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
20035500000019

第19章 第5日:神光断臂求法 二祖安心 事业更上一层楼(2)

希运禅师见状斥道:“呸,你这个自了汉!我早知你这样就砍断你的小腿。”

其僧闻言赞叹:“真是个大乘法器,我及不上!”说完就不见了。

禅如是说:佛门中也有只图自己解脱的人,能利益大众的人才会有大的成就。

管理禅悟:

禅修者中,也不乏好大喜功者,他们往往不屑于做一些小事。

比如禅宗修行讲究乐善好施,而这一些人往往看不起一人做一件事的作风。他们往往发誓要救度天下人,这种誓愿倒是蛮宏大的,可是,当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人的时候却把自己的领导责任抛到九霄云外。中国古语中早有这样的说法: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禅宗也说:

“一灯能灭千年暗”,一个暗室无论被黑暗笼罩了千万年,只要一盏孤灯点燃,所有的黑暗就烟消云散了。成功的管理者身前身后有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他会认真对待每一个员工,认真对待每一个人,就如同一盏明灯,领导的责任就是照亮每一个人。

对于企业来说,管理者的素质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管理者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要想事业成功,管理者就必须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不但胸怀全局,同时也能激发每一个员工的潜力。管理者不但能够做大事,同时也能做好小事,不但拥有战略的头脑,更要慧眼识英才。

具体来说,管理者的能力主要要从两方面来培养,一个是做自己事的能力,一个是帮助别人成事的能力。虽然这两种能力说起来简单,但实际达到却很难。这如同一个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尽管一个领导所考虑的是企业的全局,运用的是战略的眼光,但是,如果没有自己对于基层的实际操作的能力,也就很难做到眼观全局。这实际上也说明了,做小事和成大事的关系,如同一个乐队的指挥,至少要对一些乐器有自己的专长,很难想象一个乐队的指挥,对乐器一窍不通。只有从小事下手,才能善于感觉到整体,从微观走向宏观。

一个管理者,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别人来完成任务的。所以,管理者又要具备帮助别人完成任务的能力,也许许多管理者认为简单的命令下级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下级在执行任务的时候,随时需要上级的帮助。当然,很多领导都十分欣赏有独立执行力的下级,但事实上这样的下级总是少数。管理者不能仅仅通过简单的命令,任务尽管分派下去了,就要定期检查。检查的目的不是责成下级的执行力,而应该以协助下级完成自己的任务为最大的目的,否则,检查就成了功过是非的法庭。下级决不会从心里接受这样的领导方式,甚至,在很多时候通过隐瞒错误来混过检查,或者通过文过饰非来使自己不失去在领导心中的地位,最终受害的就是工作,就是企业自身。

六、自动自发源自领导

禅宗公案:

一天,六祖升座。韦刺史说:“弟子有些疑问,愿和尚大慈大悲,为我解说。”

“你有什么问题?”

韦说:“为什么达摩祖师初到中国,祖师对梁武帝说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实无功德呢?弟子不能明白这个道理。”

六祖说:“遣寺度僧,布施设斋,是求福,不能把福德与功德混为一谈。”

韦说:“那什么才是功德呢?”

六祖说:“内心谦虚为功,行为合乎札是德;自性建立万法为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不是布施供养能得到的。”

刺史又问:“弟子常见人口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这办得到么?”

六祖说:“迷人不知道自身就是净土,愿东愿西。悟人知道心净就是佛土净,随遇住处都安宁。”

韦又问:“在家如何修行?”

祖为大众说无相颂:“心干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禅如是说:人世间的福报再多,也会享受尽,功德却像智慧海洋无边无际,心净则国土净。

管理禅悟:

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禅宗祖师的作用,也是一个引路人的作用,禅修者的路最终要自己走。所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如果你与修行无缘,就是如来佛祖在你面前现身,你也不能解脱苦海。这好比管理者有天大的本事,如果不能调动员工的自觉自发的精神,也是枉然。从员工的角度讲,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自觉自发,我们就会丧失眼前很多的机会,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与成功无缘的人。因为机会不但青睐有准备的人,更青睐那些善于领导企业员工自觉地完成任务的管理者。

每一个人都需要关怀与体贴,每一个人都需要尊重和赏识。要使员工做到自觉自发,企业首先就必须成为员工的知己。那些“士”

能心甘情愿地为知己者死,知己必定分享过他的喜怒哀乐。否则,他又怎么愿把自己的生命与其一同分享呢?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管理者,不仅要注意以理服人,更要强调以情感人。

企业还要让员工的利益和公司利益紧密相连,人们之所以来工作主要其目的就是为了充足的生存资料,共同分享胜利的果实,也是实现自觉性重要的手段。

然而,生存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因为在工作的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营造轻松快乐的工作环境,是员工热爱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轻松快乐的环境可以帮助人在变化中保持斗志,遇压时保持创造力,在工作时更有效率。快乐、自尊、乐趣的气氛和环境可以让员工得以享受到令人满足的工作,并且获得生活的保障。

既然在企业内工作,就离不开互相配合。在一个相濡以沫的团队中,在互相帮助和合作中完成任务,不仅具有很高的协作执行的意义,而且团队的意义还在于员工比较容易产生归属感。在一个充满关爱的团体里,走到一起是开始,保持在一起是进步,工作在一起是成功。

每个员工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在企业中,一个能发展个体特长的组织环境、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不断递进的职位等都为员工实现自我创造了条件。要把组织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对于禅修者,禅师的作用在于引导,修行还要靠个人的自觉,人没有自觉的精神,任凭禅师有再大的能耐也是枉然,管理者的角色如同禅师,激发员工自动自发的热情,企业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组织,只有这样的组织才能实现企业的目标。

七、临危不乱勇者风范

禅宗公案:

一老僧坐在路边,双目紧合,盘着双腿,两手交握在衣襟之下。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陷于沉思。

武士问道:“老头!告诉我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

老僧渐渐地,睁开双眼,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你想知道天堂扣地狱的秘密?你这等粗野之人,手脚沽满污泥,头发蓬乱,剑上锈迹斑斑,一看就没有好好保管。你这家伙,你娘把你打扮得像个小丑,你还来问我天堂和地狱的秘密?”

武士恼羞成怒拔出剑来,举到老僧头上,利剑就要落下,老僧忽然轻轻说道:“这就是地狱。”

刹那间,武士惊愕不已,肃然起敬,对眼前这个敢用命来教育他的瘦弱老憎充满怜悯和爱意。

他的剑停在半空,他的眼中噙满感激的泪水。

“这就是天堂。”老僧说道。

禅如是说:一念向善就是天堂,一念向恶就在地狱。

管理禅悟:

在世俗人眼里,事情的发生总有好坏之分,而在禅修者眼里,就不存在绝对的好坏。这并不是说禅师连好坏都不分,而是说,以禅师的智慧观察发现,任何事物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坏事可以转化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转化成坏事。所以禅师总是显得处变不惊,荣辱不动。对于管理者来说,失误的发生并不是什么稀有的事情。

相反,越是敢作敢为的管理者,失误也许越多。但是,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往往十分善于应对失误,把损失降到最低点,甚至能够把坏事变为好事。

任何事业都不会一帆风顺,许多管理者都曾品尝过失败的滋味。然而,一个好的管理者往往能在遭遇挫折的情况下毫不灰心,他们在危机面前,往往像平常一样,默默耕耘,尽力将工作做到最好。

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在浩瀚的宇宙中只是一粒沙尘,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笔直的,可以说,挫折和失败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尽管我们不欢迎挫折和失败,但是又总是躲不过它。用禅的角度看,生活就是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的总和。生活本身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任何事物都是在对立矛盾的过程中,曲折地前进。但是,人们总是追求美好的,这就使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如愿,因此产生无尽的烦恼。

但是,生活中总有不畏挫折的勇士,许多成功者都是在挫折中获得了成功,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锻炼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如同故事中的禅师,面对屠刀仍能够岿然不动。当我们把工作和生活中的挫折和逆境,作为磨砺自己的机会时,我们就能从挫折中获得学习的机会。

有意地训练自己。如果我们觉得生活过于平淡了,我们甚至可以去“自找苦吃”,主动地对自己的弱点加以锻炼,并且加强对困难的排解能力,最终使自己达到能够经受住任何残酷的打击。

心理上要做好对付挫折的准备,有些人喜欢把未来设想得很容易,对困难不愿意做到未雨绸缪。虽然能得到一时的安逸,但是,在困难突如其来的时候,就显得手足无措了。在做事前,尽量把可能出现的困难考虑周全,并制定好如何应对的心理准备和方法准备。这样我们才能尽量坚守挫折给我们造成的压力,容易发挥出自己最佳的水平。

当挫折发生后,我们还应该对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总结,并且做好迎接下一次考验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