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道家的战略管理——先见之明的境界
20035700000021

第21章 战略错误(2)

在这一篇中,老子对于由于行为不当而造成的失败,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什么叫做行为不当呢?那就是指一切不适合企业发展阶段的行为,在通常的情况下,则表现为企业的行为,或超出企业的发展阶段,或落后于企业的发展阶段,前者叫“冒进”,后者叫“保守”,而老子在这里提出的“以其生生之后”,只要是指“冒进”给企业发展到来的危害,意思就是由于对生存的需求愿望特别强烈,因而采取了过分的行为。

这样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企业战略和企业发展阶段的不相适应,事实上,这是一个执行的问题,也许企业的战略没有错,但是,行动过于超前,那么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危机,比如说,在企业盲目地实行多元化经营,很多企业都因此而遭受失败,如同作战一样,把自己的战线拉得过长,结果造成在局部上的力量的衰弱。

2005年,一系列大型民营企业出现失败并且他们失败的轨道很相似,如德隆、格林科尔等企业盲目的多元化扩张导致了失败。这些溃败的企业在初期快速发展,继而扩张,然后再发展扩大,从主业抽取资金,投入到新行业中,这不利于主业发展,而且新的行业也没有相应的利润回报,成为资金消耗者,借短用长,挪用资金,导致资金链越绷越紧,最后一发不可收拾,多元化扩张而不懂得经营,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绝大多数企业需要具备做大的条件。如外部的信用状况、职业经理人的素质、法制环境以及企业的管理水平等。在这样的制约条件下,做大的结果不是做强,而是做垮。这就是战略进程超越发展阶段带来的恶果。

可见,大多数的失败,都是由于行为不当造成的。如果,我们不在危险的地方和时间做危险的事,那么,企业的生存才有保障。

四、好走捷径失去战略——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原文53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夸盗。

非道也哉。

如果一个明智的战略家,走在宽阔平坦的大道上,也是十分小心的,因为,稍不留神就可能误人歧途,企业管理者如果误入歧途,那么企业也就偏离的航线。

事实上,尽管大道平坦,但是人们却喜欢走捷径,因为,大路比较绕远,而小路比较接近一些,这样的行为,恐怕在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这的确是人们普遍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其根本就是人们好逸恶劳的本性所决定的。

但是,很多走捷径的人,最终以失败告终,在老子看来所谓捷径充满了不确定性、危险性,有时候常常是此路不通,如果是一个人爬山喜欢走捷径,一旦发生错误,回头再选择大路也可以,但是如果领导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国家,走捷径的思想,一旦造成失败,是很难挽回的。

造成这个投机取巧的心理,与人们好逸恶劳的本性是分不开的,正如老子所描绘的当时国家失道的景象,老子说:“朝廷污浊,农田荒芜,粮仓空虚。而统治者却穿华丽的衣服,佩宝剑,大吃大喝,财物堆积,这可以说是大盗,多么不合道啊!”

所以,一个战略家的德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的德行不能保持良好,那么利令智昏的行为的发生就很容易了。

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经常发动战争。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一块土地野王。在野王邻近有另一块土地上党,他们的地方官员看到野王轻易地就被秦军攻下,怕上党也守不住,就写信给赵国,表示愿意归顺,希望得到赵国的庇护。

赵国的君臣们对于要不要接受上党的归顺,意见不一,大家展开激烈的争论。平原君赵胜说:“上党这么大块的地方,我们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为什么不要呢?”平阳君反对说:

是因为不花力气得到好处,轻易要了,恐怕会招来大祸。”赵王因为不想失去这块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张,并且派他去接收上党,把它划为赵国的领地。秦国知道后,认为赵国存心和自作对,就命令白起率大军去攻打赵国。结果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部被秦军歼灭,国都邯郸也被围困,后来平原君带毛遂去楚国,说服楚王联赵抗秦,最后楚国出兵,才解除了赵国的邯郸之围。

赵王和平原君因为贪图眼前可以获得上党土地的利益,而差点导致赵国灭亡,赵国的失败,不但是贪图便宜,好走捷径,更是利令智昏的必然结果。

在过去的某一个时期,曾经因为用人是否应该德才兼备的问题,发生过争论,事实上,缺少德行的人,是非常容易“智昏”的,因为,“失德”的人,是非常经不住利益的引诱,而忘却战略目标,而落入陷阱的,因此,老子不但强调要“守道”,同时也要注重“德行”,这也许是“道德”的本来的含义吧。

五、战略盲目的危险性——不知常,妄作凶

原文16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

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大,大乃道,道乃久。

老子主张以“虚静”的态度来观察事物,我们平常认为老子所讲的是要我们做到空虚和安静的意思,事实上,这样的看法只对了部分,而没有从全体上把握“虚静”的含义。老子所讲的“虚静”,决不是单纯的静态,按老子一贯的辩证的风格来看,“虚静”应该是动中有静。人只有在“虚”的状态下,才能看到“万物并作”的复杂的世界,才能观察到事物循环上升发展的本质,进而发现事物的规律,发现事物的规律叫“归根”,只有发现了事物的规律,我们才能找到行为的根本,这样才能达到心安理得的“静”的状态,人们能够以事物的本质来看问题,这样就能够“复命”,“命”是事物的命运,亦即事物的发展趋势,把握了这个趋势,人们就比较容易制定自己的行动规划了,当我们对自己的行动规划得万无一失的时候,我们当然能够获得指挥若定的气度,这也是战略家的气度。

事实上,这是战略家的行为模式,在此之前我们已经论述了很多,能够做到“复命”的战略家才叫“知常”,能够“知常”的战略家才是一个有战略智慧的人,而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做到“知常”,那么,他们的行为就会带来很大的风险。老子说:认识这个常律就会分析事物,不认识这个常律,而去妄作胡为,这是很危险的。

在这里我们并不能理解老子是反对冒险的,相反,一般社会的观念认为企业家们喜欢冒险,其实这是大众对战略不理解所造成的错误。当管理者知道如何开发一个符合需求的新产品或服务的未来趋势,起先都会令外行人觉得是风险很大的行业,到最后那种感觉都自动消失了。一家生意非常好的面包店创始人在开设第一家时,并没有考虑到任何可能的风险。他自认自己所做的面包是最好的,且深信顾客们也会有同感。当他把这个想法宣扬出去时,可能许多人会觉得他过于自大。但是,他所看到的是机会,而不是风险这是一个理念付诸于实践的好例子,企业家会冒一般人认为很疯狂的风险。其实企业家在进行其投资时,对外人看来或许是“冒险”的,但对企业家自己来说,却必须十拿九稳。要不然企业家就不是企业家,而是冒险家了。

事实上,确实有很多盲目的管理者。佳宝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萨德伯里市,他在创造一个衣衫褴褛的穷人如何变成一个富翁的传奇后,成为一个不顾债务缠身而性情急躁的冒险家。

尽管佳宝对零售业一窍不通,但他却以3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联盟百货公司。当贷款到期,佳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向奥林匹亚和约克公司求救,在佳宝忙于收购时,大笔贷款都来自奥林匹亚和约克公司。最后佳宝只有一次性卖掉布洛明戴尔斯一自己最引以自豪,且期望值最高的商店,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清贷款利息。

以牺牲控制权为代价,换来了免死牌。到1990年初,佳宝公司已到了破产的边缘,他一生积累的财富损失殆尽。与金钱同时流走的还有佳宝显赫一时的声望。

佳宝的失败主要原因就是运作非常轻率,关键来自于企业决策人的企业战略的盲目性。他的发迹史之所以成为传奇,是因为发迹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以及太多命运的巧合,因此形成了他急躁冒进的性格。

佳宝没有认识老子所说的这个“常”,于是,就不能做到“知常容”,只有“知常”,才能融会贯通,能融会贯通,就能公正平允,旨公正平允,就能普遍周全,能普遍周全,就能运行不息,能运行不息,就能体现行道,能体现行道,就能永久存在。

从佳宝公司的大起大落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明就里的发迹,必然为后来的惨败埋下深深的祸根,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成熟的战略,即便有时冒险成功了,必然会给管理者的盲目冒险埋下失败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