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
20035500000020

第20章 第5日:神光断臂求法 二祖安心 事业更上一层楼(3)

尽管我们十分羡慕禅师面对危险的勇气,要知道勇气来自于自身平常的刻苦修炼,否则,任何人都不会拥有临危不乱的勇者风范。

八、危机意识活力无限

禅宗公案:

楠木是个将军,但一生好佛法。

一次,楠木被派去打仗,临出兵交战前,想到家里的妻儿老小,心里十分烦乱,就去亲访广岩寺的明极和尚,希望和尚能给他一些开示。

见到明极和尚便问道:“即将出征而处于生死歧路上的人,应该怎么办才好?”

和尚没有直接回答只念了一首偈语:“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

明极和尚这样垂示后,楠木又追问道:“剑落处的结果又怎样呢?”和尚闻言当即振威一喝。楠木顿时冷汗淋漓,忙起身礼拜。

和尚见此情形,证明道:“你已经彻悟了。人生只是短短的一瞬,人的生命正来自于死亡,这说明死亡比生命还有活力啊!”

有偈“两头共坐断,八面起清风”。

禅如是说:人的生与死本没有分别,生不必贪,死不必怕,就能获得般若智慧。

管理禅悟:

禅宗祖师们时常提醒大家,人生无常,并且以身作则,时刻保持着危机意识。许多禅师,在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会把茶具摆放整齐,把炉火彻底熄灭,甚至把自己的鞋子也要放好。禅师们时常教育弟子:今天脱下的鞋子,明天也不知道能否自己穿上。管理者也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即使是歌舞升平的全盛时代,也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只有时刻保持危机意识的企业,才能做到事业常青。

危机意识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现代也有人提倡“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但是很少有人认识到危机意识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内在的驱动力。企业的竞争意识和管理的危机意识并不是一回事,竞争意识是对外部压力的反应,而危机意识是对未来的竞争的预见力。很显然,危机意识要优先于竞争意识。

因此,企业危机管理着重于防患于未然,要求企业平时就建立危机管理系统,强化危机意识,尽可能将危机遏止在潜伏期,做到防微杜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发生危机前必然会隐约显现出一些征兆。管理者如果平时强化危机意识,具备危机管理的一些基本知识,是不难从这些蛛丝马迹的征兆中透视到企业存在的深刻危机的。只有如此,企业才能预先制定科学周密的危机应变计划,针对危机可能发生的性质、概率、时间、方式等来决定处置危机所需的人力、物力,从而使企业能处变不惊,掌握控制危机的主动权。

事实上,危机对任何一个行业、一个企业来说都是随时存在的,无一幸免,关键是如何防范。意识到危机的到来就能比较好的防范,禅师们之所以警告人们要时刻记得生死的大事,就是因为,这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危机,如果大家都盲目地认为,那些离自己很遥远,危机就真的迫在眉睫了。

危机感使我们常保警觉心,并且加快我们的步伐,使我们有一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如同羚羊并不是遭遇到豹子的猎杀时,才去学会在奔跑中跳跃。事实上,羚羊无时无刻地不在训练着自己的能力,因为它们意识到猎豹早晚一天会到来,于是它们在获得逃生技巧的同时,也加快了速度。我们知道速度就是生命,因为一个缺少危机意识的管理者,不会产生很高的速度。因此,企业和危机之问的距离相对地缩小了。所以禅师们说:要精进修行,如救头燃。就是告诫我们要有危机意识,对于危机的来临,如同解救自己的燃眉之急一样,这样才能使自己脱离苦海,解脱轮回。对于那些懈怠的人,当危机到来时,他们也只能束手就擒。

九、修养个性赢得理解

禅宗公案:

江州刺史李渤有一事不解,常常萦绕在怀。

一次,他就问智常禅师:“佛教中所说‘须弥山容纳芥子’,我并不怀疑;‘芥子容纳须弥山’,恐怕有些瞎说吧?”

禅师反问:“我听说使君读过万卷书籍,这是真的吗?”

李渤回答:“那是当然。”

禅师问:“你的头不过像椰子大,身体也很小,请问你的万卷书放在哪里了?”李渤低头寻思。

李渤又问道:“大藏经能够让人明白什么道理?”

智常禅师举起拳头对他说:“你能领会这个道理吗?”

李渤说:“不领会。”

禅师说:“你这个穷读书,连拳头都不认识!”

李渤说:“请老师明示。”

禅师说:“大藏经的道理碰到明白人就在修行中传授,碰到普通人就作为世俗道理流传。”

禅如是说:人心同宇宙一样无边无际,但有时人心却小如芥子,却连一个“拳头”都装不下。

管理禅悟:

人们时常把禅师比作威武的狮子,把师父的喝骂比作狮子吼。狮子吼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在关键的时候大吼一声,惊醒沉睡的世人。

禅修者无不为禅师的大家风范所折服。一个管理者应该成为管理实践的先行者,时刻注意培养自己的领导气质,因为这种领导气质对管理效应是不容忽视的。管理者都希望自己拥有这种魅力,但是,领导气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形成离不开才能、知识、修养和人品的底蕴。

禅修者常常给人一种超然物外、机警智慧的感觉,这一外在的感觉和禅修的内在的修养是分不开的。因为,内在的修养必然对人的外在气质造成影响,管理者的领导气质,也不能脱离内在才能的修炼。一个管理者必须拥有比较深厚的底蕴,那么自然会产生令人折服的领导气质。这种领导的气质对于领导的影响力对员工的带动力是不言而喻的。

管理者必须从多方面修炼自己的领导才能,它是领导气质的甚至是领导魅力的基础。领导者首先必须是战略家,现代市场的范围是一个全球性的市场,管理者必须具备战略的眼光,必须具备根据更广阔的市场范围的变化而制定企业的战略方针。同时管理者还应该成为一个宣传鼓动的专家。在禅修者的训练中,禅师对弟子的督导有各种善巧的方法,嬉笑怒骂,甚至当头棒喝,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弟子的修行尽快达到一定的阶段。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也需要通过阐述观念,扭转看法,鼓舞士气,引导员工达成共识,从而达到对目标的一致,从而更好地执行管理者的指令。

尽管管理者常常面对的是众多的员工,许多管理者容易形成迁就众人的习惯,久而久之,管理者自身的个性却消磨殆尽了。事实上,领导的气质归结到底就是管理者的领导个性。领导者的个性可以使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富于特色,给员工以很强的影响力。所以,管理者不但不能消磨个性,反而应该加强个性的修养,当管理者的个性被员工认可的时候,管理者便能赢得更多的信赖和理解。

十、内心谦虚学习技巧

禅宗公案:

一人对住持释圆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满意的老师。”

释圆笑笑问:“你真没能找到一个自己的老师吗?”

“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他们的画技甚至还不如我呢。”

释圆说:“老僧的最大嗜好,就是爱品茗饮茶,尤其喜爱那些造型流畅的古朴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

那人说:“这还不容易?”于是寥寥数笔,就画出一个水壶和一个茶杯。

释圆说:“你画得确实不错,只是把茶壶和茶杯放错位置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那人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在上茶壶在下的?”

释圆听了,说:“就是啊!既然要学习,只有把自己放低,否则,茶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

那人思忖良久终于恍然大悟。

禅如是说:海纳百川,正是因为身处低位。想获得更多的知识,态度必须谦虚诚恳。

管理禅悟:

虽然禅师有很高的智慧与修为,但是禅师们从来不生轻慢之心,因为他们知道小小地球相对于茫茫宇宙,三千大干世界如同一粒微尘,更不用说我们小小的个人了。所以,禅师常常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面对纷繁的世界。管理者也应该做到目光远大,知宇宙之大而知自己之不足,否则容易发生骄傲自满的状态,如同禅宗比喻那些骄傲自满的修行人,器小而易盈。就是说,一个小杯子往里面倒再多的水,也只能是一小杯水。

许多人把谦虚作为一种学习的态度,不错,从态度上来观察人,却是能分辨出哪个比较谦虚一些,哪个比较傲慢一些。这样的感觉,无非是把谁的要更弯一些作为谦虚的标尺,这样的认识,并没有什么错。但是,从参修的角度来讲谦虚,那就不是从表面上来认识的,因为,所有的表面想象都是假象。一个人外在的谦虚,也许正是他内心傲慢的假象,虽然很多人容易被假象所蒙蔽,但是作为禅师的洞察力是不容易被蒙骗的。

所以,管理者不但应该拥有谦逊的外表,禅所忠实的更是谦逊的内心,外表可以欺骗人于一时,但是只有谦逊的内心才能够是我们获得真正的学习力。学习力就是学习的力量,学习力的产生,是以谦虚的心为支点的。

一个不谦虚的心,对管理者自身的能力提高是十分不利的。这如同一个自我封闭的大门,一旦这个大门被封闭,人们往往听不进任何意见,学不进新鲜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知识结构就会发生老化,管理者的见地就会与现实相违背。这样的管理者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使企业遭受损失,也使自己遭受损失。

所以,禅师认为,谦虚并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技巧,一个不断取得进步的技巧。事实上,许多管理者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多数来源于对自身的自我判断,而不是根据实际的情况。这就造成一个误区,那就是许多管理者,特别是那些事业有成的管理者,他们对自我的判断,一旦建立在固执己见上,那么,谦虚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看来,谦虚的心是对自我的否定,那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而禅恰恰相反,禅的修行就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的过程中进行,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有那么多充满智慧的大师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