大政策。公元783年,德宗在奉天躲避来泚(cǐ)之乱,许多诏书都由他起草,并对平定叛乱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792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相当宰相)。他勇于指陈弊政,揭露两税法实行后的各种积弊,主张废除两税以外的一切苛捐杂税,直接以布帛为计税标准;还建议在边境积谷存贮粮食,改进防务等等。也就因为如此,他被裴延龄所谗,794年冬被罢免宰相,次年被贬为忠州别驾(官名,辅佐刺史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