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权在皇家
六国毕,四海一。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的春秋战国时代一直到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大一统时代的来到,500余年从未间断过的刀光剑影,终于画上了句号。每一个终点都是一个新的起点。面对东起大海,西至临洮(今甘肃岷县),南抵北乡户(北乡户今天的位置说法不一,大概在今天广东省沿海一带,北到辽东(今辽宁沈阳)的亘古帝国,如何去治理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中国历史上没有可供借鉴的成例,就连外国史上也找不到对秦王政有所帮助的经验_目.不说当时通讯不便,更主要的是秦帝国的版图疆域甚至比亚历山大的希腊帝国还要大,更是远超过波斯帝国、亚述帝国、巴比伦帝国以及埃及王国——因此,一切都要从新开始,甚至包括为王者的称号。
在灭六国之前,秦王政一直被称作“秦王”。“王”本是周天子的称号,当时代进入到春秋战国后,各国诸侯割据一方,相互倾轧,逐鹿中原,纷纷称孤道寡,弄得一时之间,“王”遍天下,随便往人堆里扔块砖头,都可能砸到几个王室成员。现在六国尽灭,秦王政已不再是一个诸侯国的王,他所统治的疆域要远超昔日秦国所拥有的土地。因此,“王”已经不适合用来称呼这位集七国之尊于一体的统治者了,究竟给他加一个什么样的称号才能符合其尊贵的身份,成了统一全国后第一个需要讨论和确定的问题。
已经是40岁的秦王政高坐在咸阳宫的宝座上,目光冷冷地扫过了肃立两旁的文臣武将,低沉阴冷的豺音环绕在宫殿之内。
“如今六国已灭,天下一统,先辈秦王们希望宇内永久和平、不动刀兵的愿望,终于在祖宗保佑及众爱卿的协助下由寡人完成。既然天下情势已变,假若不改名号,显不出今日之成功,也无法和前代作区分,更不能让后代明白,现在的一切在寡人和众爱卿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议定名号的问题不容忽视,希望众爱卿能够畅所欲言,今天就将名号议定下来。”
廷尉李斯出班启奏:“当年五帝所拥有领土不过方圆千里,而且诸侯是否臣服,是否来朝,天子都不能决定。如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上古以来从未有的事,所以据实说来,与陛下的功业相比,三皇五帝均有不及。臣曾与博士们讨论过,大家一致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等冒死建议,加陛下尊称为‘泰皇’。为了表示一切与古制不同,除了帝号以外,有关皇帝的称谓也应更新。臣建议天子自称‘朕’,其余人不得再行僭用,同时改命为‘制’,改令为‘诏’。”
听完李斯的话,秦王沉思了一会,开口说道:“廷尉所言不错,但称‘泰皇’仍旧与以前分别不出来,依寡人看,三皇五帝合称最好,今后王号就改为皇帝,众卿家认为如何?”
“陛下圣明。陛下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皇帝’之称当之无愧,并且这样更可以显示出一切都是自陛下开始。”李斯躬身赞美,一片阿谀奉承之声更是在大殿之中沸腾起来。
秦王政不动声色地说:“其他的则按廷尉所奏。朕闻上古之时有号而无谥,中古才生有号、死有谥,譬如先王在世时号庄王,死后谥号为‘襄’,名之为庄襄王,这种做法是以子来评议父亲,群臣来议论先王,乃是极其不妥的事,今后皇帝辞世,谥法就可以取消了。而朕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算,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另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群臣又响起一阵谄媚声,异口同声地说:“陛下圣明,见解为臣等所不及!”
从此,秦王政改称秦始皇帝,简称为秦始皇或始皇;同时,“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地主阶级最高政治代表的称号,并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统治者的名号确定之后,秦始皇便开始为大秦王朝的存在寻找理由。一个朝代的建立有没有存在的理由,是关系到这一朝代能否兴盛发达、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每一朝代的统治者总是要寻找种种理由,为自己的存在作论证。昔日商汤灭夏,便称“桀不务德”,是上天要夏朝灭亡的,而他商汤便是上天派下来接替夏王朝的。商人宣称,他们的祖先是简狄,吞玄鸟之卵而降生的。(《诗经·商颂·玄鸟》也为这一说法造势:“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因此商人灭夏被看成是上天的意志。后来周人灭商,也如法炮制。周人宣称:有邰氏之女姜原,在野外踩了“巨人”的脚印,生下一个男孩,名弃,他就是周人的祖先,所以周人的出现也是上天的安排。当周文王伐耆(又作黎,今山西长治西南)、邗(今河南沁阳西北)获胜后,连商臣祖伊也大声惊呼:“上天要结束我殷朝的命运啦。”于是西周王朝的建立也就被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舆论的重要性,秦始皇自然也深深地明白。只是,刚刚确立起来的大秦帝国,要到哪里去找这种舆论上的证据呢?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给了始皇帝以很好的寻找范围。
战国末年,阴阳五行家邹衍,宣传一种“五德始终”说,就是运用金、木、水、火、土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变化。他认为:每一个朝代各占一“德”,五德相克,往复循环。尧舜时代是土德,夏朝为木德,商朝为金德,周朝为火德。
由此可推,如果秦朝是一个正统的朝代,它的存在也是上天的安排,那就必须具有水德。
在秦始皇的示意下,一种舆论出现了:民间开始传说,当年秦文公在打猎时曾获得一条黑龙,那就是水德的祥瑞。秦文公是秦始皇的老祖宗,祖宗获得黑龙,就是上天把水德转托给秦人的证据。秦代周,就是水克火,这是上天早就安排好了的,因此,秦始皇建立的政权完全是合乎天意的。
按照五行家的说法,水为黑色,五行水主北方,北为阴寒,因此,秦始皇以水德立国也要处处体现这些特性:正如电影(《英雄》中所演绎的,秦朝的旌旗、礼服、旄节都用黑色,数则以六计算,兵符、节符、法冠皆六寸,车舆长六尺,以六尺为一步,皇帝车舆用六马;而且处理政事讲究“严刑”、“峻法”、“刚毅”。为配合这种天意,秦始皇还改一年自冬季十月开始,十月一日为一年首日;改河水(黄河)名为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天下百姓改称为黔首(也就是黑头)。其后秦始皇郑重其事地跑到泰山举行封禅典礼,以证明他的帝位是天神授予的,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也是为了进一步神化其政权。
秦王朝的正统地位,就在这样的舆论宣传中被确立起来了。
仅仅是有了立国的证据,而没有建国的动作也是无法治理好这个庞大帝国的。因此,秦始皇又召集群臣,针对帝制机构的建设和具体实施举行了一系列的议定会议。
丞相王绾认为,如今诸侯初破,燕、齐、楚三地都离中央太远,不封国立藩,恐怕鞭长莫及,难以治理。周所以能维持800年,宗法和分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建议秦始皇依周制而治天下。
对王绾的建议秦始皇十分不满:“朕要的不是商朝400年或周朝800年的天下,而是要万世永传。而且周朝的分封制是天下兵祸的根源,我们怎么能再蹈覆辙?丞相此言,莫不是别有用心吧!”
见秦始皇动怒,与王绾关系不错的李斯忙出来岔开话题:“陛下英明。现在天下完全是靠陛下的神灵之威获得统一,都已经划分成了郡县,对于皇子功臣,用国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就很容易控制了。要让天下人没有邪异之心,这才是使天下安宁的好办法。设置诸侯确实没有好处。”
秦始皇微微一笑,转而开始讨论具体的实行措施。
明白了皇上的用意,群臣们操作起来也就容易了许多,经过一系列的讨论,最终制定出了中央行政组织和地方行政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帝制机构:
中央行政机构以皇帝为首,下设三公、九卿,即三公九卿制。
三公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是中央行政机构的首长,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国家大事由丞相总领朝廷大臣集议和上奏。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
太尉:是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军事首长,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事,但他不能发兵、调兵,须有皇帝的虎符,才能有权指挥军队。
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皇帝的命令、国家的法律,经常由他转交丞相颁布。他负责掌管图书、律令和文书,监察各级官吏。
九卿:为三公之下所设,是具体掌握各方面事务的官吏。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兼任皇帝侍从,其属官有太乐、太宰、太祝、太史、太卜、太医等。
郎中令:掌管崔帝的安全保卫工作,其属官有大夫、郎中、谒者。
卫尉:掌管宫门的警卫,是宫殿的警卫队长。
太仆:掌管皇帝使用的车马,是皇帝仆从的官长。
廷尉:掌管司法,是全国的最高司法长官,负责审理全国重大案件。
典客:掌管接待宾客的礼仪,负责少数民族事务。
宗正:掌管皇室宗族名籍。
治粟内史:掌管全国财税收入和财政开支,是全国最高财务长官。
少府:掌管山海池泽的税收以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兼管宫廷手工业。
三公九卿,都有自己的一套机构,处理日常工作,大事总汇于丞相,最后由皇帝裁决。
地方行政组织方面,共分天下为36郡(后增为4l郡)。
地方政府则有:‘郡,下设:郡守:最高首长,掌一郡政事;郡尉:掌兵役、军训及刑法缉盗;监御史:由皇帝直接派遣至各郡,监察郡守及郡政。
县:万户以上设县令,不满万户设县长,为县最高首长,综理政务,下设:县丞:主管司法;县尉:主管军事及缉盗。
乡,下设三老:掌教化;啬夫:司狱讼及征收赋税;游彻:巡禁盗贼。
亭(每乡辖十亭)设亭长。
里(一亭十里)设里长,辖百家,并行互相纠举连坐之法。
这一系列措施保证了皇权的实行和中央集权制的贯彻,确保了天下的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避免了自夏朝建立以来分封制所带来的权力分散的弊端。
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制帝国,在这一刻才建立起来。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创举,更是启明后世的一代基业。随后的中国历代王朝,大多沿用了这种政府组织机构,这也是2000多年来,宗教气息淡薄的中华民族没有像西方一样,依靠宗教信仰来维持国家的凝聚力,却屹立了几千年而不倒的原因之一!
同时,在这种政府组织机构中,也可以看出成了秦始皇的赢政比战国时期的铁血君主更加的强硬,权力已经成为了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成为千古第一帝之后,权力的欲望更加膨胀。他不能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为他人所窃美,更不能看着大权旁落,只有将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才对得起自己之前的辛苦与努力。
将大权集于一手的秦始皇并没有就此停住脚步,他还缺少一个身份上的象征。一块宝玉走进了他的视野,~方玉玺带来了持续2000多年的传奇!
至尊玉玺的千年传奇
握有大权的始皇帝还缺少一个身份上的象征。之前的各国国君,在发布命令时都要用自己专有的玉玺来盖章,表明该命令确实出自君王之手,而非他人假冒。久而久之,玉玺也就成为了国君的象征。
如今统一了天下的秦始皇自然不能用普通的玉玺来表明自己至尊无上的身份,他的玺,一定要用最好的玉来雕刻,这块玉,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无价之宝—和氏璧!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与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工辨识此玉真伪,然而老眼昏花玉工认为这不过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等武王即位后,卞和又献玉,仍被以欺君之罪再砍掉右脚。等到文王即位后,已没有脚可砍的卞和不敢再去了,只是抱着玉坐在荆山之下日夜痛哭。
文王挺奇怪:一个残疾人不去想办法谋生,反而抱块破石头日夜干嚎,是何缘故?于是便派人去问他:“脚没了就没了呗,你看那些打仗回来的,有几个是完整的?可人家不还是活得好好的,没一个像你这样哭的。你还像个爷们吗?”
卞和回答道:“我并不是哭我那双被砍掉的脚啊!我是哭宝玉被当成石头,诚实的人却被说成了骗子!”
一听这话,文王来了兴趣,找来全国最好的玉工,让他把石头剖开,果然在石头里面发现了宝玉。因为该玉是卞和所发现并进献的,所以将之称为和氏璧。
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威王便把和氏壁作为奖励赐了给他。得到如此贵重的奖赏,昭阳难免要炫耀一番,便在水渊畔大宴宾客,同赏宝玉。
酒宴正酣,忽听有人大喊:“水里面有条金色的大鱼!”
这可是难得一见的稀罕事,众人信以为真,全都跑到水边上去看。可看了半天,连个虾米都没见到,更别说什么金色的大鱼了。
回席后,昭阳突然发现和氏璧竟然不翼而飞,方知道刚才那一嗓子是调虎离山。当时听那一嗓子好像是门客张仪的声音,便怀疑是他把和氏璧偷了去。然而严刑拷打下的张仪什么也招不出来,一番仔细地搜查也没有什么发现。受到凌辱的张仪怀恨在心,便一气之下离开楚国跑到了魏国,随后又来到秦国。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前315),张仪被拜为秦相,以连横策略游说诸国联秦背齐。随后以使节身份进入楚国,瓦解了齐楚联盟。随后秦军拘怀王,克郢都,尽取楚汉中之地,让张仪终于得报此仇。
那块和氏璧究竟被谁偷走了呢?这是中国历史上至今尚未破解的—个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