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
20035500000025

第25章 第7日:上根利器也 须当头棒喝 人才也需要鞭策(2)

即使是当我们通过分析发现,乌鸦的叫声并不正确,也无妨。

因为管理者自身也有相应的原则,但是倾听的态度必须要保持到底,不能因为乌鸦说的不正确我们就嗤之以鼻。恰恰相反,我们还应该赞扬这种敢于提意见的乌鸦,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保持通畅的言路。特别是来自基层的意见,往往是管理者决策的重要参照物,失去可参照物,我们的决策一定就失去了方向。

五、理论方法不可执著

禅宗公案:

楚圆禅师仰慕汾阳善昭禅师,于是前往参见。

汾阳禅师见到楚圆禅师后,知道他是个法器,但没有明说,暗中却很器重他。经过二年,也没允许楚圆禅师登堂入室。

平时,每当汾阳禅师看到楚圆不是一顿臭骂,就是在各方面加以诋毁,对一些不相干的琐事也倍加训斥。

一个傍晚,楚圆实在忍不住了,就向善昭禅师诉苦道:

“自从我来到你老师这里已经过了第二个夏天,不但没有得到老师教诲,反而说些杂事,想到时光飞逝,我的大事未能明了,当出家人还有什么好处?”

话音还没落地,禅师便骂道:“你这恶和尚,竟敢违背我!”说完大怒举杖打他。

楚圆准备大叫求救,禅师却立刻用手遮住他的嘴巴不让他出声。

楚圆顿时大梦方醒,悟道:“由此方知禅法就在日常生活里。”

从此侍奉善昭禅师七年,方才辞别。

禅如是说:吃饭,穿衣,‘端茶,洗手处处都有做人做事的道理,悟与不悟,就看我们是不是有心人。

管理禅悟:

世界中有许多令人头痛的烦恼的事,所以佛家把世界比喻成在燃烧烈火的房子。而许多管理者却置身于其中,忍受漫长的煎熬,而从来没有找到摆脱的道路。事实上,要想摆脱烦恼,没有比找佛祖更好的办法。

佛在哪里?佛就是自心,有人认为肉体是虚有的,因此有生有死,身体倒下后散开去可又重新成为火,随风飘逝。但心的力量却总是神圣的,佛即吾心,要怎么在远处寻找自己的心呢?只有一个办法在实践中觉悟,管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才能得到管理的真谛。

让人悲伤的是,许多管理者非常愚蠢,不知道自己的心就是佛,不知道自己的心就是真法,在生活中修行就是证悟的途径,反而求法于远处的管理大师们身上;

如同学佛的人只想寻找佛祖,却不知探视自己的内心。如果固执地认为佛在身外,法在自己的品行之外的话,即便是把《大藏经》

倒背如流,其结果也毫无意义。

一个管理者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锻炼和学习,但是许多人都盲目的崇拜大师,容易为国外一些超一流的大企业的管理方法所倾倒。作为有实践精神的管理者,如果不把外来的经验和本地的情况结合起来,总是模仿别人的管理模式,就摆脱不了跟着别人后面爬行的命运。

甚至有些管理者把竞争对手的行动计划直接转变成自己的经营战略,认为别人已经运行成功的战略生搬硬套在自己的企业,也一样能够获得成功。特别是对于一些取得辉煌成就的公司更是奉若神明,事实上,那些公司的管理方式很可能对自己的企业非但没有好处,甚至还有害处。研究和学习别人的经验,最终的目的是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

释迦牟尼佛为了拯救世界的众生,曾说法49年。但是,他仍然告诫佛弟子们说:如筏喻者,意思就是说,佛法如同用来渡过苦海的筏子,如果能够使众生解脱了,如同渡过了苦海,筏子也就不需要了,必须抛弃。如果一个人渡过了苦海,还把这只筏子背在身上不肯放下,那无疑又踏人了另一个苦海,终于没有得到彻底的解脱,也没有得到佛法的真谛。

六、诸行无常随机应变

禅宗公案:

一日,神秀禅师的弟子志诚来看望六祖,向六祖行礼并问候。

志诚想看看六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教授弟子,便说:

“在我们那里学习参禅悟道的弟子非常多,不知您这里怎么样?”

六祖问志诚:“你们的老师是怎样教导弟子们参禅的?”

志诚回答:“我们老师经常教导大众,参禅的人,要稳定住心神,整天静坐,观察清静,就是晚上睡觉的时间也要打坐,不要倒下来睡觉。”

六祖说:“企图让身心静止,这是病而不是禅。长时间坐着拘束身体,对领悟真理有什么好处?”

志诚问:“不知大师您用什么法教导人?”

六祖答:“我如果说有法给人。那就是欺骗你。我教人参禅,只不过是按照不同情况,让他们解除束缚,而不是增加束缚,这才叫参禅的三昧。”

三昧:三摩地,通过修行而达到的正受、正定的境界。

禅如是说:真正的高明禅法,是叫人自然清净解脱,而不是有意去拘束住身心。

管理禅悟:

从时间上看,世上的所有存在体无不在变化。用禅的话来讲就是诸行无常。假设把一块冰放在桌子上观察一会儿,过了一会儿,冰不见了,却只有一摊水。世上所有的物体不是在消失和产生,而是从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存在。这是世界真实面目的一面。

管理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的方法也应该不断发展变化,事实上,有许多企业就是由于管理模式跟不上企业发展,结果造成整个企业的大衰退。

在许多人眼里,IBM几乎是企业学习的楷模,但是,殊不知IBM的发展也走过曲折的道路。在1990年,IBM陷入了严重的管理危机,1992年IBM不得不裁员4万多人,1993年,又计划裁员2万多人。人们痛定思痛终于发现,由于长期的发展,导致IBM的管理体制官僚化,逐渐失去了进取心和创新能力。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IBM的管理者还是用原来的管理模式,甚至陶醉在自己的功劳簿上。结果,丧失了研发新产品的时机,使自己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佛祖说我们的烦恼不是因为物体本身的变化,而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物体发生了变化。事实上,许多管理者就是这样,根据诸行无常的原理,世上不存在永远的东西,不要因为现状令人满意就过于对此执著不放。也不必因对现状不满就失去希望,因为这些终归是会变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本性,管理者不但不应该害怕变化,更要珍惜变化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发展契机。

面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管理者还沿用过去的老办法、老经验这是非常危险的。许多企业还没有据此而制定出自己的新战略,他们只是停留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忙于应付的困境中,根本原因就在于管理者成为过去经验的俘虏,特别是在一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企业。事实上,往往是过去越成功,管理者对成功的经验的执著心就越强烈,对新鲜事物的抵触情绪就越强烈,这几乎成为那些刚愎自用的管理者失败的铁的定律。

七、明确战略才有执行

禅宗公案:

邓州丹东霞山天然禅师,不知是哪里人。

大师起初学习儒学,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途中寄宿在旅社里,忽然梦见满房白光一片。连忙去问卦,占卦者说:

“这是悟解万物皆是空相的祥兆。”

正巧碰上一个禅客,禅客问道:“您到哪里去?”

天然回答:“去赶考应试选官。”

禅客说:“做官怎么比得上做佛?”

天然问:“如果选佛我应当上哪儿去?”

禅客说:“如今江西有个马祖大师出世,他那儿就是选佛的道场,您可去他那儿试试。”于是天然直赴江西终于见到马祖大师。

见到马祖,天然就用手推了推帽檐。大师打量了他一会儿说:“南岳石头希迁是你的老师。”

天然即刻来到南岳,还是用手推了推帽檐。

石头希迁禅师说:“安置到僧合去吧。”天然行礼道谢,从此开始了三年的炊事活计。

管理禅悟: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的任何行为都有动机,动机实际上就是某种人为设定的目标。目标越明确,动机就越强烈,实现目标的能量就会越大。

在禅宗的修行离不开目标,禅修者把实现这个目标的动机称作愿力,就是对真理的强烈动机的体现,也是禅修者的意志的体现。首先,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立下一个愿,然后为了实现那个目标竭尽全力。

苹果电脑公司的创始人斯蒂文·乔布斯为了实现让世人都有一台电脑的梦想,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由于技术和观念的局限,他的行为顿时成了大家的笑柄。很多企业界的知名人士甚至下了断言:没有理由每个人家里拥有电脑。1979年时任IBM董事长的弗兰克·凯里在哈佛商学院的演讲时声称:“我们不是生产洗衣机的公司。”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亲眼目睹了斯蒂文·乔布的梦想是如何实现的。

尽管我们拥有了愿力,还应该把愿力应用在实行的过程中。只有愿而没有行,就是幻想,而不是目标;相反,只有行而无愿,那么我们就是盲人瞎马。只有当愿和行一致时,才如同车的一对轮子一样正常地运行。通过立愿,不确切的人生变得分明而充满生机,同时也能体验人生的乐趣。

管理也是这样,一个企业的所有资源,只有在方向目标明确时,才会达到与目标相匹配的投入力度。即是管理者和整个企业的热情,以及所有的财力和物力的投入。这样,企业才能比较有能力达成自己的目标。

从企业的角度讲,愿力实际上就是当战略形成时,所获得的执行力。一个管理者首要的责任就是解决企业的战略问题,没有正确的战略,就无所谓战术的对与错。正确的战略除了来自于管理者的实践,以对未来市场趋势的分析和企业自身能力的判断为基础。正确的战略只来自于对现实状况的正确的掌握和理解,否则,管理者在制定企业战略的时候就会产生不切实际的目标,不能执行的战略。事实上,犯这样的毛病的企业不是少数,他们往往把企业战略当作一个虚无缥缈的口号,事实上使企业成了一个没有方向的航船。

八、栋梁之材成于培养

禅宗公案:

一日,弘忍带领弟子在幽静的山林之中打坐参禅。

有弟子问:“学习佛法为什么不在城村人们聚居的地方,偏要在山里居住?”

弘忍答道:“建造大厦的栋梁之才,出在幽深的山谷,不会在人们聚居的地方生长。因为远离人群,就不会被刀斧砍损斫伤,所以能够一棵棵长成大材,日后能够用作栋梁。”

弟子若有所悟,说道:“人在幽谷远远地避开喧嚣的尘世,栖息在深山里修身养性,长期远离世俗杂事,不受俗亨干扰,心里自然安宁,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