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盛衰四十年:破译大秦帝国密码
20033800000013

第13章 横扫六国江山的铁骑(3)

万事俱备,太子丹开始准备行装,送荆轲出发。一个人去还是不太把握,太子丹就找了个叫秦舞阳的家伙。秦舞阳13岁的时候就曾在闹市之中将自己的仇人宰掉,从此以后别人都不敢正眼看他,生怕惹到了这个活阎王。太子丹认为这家伙还有点用途,就派他作荆轲的助手,一同西入强秦,刺杀赢政!

然而荆轲却看不上秦舞阳。做刺客,要的是有勇有谋,像秦舞阳这样闹市之中杀人的行为,只能称得上是一个莽夫之举。等到了成阳宫中,那秦舞阳就毫无用武之地了。

荆轲在等待一个人,等待那个曾经怒视过他的盖聂!

荆轲事先已经通知了他,如果能和他一起行动,可以说是万无一失的。只是盖聂住在榆次,离燕都蓟(今北京)很远,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赶到。他的行装荆轲已经替他准备好了,只要盖聂一到,二人就可以马上出发。

又过了几天,盖聂还没到,荆轲依然选择了等待。

然而太子丹却坐不住了,认为荆轲心生悔意,以等人为借口故意在拖延时间,就再次催促荆轲:“秦军渡过易水的日子不远了,荆先生还不打算动身吗?要不我让秦舞阳先行一步,先生随后出发,如何?”

荆轲勃然大怒:“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只顾去而不顾完成使命回来,那是没出息的混蛋!你就给了我一把匕首,让我拿着它进入强暴的秦国,分明是要我去送死!我之所以暂留的原因,是等待另一位真正的勇士和我一同前往,而太子却认为我是在拖延时间!荆轲也不用你催促了,我这就走!”

临行之际,凡是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身着白色丧服为荆轲送行。每个人都明白,此后再也见不到荆轲了!

来到易水岸边,众人为荆轲饯行。一阵苍凉凄婉的声调刺破天空,那是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在为他壮行。

荆轲静静地听着。

高渐离的筑声突然从苍凉转为悲壮,一段视死如归的旋律撕裂了每个人的心。荆轲纵声高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

歌罢,一声长啸从荆轲口中冲出,划破长天。在场之人无不脸色剧变,怒发冲冠,仿佛已经身处在生死莫测的咸阳宫中。

太子丹满满地斟了一杯酒,双膝跪倒,将酒杯举过头顶,献在荆轲面前。

荆轲拿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将酒杯摔在地上,带着秦舞阳登舟渡水,再也没有回头看过一眼。

到了秦国,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厚礼,贿赂秦王宠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

接受了厚礼的蒙嘉果然不负重托,在秦王面前说了一大堆好话。令秦王十分高兴,更何况荆轲还带来了他日思夜想的叛将樊於期的头颅。

秦王更换朝服,设九宾之礼(战国时期最高的外交接待礼仪),在成阳富召见燕国的使者。

作为正使的荆轲捧着樊於期的首级率先进入宫内,秦舞阳则捧着地图匣子跟在后面。刚走到殿前台阶下,秦舞阳脸色突变,自得像死人一样,浑身止不住地发抖。

秦王脸色一变,顿时阴沉下来,冷冷地质问荆轲:“这是怎么回事?他的脸为什么那么难看?”

荆轲回头看了一眼,朝秦舞阳微微一笑,上前谢罪:“他是北方藩属蛮夷之地的粗野人,从来没见过世面,更没见过天子,所以心惊胆战。希望大王可以宽容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秦王点点头:“粗野之人,寡人不和他一般见识。让他下去,你自己把东西拿上来。”

荆轲递上装有樊於期首级的匣子,打开给秦王验看。

见果然是樊於期的首级,秦王大喜,问荆轲:“你为什么不早点把这个逆臣杀掉呈献给寡人?”

荆轲从容不迫地说道:“樊於期得罪了大王之后,逃亡到北部荒漠,是敝国国君悬赏千金方才将他抓获的。本来打算时把他活着献给您,但就怕路途遥远,发生变故,只好将他的脑袋带过来,希望能够稍稍平定大王的怒火。”说话时的荆轲脸色如常,语气和缓,不带一点杀气。秦王也就放松了警惕。

这时秦舞阳正捧着地图匣,低头跪在阶下。秦王命令荆轲:“把他捧着的地图给寡人呈上来。”

荆轲缓步走下台阶,拿起地图,献到秦王面前。他慢慢地将地图展开,同时给秦王介绍督亢的情况,秦王仔细地观看着。

地图即将展开到尽头,荆轲猛地一拉,一把寒光闪闪的匕首暴露在秦王眼前。荆轲趁机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匕首直刺他的胸膛。

秦王大惊,奋力抽身跳起,挣断衣袖,急忙退开。荆轲刺了个空。

秦王慌忙拔剑,但剑身奇长,剑尖触地时,剑柄也要抵到腋下。秦王没那么长的胳膊,无法将剑出来,越是着急,越是费力。

原来一般人佩剑是为了防身,但土大夫、大臣或者王侯的佩剑,则成为了身份的象征:剑鞘镶的珠玉越名贵,剑身越长,象征着地位越高。秦王志在天下,剑身比所有各国国君的都要长大。

关于秦王拔不出剑的问题,后世考古学家很是疑惑。众所周知,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它无法做长的原因是青铜材料质地较软,容易折断。春秋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不过55.6厘米。青铜剑普遍宽而短,60厘米似乎是青铜剑的极限。这种长度的配剑随手就可以抽出,秦王怎么可能因为剑太长而拔不出来呢?

1974年,考古人员在兵马俑坑中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令专家吃惊的是,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9l厘米!可以推测,当年秦王佩带的很可能就是这种加长青铜剑。在刺客紧逼奔跑中,要拔出将近一米的长剑,确实不容易。但这毕竟是青铜剑,秦人用什么方法才能让长剑不易折断呢?

柱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对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在2000多年前的落后时代,就能够有如此出色的冶金造诣,实在令人惊叹。

秦王拔不出剑来,而荆轲又手提匕首紧追不放,只得绕着大殿铜柱逃跑躲避。

依秦制,殿上群臣不得携带兵器,殿下执兵器的郎中和武士,在没有接到秦王亲自下达的命令之前不得擅自上殿。处于逃命状态的秦王根本顾不上下令招郎中和武士上殿护驾,而殿上的那些臣子早就被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吓傻了,只会愣愣地站在那里看秦王狼狈地逃命。

绕了几十个圈子,养尊处优的秦王早就上气不接下气了;游侠天下的荆轲却是体力充沛。眼见手持匕首的荆轲一步步逼近了秦王,这个令天下为之战栗的铁血君王命在旦夕!

幸好殿上的御医夏无且急中生智,在荆轲用匕首刺向秦王之时,将随身携带的皮革药囊向荆轲掷了过去。荆轲挥手一挡,药囊跌落在地。秦王也得以趁这个空当喘了一口气。

这时候,群臣中终于有清醒过来的了,他们开始大叫:“大王把剑转到背上!大王把剑转到背上!”

这时候秦王才如梦方醒,将剑推到背上,反手拔剑,总算将剑拔出来了。

长剑在手,秦王胆子大了,开始主动攻击荆轲,第一剑就将荆轲的左腿砍断。荆轲倒坐在地,依靠铜柱,用力将匕首掷向秦王。秦王侧身一闪,匕首掷空,一阵火星和一声清脆却惊心动魄的响声在一根铜柱上进发出来。

秦王提剑回身反刺,手无寸铁的荆轲情急之下用手阻挡,霎时三根手指被斩落在地。

荆轲明白,刺杀行动彻底失败了。他倚柱盘腿而坐,神色自若地笑着对秦王说:“算你的运气好,我要不是想活着劫持你,要你订定誓约,归还各国土地,你早就死定了!”

秦王冷笑一声:“想取寡人性命的人多了,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你是第一个胆敢刺杀寡人的人!来人,”秦王向殿下带着兵器的郎中和武士下令,“杀了他!”秦王那声嘶力竭的声音中明显带着一丝颤抖。

乱刃之下,荆轲被众武士斩杀!而秦舞阳,连反抗的举动还没做出来,就被砍死在台阶上。

刺客终于被处死了,逃过一劫的秦王顿时感到头晕目眩,跌坐在椅子上,好半天没有缓过劲来。

回味起刚才那惊心动魄的情景,秦王不禁咬牙切齿:一个小小的燕国,竟然也敢触犯龙颜!你不是想杀寡人吗?寡人先灭了你!

燕国引火烧身

按照秦王原本制定的作战计划,当王翦的大军打到易水畔后,就将回兵南撤,进攻魏国。因为燕国虽然弱小,但它与齐国毗邻,在战国七雄中,齐国的实力仅次于秦国,秦王担心齐国会在秦军攻燕时施以援手。虽然齐国的实力在连年战争中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秦王也不敢对它掉以轻心。齐国一插手,南方的魏国也会在秦国背后捅刀子;而代国也时时想报赵国被灭之仇,虽说它实力不济,但好歹也有个诸侯国的名分,凑出支军队还是有可能的。秦军实力虽强,在四国合攻之下也很难受,统一大业未竞,秦王政还不想让秦军遭受无畏的损失。之所让王翦一路打到易水河畔,正是为了切断燕、齐、代三国援魏的途径。

然而燕国人却不知道秦王在心中打的算盘,他们错误地判断,秦军在吞掉赵国后兵临易水的举动是要在下一步进攻自己。

燕太子丹铤而走险,派荆轲去刺杀秦王。然而图穷匕见,荆轲功亏一篑,激得秦王政怒火中烧,下令王翦不必依照原计划撤军,而是兵驻易水待命;同时,命令大将辛胜率军与王翦汇合,待辛王二人会师后,立即向燕国发起歼灭战!

太子丹的愚蠢举动使燕国将本来准备烧到魏国的烽火引到了自己身上。

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铁骑,燕王喜束手无策,只得紧急约会齐、代两国,希望能借三国联军之力共抗秦军。

对于燕国的请求,代国倒是答应得很痛快。原本为赵国王位继承人的赵公子嘉,在秦国灭掉赵国后逃到了代地;虽说成了一国之君,但这个鸟不生蛋的荒凉之地,远没有赵国腹地那样发达,再加上地震带来的阵痛还没有得到恢复,强秦在侧,自己手中的军队还不够秦军塞牙缝的。燕王喜的请求正合代王嘉的心意,这对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很快就一拍即合,将两国军队联到了一起。

而齐国就没那么好说话了。秦昭王二十四年(前283),齐国在济西之战中受到燕军重创,从此以后实力一直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自然对燕国怀恨在心。而且秦国在远交近攻的方针下,采取一切非军事手段,争取齐国中立,以削弱抗秦的力量。齐王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对秦国也采取结好政策,不敢支援其他国家的抗秦举动。齐丞相后胜又被秦国重金收买,只幻想与秦联盟,既不与各国合纵抗秦,也不在本国加强战备。齐王完全听信了后胜的主张,只是以秦国盟友的身份坐看着其他诸侯国接二连三的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成为秦国的疆土。对于燕王的请求,齐王认为,自己没帮秦国就已经算是很够意思了,让我出兵援助,门都没有!因此,面对燕王的请求,齐国不屑一顾,一兵一卒都没派,反而致信与秦将王翦,讲明自己的立场,告诉他,你们随便打,我不管!

得到了齐王的许诺,王翦也就没什么顾虑了。秦王政二十年(前227)秋,秦军与燕、代联军决战于易水东岸。

交战之初,燕代联军在捍卫国家生存的动力下士气高涨,给秦军的进攻制造了不少麻烦。两军接战三天两夜,杀声震天,燕代军伤亡虽大,秦军也损失不小。王翦心中暗暗着急:邯郸之战有李牧为借口还惹得秦王一肚子不高兴,这次面对孱弱的燕代联军还遭受了如此损失,实在是好说不好听。

正当王翦面对战争的局势愁眉不展的时候,联军内部传来了好消息:燕军中传出谣言,蓟城方面燕王和太子丹见取胜无望,已率领精兵远走辽东(今辽宁辽阳)。国君带头逃跑,无论是真是假,都会令战士们无心恋战,燕代联军士气一下子跌落到谷底。

趁此机会,王翦率军猛攻。已经没有了斗志的燕代联军现在只顾保命,哪还管得了国家的存亡?战火未燃,胜负已分,易水东岸的燕代联军被秦军歼灭殆尽,易水之中横卧了两万联军尸体,血红的河水在尸体的堵塞下为之不流。

王翦乘胜渡河追击,将蓟城围得水泄不通。不过这时王翦才知道,谣言并不是空穴来风,燕王和太子丹早就逃跑到辽东去了。

这时秦王得知了大破燕代联军的消息,十分兴奋,下令再加派兵力,由驻兵赵地的大将李信率兵增援,并告诉他,务必拿下蓟城,同时,也要给燕王和太子丹点颜色看看。

话虽没有明说,但李信完全明白秦王的心思。对于荆轲行刺一事,秦王始终怀恨在心,虽然荆轲死了,但教唆犯太子丹还活得挺滋润。李信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太子丹活得难受一些,甚至不让他再活下去了。

李信兵抵蓟城是已经是秦王政二十一年了。见蓟城即将告破,也就不再在此耽搁时间,而是率领援军一路北上,赶赴辽东取太子丹的人头!

蓟城之战持续了不到一个月,就以秦军破城而入告终。王翦率领秦国铁骑当仁不让地接收了蓟城的管辖权。传统意义上的燕国就此而宣告消失!

李信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当他带兵追击至衍水(今辽宁浑河)时,与太子丹所率的军队相遇,经过一场血战,燕国主力部队彻底覆亡,太子丹侥幸逃走,龟缩在辽东城内不敢露头。

李信知道,秦王恨的是太子丹一个人,只要将他的脑袋带回去,就能平息秦王的怒火。燕国大势已去,残军败将在这天寒地冻的地方也掀不起风浪,只要抓住祸首,秦军就可回兵对付魏、楚两国,不必在苟延残喘的燕国身上浪费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