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修订版)
20036200000011

第11章 人才的社会作用(3)

4.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人才作用有限性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也承认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列宁曾经指出:

“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还说:

“培养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信的党的领袖,这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事情。但不这样做,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斯大林也指出:“人才,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毛泽东则认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要自觉地造就成万数的干部,要有几百个最好的群众领袖。否则,就不能完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这实际上是强调了政治人才、领导人才的重要作用。

对于其他方面的人才,革命领袖们也十分重视。马克思对黑格尔、傅立叶、达尔文、巴尔扎克等都给予过恰当的评价。

恩格斯对达·芬奇、阿尔勃莱希特·杜勒等也进行过热情赞扬。早在1918年,列宁就指出:“没有具备不同的知识、技术和经济的各种专家的指导,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不可能的。”

斯大林也指出:“技术知识分子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创造‘奇迹’,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利益。”这些精辟的论述,点明了人才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为我们重视人才、爱护人才、培养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指明了方向。

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知识和人才重要作用的论述

人才一直是邓小平同志关注的热点问题。他曾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邓小平同志为什么对人才问题如此感兴趣?主要是他以一个战略家的雄才伟略,清楚地认识到知识和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重要作用。

首先,邓小平认为,没有知识和人才就没有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实现。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一个百废待兴的中国出现在人们面前。中国向何处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和党的十三大提出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

然而,中国经济的腾飞,是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开始的。邓小平清楚地意识到在这个阶段知识和人才的特殊作用,他指出:“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他反复强调:“人才不断涌出,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1983年,他在江苏等地视察时,欣喜地发现江苏发生了重大变化。总结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江苏多年来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作用,紧紧依靠上海的科技力量来发展自己。对此,邓小平异常称赞,并说:“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接着,在庆祝我国成立35周年典礼的讲话中,邓小平又阐述了同样的思想:“全党和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样,我们就一定会逐步实现现代化。”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邓小平又屡次强调这个问题:“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再一次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突显了培养科技人才的战略意义,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把知识、科技、教育、人才,与我国经济的振兴、现代化的实现紧紧联系在一起,视其为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邓小平认为,没有人才就没有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又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正如邓小平所说:“如l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在20世纪的70年代,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此起彼伏,而在这汹涌的大潮中,中国一直处于落后的地位。落后就要挨打、受欺负,就不能赢得21世纪的主动权。正是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邓小平提出要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特别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他说:“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因为你不参加,不加入发展的行列,差距越来越大。”有人间,中国很穷,经济不发达,为什么要搞高科技?邓小平回答说:“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确,高科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中国要想真正发展起来,立于世界不败之地,没有高科技的支持,是绝对办不到的。这也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而高科技的发展又必须有赖于人才。老一辈的科学家,如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等,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对此,邓小平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同时,他也指出:“老科学家、中年科学家很重要,青年科学家也很重要。”他鼓励出国学习的人回国工作,并再三强调制定一个留住人才的政策。他希望老、中、青科学家通力合作,为中国的发展多做实事。“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

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家高兴。”这段话寄予了邓小平对我国科学家的无限情怀,既有要求,有鼓励,也有希望。

第三,邓小平认为,没有科技和人才,就没有人类希望的实现。中国的一切努力,不仅是为了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为了追求人类共同希望的到来。

1986年,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裔学者李政道教授夫妇和意大利学者齐吉基教授夫妇时指出:“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我们要共同努力。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发展科学技术,必然依赖科技人才。这里,邓小平已不再把科技和人才问题看成是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事情,而视其为整个人类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三世界国家要摆脱贫困,逐步繁荣富强,就要发展科学技术,造就大批人才。中国科技的进步,人才的成长,有助于第三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而第三世界其他国家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涌出,又会有力地支持中国经济的振兴。同样,在改革开放的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可以帮助落后国家较快地发展起来j而落后国家也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水平,才有能力、有资格接受外援,并以此抑制外国的经济压迫和武力威胁,真正走自己的路,达到世界和平。

由此可见,科技和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重要条件。整个世界就是在这样的制约和促进下,不断曲折前进,最终实现人类的希望。邓小平从世界范围看科技和人才的重要性,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再一次显示了其战略家的深邃目光和博大胸怀。

四、当代人才学家对人才作用的评价

当代人才学家对人才的作用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研究。《现代人才学》作者钟祖荣先生、《人才学通论》作者王通讯先生、《人才学简明教程》的主编刘圣恩先生、《论领导人才》一文的作者范东涛等先生,都对这个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当代人才学家认为,人才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推进社会的变革和新社会的诞生

社会的变革和新社会的诞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连串的、彼此相互联系的、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来促成。这些事件的发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才则是这些事件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人才之所以能够担当起这样的历史重任,是“因为他的见识要比别人的远些,他的愿望要比别人的强烈些。”他有能力提供思想和理论,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事业的目标、任务、目的和规划,预测战略上的变化,遇到新的情况,可以及时拿出主意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这就是说,他不仅能够发。起和组织历史事件,而且能够掌握和控制历史事件,使历史事件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发展,从而促进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推动社会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