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社交礼仪一点通
20027600000010

第10章 交往礼仪(2)

其次,要实事求是。自己懂的、知道的事,当别人问到时,要细致、周到地为人家解答。自己不懂的事,别人问到了,可以据实回答,并很有礼貌的向对方道歉,请他再向别人请教。可以这样说,“实在抱歉,您问的事我也不大懂,请您问问别人。”

当别人解答了你的疑难时,应当向别人道谢。无论别人给你的帮助是大还是小,均应诚恳地向别人道谢。不道谢,别人会以为你对他的帮助不满意,或对你产生误会,认为你把对方对你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应当的,那就会很失礼的。

当老师为你补课、讲题后,当别人帮助你拿东西之后,当食堂的炊事员递给你饭菜时,当父母为你买了你所需的东西时,当售货员递给你你所要买的东西时,当别人帮你拾起掉在地下的东西时,当别人为你指路时,当你接到别人赠送的物品时均应向对方道谢。总的来说,当你得到别人的帮助时,一定要向别人道谢。

道谢时,心要诚,意要真,语气要谦和,否则对方会以为你在敷衍他。

道谢还必须及时,当别人帮助了你时,要及时道谢。

道谢的方式方法可以多样。可以口头道谢,可以写信道谢,重大的事,应当登门道谢。道谢时,可以说“谢谢”、“非常感谢”。

向别人道谢,是尊敬别人的表现。因为对方帮助了你,付出了时间、精力,付出了劳动,理当可以得到补偿,这种补偿重在精神而不重在物质。

向别人道歉

在集体生活中,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发生不愉快的事是常有的,解决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最好的办法是主动道歉。

当你无意中打扰了别人时,当你无意中妨碍了别人时,都应该表示道歉。表示道歉通常所用的词有“对不起”、“请原谅”、“打扰了”、“很抱歉”等。真诚的道歉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如果在公共汽车上,你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主动向被踩的人道歉,对方就会原谅你。踩了别人,不道歉,还不让别人提意见,别人稍有怨言,你还强词夺理,双方谁也不肯罢休,就必然会发生争执。

一般说,发生不愉快的事,主动先道歉者常常被看作是有修养、懂礼貌的人,因为这说明你是一个襟怀坦诚、深明事理而有勇气的人。

相反,做错了,不道歉,或无理搅三分,反倒会给人留下一个蛮横无理的形象。

同时,道歉并不是服输、服“软”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自己先向对方道歉,就丢了面子,或承认对方比自己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做错了事,是客观存在,想掩饰也掩饰不了。认错并向对方道歉是需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的,谁先道歉,恰恰说明谁的勇气更大些,是比对方强的表现。

哪些情况下要向当事者道歉呢?

你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但老师正忙着,你必须打断他的工作时,要先道歉。

你无意弄乱了别人的东西时,要主动道歉。

答应给别人办的事,没有办成时需道歉。

在窄道行走,你需要别人为你让路时,要向别人道歉。

自己失约或失礼时,均应向别人道歉。

当然,这里所举的只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例。

日常生活中,为人解答,向人询问求助,向别人致谢、道歉等是常遇到的。在这几种情况下,应遵循的礼仪原则是:真诚坦率对待别人,自知谦逊对自己。还必须重视礼仪习惯的养成,不要因为是小事就不去做,因为是小节就不注意。要知道礼仪习惯正是在小事小节中一点一点地养成的。而一个人的礼仪习惯又常常是一个人文明修养的标志。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又取决于构成社会的人的文明程度、礼仪程度的高低。

介绍的礼仪

在人际交往中,相互介绍,向大家介绍是很必要的。介绍的最重要的作用是缩短不相识的人们之间的距离,使互不相识的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彼此间有初步的了解。如果相互间不熟识,在集体场合很难沟通,无法交谈,就很别扭。

介绍的一般原则如下:介绍的顺序应该是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先把晚辈介绍给长辈。也可以根据集会到达的先后顺序,把晚到的介绍给先到的。介绍时,男性应起立,女性可以不起立。如果男性年纪较大,女性为年轻人时,女性也应该起立。同时,被介绍者应该先主动与对方握手。介绍时,先介绍名字者为尊。如向自己的同学介绍自己的老师时,应该说:“王老师,这是我的同学张丽。”然后再向老师介绍自己的同学。介绍时,应把姓名、职务介绍清楚。有时也可以把兴趣、爱好、特长介绍一下。

介绍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1.自我介绍

你要和一个不认识的人谈话,首先要把自己介绍给对方,等对方也作了自我介绍后,就可以交谈了。介绍时,可以说,我是×××,是××学校的学生。

当对方已经记不起你,你又有事必须与对方说时,也可以做个介绍。男性自我介绍时,可以稍欠身。

2.把自己的熟人介绍给别人

一般的小型聚会,来者可能都是你的熟人,但他们之间不一定相识。为了使聚会能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必须为他们彼此做介绍。

可以在邀请人时,对被邀人介绍到会的所有人的情况,有个准备,等到会时,再正式介绍。介绍时,可以用幽默或稍为夸张的话来做介绍,以活跃气氛,缓和因彼此不相识造成的拘谨。如“刘芳,这就是我常和你说起的多才多艺的王丽”,“王丽,过来见见我们的小作家刘芳”。

介绍时,要注意:吐字清楚,声音适中,以被介绍的双方能听见为度。介绍时,介绍人应起立,向大家依次进行介绍。被介绍者应起立,向大家点头示意,并有所表示,如说:“能认识大家(您)很高兴。”

在公众场合,不要贸然地去问人家姓名,否则会使对方感到很唐突,很不适宜。如果是万不得已,可以说得婉转些。如说:“对不起,不知怎么称呼?”

被介绍的双方经介绍后,可以相互问好,并说:“见到您很高兴。”但不必过于殷勤或过于吹捧对方。

怎么样表达你的交际信号

眼神一向被认为是人类最明确的情感表现和交际信号,在面部表情中占据主导地位。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眼睛具有反映深层心理的特殊功能。据专家们研究,眼神实际上是指瞳孔的变化行为。瞳孔是受中枢神经控制的,它如实地显示着脑正在进行的一切活动。瞳孔放大,传达正面信息(如爱、喜欢、兴奋、愉快);瞳孔缩小,则传达负面信息(如消沉、戒备、厌烦、愤怒)。人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等思想情绪的存在和变化,都能从眼睛这个神秘的器官中显示出来。

因此,眼神与谈话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它忠实地显示着说话的真正含义。与人交谈,要敢于和善于同别人进行目光接触,这既是一种礼貌,又能帮助维持一种联系,使谈话在频频的目光交接中持续不断。更重要的是眼睛能帮你说话。恋人们常常用眼神传递爱慕之情,特别是初恋的青年男女,使用眼神的频率一般超过有声语言。

有的人不懂得眼神的价值,以至于在某些时候感到眼睛成了累赘,于是总习惯于低着头看地板或盯着对方的脚,要不就“四顾左右而言他”,这是很不利于交谈和发挥口才的。要知道,人们常常更相信眼睛。谈话中不愿进行目光接触者,往往叫人觉得在企图掩饰什么或心中隐藏着什么事;眼神闪烁不定则显得精神上不稳定或性格上不诚实;如果几乎不看对方,那是怯懦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些都会妨碍交谈。眼神的价值当然不能老盯着对方。英国人体语言学家莫里斯说:“眼对眼的凝视只发生于强烈的爱或恨之时,因为大多数人在一般场合中都不习惯于被人直视。”长时间的凝视有一种蔑视和威慑功能,有经验的警察、法官常常利用这种手段来迫使罪犯坦白。因此,在一般社交场合不宜使用凝视。研究表明,交谈时,目光接触对方脸部的时间宜占全部谈话时间的30%~60%,超过这一阈限,可认为对对方本人比对谈话内容更感兴趣,低于这一阈限,则表示对谈话内容和对对方都不怎么感兴趣。后二者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失礼的行为。但是集会中的独白式发言,如演讲、作报告、发布新闻、产品宣传等则不一样,因为在这些场合讲话者与听众的空间距离大、神阈广,必须持续不断地将目光投向听众,或平视,或扫视,或点视,或虚视,才能跟听众建立持续不断的联系,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保持距离

人们之间交往,无论是交谈、聚会、集会、同行、活动等均有一个彼此之间保持距离的问题。应该保持在礼仪允许的范围。

1.距离的种类

一般说,在上述交往活动中,有3种距离是应当了解和遵循的。这三种距离就是:公众距离、交流距离、亲密距离。

(1)公众距离。指一个人同时对几个人或多人说话,说话对象不固定,不明确指向某一个人。可能是一个人的即兴发言,如集会中、课堂上,这个距离一般不固定,可以视场地条件而定。一般应保持较大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对陌生人,不太熟悉的人,也应保持在这个较大的距离中。

(2)交流距离。指的是两个人说话时,彼此之间的距离。说话对象专一,谈话的内容是有主题的。如老师找学生个别谈话。需要彼此听清对方的话并随时作出反应。因此,应保持在0.5米~1.5米的距离内。距离太近,两人都会觉得别扭;距离太远,彼此说话听不真切;声音大了,又像在吵架,也不合适。

(3)亲密距离。指亲人之间或非常亲密的朋友之间交往、谈话时彼此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一般在20厘米~60厘米左右。

2.为什么要注意保持距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无故触及别人的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对对方的侵犯,是对对方的挑衅或鄙视,是一种侮辱人的行为。对人的身体如此,对他身体周围形成的空间也如此。每个人自己身体四周20或60厘米以内的空间,视为私人空间,侵入这个空间,如同对人体的侵犯。

同学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不十分要好的同学之间开玩笑,你拉他的胳臂,摸他的脸一下,他会很恼火,甚至跟你急了。你可能还会怨别人不识逗。其实错在你自己。

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两三岁的幼儿,他的亲人妈妈、爸爸抚摸他,他会很高兴,其他人,特别是陌生人抚摸他,他会下意识地躲避。

这都说明,在亲密空间内有人的尊严。不是十分熟识、亲密的人不经过本人的允许是不能进入这个空间的。进入了,本人会感到受到挑衅或侮辱,从而引起下意识的自卫动作。相反,如果特别要好的几个好朋友相处,举止上就不必考虑这个问题,可以随便一些。

男女生之间的交往,特别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宁可远些,不必凑得太近,以防因此失礼而造成错觉。

当然,在公众场合,人多而且很拥挤的情况下,不可能保持这个礼仪所需的距离。这时可以照以下的办法做。

(1)不向任何人搭话,包括很熟悉的人。

(2)注意不与别人的眼光相遇,偶尔相遇,立即移开。若在公共汽车上,最好是看着窗外或车内的广告一类的固定目标。电梯内则看着显示楼层数的数字板。

(3)在会场上、剧场剧院内等地,尽量避免交谈。

(4)保持冷漠的态度,手、脚动作尽可能减到最小的程度,尽量少挪动。如在公共汽车上,人挤人,你感到旁边人的手或腿挤着你,使你难堪,又躲不开,一般情况下,不必破口大骂,可以动一动身体,以告示对方,对方若识礼,一般情况下,会调整自己的位置的。男同学在乘车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站的位置,尽量往男性多的地方挪,避免挤在女性中间而造成误会。

3.心理距离

人际交往礼仪中,除了这个实际距离外,还应注意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常常由个人的情感、表情、眼神中表现出来。如初次相识的人,乱套近乎,胡乱吹捧,这个心理距离就不对了。对方感到的恰恰是你对他不尊重,因为你缺乏诚意。

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可以注意按以下做法。

(1)对于初交的人,热情而不虚浮。即主动热情招呼、照顾对方,对对方的询问要耐心明确给以回答,给以帮助。对于求助于你的人也应如此。电视台有一个“广而告之”的节目,反映问路难。被问的人回答时,答案不明确,或态度冷漠,以脚指方向则更为失礼。从礼仪角度说,不仅言行举止不礼貌,心理距离也不对,远远超乎人与人之间所应有的和睦与友善,是对问路人极不尊重的表现。

(2)对于要好的同学,要真诚、坦率、实言相对。心口不一很不好。

(3)对于不良习气或有不当企图的人,可以忍让,但不必怯懦。对于对方的言行举止可以置之不理或直言警告、拒绝,自己该做什么还做什么,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不必躲避对方,也不必故意做出不理睬、冷漠的样子。可以在交往中,严格保持较大的心理距离和实际距离,以表示出不怕对方,并在不失礼的情况下,以自己的稳重、端庄制约对方的行为,保护自己。

同陌生人交谈的技巧

同陌生人交谈是口语交际中的一大难关,处理得好,可以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处理得不好,又能导致四目相对,局促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