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礼仪指导:馈赠礼仪一点通
20027500000004

第4章 馈赠的知识(4)

三位贤明而大智的麦琪,首创了圣诞节馈赠礼物的风俗习惯。这两个关于麦琪的故事,一个是神话传说,一个是作家的想象。

但它们却多少反映了一种历史与现实的事实:世界各民族大多都有一种“礼尚往来”的传统与习俗。

我国素来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对于礼尚往来自然更加重视:《诗经》中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琚”。孔老夫子亦是崇尚“礼”数。

总之,有“投”必有“报”,有“来”则有“往”。

在社会交往当中,互赠礼物,历来是被看做人之常情;朋友相处一段,互赠礼物,加深友谊、共享美好;情侣相伴一段,互赠礼物,表示对对方的肯定与关心。不光是民间,就是官方,就是团体之间,国家之间,也常常用馈赠礼品来加强联系,增进感情。

勉为其难不可取

社会发展到今天,送礼已经是平常之事。这样那样的送礼到处可见,实不稀奇。但是,送礼大凡都是为了某种目的,或达到自己所期望的某种需求。收受礼物者一般也能悟出这“礼物”中的含意来。然而,送礼物也要送得不露痕迹,恰到好处,这其中不能说没有技巧。

任何倾注诚意的礼物,如果让对方知道你的目的很明确,就成为低俗无比的事。也就是说,送礼物千万不要有施恩求报的心理。

送礼既是真情实意,那就不应该单纯看作是一种应酬,不应该不分对象,只为一张薄面子,凑热闹、随大流。

只有关系较为密切,感情又比较深厚的亲友之间,而且是必要时有所馈赠,这样才是合宜的。

至于一般的朋友关系,泛泛之交,如果只靠“投桃报李”的礼物交往来维系联络和感情,用一种表面上亲密的虚假气氛来掩盖,实际上不利于增进友谊,只能流于庸俗化、商品化。

你来我往,你送我还,勉其难而为之,苦于应付,双方都觉得是一种负担。所以,一般的朋友间,还是尽量不要建立一种礼物型的交往关系。

好礼伴你行好路

礼品通常以时间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可长时间保存的,如工艺品,各种纪念品等;另一种是短时或一次性的,超过一定时间便没有意义,如挂历、各种参观券等,可出于不同的需要自由地选择。

在选择好礼品之后,赠送的方式也有两种,或是亲自登门造访或是由他人代赠。一般说来,亲自将礼品送到他人手中会更好些。其间既可以当面向被赠送者表达亲切情意,也可以讲一些购选礼品时的趣事,浓浓真情溢于言表,这不但是对对方的尊重,也可以融洽气氛。如果一旦要事缠身,不能亲往馈送时,也一定要随托人代赠的礼品附上一笺,说明原因略表歉意,使得“送礼”这一过程显得圆满。

当然请人代赠礼品有时也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方法。您要是不便与其相见或有难言之隐,拜托他人可以免去许多尴尬,另外,送礼切忌送过时礼,因为一旦错过了原本时间,送礼变得兴味索然,失去意义,这时(分身无术的您)请人代送礼品也不失为权宜之计。

一、送礼的动机

礼尚往来,馈赠佳品本是一种体现着友谊和文明的社会活动。但是,人们送礼的动机却不尽相同。寒窗数年的学子们在学成离别时,都不免要相互赠送附有照片的纪念册,再留有一些勉励的话语,显示出对纯洁、真诚友谊的珍惜,对已往美好时光的怀念,这时辛勤的教师们看到学生学有所成,也会感到无限欣慰,往往也赠以数言相勉。这样的礼物是具有鼓励性的,送礼的动机是为了表达友情或关怀。对于那些默默地在最艰苦的地方奉献着的人们,我们总是给予更多的崇敬,每当年节假日来临,会有许多人携带着慰问品前去慰劳,表述敬佩之情,这时带去的礼品多是日常用品或食品,属慰问性质。当您闻知亲朋好友将要举行婚礼的喜讯时,您一定也会感到高兴。在衷心祝福的同时,您还要赠以一份礼品,表示自己的心情,这样的礼品叫喜礼,礼品自然也多具喜庆色彩。

二、送礼的意义

我们在每天的工作、学习中都要接触陌生人,与陌生人建立友谊会使我们迅速协调好同周围的关系,更快进入新的群体之中。

北方某大学生毕业分配到南方工作,他不知该怎样与同事们融洽关系,打破最初的隔膜,后来经人指点,在他第一天到单位报到时,带去了一些具有浓郁北方特点的小礼品送给周围的同事们,并诚恳地请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多予指教。这一举动果然奏效,他很快在新的环境中顺利地开展了工作。

多年好友相聚,以一般的礼品相赠似乎无足轻重,如果您选择一件在彼此相识前您有纪念意义的物品或是充满对朋友真诚祝福的礼物相赠,这无疑把您现在的友谊在时间上向前后双向延长了,或者说是友谊的一种延伸。

多数挚友彼此间都可以坦诚相见,但也不免反目之时,当双方头脑都冷静下来以后,才觉得这份友谊亟该挽回,这时您奉上一份精心的礼品,往日深情又尽回不言中。

赠送礼品会丧失友谊吗?当然会。无视对方的习俗、禁忌都会导致事与愿违。您若送视牛为神物的印度教徒以牛头饰品时,或送爱美而体态肥胖的姑娘一本减肥书籍时,大概会毁掉你们以往的友谊。

三、礼品的选择

馈赠他人,我们总希望礼品为对方所满意,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们又觉得无所适从,寻来找去连一件自己觉得合适的都没有。其实从对方出发考虑是对的,只是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

礼品的选择说来也是件细心的事。这需要事先对邀请方或是送礼的对象有一定的了解。

有时人们赠送礼品并不注意与赠送对象的关系。其实,不同礼品要依不同对象和不同关系来定。

礼物毕竟是感情表现与交流的一种方式,有时也是两方关系的衡量尺度。

关系一般的送以厚礼,会让对方心里不安,或许还以为你对他有所求;关系至深的,以不痛不痒的礼品相赠,显得黯然失色。

如果我们不问关系的远近就随心所欲地送礼,是会打乱这种关系的。

平时,我们为了赢得别人的好感,总要投其所好,那么您在选择礼品的时候,为什么还会茫然不知所从呢?

赠送的礼品,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或为对方所喜欢,就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确定赠送的礼品前,我们可以仔细考虑一下对方的主要爱好、习惯、兴趣等都是什么,哪些是主要的、突出的,哪些是与这次您送礼相关,这样有的放矢,相信就会胸有成竹了。

那么怎样才能了解到对方真正的志趣呢?同学、挚友之间自不必说,长时间的交往,您对他的爱好、特长一定了解入微,相对来说,选择礼品会容易些,一份知心的礼物送到朋友面前时,我们看到的肯定是真心的微笑。

如果是关系一般或你想在初次见面时就赠送一点礼品的话,可以向熟悉他的亲人、朋友询问,讲明原因,他们都会愿意帮助您的。但是也许这些人所提供的建议并不一致,那么,这时就需要加以分析了,平时的接触,对方的性格特征,以及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等,都可以作为参考。

经过我们精心揣摩加上其他人的意见,这份礼物大概不会“离题太远”了,我们尽可以想象,与我们关系并不亲近的他收到了他喜欢的礼物,会是怎样的心情,更何况是初次见面呢?

各国赠礼有讲究

世界各国,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不同历史、民族、社会、宗教的影响,在馈赠问题上的观念、喜好和禁忌有所不同。只有把握好这些特色,在交往馈赠活动中才能达到目的。

一、亚洲国家

亚洲国家虽然因社会的、民族的、宗教的情况有很大不同,但却在馈赠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1.形式重于内容。对亚洲国家人士的馈赠,名牌商品或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是上好的礼品。至于礼品的实用性,则屈居知识性和艺术性之后,尤其是日本人和阿拉伯人,非常重视礼品的牌子和外在形式。对日本人而言,越是形式美观而又无实际用途的礼品,越受欢迎,因为日本人有送礼的癖好,送他这样的礼品,他好再转送他人。

2.崇尚礼尚往来,而且更愿意以自己的慷慨大方表示对他人的恭敬。在亚洲,无论何地,人们都认为来而不往是有失尊严的,这涉及自身形象。因此,一般人都倾向于先送礼品给他人。而且,收到礼品,在回礼时则常在礼品的内在价值、外在包装上更下功夫,以呈现自己的慷慨和对他人的恭敬。

3.讲究馈赠对象的具体指向性。选择和馈赠礼品时十分注意馈赠对象的具体指向性,这是亚洲人的特点。一般说来,送给老人和孩子礼品常常是令人高兴的,无论送什么,人们都乐于接受。但若是送他人妻子礼品,则需考虑交往双方的关系及对方的忌讳;如阿拉伯人最忌讳别人对其妻子赠送礼品,这被认为是对其隐私的侵犯和对其人格的侮辱。

4.忌讳颇多。不同国家对礼品数字、颜色、图案等有诸多忌讳,如日本、朝鲜等对“4”字有忌讳,把“4”视为预示厄运的数字。而对9、7、5、3等奇数和108等数颇为青睐,对“9”及“9”的倍数尤其偏爱(但日本人不喜欢9)。阿拉伯人忌讳动物图案,特别是猪等图案的物品,而日本人则忌讳狐狸和獾等图案。

二、西方国家

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不同,在礼品的选择喜好等方面没有太多讲究,其礼品多姿多彩。

1.实用的内容加漂亮的形式。西方人对礼品更倾向于实用,一束鲜花,一瓶好酒,一盒巧克力,一块手表,甚至一同游览、参观等,都是上佳的礼品。当然,如果再讲究礼品的牌子和包装,就更好了。

2.赠受双方喜欢共享礼品带来的欢快。西方人馈赠时,受赠人常常当着赠礼人的面打开包装并表示赞美后,邀赠礼人一同享受或欣赏礼品。

3.讲究赠礼的时机。一般情况下,西方人赠礼常在社交活动行将结束时,即在社交已有成果时方才赠礼,以避免行受贿之嫌。

4.忌讳较少。除忌讳“13”和“星期五”这个特殊的数字及日期和一些特殊场合(如葬礼),礼品的种类颜色等有一定讲究外,大多数西方国家在礼品上的忌讳是较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