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盛衰四十年:破译大秦帝国密码
20033800000020

第20章 大秦帝国的神秘脚步(4)

秦始皇第一次巡海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也就是完成统一大业之后的第三年。此时统一政权初建,各项改革也初步实施,而对于各自为政数百年的原诸侯国领地,尤其是那些已经沦为落魄子弟的诸侯贵族来说,趁大秦羽翼未丰、立足未稳之际,再起刀戈,重燃战火,恢复其原来的地位,不算是一件难事。尤其是燕、齐、越三国,位于沿海,有交通海外的便利条件,又因距原秦国较远,是最后被平定的地区,因此,这三国是统一后最不稳定的多事地带,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因此,秦始皇便在第一次巡海之时强制迁徙三国百姓至内地,并将内地的囚徒迁往此处屯戌,以防止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由海路进入秦朝领土滋扰生事;秦始皇还要求以中原的风俗伦理准则来约束这些地区,以实现稳定海疆、实现真正的统一,达到加强国家中央集权的目的。

秦始皇所巡视的黄、芝罘、琅砑、碣石,都是燕、齐的重要港口。他多次到达,刻石立碑,一是为了“宣耀威德”,精神上对这些地区进行同化;二是加强此处的海防,控制渤海航线,以防止北方匈奴的沿海入侵,并为出兵征战开辟出一条运兵送粮的重要通道。

另外,由于海路连接着海外国家,秦朝与之存在着必不可少的贸易往来,自然不能忽视。控制了海上航线,便可广泛地与外国展开贸易,使国家自身的经济从中受益;并且国内的贸易也可通过海路来加速交流,使南北的经济得到平衡的发展。

秦始皇生性阴鸷、多疑,他不放心将事务下派给地方官员去办理,只有亲自巡视方能安下心来,这一点可以从他每天要批阅几百斤的奏疏(秦时无纸。字用刀刻、笔写在竹片上串联起来,称为“简”)中看出来。所以秦始皇四次亲自巡海,其动机远不似史家所记的那么简单。

如果说秦始皇的巡海过程并不是像史书上所记载的那样以寻仙求药为目的,那么留下了千年传奇的徐福东渡的目的,今天恐怕就要换个角度去看了!

寻仙还是开疆

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帝在第一次巡游海上时,曾派徐福出海远航。历史上都将这次远航看作是秦始皇派其出海寻仙,求长生不死之药。然而,当我们揭开了蒙在秦始皇巡海真正目的上的面纱之后,徐福东渡的目的也就该重新思考了。

徐福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方士。方士大多数来自于劳动人民当中,他们熟知人民的生产技术和实践经验,会一些炼丹术、医药术、占星术、航海术。由于齐国濒临大海,航海技术十分发达,是一个海上强国,所以来自齐国的方士对航海技术更为精通,故《史记》称:“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意思就是说,这两个国家的那些“算命先生”,把航海技术全都垄断了,使得秦始皇需要进行航海活动时,不得不再去找这些从前的敌人。

据史籍记载,秦始皇首次东巡至琅讶山时,徐福带领一些人拜见秦始皇。上书称,海外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是神仙们居住的地方,如果去拜访他们,便可得到长生不死之药。

徐福打出“三神山”这个旗号是有原因的,《史记·封禅书》中说:“天下名山八,而五在中国,三在夷蛮。”这三座在夷蛮的山就是所谓的“三神山”,战国时期诸侯都对其向往不止,多次派方士前往。一心想要长生不老的秦始皇闻言极为高兴,对徐福的素要无有不允。于是徐福便带了数千名童男童女出海远航。

送走了徐福的秦始皇翘首以盼,深切地渴望徐福携着不老药归来,好让自己这个始皇帝能够永远地统治这片亘古未有的广阔疆土。然而过了数年,直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徐福才两手空空地只身返回。秦始皇大怒。

徐福谎称,自己已到了蓬莱,但是仙人们却嫌秦始皇送的礼物太薄了,不肯给药。秦始皇便问仙人还要什么,徐福又索要了3000童男童女,还有五谷的种子,数百名精通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秦始皇再一次满足了他的要求。

徐福又称,大海中常有鲛鱼出没,对海上航行来说非常危险,一定要派善于使用连弩的射手去才能排除来往的困难。秦始皇也答应了他。

满足了的徐福第二次出海,从此一去不返,再无音讯。秦始皇以为徐福被鲛鱼所害,便命令凡是下海的人都必须携带能够捕捉到大鱼的器具,自己则准备了连弩,等看见大鱼时便将其射杀,也是为了证明徐福所说的鲛鱼确有其事。秦始皇在巡游的过程中,沿海路由琅砑直到成山港,也没有见到一条大鱼;等到了芝罘,方看见有巨大的海鱼在附近海域出没。秦始皇亲手射死一条,至于是不是徐福所说的鲛鱼就无从得知了。

射死鲛鱼并不能换回秦始皇日思夜想的不死药。始皇帝无可奈何,悻悖而归。同年七月,病逝于沙丘平台。

从根据史籍记载所整理出来的关于徐福出海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徐福出海的目的是给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但事实并非如此!

徐福出海的目的并不是史书中记载的寻仙求药,而是一次秦始皇开疆拓土的探险行为。这么说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其一,刚刚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始皇并不信鬼神。在琅砑所立的碑文中,秦始皇说:

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史记·秦始皇本纪》,原碑文现仅存九字)也就是说,他不需要像三皇五帝那样去借助鬼神的声名来维系统治,认为以自己的治国方略,就可以令国家安定。如果秦始皇信奉鬼神,那么这些话他是不敢公然刻在石碑上的,因为在信奉鬼神的人心中,“苍天有眼”,若鬼神看到这些字,便会迁怒于自身。只有用秦始皇不信鬼神这一说法,才能对石碑上有如此字样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既然他不信鬼神,那么对于求长生不老,也属于无稽之谈了。至于他日后自称“真人”,祈求长生不老,则是随着年纪的增长以及对掌握权势的无限欲望而滋生出来的了。

其二,“三神山”确有其处,且像《史记》中所记的那样伫立于海外。蓬莱,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蓬莱市,蓬莱市是当年汉武帝在此望见蓬莱山,因此修建的城市,以“蓬莱”为名。而“三神山”中所指的蓬莱,其实是今天的日本北九州。“方丈”,经近代史家考证,是今天韩国南海中的济州岛。瀛洲,今天的崇明岛。古人之所以将这三座岛看作所谓的“三神山”,是受当时的科技条件及知识程度所限得出的错误认识。

我们都知道,在海面上,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会出现“海市蜃楼”的奇观,当航海者在大海上看到原本处于远方的岛屿突然出现在天空上时,就会以为是仙人居住之处。李白有诗云:“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指的大概就是这一点了。明明就在咫尺眼前,却总也觅寻不到那渺茫的烟波,也难怪李白怀疑它的存在了。

其三,徐福一去经年,回来时两手空空,所带的数千人也不知下落,秦始皇也没问。然后又要了3000人,还有百谷之种、能工巧匠。仙人不食人间烟火,要这些何用?而秦始皇见此情形,问都没问,就答应了他。秦始皇是什么样的人,如此自相矛盾的说法岂能瞒过他?所以,徐福出海就不是寻仙求药那么简单了。

有了这三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徐福出海的真正目的,是奉秦始皇之命开拓海疆的,也就是说这是一次大规模的皇家探险活动。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多次巡海,已足见其对海疆的重视。开拓海疆,再展国土,是秦始皇的宏愿。另外,《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方士把“三神山”“争言之于齐、燕”君主,“历时百有余年”,而两国君主也“莫不得而心甘”,这其实也是一种对拓疆的渴望。只苦于当时某个国家势单力孤,无力组织大规模的探险队伍,只能派这些方士零星入海。这样,即使到达了“三神山”,也无力将其收入囊中。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力倍增,自然有能力组织这场大规模的开拓行为。

所以,刚刚完成统一大业后不久,秦始皇第一次巡海时便派徐福带人出海探险。而第二次,则给到达那里的徐福以百谷百工,再派数千人前往。

而当徐福再去不归,秦始皇开拓海疆之梦为之中断,又怎能不让懊恼萦绕心头?《史记》说,秦始皇梦与海神战。占梦博士说,海神不得见,但可化为大鲛鱼现形。秦始皇命人在海上搜索不得,到芝罘后,还亲自射杀了一条大鱼,以泄心头之愤。由秦始皇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足可见其主宰海洋欲望之强烈。

徐福究竟到了哪里呢?《秦始皇本纪》中没有说明,但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所记载的淮南王刘安与谋士伍被的一次对话中透露出来:“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这片“平原广泽”仙踪何处?历史上众说纷纭。今天的考古成果已经向人们揭开了这片尘封已久的历史的神秘面纱:徐福到达的地方是今天的日本列岛!

在中国的战国时期,日本还处于新石器时代的绳纹文化之中,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也就是说,尚处于原始氏族社会时期。但到了战末秦初,日本突然开始使用青铜和铁的生产工具,开始了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种植技术毫无征兆地凭空出现。日本仿佛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便由新石器时代的绳纹文化过渡到早期铁器时代的弥生文化,而且与之前的绳纹文化没有什么传承关系。

弥生文化起自公元前200多年,终至公元后300多年,这段时间正相当于中国的战国末年及秦汉时期,这与徐福出海的时间十分的吻合。

弥生文化的遗址里,还有铜剑、铜镜、铜铎的发现。铜铎以中央日本为多,铜剑、铜镜则以九州为多,后二者被推定与秦式青铜文化有关。日本学者认为,其原料来自中国,在日本再回炉铸成。日本学者八木奘三郎说,中国山东省有类似铜剑、铜镜的器物出土;梅原末治等人说,铜镜之见于日本,是意味着秦汉人的东渡,此外,还有中国古钱、古镜或秦式匕首的出土。这就从历史文物的证据上说明了徐福将秦朝的文明传到了日本。

如今在日本的徐福遗迹不下50处。清代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写有“避秦男女渡三千,海外蓬瀛别有天。镜玺永传笠缝殿,倘疑世系出神仙”一诗,并注“日本传国重器三:日剑、日镜、日玺,皆秦制也”。

现在已经基本确定徐福是到了日本,那么他东渡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据考证,徐福东渡日本的航路可能是从山东半岛出发,穿过渤海口,抵达辽东半岛,再沿朝鲜半岛附近海域抵达对马海峡,经冲绳岛入日本北九州。徐福率领庞大的船队,沿近海岸航行绕道而抵达日本表明,古代中国人近海远航的技术和知识已趋成熟。由于秦朝存在时间较短(15年),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造船工技,因此可以推测出,徐福东渡所乘坐的船只是在战国时期的基础上,加大规模而制成的。

由于出海携带的人、物较多,我们可以想像出一幅几十艘巨大的海船扬起风帆、浩浩荡荡地向东驶去,一路破风斩浪,过险滩、越激流的宏伟画卷。

在那个科技尚属低下的年代,先辈们以大无畏的精神与大海作着顽强的斗争,2000多年以后的今天,仍让人感到心潮澎湃,豪情万丈。

徐福东渡日本,竟促成了一代弥生文化的形成,对中日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当时以拓疆扩土为主愿的秦始皇没有想到的。

至于紧随徐福之后出海的卢生,恐怕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只是他没有徐福那样聪明,在任务失败之后反而加罪于秦始皇,最后导致了“坑儒”的历史悲剧。

徐福东渡的目的是一个流传了2000多年的误会,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又何尝不是被人深深地误会着。那些自以为替天行道的刺客们和原来六国的贵族们,对秦始皇可谓是恨入骨髓。正面战场上他们对秦军的铁骑无能为力,但“敌后战场”上,他们所使用的一个个隐蔽的手段,却让始皇帝措手不及;而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大秦帝国竟然毁在了他最为信任者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