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震后自救与互救常识
20027300000016

第16章 地震伤员的紧急护理(2)

7.大腿出血。屈起伤侧大腿,使肌肉放松,用大拇指压住股动脉(在大腿根部的腹股沟中点下方),用力向后压。为增强压力,另一手可重叠施压。

8.足部出血。在内外踝连线中点前外上方和内踝后上方摸到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用手指紧紧压住可止血。

加压包扎止血法是指用消毒的纱布、棉花做成软垫放在伤口上,再用力加以包扎,以增大压力达到止血的目的。此法应用普遍,效果也佳,但要注意加压时间不能过长。

屈肢加垫止血法是指当前臂或小腿出血时,可在肘窝、腋窝内放纱布垫、棉花团或毛巾、衣服等物品,屈曲关节固定。但骨折或关节脱位者不能使用。

填塞止血法是指将消毒的纱布、棉垫、急救包填塞压迫在创口内,外用绷带包扎,松紧度以达到止血目的为宜。

止血带止血法是用于四肢大出血急救时简单、有效的止血方法,止血带是通过压迫血管阻断血行来达到止血目的,以橡皮条或橡皮管为好,不宜用无弹性的带子。橡皮止血带的止血方法是:掌心向上,止血带一端由虎口拿住,一手拉紧,绕肢体2圈,中、食两指将止血带的末端夹住,顺着肢体用力拉下,压住“余头”,以免滑脱。

注意使用止血带止血前,先要用毛巾或其他布片、棉絮作垫,止血带不要直接扎在皮肤上;紧急时,可将裤脚或袖口卷起,止血带扎在其上。每隔60分钟放松止血带3~5分钟,放松时慢慢用指压法代替。用止血带止血的伤员应尽快送医院处置,防止出血处远端的肢体因缺血而导致坏死。使用止血带时应注意止血带应放在伤口的近心端,上臂和大腿都应绷在上三分之一的部位。上臂的中三分之一禁止上止血带,以免压迫神经而引起上肢麻痹。止血带要扎得松紧合适,过紧易损伤神经,过松则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一般以不能摸到远端动脉搏动或出血停止为度。

§§§第三节伤员包扎方法

包扎是对震后外伤伤员进行现场应急处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及时正确的包扎,可以达到压迫止血、减少感染、保护伤口、减少疼痛,以及固定敷料和夹板等目的。相反,错误的包扎可导致出血增加、加重感染,造成新的伤害、遗留后遗症等不良后果。

包扎伤口应了解有无内在损伤,在外伤急救现场,不能只顾包扎表面看得到的伤口而忽略其他内在的损伤。

同样是肢体上的伤口,有没有骨折,其包扎的方法就有所不同,有骨折时,包扎应考虑到骨折部位的正确固定;同样是躯体上的伤口,如果发现内部脏器的损伤,如肝破裂、腹腔内出血、血胸等,则应优先考虑内脏损伤的救治,不能在表面伤口的包扎上耽误时间;同样是头部的伤口,如颅脑损伤,不是简单的包扎止血就完事了,还需要加强监护。对于头部受砸打的伤员,即使自觉良好,也需观察24小时。如出现头胀、头痛加重,甚至恶心、呕吐,则表明存在颅内损伤,需要紧急救治。

因此,在对伤者明显可见的伤口进行包扎之前,一定要了解有没有其他部位的损伤,特别要注意是否存在比较隐蔽的内脏损伤。在有出血的情况下,外伤包扎的实施必须以止血为前提。如不及时给予止血,则可能造成严重失血、休克,甚至危及生命。针对动脉出血和静脉出血的不同情况,采取指压止血法和止血带止血法等临时措施进行临时止血处理,然后送往医疗点或是等待救护人员前来救治。

包扎材料以绷带、三角巾最为多见。在现场急救时,如没有专用的绷带和三角巾,可将衣物、床单、手巾等物撕成布条来代替绷带,也可将衣物、床单裁成三角巾。绷带包扎一般用于固定肢体、关节,或固定敷料、夹板等:三角巾包扎主要用于包扎、悬吊受伤肢体等。

绷带的包扎方法有环形法、螺旋形法、螺旋反折法、蛇形法、8字形法和回返法几种。

1.环形法:通常用于包扎手腕部及粗细大致相等的部位,如胸部、腹部。将绷带做环形重叠缠绕,第一圈做环绕时稍呈斜形,第二圈、第三圈以环形缠绕压住第一圈,在绷带末端剪出两个布条,对绕肢体后打结。

2.螺旋形法:适用于前臂、手指、躯干等处。多用于粗细大致相等且大面积受伤的肢体的包扎。使绷带螺旋向上,每圈应压在前一圈的1/2处。

3.螺旋反折法:多用于前臂、大小腿。由下而上,先做螺旋状缠绕,待到渐粗的地方,每圈把绷带反折一下,盖住前一圈的1/3~2/3处。

4.蛇形法:多用于夹板之间的固定。将绷带环形缠绕数圈后,以一定间隔斜行缠绕,在末端按环形缠绕后打结。

5.“8字形”法:多用于肩、髂、膝、髁等处的包扎。本包扎法是将绷带一圈向上,再一圈向下,每圈在正面和前一圈相交叉,并压盖在前一圈的1/2处。

6.回返法:该法多用于头和断肢端。用绷带多次来回反折。第一圈常从中央开始,接着各圈一左一右进行缠绕,直至将伤口全部包住,用环形缠绕将所反折的各端包扎固定。

三角巾主要根据包扎部位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包扎方法。

1.面部包扎法:在三角巾的顶角打一个结,然后把顶角放在头顶部,三角巾的中心部分包住面部,在耳、眼、鼻及嘴的地方剪洞,把左右底角拉到颈后交叉,再绕到前额打结。

2.头部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的正中点放在前额,两底角绕到脑后,交叉后经耳绕到额部拉紧打结,最后将顶角嵌入底边,向上反折后打结固定。

3.腹部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横放于上腹部,两底角拉向后方紧贴腰部打结,顶角朝下,在顶角处接一小带,将顶角从两腿之间拉向臀部,与在腰部打结后的底角再打结固定。

4.手部包扎法:将手掌放于三角巾中央,顶角折回盖于手背上,两底角左右包绕手背呈交叉状,并将顶角反折于交叉处,然后两底角再回绕腕部一周压住顶角打结。

5.足部包扎法:将脚放于三角巾中央,提起顶角折回盖于足背上,将一侧底角提起折向足的另一侧,绕踝关节一周与顶角打结,然后提起另一侧底角绕踝关节一周,再与另一底角打结。

除了掌握绷带、三角巾的包扎使用方法外,了解一些特别伤口的包扎方法和包扎禁忌,对于挽救震后伤员的生命,防止错误包扎导致伤口感染和肢体坏死的情况发生,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腹部伤包扎时,可以用湿润布条润湿病人嘴唇和舌部,会使病人感觉好受许多;如果伤员肠子流出腹腔,要保护好,并保持润湿。不要企图把它复位,这会为营救后的手术带来麻烦。如果没有内脏器官外露,应将伤口清洗包扎好。腹部内脏发生溢出,包扎时伤员应取仰卧位,屈曲下肢,使腹部放松,以降低腹腔内的压力。先盖上干净的敷料保护好脱出的内脏,再用厚敷料或宽腰带围在脱出的内脏周围(也可用干净的碗罩住),然后进行包扎。

如果胸腔受伤穿孔形成开放性气胸,吸气时胸腔扩展,空气会进入伤口,引发肺功能衰竭,这是胸部伤引起的最大危险之一。这时应及时用手掌捂住伤口,阻止吸气时空气进入,应尽快封闭胸壁创口,使开放性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让伤员仰卧,头和肩膀倾向受伤的一边。用多层纱布或棉花做垫,用绷带加压包扎;或者利用塑料片或铝箔堵塞伤口,用三角巾包扎好。

头部受伤很可能会伤及脑部,伤口也可能会影响正常呼吸和饮食。要确保舌根不会抵住喉管,使得呼吸通畅,必须除去义齿或已脱落的碎牙,控制住流血。清醒病人可以坐卧。昏迷病人如果颈部和脊椎无伤,必须按照恢复位侧卧。如果脑组织发生膨出,则要用无菌纱布覆盖膨出的脑组织,然后用纱布折成圆圈放在脑组织周围(也可用干净的瓷碗扣住),以三角巾或绷带轻轻包扎固定。

另外,在包扎伤口时要特别注意,要使用干净无污染的布料进行包扎;动作要迅速准确,不能加重伤员的疼痛、出血或伤口污染;包扎不宜太紧或太松,太紧会影响血液循环,太松会使敷料脱落或移动;包扎四肢时,指(趾)端最好暴露在外面,以便观察血液流通情况;用三角巾包扎时,角要拉紧,包扎要贴实,打结要牢固;打结处不要位于伤口上或背部,以免加重疼痛。

§§§第四节搬运伤员方法

地震后从废墟中扒救出的被埋压者,伤员特别是重伤员较多。特别是被埋压时间较长的群众,即使没有受伤或者是轻伤,由于较长时间断粮、断水和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的煎熬,身体极为虚弱,扒救出后必须立即紧急救护与治疗,这是扒救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措施,也是生命延续与恢复健康的重要保障。扒救出的群众如果有伤,在紧急救护的同时,必须搬运到安全地带或直接去医疗部门,继续救治。为了更安全地搬运,扒救出之后应当及时查清伤情、伤病的种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搬运方法。

由于空间的限制和搬运工具的有限性,对震后伤员的搬运有徒手搬运和器械搬运两种。在将伤员搬运到担架等器械搬运工具上时,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另外,对特殊伤员进行搬运的时候,应该根据其受伤情况使用合适的搬运方法。

一、徒手搬运伤员

徒手搬运的正确方法是指在搬运伤员的过程中仅凭人力而不使用任何器具的一种搬运方法。该方法适用于通道狭窄等担架或其他简易搬运工具无法通过的地方,但骨折伤员不宜采用。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