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
20035500000026

第26章 第7日:上根利器也 须当头棒喝 人才也需要鞭策(3)

弘忍大师,安然清坐,说道:“如此,能人的智慧之树就容易开花,禅也就结出硕果了。”不作文字撰著,只是口说禅理,默默地传给别人。

禅如是说:能忍受孤独寂寞的人,才能够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管理禅悟:

人的因素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任何的丰功伟绩都离不开人的创造,特别是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才。对待人才的需求可以说是管理者的共识,但是事实上,有许多管理者对待人才的态度却时常是傲慢无礼的,管理者往往具有超人的勇气和技术,但是却没有识人的慧眼,他们用人往往同做生意一样,是急功近利的,他们既不尊重人,也不培养人,更不信任人。纵观历史,没有一个朝代的更替不是以一代人才的更替为条件的。可以断言,没有善于选拔培养人才的管理者,就没有一个企业的兴旺发达。

事实上,没有现成的人才,即便是有也早已被瓜分殆尽。管理者更多的是要培养人才,并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培养如同炼铁一般,有四种方法可以检验铁的强度。

第一是用火烧,这是提取其精华的部分,因为铁暗藏于许多杂质之中,通过燃烧,烧去杂质,铁就留下来了。

铁质只是表示一个人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因为铁的最终用途还是要成为一个铁器。所以第二是熔化,铸造成型,这就是把一个人塑造成一个专业的人才的过程。一种铁器只有一种功能,管理者不能指望,铸造出一个万能的铁器,那种万能的人才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是敲打,因为一个专业的人才在承担起管理者所赋予的责任的时候,往往经验不足,韧性不够。这时候,管理者要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有时甚至是善意的批评,这样才能使人才成为一块熟铁,而不是一碰就碎的生铁。

第四是磨,任何器物制造得再精美,不参与到实际的使用上,那只是一个无用摆设。如同一口宝剑,光有外形的漂亮,没有刀锋,就没有实际用途。所以,对于人才也必须不断打磨,不断增加其进取和创新精神,刀剑只有常磨才能常新,对于人才的使用不但能发挥其所长,而且要使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只有留下来的才是你的人才,如果留不住人才,你就只是一个带薪的培训班而已。

与此类同,禅宗考验人也有四种方法。第一种是让他吃苦,视其耐苦能力;第二种是与其一起共事;第三种是让美女接近他;第四种是不加任何干涉,放任自流。如果他是个法器,任何艰难困苦都能克服;如果他不是一块好的材料,必然会消失在各种艰难困苦抑或是声色犬马之中。

九、善于沟通同心同德

禅宗公案:

有一个外道问释迦牟尼佛:“请问世尊昨天说什么法?”

释迦牟尼佛回答说:“说的是定法。”

外道又问:“请问世尊今天又说什么法?”

释逛牟尼回答说:“说不定法。”

外道又问:“世尊昨天说定法,今天为什么又说不定法?”

释迦牟尼佛回答说:“昨天定,今天不定。”

一次, 一位道士问大珠慧海:“世间上有没有比自然更高的法?”

大珠慧海回答说:“当然有。”

道士问:“请问是什么法能?”

大珠慧海回答说:“能知自然者。”

道士又问:“那元气就是道啊。”

大珠慧海回答说:“元气是元气,道是道。”

道士又问:“怎么叫做邪?如何叫做正?”

大珠慧海回答说:“人的本心如果迷妄于外物,这就叫做邪道;外物自然而然地顺乎于本心,那才是正道。”

禅如是说:人如果只注意追求外表的事物,而不能随顺自己内心,得到的终归是痛苦。

释迦牟尼佛拥有最善巧的沟通交流能力,管理者也应该效法佛的精神。为了教育众生,佛运用了很多的方法,有时佛祖是以沉默的方式对待他人,因为此时所讲述的内容,完全超出语言的理解,所以沉默有时具有非常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在禅的修炼中,有时候禅师就是采取这样的办法,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总之,用各种办法让学人开悟。

佛经里关于沉默的典故,最著名的还属《维摩经》里的维摩诘居士的沉默。有位叫维摩诘的居士有一天得了病,包括文殊菩萨在内的诸多菩萨到家里来访问。他们坐在一起谈到了关于“不二的真理”,即“不二”的问题。首先维摩诘问众菩萨入不二法门的含义是什么?菩萨们一个接一个地谈到了各自对不二的理解。文殊菩萨说“唯一”的真理是难以言表的。然后问到维摩诘居士:“居士,您对我刚才讲过的所谓的唯一的真理是如何理解的呢?”结果维摩诘居土居然是紧闭着嘴什么也不说。

因为所谓不二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所以只能以沉默对之。

看到沉默的维摩诘居士,文殊菩萨大加赞赏。后世的人们说这沉默是“如同雷鸣般的沉默”,远远胜过冗长的说明。

一个管理者也必须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美国通用电器的前CEO杰克·维尔奇说:要确立一个新方向时,关键要亲自站出来把要表达的思想不断重复地讲给人们听。而且内容要始终如一。无论多么枯燥也要继续这一工作。

当然,杰克·维尔奇的沟通能力不能达到佛菩萨的境界。但是,他那种坚持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佛的境界不是我们凡人能够容易达到的,但是佛却用很多简单易行的方法教育众生,从不懈怠。

无论管理者有多么伟大的战略思考,由于管理者的思维通常是超过普通员工很多,所以,人们对管理者的战略构想往往不能很顺畅地理解,这是一件可以预见的事情。但是员工对企业战略的不理解,会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的障碍。因此,管理者就有教育员工搞清企业战略的责任,员工的想法和管理者一致了,对于具体的战术问题的理解就不会偏差,执行就容易到位。

十、管理正法八条正道

禅宗公案:

唐朝著名文人李翱曾任鼎州知事。有一次去谒见药山和尚,问:“戒定慧是什么?”

药山答:“贫道这里没有那种没用的闲家具。”

这个回答让李翱莫名其妙暗自寻思:“这持戒,禅定,智慧是佛教徒必学的三件大事,是修行成佛的基本,成道的要诀。怎么成了没用的闲物呢?”

药山则对他说:“如果你想侍奉佛法大事,须站到高高的峰顶,遨游深深的海底。如果连闺阁中的物什都含不得,就别说什么消除烦恼,净心参佛了。”

一次,药山正在坐禅,僧人问:“师父,你一个人呆呆地坐在这里想什么呢?”

药山回答:“我正在想这个不思量。”

僧人不解地问:“不思量怎样去想啊!”

药山回答:“非思量”

有一天夜晚,药山正在散步,忽见云散月现,药山不禁大笑起来,笑声传送了很远很远。

李翱得知赋诗日:“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禅如是说:要想得到成功的人必须在见地高远,而实际行动却要脚踏实地。

管理禅悟:

作为消除现实之痛苦的具体实践方法,佛祖提出了八正道。有时佛祖甚至在讲解基本教理之前,先要说到八正道,足见他对八正道的重视。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正道,以管理学的方法来理解,就是管理者及员工们在工作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品德。这不但是佛祖的智慧给予学佛参禅者的提示,也是我们行为规范的最好的蓝本。

正见:对所有现象,不持成见和偏见,得到正确的见解和认识。

对于企业及市场的认识,不能脱离客观的标准,人们之所以不能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因为人们不能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如果我们的心如同镜子一般明亮,那么我们照见的事物就会反映出比较真实的情况,当我们的心被烦恼的尘埃所覆盖的时候,我们就难以明澈世间的一切现象。

正思维:正直地进行思考,心存正直的念头。

有些事情是该想的,有些事情不是靠想象能够解决的,正是因为我们思考得太多,于是就干扰了我们实践的精神。所以,禅法中有说:三岁小孩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是思想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样就进入了错误的思维中。

正语:不说假话、挑拨离间的话、献媚的话、粗话等。

人有了思想除了表现在行为上,有时也表现在语言上。企业中人与人的配合,必须经过语言沟通。如果我们不能做好语言的修养,要么粗言秽语,恼害他人;要么语无伦次,让人莫名其妙,这都会使人们的沟通发生障碍,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对语言的能力。

正业:不做伤害生命的事,不偷盗,不过不道德的生活。

人们既然生活在世间,自然要做许多的事业,但是,不论做什么,我们都要本着一颗善良的心。任何的事业都要达到善的目的,那些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为世人所不齿,而且,他们最后往往要品尝到苦果。

正命:以正当的方法求得衣食住。

人们生活必须获得一定的生活资料,但是,我们获得生存资料的手段应该通过我们辛勤的劳动。而且在自己得到的同时,尽量使他人在我们的劳动中获益,我们不能通过损害他们满足自己;另外,对于生活,我们不可穷奢极欲,过于贪恋享受,要知道,我们在生活中多占有了不该拥有的东西,我们一定是从他人那里夺得了他们应该拥有的东西。

正精进:不断地努力,坚持修身养性。

对于禅者来说,精进是努力修行的表示,正精进是对于一个正确方向的追求,如果我们的方向错了,那么我们所有的努力,只能导致我们向错的一边滑得更远。所以,在管理工作中,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再进行努力,我们的投人才能获得回报。

正念:把正确的观点牢记在心,在实际生活中,约束和反省自己。

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多数时候是由于我们缺乏智慧而造成了行为上的错误,使得我们变得不能保持善良的本质;或者是环境的影响,使我们陷入烦恼妄想之中不能自拔;而正念就是要求我们端正自己的念头,随时警惕所有的恶念,当恶念生起的时候,立即警觉,不使它进一步发展,久而久之,善良的本性就会恢复,智慧就能光显,烦恼就会减轻。

正定:端正身心,即把心集中一处。

禅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好比当一个冰晶能够点燃一堆枯叶的时候,一定是它聚焦了阳光的能量。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但是难就难在我们做不到“制心一处”。因此,禅定就是使我们收拾自己散乱内心的方法。但是,尽管方法有了,我们还要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或者叫发心,我们不应该为了任何不善的目的,而滥用我们的智慧。如同一个火种,既能生火做饭,也能纵火伤害,手段是一个,目的却大不相同,只有善的发心,我们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