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震后自救与互救常识
20027300000008

第8章 震后的自我救援(1)

地震时最不幸的事情莫过于被埋压在废墟下,此时周围往往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这时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要相信一定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在等待救援的时候,该如何依据被压情况展开自救呢?

§§§第一节被埋压后的自救

保持镇静在地震中十分重要,有人观察到,不少遇难者并非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正确态度是不管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都要始终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被埋压时,要注意调节自己的呼吸节奏,切忌呼吸快而浅。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当遇到地震这样的险情时,人们处于惊慌失措或过度恐惧的状态,呼吸容易急速,换气频率加快。但快而浅的呼吸容易使二氧化碳的呼出过多,而人体氧供不充分,引起呼吸碱中毒,使氧解离曲线左移,组织释放氧受阻,致机体缺氧更进一步恶化,由此导致昏迷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故自救时应控制情绪、保持镇静,宜采用慢而缓的呼吸方式。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抓住一线光芒带来无限生机。黑暗的埋压环境,当遇险人员看不到周围的情况时,自救无处下手,这时应该冷静下来,仔细观察一下周围有没有光的缝隙,只要是透亮的地方,哪怕再小,也很可能是压埋物体最薄弱的地方,还可能是可以透气的地方,应该顺光掏挖,扩大缝隙,很可能就此脱离险境。即使暂时不能脱险,也会减少窒息的可能。被埋压以后,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才能实现自救。

被埋压时,在精神上千万不能崩溃,要树立生存的勇气和信心,千方百计保持正常呼吸,等待救援;争取暴露双手和头部;保存体力。不要大声呼喊和勉强行动,当听到地面有人时,想尽一切办法发出呼救信号;防止灰尘呛闷窒息;如与外界联系不上,要分析并判断自己被埋压的位置,开辟通道,寻找脱险捷径。

震后一般余震不断,生存环境可能进一步恶化,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等待救援要有一定的时间,要有足够的耐心;尽量改善生存环境,设法脱险;闻到有毒有害气体的异味或灰尘太大时,用湿衣物捂住口、鼻;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稳定的悬挂、易倒塌物品;扩大并保护生存空间,设法支撑残垣断壁;不要随便用水、用电,不要使用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气体充溢。

一旦发现自己被埋压较轻,且有可打通的通道,则应该抓紧时间,争取尽快脱险。同时,也要注意保存体力,有时候埋压物可能不是一下子就能从身上清除掉的,这时候就应该有计划地使用体力,通过多次、分批地清除埋压物,来让自己最终脱险。脱险后,要迅速撤离危险区域,到开阔的地方去。只有在自身身体状况条件和环境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才可能投入对他人的救援。

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应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否则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要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尽力扩大生存空间,寻找利器,保持空气流通。如果受伤,要注意止血,条件允许要进行必要的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而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的作用,对维持生命有帮助。

§§§第二节伤情的自我处理

地震发生后,无论是被埋压的人,还是设法脱险的人,身体上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有伤。由于专业的医疗救援队伍不能马上赶到,所以在人员、药品短缺或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地震伤害的自救措施,对于地震受伤者来说非常重要。另外,震后对身体伤害的及时自救,在另一个意义上看也是进行专业医疗救助的准备和前提。针对地震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伤害,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自救措施,并避免不当的处置,是非常重要的。

一、不要堵塞头部外伤出现

的耳漏鼻漏地震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有建筑物坍塌引起人体机械性外力伤害、掩息性损伤、震后水电火气等引起的次生伤害三个方面。震中由于打、砸、弹击、撞、撕拉、震动、挤压、碰跌等方式很容易引起颅脑损伤,颅骨骨折经耳朵和鼻子流出脑脊液,此时不少人习惯性的做法是仰起头或堵住耳朵或鼻子。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导致颅内压升高,加重颅内损伤,并且回流液体也容易导致严重的颅内感染。

二、锐物刺入胸部时不要

拔出震中,建筑物坍塌很容易导致锐利的器物刺入人体胸部,此时,很多伤者习惯性的动作是顺手将锐器拔出。要注意,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两点:首先,在没有救护措施时突然拔出器物很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大量出血,危及生命。其次,空气在拔出锐器的瞬间很容易进入负压胸膜腔,造成气胸,引发纵隔摆动,挤压心脏而停跳。正确的做法是先用手稳固住插入物,也可简单用布条(紧急情况时可用衣服等代替)轻轻束缚住锐器刺入部位,避免剧烈活动,等待或寻求救援。

三、肠子外露不要往回塞

肚皮是人体上很薄很脆弱的部位,一旦在震中受伤,很容易造成肚皮被刺破使肠子脱出。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下意识动作是用手托住脱出的肠子往肚腔里塞,这也是十分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三点:一是脱出肠子很容易被感染,在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自己往回塞很容易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二是盲目地回塞肠子时,容易使肠子扭塞,导致机械性肠梗阻;三是脱落出的肠子很可能已经被刺破,回塞容易导致一些粪便等脏物透过肠壁溢出,导致严重腹膜炎。

四、不要用泥土糊皮肤破损

出血处民间有种说法,对于皮肤破损出血的情况拿泥土糊上去可消炎止血,这其实是错误的做法。泥土中含有一种厌氧菌——破伤风杆菌,用这种方法不仅起不到消毒止血的功效,还很容易导致破伤风,重者致命。

五、身体被砸后不要“轻举

妄动”震中倘若遇到被砸的情况,首先要考虑骨折的可能性。那么在自救的过程中,要避免被砸部位的活动,防止骨折断端受到二次伤害,加重血管和神经的严重损伤。可因地制宜,找两个小木棍之类的东西越过关节夹住骨折部位,再用绳或布条缠绕,以远端指趾不麻木为宜,就会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六、外伤大出血要及时按住

动脉地震中,许多人因大量失血,等不及救援而死亡。因此,知晓一些止血方法非常重要。动脉出血时,血色鲜红,有搏动,量多,流动速度快,危险性大。若头部和四肢某些部位的动脉大出血,如手部大出血,可用手指分别压迫伤侧手腕两侧的桡动脉和尺动脉,阻断血流。一侧脚大出血,用手指分别压迫脚背中部搏动的胫前动脉及足跟与内踝之间的胫后动脉。腿部大出血,伤员应取坐位或卧位,用两手拇指用力压迫伤肢腹股沟中点稍下方的股动脉,阻断股动脉血流。颜面部大出血,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或拇指和中指分别压迫双侧下额角前约1厘米的凹陷处,阻断面动脉血流。

当上述止血法不能止血时,可用头上的橡皮筋或者把身上的衣服撕成布条,做成止血带,置于出血部位上方,将伤肢扎紧,把动脉血管压瘪而达到止血目的。

§§§第三节应对余震及次生灾害

当天旋地转的地震停歇,我们悬着的心是不是可以放下了,其实不然。地震的停歇说明主震已过,但并不代表不会发生余震和次生灾害。正确认识余震和次生灾害,并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应对,其意义并不亚于防御地震主震。

余震是在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地震。一次强烈地震之后,岩层一般不会立刻平稳下来,还会继续活动一段时间,把岩层中剩余的能量释放出来,所以紧跟着就会发生一系列较小的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的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有一系列余震,其强度一般都比主震小。

就余震的成因,以前一般认为是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近来则有科学家指出余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的结果,也就是说地震的发生和余震的发生本身就是基于同样的原因。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

地震发生后是否会有余震,以及余震的大小和多少都不完全相同。有的地震余震很少,有的则很多。余震的持续时间也不一样,有的余震时间很短,有的余震可以长达数月乃至数年之久。对于发生过地震的灾区,如果发生余震,广大群众一定要冷静、不要惊慌。应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位置采取有针对性的避震措施。

地震发生以后,除了可能会出现有破坏性的余震,还可能产生其他的地震次生灾害。在地震次生灾害中的自救,同地震中的自救一样重要。通过有效的自救措施,可以减小生命伤亡的几率和降低财产损失。

地震次生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震后流行瘟疫;易燃易爆物的引燃造成火灾、爆炸或由于管道破坏造成毒气泄漏以及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对人畜生命威胁等等。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海啸、水库垮坝等)、传染性疾病(如瘟疫)、毒气泄漏与扩散(含放射性物质)、其他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停产(含文化、教育事业)、生命线工程被破坏(通讯、交通、供水、供电等)、社会动乱(大规模逃亡、抢劫等)。

震前预防是人类控制和减轻次生灾害的首要一环。一旦次生灾害发生就能迅速救治,以达到减灾的目的。震前预防的重点是工程设防、抗震加固、次生灾害监测、进行防治次生灾害的思想和物质准备。

震时要进行应急防护和紧急处置,要减少不必要的心理性次生灾害,不要对震后的次生灾害产生恐慌情绪。如汶川地震后唐家山堰塞湖就是一个巨大的次生灾害,但是有政府的有序组织和灵活应对,就不必要在心理上过分恐惧,而是相信政府,积极做好准备,在接到疏散通知后,要随时能够撤离险区。震时各生产岗位的工作人员以及家庭成员,要在接到地震预警后,能够采取相应的紧急行动,减小损失,避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应对地震次生灾害还应该包括震后的及时救治,这样可以防止次生灾害蔓延扩大,迅速抢救由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并有效地治理由次生灾害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针对地震发生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次生灾害,我们应该掌握相应的应对方法:

1.地震引起火灾时,首先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止浓烟的熏呛,一时找不到湿毛巾的,可用浸湿的衣物等代替。如果火势较大,环境温度很高,可用水淋湿衣物或用淋湿的棉被裹住身体隔热,并逆风匍匐逃离火场。一旦身上起火,可用在地上打滚的方法灭火。在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极易使双手烧伤。

2.一次强震之后发生大量的滑坡和崩塌,滑坡、崩塌为形成大型的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来源。泥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进行下切,对两岸进行冲刷和刮挖,这样使边坡又失去平衡,产生新的滑坡。这样循环反复,互为新的因果。因而,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延续时间长,从地震开始,一直延续到次年乃至于数年之内。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广泛,且多发生在人口稀少地区,工程治理困难。当我们遇到山崩、滑坡、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沟坎下,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3.当出现燃气泄漏时,同火灾时一样,遇到有毒气体泄漏时,要用湿布护住口鼻,逆风逃离,注意不要使用明火。

4.当遇到毒气泄漏时,比如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第四节震后短时心理自救

当地震发生以后,幸存者可能因为身体上受到了伤害,或是失去了亲人,以及面对受到破坏后的家园时,会在身心上产生一些特殊的反应。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这些在地震后出现的反应是正常的,是人对于非正常的地震的正常反应。

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对受害者会产生了持久性应激效应,长期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亲人震亡和无亲人震亡者的心理感受不同。震后余生的人可能会出现一些创伤后应激性障碍,他们中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也会高于正常的情况,甚至有的高于正常值的3~5倍。很多人失眠多梦、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那些经历了地震创伤的人群患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也高于正常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