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法家的法术管理——领导者的权与势
20035200000021

第21章 执行之法(2)

孟尝君听到冯媛烧毁契据的消息十分恼怒,立即派人召回冯媛。冯媛刚一到,孟尝君就责问道:“我的封地本来就少,而百姓还多不按时还给利息,宾客们连吃饭都怕不够用,所以请先生去收缴欠债。听说先生收来钱就大办酒肉宴席,而且把契据烧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冯熳回答说:“是这样的。如果不大办酒肉宴席就不能把债民全都集合起来,也就没办法了解谁富裕谁贫穷。富的,给他限定日期还债。贫穷的,即使监守着催促十年也还不上债时间越长,利息越多,到了危急时,就会用逃亡的办法赖掉债务,如果催促紧迫,不仅终究没办法偿还,而且上面会认为您贪财好种不爱惜平民百姓,在下面您则会有背离冒犯国君的恶名,这可不是用来鼓励平民百姓、彰扬您名声的做法。我烧掉毫无用处徒有其名的借据,废弃有名无实的账簿,是让薛邑平民百姓信任您而彰扬您善良的好名声啊。您有什么可疑惑的呢?”孟尝君听后,拍着手连声道谢。

现在我们谈论最多的是要求员工如何忠诚于企业,却很少谈到员工为什么不忠诚于企业,以及企业如何忠诚于员工等问题。事实证明,忠诚是相互的,企业不能仅要求员工要忠诚,企业本身也要对员工尽责。如果企业用制度保证对员工忠诚和负责,像关心公司利润和发展一样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那么员工就会投桃报李,与企业同甘苦,对企业不离不弃。

四、不在胜人,在自胜

《韩非子·喻老》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一个人立志的难处,不在于要战胜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韩非子认为,人要想树立远大的志向,关键在于战胜自己。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任何企业都不能避免竞争,竞争虽然残酷无情,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有利于发展企业,促进科技进步。许多管理者,都习惯于瞄准一个对手竞争,以战胜对手为目的。

事实上,这是一个目光短浅的思维,因为,以对方为对手的竞争,为企业自身发展设定了一个标准,那就是以战胜对手为标准。

但是,对手的标准是不是很高呢?很多管理者都没有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假定对手的水平是高的,那么,企业与之竞争就会提升自己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如果竞争对手的水平相对较低,那么管理者是为自己企业的发展人为设置了一个局限。

矛盾的故事恐怕是韩非子所讲述的寓言中最著名的一个,故事很短,说的是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吹嘘自己的盾坚固:“什么东西都不能把它刺穿呀!”一会儿又吹嘘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它没有不能穿透的呀。”有人应声问道:“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答不出话来了。

从表面上看,这是因为没有东西能刺穿的盾和没有东西不能刺穿的矛,这两种东西的道理是不能并存的。过去,人们习惯于从思维基本规律方面认识这个问题。所谓“我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二者必为矛盾关系。“不可陷”与“无不陷”,是不可两立而对立的概念。不可两立,表现为不相容的存在。“矛盾之说”就是逻辑学上的矛盾律。

而事实上,所有的事物都是以矛盾的形式而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矛盾的关系是符合辩证法的原理的。

假如,这个卖矛和盾的人,和自己较劲,真的把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自欺欺人的商业的宣传谎言是被揭穿了,但是,却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自己的产品矛和盾,到底哪一个真的是过得硬的产品呢?如果是矛刺穿了盾,说明盾的质量有待于提高;当把盾的质量提高以后,又会发现矛应该再锋利一些。如此自己矛盾下去,势必形成一种战胜自己的非常好的竞争方式,就是和自己竞争。如果我们每一位身在重重矛盾之中而苦恼的管理者们,能巧妙地发现和善于利用矛盾,那么,我们的发展将无可限量。

我们应该感谢那个自我矛盾的楚人,虽然这位楚人誉矛誉盾,无限夸张,只是因为他是个私商,过分地赞美自己的商品,以致不能自圆其说。一个自己矛盾的人,如果善于利用矛盾,不断发展,将是一个永远进步的人,这样的企业也会持续发展下去。

所以,一个有志向的企业,并不是以战胜别人为目的,而是把自己当作自己的竞争对手,跟自己较劲,今天虽然自己不错了,但是,明天还要比自己更好,不断超越自己,就能够保持永远的进步和发展。

战胜自己,这不是一个时髦的名词。它体现了一种科学人生观,是人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是一种本能的主观的产物,只有战胜了它,我们才能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各种事物。

战胜自己的手段有两个:不断自己发展和自己教育。自我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认识自己、战胜自己的一条好途径。

在发展中能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培养自己的毅力和冷静思考的能力,提高自己战胜自然的本领。自我教育则更进一层,如果人们常常自己反省,检查自己在各方面的得失,自觉地控制自己,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这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有效办法。

韩非子说:古代的人因为眼睛看不到自己的面孔,因此造出子用以照脸;智慧不足以认识自己,所以用“道”来端正自己。

因此,没有人怪罪镜子暴露了自己的毛病,也没有人怨恨“道”指明了自己的过失。眼睛离开镜子,就没什么可以用来端正面容;行为离开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获得最大的成功就没有衡量的标准了。

五、执行无力则桀骜不驯

官吏懦弱无能,百姓就桀骜不驯。管理者如果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软弱无力,那么,企业制度制定得再好也是形同虚设,丝毫不能起到作用。当一个企业有制度不能执行,有法不能依的时候,那些本来就隐含在人们心中的缺点,就会因为失去管束而释放出来,员工就会变得不服从指挥,难以管理。

三国时期,当刘备死后,由儿子刘禅继位。刘禅十分懒惰,天,他对丞相诸葛亮说:“相父啊,等我学会了再去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吧。”诸葛亮便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西蜀过去曾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南海是佛教地,我想到那里去朝拜。”富和尚说:“南海距这里有几千里路,你打算怎么去呢?”穷和尚说:“我靠两条腿和一张嘴。”富和尚说:“几年来,我积蓄了一些钱,想买条船顺江而下去南海。可是现在钱还差一点。”穷和尚说:“既然是这样,那么我就先走一步,你可要快点跟上来呀!”到了第三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富和尚的船还没有买到。

所以,任何的事情的关键都在于身体力行,我们可以把制度制订得非常完美,但是要想让制度在管理中起到作用,必须有执行力强的管理者,如果我们的管理者都像刘禅或者那个富和尚,任何好的制度也不能实施。这样的管理者就是一种无能的管理者。

韩非子主张法治,他认为如果官吏无能百姓就会不服管教而作恶,这样一来,管理的大局就越来越变得难以控制,进而还会出现韩非子所说的:大奸作则小盗随,大奸唱则小盗和。意思就是说:大奸大恶之人兴起了,小偷小摸的人就从之而起;大奸大恶的人有所举动,小偷小摸的人就起来附和。人们作恶时是互相效法追随的,有人做了大奸大恶的事,就有更多的人起来应和,企业就出现败亡之象。

王良和弟子驾车远行,按照国王的要求,必须日行百里。他们便准备了千里马,车也是上等的车,可是,他们一日之内怎么也行不了100里,弟子焦急地问:“难道是马不行吗?”王良说:“不会吧,驾车和拉套的可都是上等的千里马呀!”王良只好下车检查车子上的用具,最后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他对弟子说:“我明白这是你给马套的缰绳不对呀,一绳不妥,难行千里呀!”企业的管理制度,就如同拴马的缰绳,如果缰绳没有被系到合适的位置,纵然企业员工都是千里马,事实上,日行百里也是困的。所以,一个对制度执行力强的管理者,企业就不会上演车毁人亡的悲剧。

韩非子说:“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故号令者,国之舟车也。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韩非认为,飞奔的马车上不会出现孔子这样的智者,翻了的船下不会出现伯夷这样的廉士。因此,号令就是企业的舟与车,当它安稳时,就会有智者和廉士产生;当它危乱的时候,就有争夺、卑鄙的人涌现。

管理过程中,执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执行,企业的发展也不过是海市蜃楼、昙花一现。执行力是执行人和制度之间一个融合的过程,没有执行人去保证执行,制度也不过是空话,保证执行制度的力度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