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震后自救与互救常识
20027300000017

第17章 地震伤员的紧急护理(3)

1.搀扶。适用于病情较轻、能够站立行走的伤员。由一个或两个救助者托住伤员的腋下,也可由伤员将手臂搭在救助者肩上,救助者用一手拉住伤员的手腕,另一手扶伤员的腰部,然后与伤员一起缓慢移步。

2.背驮。适用于搬运清醒且体重轻、可站立,但不能自行行走的伤员。救助者背对伤员蹲下,然后将伤员上肢拉向自己胸前,用双臂托住伤员的大腿,双手握紧腰带。救助者站直后上身略向前倾斜行走(注意:呼吸困难的伤员,如哮喘以及胸部创伤的伤员不宜用此法)。

3.抱持。多适用于单名救助者实施搬运。将伤员的双臂搭在自己肩上,然后一手抱住伤员的背部,另一手托起腿部。

4.双人搭椅。适用于意识清醒并能配合救助者的伤员。由两个救助者对立于伤员两侧,然后两人弯腰,各以一只手伸入伤员大腿后下方呈十字交叉紧握,另一只手彼此交叉支持伤员背部。或者救助者右手紧握自己的左手手腕,左手紧握另一救助者的右手手腕,以形成口字形。这两种不同的搬运方法,都因形状类似于椅状而得名。此法的要点是两人的手必须握紧,移动步子时必须协调一致,且伤员的双臂必须分别搭在两个救助者的肩上。

5.拉车式。适用于搬运没有骨折的伤员,需两名救助者。一个救助者站在伤员后面,两手从伤员腋下将其头背抱在自己怀内,另一救助者蹲在伤员两腿中间,双臂夹住伤员的两腿,然后两人步调一致,慢慢将伤员抬起。

二、使用器械搬运伤员

器械搬运是指用担架(包括软担架)等现代搬运器械,或者因陋就简,利用床单、被褥、靠背椅等作为搬运工具的一种搬运方法。在使用器械搬运伤员时也有一些必须注意的事项:

1.担架搬运。此法是现场急救最常用的搬运方法。

保持伤员足部向前、头部向后,以便在后面抬担架的人观察伤员。将伤员抬上担架后必须扣好安全带,以防止翻落或跌落。向高处抬时,前面人要将担架放低,后面人要抬高,使伤员保持水平状态;向低处抬时则相反。担架上车后应予以固定,伤员头部位置应与车辆前进的方向相反,以免晕厥,加重病情。

2.床单、被褥搬运。遇有窄梯、狭道,担架或其他搬运工具难以搬运,或遇寒冷天气,徒手搬运会使伤员受凉,这时可采用此法。取一条结实的被单(被褥、毛毯也可),平铺在床上或地上,将伤员轻轻地搬到被单上。救助者面对面紧抓被单两角,脚前头后缓慢移动,搬运时有人托腰则更好。这种搬运方式容易造成伤员肢体弯曲,故有胸部创伤、四肢骨折、脊柱损伤以及呼吸困难的伤员不宜用此法。

3.椅子搬运。楼梯比较狭窄或陡直时,可用牢固的靠背椅作为工具搬运伤员。伤员采用坐位,并用宽带将其固定在椅背上。两个救助者一人抓住椅背,另一人紧握椅脚,然后以45度角向椅背方向倾斜,缓慢地移动脚步。失去知觉的伤员不宜用此法。

三、特殊伤员的搬运

在对特殊伤员的搬运过程中应采用以下正确方法。

1.脊柱、脊髓损伤伤员的搬运。遇有脊柱、脊髓损伤伤员和怀疑颈椎、腰椎损伤的伤员时,不可随意搬运或扭曲其脊柱。应多人用手臂共同将其平行搬运至水平木板上,注意必须托住颈、腰、臀和双下肢。

2.颅脑损伤伤员的搬运。颅脑损伤者常有脑组织暴露和呼吸道不畅等表现。搬运时应使伤员取半仰卧位或侧卧位,使呼吸道保持通畅。颅脑损伤常合并颈椎损伤,搬运时须注意保护其颈椎。

3.腹部伤伤员的搬运。伤员取仰卧位,下肢屈曲,防止腹腔脏器受压而脱出。此类伤员宜用担架或木板搬运。

4.胸部伤伤员的搬运。胸部受伤者常伴有开放性血气胸,需进行包扎,以坐椅式搬运为宜,伤员取坐位或半卧位。有条件者最好用坐式担架、靠背椅或将担架调整至靠背状。

5.昏迷伤员的搬运。伤员取平卧位,垫高背部,头稍后仰,如有呕吐,须将其头朝向一侧,或采用脚高头低位,搬运时用普通担架即可。

6.呼吸困难伤员的搬运。伤员取坐位,不能背驮。用软担架(床单、被褥)搬运时,注意不能使伤员躯干屈曲。如有条件,最好用折叠担架(或椅)搬运。

四、伤员搬运的注意事项

如果现场有再次发生伤害的危险,如可能发生余震、存在有毒气体泄露的情况等,需要立即将伤员搬运至远离事发点的安全区域。在现场较安全时,需对伤员进行止血、包扎、固定等处理。

救助者在器材未准备妥当时,切忌搬运伤员,尤其是搬运体重过重或神志不清者。否则,途中可能发生滚落、摔伤等意外。

在搬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伤员的状态,如面色、呼吸等。搬运时尽量避免碰到伤口,以减少感染。在车载搬运过程中,应使伤员的脚朝车行方向,头朝车行的相反方向。

§§§第五节现场心理救援

受灾群众在被救出后,往往由于受到巨大的刺激而情绪波动剧烈,可能出现急性的心理应激反应,包括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情绪失控和行为问题,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处理,有可能进一步形成慢性心理应激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将会严重影响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因此,除了对地震伤员进行身体上的急救护理外,还应根据伤员的心理状况对需要进行紧急救援的人员进行及时辅导。

急救现场对地震伤员的心理救援工作是在紧急状况下进行的,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尽快稳定受灾群众的心理,减少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及其对救灾工作的影响,为群众灾后心理健康的尽快恢复打下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降低受灾群众的恐惧心理。由于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和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受灾群众通常会有恐惧心理。个体的心理恐惧会导致情绪失控和非理智行为的产生,灾区谣言的传播则会推动群体心理恐惧的发展。因此,除了积极的救援外,要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迅速发布有关灾情的权威信息,以阻止相关谣言的传播,降低受灾群众心理恐慌的程度,稳定受灾群众的心理。

2.消除受灾群众的孤独感。地震导致很多受灾群众孤单地滞留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境况下,他们与亲人失去了联系,与外界失去了接触,其社会支持系统遭到彻底的破坏。救援人员要利用与受灾群众直接接触的机会,向他们传达人们对他们的关怀和支持,使他们感到自己不是唯一的受灾者,鼓励他们和所有受灾者一起克服和战胜困难。

3.给受灾群众以希望。希望是人类所有情绪中最重要的一个。灾区的群众看到满目疮痍,可能会感到希望非常渺茫,因而产生严重的无助感和绝望情绪。对于这种情况,引导受灾群众看到希望,能够坚定他们战胜地震灾害的信念,形成乐观的态度和发展对自己命运的控制感,以积极的心态等待进一步的救援。

4.鼓励受灾群体相互支持。“同是天涯沦落人”,受灾群众在语言、文化习俗和受灾程度上的共同性,使他们不仅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而且可以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感,从而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支持,增强共渡难关的信心。将熟识、受灾程度相似的受灾群众组织在一起,给予适当的个别和集体指导,是现场心理救援的有效措施之一。

5.建立现场心理救援所。对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情绪和行为失控的受灾群众,应创造条件,将他们转移到现场心理救援所或类似的机构,给予相应的专业处理,进行集体和个别心理危机干预,必要时可以使用镇静药物,使他们渡过心理难关。在条件允许时,要把出现严重急性心理应激的受灾群众转移到后方,接受强化干预和治疗。

救援者在对灾区群众进行心理援助的时候,应该注意一定要满足他们基本的食物及避难场所的需要以及一些紧急医疗救护,最好能够不断提供关于如何简单、准确地取得这些资源的信息;对愿意分享他们的故事和情感的生还者,一定要聆听;一定要友好和富有同情心,即使他们很难相处;一定要给他们提供关于灾难、损失和救援努力的准确信息,这有助于他们了解目前的情况;尽量帮助他们联系朋友及亲人,找到亲人后,尽量让一家人待在一起;尽量给他们切实可行的建议,使他们可以帮助自己;告诉他们目前所提供救援服务的种类及所在位置,引导他们得到可以获得的帮助。

同时,救援者在心理援助的时候一定不要强迫生还者向你诉说他们的经历,尤其是涉及隐私的细节;一定不要只给简单的安慰,比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或者“至少你还活着”等;一定不要告诉他们你个人认为他们现在应该怎么感受、怎么想和如何去做,以及之前他们应该怎么做;一定不要空许诺言;一定不要在需要这些服务的人们面前抱怨现有的服务或是救助活动。

为了使地震所造成的心理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要对受到高度惊吓的人员实施实时专人看护,避免在余震及其他时间里,出现突发性自伤或伤及他人的行为;要尽快帮助受惊吓人员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通过拥抱、抚摸、轻拍、亲吻等动作,使他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逐渐恢复心理平衡状态;要尽量制造温馨的环境,为受到惊吓者创造充分放松、哀悼和倾诉的机会,让他们吐露自己对地震事件的内心感受,给予他们情感上的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