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之生命十大道
20036500000010

第10章 齐家篇(3)

《百孝经》讲:“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汉武帝时期,选取贤臣的标准就是孝顺。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君子,也一定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反之,自私虚荣、嫌弃双亲的人,即使有再高的学识,也不会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能孝顺自己的父母,又能推己及人去尊敬天下所有的父母。果能如此,当了官替国家办事,怎么会对国家不忠呢?能爱国忠君,又怎能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来?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这就是事天了!

《礼记》云:“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这是孝的扩展与延伸。

岳飞就是个典范,他不仅是孝子,更是忠臣。都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能够报效祖国、为国尽忠,这就是在尽大孝啊!

《大学》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整齐自己的家庭,如果本身不能教诲自家,家中无法施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道,而要教化天下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一个有德行的君子不必走出家门,就能将教化推广到全国,此乃是其平常积累德行、以身示范之故。

可见,君能齐家行孝,就可以带动天下的老百姓家庭和睦,所以,圣人以孝治天下,这是圣人至孝的境界。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帝,他的孝行与德行被千载传唱。《中庸》赞美道:“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

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舜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不太明理的父亲、继母及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他们让舜去修补谷仓的仓顶,这时趁机从谷仓下纵火,想烧死舜,可是舜却手持两个斗笠飞了下来而逃脱一劫;他们又让舜去挖井,父亲与象在井上填土,想把舜压死,幸亏舜早有防备,在旁边掘地道又逃过了一劫。事后舜毫不嫉恨父母与异弟,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友爱。有一次,继母刁难大舜,命令他一个人要在太阳下山之前耕种好方圆百里的荒地,由于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耕种的时候,大象替他耕地,小鸟代他锄草,在太阳下山之前就做完了。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于是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发现他不仅懂得齐家之道,而且还明安邦之策。在家无怨,家人都爱戴他;在邦无怨,百姓都拥护他。帝尧总算放心地把江山禅让给他了。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他的异弟象为诸侯。可以说舜帝达到了至孝的境界,也因为这样的德行而使得当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圣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梵纲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孔子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孔子一生为国尽忠,抱道而行而又利益苍生,是在行大孝,最终其父母也受到世人的尊重和景仰。

地藏王菩萨也是大孝子。经文记载他曾经有一世是个女子,非常孝顺母亲,母亲去世,她日夜思念母亲。一日,遇到了一位高僧,便请他慈悲告知,自己的母亲在哪里?高僧用慧眼观到她的母亲正在地狱受苦,她知道后难过极了,便发誓要救母脱离地狱。高僧告诉她要行大善、供养大德,她都照做了,并发愿要度尽地狱苦难众生。她的孝行感动了天帝,母亲脱离了地狱。地藏王菩萨不仅想到自己的母亲,也想到天下人的母亲都在受这样的苦痛,于是发出了“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悲愿!这是孝的升华,也是大大孝的体现!

孝的境界是不同的。小孝:以物养亲,尽心养亲,使父母衣食无虑。中孝:以顺怡亲,上体亲志,使父母顺心安乐。大孝:以养荣亲,行善济世,使父母光耀门庭。大大孝:以德拔亲,行道立德,使父母仁德完善。孝道是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百善孝为先,做人应先从这个“孝”字开始。愿我们都能发露赤子之心,把中华美德一直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地藏王菩萨也是大孝子。经文记载他曾经有一世是个女子,非常孝顺母亲,母亲去世,她日夜思念母亲。一日,遇到了一位高僧,便请他慈悲告知,自己的母亲在哪里?

悌道

兄弟本是同根生,姐妹原是连理枝。一气同宗、一命同源,彼此和睦,相互扶持,同住一屋檐、同食一张桌、同在一处玩,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兄弟若手足,虽分四肢,实同一体。手足情深,骨肉相连,故不可分离。

维系天下安定有五种伦理: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长幼之间的伦理就叫做“悌道”。《大学》云:“悌者,所以事长也。”悌道就是兄弟姐妹之间如何和睦相处。

《诗经》云:“棠棣之华,鄂不撵鞲。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美丽的棠棣花,花蕊非常妖艳。此外它还有一个特点:同根所生的叶子却相背而长,以此来表达手足之情是非常恰当的。正因为如此,诗人大都喜欢用此花来比喻赞美兄弟之情。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意思是说,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疼爱弟妹的人却好犯上,这样的人少极了;不会犯上而去作乱,从古到今是未有过的事情。

做人首先要从根本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疼爱弟妹,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悌道所涉及的关系涵盖范围很广,除了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之外,还包括堂弟、堂妹、姑嫂、表姑嫂、叔叔、伯伯、弟媳、妯娌等,甚至还可扩展到四海之内皆兄弟。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司马牛,他的哥哥是个作乱犯上的罪臣,所以他感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他的同学子夏劝他:

“一个至诚无欺的君子是丝毫不敢有半点闪失的,对他人恭敬有礼,那么天下的人都会把他当做兄弟来看待,所以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然而纵观古今手足相残之事屡屡发生,兄弟为了争夺权力,反目成仇,为了继承遗产,断绝往来,大有违背人伦之悌道。今日特大声疾呼重整纲常伦理,促进家庭和谐,对社会安宁其意义非常深远。

悌道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实践呢?

第一,兄友弟恭。《弟子规》云:“兄道友,弟道恭。”哥哥姐姐一定要友爱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一定要尊敬哥哥姐姐,常言道:“长兄为父,长姐为母。”哥哥代替父母照顾弟妹,供他们上学,帮助弟弟塑造完整人格,让他的生命有所成就,这样才尽到了一个做兄长的职责,也是人间的至情体现!

《诗经》云:“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兄弟和睦,快乐无边。父母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骨肉相残,都希望儿女们能互敬互爱,他们才会安心。

林则徐曾说过:“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就是说兄弟相处不好,交再多的朋友也没用。至亲手足你都不闻不问,外面交的这些异姓朋友你又能亲到哪个程度呢?从古至今有很多悌道的典范值得我们去学习。

晋代有一对兄弟,哥哥叫王祥,弟弟叫王览。王览是王祥继母生的。这小哥俩虽同父异母,但从小就很友爱。继母不喜欢王祥,总支使王祥干许多力所不及的重活,每当这些时候王览就去和哥哥一起干,使母亲停止对王祥的无理支使。有一次,继母因忌妒便把毒药放到酒里想毒死王祥,王览看出了酒有问题,赶紧到哥哥房里夺回毒酒,王祥也看出了酒的毛病,更不忍弟弟受累,又一把抢了回来怕弟弟喝了中毒。继母一看吓坏了,只好把酒夺回去倒掉。王览怕母亲再下毒害哥哥,从此以后,每逢吃饭,都会过来和哥哥一起吃。继母这才不敢害王祥了。这弟兄俩始终亲密友爱,为当时人们所称赞。

第二,长幼有序。《弟子规》云:“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个礼不是人类才有,动物也懂得这个礼数。古人曾经说:

“莫烹池上雁,雁行如弟兄。”池上有雁,你不要抓来回家烹饪吃掉,雁是很有兄弟情谊的。雁在天空飞行的时候呈“人”字形,头雁就是它们的兄长。如果一只雁出了意外或者被猎人射下来,这时飞在最前面的头雁会奋不顾身地折回原处,来救它的兄弟姐妹。禽类尚且有情有义,何况人乎?

第三,遇缘惜缘。《诗经》云:“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在生死关头,最牵挂和担心你的人还是你的兄弟,兄弟情深似海啊!手足深埋荒丘,兄弟千里来寻,真让人感动啊!

俗语说:“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王维有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绩是唐朝的一个大将军,姐姐病了,他为姐姐熬粥。姐姐说:“你有那么多佣人,让他们做就行了,何必你亲自动手呢?”李绩说:“姐姐,我也老了,我珍惜我们姐弟在一起的缘分,如果我现在不熬,以后怕没有机会了。”说话间灶火扑出来把胡子都燎了,姐姐看了之后很感动。

但是,也有的兄弟姐妹之间如孟子所说的那样,因为兄弟或者姐妹抢去了父母对自己的爱,而相互埋怨甚至憎恨的。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有一个小男孩突然失踪了,连续几天过去,一直找不到他的下落,最后在井里发现了尸体。人们都说孩子是不小心掉进井里了,这个案子也就不了了之了。可是在入殓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孩子的小手是紧紧地握着的,掰开手时却发现孩子的手里攥着一粒扣子。孩子的妈妈当时惊呆了,因为这粒纽扣正是自己女儿衣服上的扣子。原来是姐姐把弟弟推到了井下,弟弟不想死,抓住了姐姐的衣服说:“姐姐你不要推我,我怕!”他牢牢地抓住姐姐衣服上的纽扣,结果把扣子拽下去了。后经过调查才知道,姐姐是因为弟弟出生夺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而怀恨在心,萌生了杀害胞弟之心。

我们今生能做兄弟姐妹,缘分很深,故要遇缘惜缘,互相珍惜、互相爱护。

第四,重义轻利。《弟子规》云:“财物轻,怨何生。”兄弟姐妹哪有什么深仇大恨?往往为了些财物而争吵。你若看轻一点,就相安无事了。

有一个老板去世后,儿女们为了分家产告上了法庭,最后兄弟姐妹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事情发生得还少吗?

周朝时期,周武王身体不好,弟弟周公写表文向上天祈祷为哥哥延寿,希望缩短自己的寿命,以延长哥哥的生命。也许是他的德行感动了上苍,武王的病果然很快就好了。

亲兄弟如此,异姓兄弟也有情深义重的,桃园三结义的关云长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在一次战争中兄弟冲散了,刘备下落不明,为了保护哥哥家眷的安危,关云长暂时降曹了,条件是:一旦有了刘备的下落,必须允许兄弟团聚。曹操口头上答应,却用金钱美女暗地里想拉拢关云长。关公却丝毫不为所惑。后来闻知刘备的下落,关云长千里寻兄,过五关斩六将,何等的义气啊!有诗为证日:“须长义更长,面赤心尤赤。”

第五,心心相印。兄弟姐妹实际是心心相印的,《诗经》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蒸也无戎。”虽然兄弟之间偶尔也有拌嘴、斗气、闹意见的时候,可有了事情还得依靠兄弟,所以说打仗不离亲兄弟,上阵不离父子兵,血浓于水。朋友之间平日里吃吃喝喝、称兄道弟,可大难临头却各奔东西,朋友哪里比得自家兄弟啊?

第六,手足之情。俗云:“至亲者莫若骨肉,而手足之情,既长且久。”

有两兄弟上山为父亲采药,不幸途中遇到老虎。哥哥说:“弟弟你站在这里千万不要动。”说完自己就跑了,弟弟心里想:“哥哥跑了,让老虎来吃我,真无情啊!”他在心里正埋怨哥哥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老虎并没有向他扑来,而是追向了哥哥,因为老虎的习性是追赶跑动的人。哥哥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保全弟弟。

可是,历史上哥哥不爱弟弟的也不乏其人。曹操的儿子曹丕嫉妒弟弟曹植。曹植是一个文弱书生,曹丕是个善用权术而又有心计的人,他嫉妒弟弟的才华,逼他在七步之内做诗一首,否则就是死罪。曹植无奈边走边吟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以他的聪明才智,声情并茂的情感,精练的语言,悲愤的心情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绝唱的《七步诗》。

第七,礼让不争。兄弟姐妹在生活当中难免会有一些争执,遇到这种情况要像《弟子规》所说:“言语忍,忿自泯。”大的要让小的,小的要尊敬大的,不能顶嘴,一人少说两句就没事了。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何等清闲,退一步海阔天空,耐一时快乐神仙。俗云:

“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子孙做样看。”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王临终时把王位传给了老二叔齐,因为他聪明,而哥哥老实。可叔齐不肯接替王位,他说:

“哥哥为长,我为幼。按伦理讲应该哥哥继承王位。”哥哥说:“不行!如果我当,有违父命就是不孝。”这两兄弟,互相谦让,谁也不肯当,最后两人都去做了隐士。孔子把这种德行称为: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