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盛衰四十年:破译大秦帝国密码
20033800000029

第29章 千年秦陵的千年迷(1)

三百里阿房成焦土

出身低微的刘邦进入咸阳后,就如同今天山里的孩子初到北京,看什么都是新鲜。依战国时代的习惯,只要攻陷城池,大事掠夺便是对战胜者的犒赏。这种习惯一直到三国时代还仍然存在。除了几位治军严谨的名将为了政治号召及未来统领的需要而禁止强夺外,洗劫敌人的降城一般是不违反军纪的。何况刘邦的西征军团大多是合并的杂牌军,即使想要严加管理,其他将领也不见得会买他的账。

所以一进入成阳城,谁也管不着谁了,各军团将领纷纷指挥其部属,全力抢夺秦国宫中、国库、官员家中及民间的金帛财物,就地分赃。此时刘邦自知管不了,也实在不想管。因为他也早被成阳城的金碧辉煌迷花了眼。

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

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唐·魏征《赋西汉》魏征这首诗虽然写的是刘邦登基为帝之后的事,但谁又敢下断言进入咸阳城不会让他心中萌发出称帝之意呢?从前的他只不过是一个被后人侮辱为流氓的无赖,即使在拉起队伍之后,也一直在项羽的手下当个跟班,哪里敢动起称帝的想法呢?

得知刘邦已经率先进入了咸阳,还在向函谷关进军路上的项羽不禁怒发冲冠。虽然他一向没有在关中为王的想法,但比刘邦晚到,他面子上是绝对挂不住的。而刘邦也没给他留什么台阶,而是派兵封锁了函谷关,挡住了项羽进军关中的必经之路。项羽暴跳如雷,下令先锋军猛攻函谷关。

刘邦自知打不过项羽,也没怎么抵抗,便放项羽入关,之后便是鸿门宴项羽放虎归山的故事了。

鸿门宴放走刘邦后,项羽被亚父范增一顿臭骂,他自己也知道事情办得太不地道,只能把火窝在心里。

率军进入成阳城后,项羽终于找到了撒气的机会。对敌人一向残酷的他立刻下令大肆抢夺。所有皇宫、贵族的官邸和富商的巨宅全都被劫洗一空,普通百姓的生命财产也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而已经投降、被关押在廷尉大牢的秦王子婴同秦赢宗室一并死在了项羽的屠刀之下。

项羽似乎没有统一中国、或用一种新的制度来规划天下的野心,他仍将自己的思路局限于楚国式的联盟国家体制。于是见城内的金银珠宝被劫掠得差不多了之后,便下令火烧成阳城!

这场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使秦皇室统一天下后辛苦建立的所有档案全毁于一旦!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秦始皇焚书只将民间的文物毁于一炬,除了少数隐藏起来的以外,几乎所有的书籍都保存在成阳城的府库中;如今这些典籍又被项羽粗野地一把火给烧光,于是先秦华夏文明数千年的记录几乎全完了!

传说中,项羽所烧的是秦始皇所修建的阿房宫。“火烧阿房宫”的故事在今天已被众多传媒炒得沸沸扬扬,小说、戏曲、影视剧,都将摧毁阿房宫的帽子戴在了项羽的头上。但近年来又有许多专家学者开始为纵火犯项羽翻案,各种考古学证据也在逐渐解开阿房宫被毁的谜团。

历史上对阿房宫的记载并不多(大多数记载都被项羽烧掉了),我们也只能从(《史记》中的只言片语去推测了。。

关于阿房宫的修建原因,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秦始皇在做秦王的时候爱上过一个美丽的民间女子,芳名阿房,但这段美丽的爱情终究没有换来美丽的结局,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秦始皇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极度奢华的阿房富;数十年后,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竞一把火烧掉阿房富,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如同美女般风华绝代的阿房宫,就这样结束了它来去匆匆而又凝聚着无数血泪和情愁的生命。

传说是美丽的,但毕竟不是历史事实。根据史籍整理出来的资料显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力日益强盛,又没有了战争对人口数量的损耗,因此成阳城内人口增多,宫内的服务人员也随之而呈现几何数的增长。为了缓解这种居住压力,同时也为了能够更好的享受皇位所带来的奢靡,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在秦惠文王于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所营造而未完成的朝宫基础上,进一步大规模扩建,即阿房宫。阿房原来只是朝宫前殿的名字,秦始皇本打算在整座朝宫建成之后再给他起个好名字。由于宫殿规模实在太大,虽然每天都有十几万苦役参加营建工作,但一直到秦朝灭亡时。此宫仍然没有竣工。后来,秦末起义军项羽率部进入成阳,项羽的部下“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朝宫化为一片焦土。这样,人们就它称为阿房宫了。那么,“阿房”这一古怪的名字究竟代表着什么意思?对此,历代记载分歧,说法不一:

第一种观点认为阿房一名是由于宫址靠近成阳而得名的。“阿,近也,以其去成阳近,且号阿房。”

第二种观点认为阿房一名是根据此宫“四阿旁广”的形状来命名的,阿,在古意中亦可解释为曲处、曲隅、庭之曲等。阿房宫“盘结旋绕、廊腰缦回、屈曲簇拥”的建筑结构就体现了这种“四阿房广”的风格和特点。正是由于阿房宫建筑的这种风格,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索引中解释此宫为何称阿房宫时说:“此以其形命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此宫之所以被称为阿房宫,是因为上宫宫殿高峻,若于阿上为房。这一观点出自《汉书·贾山传》,传中的注释日:“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干阿上为房。”这就是说,阿房宫是由于宫殿建筑在大陵上而取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这种说法也是言之有理的。西安市郊约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带是古阿房宫的遗址所在地,从发掘的遗址可以看出,当年的阿房宫坐落在地势高峻的丘陵上,这里至今还残存着宫殿的高大地基。

在阿房村村南附近,有一个宫殿遗留的大土台基,周长约3l米,高约20米;在村西南还有一个据考证是阿房宫前殿遗址的高大夯土台基,东西长约l200米,南北长500至600米,最高处约有8米。阿房宫就建在这些高峻的台基之上,恰如《汉书》所言“高若干阿上为房”。

以上几种观点都是论有所据,言之成理,并又都能自圆其说。因此在没有发现更新的确实有说服力的材料以前,谁也不敢轻下断言。所以,对于这座千古留名的著名宫殿当时究竟为何取名阿房,阿房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至今只能说仍是个没有定论的历史之谜。

阿房宫的工程及其浩大,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阿房官前殿,东西.500步,南北50丈,殿中可以坐10000人,殿下可以树起五丈高的大旗。

四周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在南山的峰巅建宫阀,又修复道,自阿房宫渡过渭水直达成阳。

秦代一步合六尺,300步为一里,秦尺约0.23米。如此算来,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0000平方米,容纳万人自然绰绰有余了。

相传阿房宫前殿大小殿堂共700余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气候都不尽相同。宫中珍宝堆积如山,美女成千上万,就算秦始皇一生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到死时也不能把宫室住遍。如今在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还保存着面积约60万平方米的阿房宫遗址。可见,阿房宫宫殿之多、建筑面积之广、规模之宏大,甚至超过了今天的故宫,是世界建筑史上无与伦比的宫殿建筑。清代文学家曹雪芹也在名著《红楼梦》写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虽然这其中主要是应用对比的手法,但也可以看出阿房宫的规模之大。

如此宏大的规模所耗费的民脂民膏可以想见,当时民间便流传着一句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可见在百姓心目中,阿房宫的修建为人民带来了多大的伤害。

秦始皇在位时,阿房宫只建成一座前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直到项羽火烧咸阳城!

历史上对阿房宫的评价极多,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唐代文学家杜妆的一曲《阿房宫赋》了。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成阳。二川溶溶,流入官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问,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j一入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粼粼,多于在庚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目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入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曲《阿房宫赋》是千古名篇,至今在我国的中学教材中仍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在此文中,杜牧提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就是说是项羽一把大火将阿房宫给烧了个干干净净,这就是火烧阿房宫最早的出处,而后人也一直将它当作历史事实。然而随着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专家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2005年10月,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展开了对阿房宫遗址的首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发掘,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取得了一批重要收获。

在阿房宫前殿遗址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东西长l270米、南北宽.426米、夯土面积达541020平方米的夯土台基,这是迄今所知的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夯土基址。以此可见《史记》中记载的阿房宫的规模所言不虚。

除此之外,他们还发现了前殿遗址的北部边缘结构,在发现的宫墙附近发掘出土了一批时代应为秦和西汉早期的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出土了两枚铜镞。这些板瓦有表面中绳纹、表面粗绳纹两种,内素面;筒瓦有泥条盘筑、模制两种,表面都是绳纹,有的内留麻点纹。瓦片上有的戳印有陶文“左司”或“左宫”。

在“前殿”遗址夯土台基的南部边沿一带,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距现代地面2.8米的秦代地面,发现一条现长285米的东西向壕沟,从中出土了大量汉代板瓦和筒瓦残片以及三枚唐代的开元通宝。据推测,这条壕沟应该是后世所挖的防御设施。因为据文献记载,前秦和唐代都曾在阿房宫前殿遗址上面驻扎过军队。

在发掘之前,考古工作者针对阿房宫毁于项羽一炬的说法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准备,如果能够找到当时留下来的、被火烧过的痕迹(即红烧土),便可以证明阿房宫确实是葬身于茫茫火海。

应该说,考古工作者的准备比较充分,发掘采取的方式也很先进:在20多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考古队员每平方米打下五个探杆,探眼打到原来台基的夯土地面,却没有一点红焦土的痕迹!这就说明从目前来看,项羽当年放火焚烧阿房宫尚缺乏考古学依据!

另外,专家还举出了历史记载上的证据。在《史记》中,只说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可没说项羽烧的就是阿房宫,考古已经发现烧的“秦宫室”其实是秦成阳宫;而且当时秦朝在关中修建的宫室别馆有二三百处,谁能仅凭这句记载就断定项羽烧的是阿房宫呢?同时,历代史传中除了《史记》外,关于阿房宫的记载还见于《三辅黄图》、《水经注·渭水》、《汉书·贾山传》等,但其中都只是说到了阿房宫的大小,并没有项羽烧阿房宫的记载。因此我们只能认为,火烧阿房宫一事,其实是出自杜牧的想像。

《史记》中的记载是在秦之后100年,司马迂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杜牧是唐代诗人,《阿房宫赋》作为文学作品,允许有浪漫的想像,但不能将之看作历史事实。杜牧在(《阿房宫赋》说项羽火烧阿房宫反映的是他的历史观,是借历史而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同《三国演义》虽然描写了三国时期军阀们的相互征伐,但其中真正符合历史事实的情节并不多一样,这类文学作品的面世都是要为当时的政治环境所服务的,或借古讽今,或宣传封建王朝的统治策略。如果将文学家的浪漫想像当作了历史事实,那只会让他们的在天之灵偷笑。

既然阿房宫不是项羽所烧,那么它究竟毁于何人之手呢、又是怎么被毁掉的呢?这在历史上没有记载。现在只能认定,阿房宫毁于当时的战火之中,很有可能是在楚汉争霸之时变成了历史的尘埃。

高秋咸镐起霜风,秦汉荒陵树叶红。

七国斗鸡方贾勇,中原逐鹿更争雄。

南山漠漠云常在,渭水悠悠事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