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性格影响一生
20037200000018

第18章 教育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1)

孩子闯祸了,让他自己善后

一般情况下,孩子都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很少有能什么都不做,而安静地在某一个地方待上半小时的时候。在玩耍或做某件事的过程中,他们常常会闯祸——打碎了开水瓶,碰倒了茶杯,茶杯里的水溢到了木板上,做游戏时弄脏了卧室的地板,不小心撕破了布娃娃的衣服……孩子闯祸后,有的父母第一反应就是大发雷霆,责骂孩子的种种“不良”行为,并命令他们以后“这也不许做,那也不许碰”;有的父母则是忙着修理、清扫。

事实上,与其大发脾气责怪孩子或自己动手去替孩子修理或缝制他们撕破的布娃娃的衣服,不如用另外一种更明智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善后。

假如孩子只有4~5岁,当他打碎了鸡蛋时,不妨让他自己动手去擦干净地板;孩子稍大一点时,你可以让他自己动手修理小玩具或损坏的其他物品,当然这时你可以在一旁指导。

“爸爸,放学后小强和文文他们到我家里来玩,我们在做游戏时不小心弄坏了书柜的门把手。”晚饭后,同同对父亲说。

“那你怎么办呢?”父亲放下手中的报纸说。

“您能不能帮我修理一下?妈妈要是发现我把书柜的门把手弄坏了,会责备我的。”

“儿子,你已经12岁了,是一个有自尊的男子汉了,自己闯的祸,应该自己承担。你去储物柜中的那个工具箱里拿把螺丝刀,还有小锤子,自己动手把它修理好吧。”父亲严肃地说。

“可是,我不会呀!”

“没有人天生就会,你可以学呀,我来教你。”

“谢谢你,爸爸。”同同去工具箱里拿来螺丝刀和小锤子后,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学会了怎样使用螺丝刀,并自己动手修好了书柜的门把手。

也许有父母认为,教孩子自己动手修理东西很麻烦,还不如自己去动手,这样既快又省事。但是,这些父母却忽略了这样的一个事实:让孩子自己动手,是对他的尊重与信任,同时向孩子传达了这样的一个信息:我信任你,相信你有能力做好!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懂得修理东西后,一旦有东西坏了,他不用吩咐,就会主动去做。

让孩子自己善后,并给他弥补的机会,而且事后对他进行教育或指导,这也是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一种方法。

让孩子擦干净自己弄脏的地板。

让孩子清扫自己打碎了的花盆。

让孩子修理游戏时弄坏了的凳子。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责任感是培养自信的基础。当一个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情负责。不过,青少年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不太重视行为的结果。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必须让他们养成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的习惯。当父母教导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时,就会给孩子这样一个信息:父母认为我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他们把我当作一个独立自主、能勇于承担事情后果的人。

7岁的孙迪在玩棒球时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他的父亲带他向邻居道歉后,赔偿了邻居5元钱的损失。

回到家后,父亲对孙迪说:“这个礼拜你不能从我这里领零花钱了。”

“为什么?爸爸。”孙迪不解地问。

“你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爸爸赔偿了5元钱给他,而这5元钱刚好是你这个礼拜的零花钱。爸爸是代替你支付的,现在你已经花光它,这就是你不小心打破玻璃应付出的代价,你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但是,有些父母由于溺爱孩子或其他原因,在孩子犯错误后,不是教育他及时改正,而是帮他掩饰。有些家长这样做,认为自己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其实不然,帮孩子掩饰错误反而会害了孩子,因为孩子没有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承担后果。如此发展下去,他就会成为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而没有责任感的人,绝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有个小女孩学习成绩很好,但有一个坏毛病,即经常偷同学的铅笔、小本或小玩具回家。当老师将孩子的不良行为告诉其父母,并要求家长配合学校一起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竟然遭到了家长的拒绝。那位家长甚至说:“小偷小摸不会影响孩子的,她长大后自然就会改正。再说,她成绩那么好,这些小毛病并不算什么。”

在这位父母的纵容下,小女孩从没有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负过任何责任。

但是,在她15岁时,有一天,她被警察带走了,原因是她和街头的不良少年一起参与了一起抢劫活动。

当然,仅仅教育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不够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树立好榜样,这样才能在教育孩子负责任时,能“理直气壮”,才能让孩子有模仿对象。

告诉孩子责任的意义,让孩子明白该做什么、怎样做,否则将会受到哪些惩罚。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要让孩子对某件事负责到底,必须清楚告诉他做事的要求,并且与处罚联系在一起。

让孩子对自己某些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设法补救。如损坏了别人的玩具,一定要让孩子买了还给人家,即使对方会认为损坏的玩具没多少钱,或者不好意思收下孩子的赔偿,但你应坚持让孩子给予对方补偿。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谁造成不良后果,就该由谁负责。

让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引以为荣。有位8岁的小男孩,他为家里取报纸已经5年了。在他5岁那年,他突然对取报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听到邮递员自行车铃声,就跑下楼去领取自家订的报纸。父母对他取报一事给予了表扬,夸他能干,并经常在外人面前称赞他。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主动取报纸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习惯,把这项劳动看成一种责任。

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

在孩子的一生中,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是他必须学会的重要处世方法之一。经过慎重思考后再作决定,将能帮助他更好地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当然,让孩子自己学作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大多数孩子都有依赖性,他们习惯了“听命行事”。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又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欲望,希望自己的事自己当家作主。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孩子作出决定。

星期天,刘中河问儿子:“扬扬,你是愿意去滑旱冰,还是打羽毛球,或是陪我去郊游,还是去你爷爷家,或是……”。

扬扬听完爸爸的话后,瞪大眼睛,显得手足无措,他张大着嘴巴老半天,却没有说出自己的意愿。

“扬扬,你到底想干什么?”刘中河的语气中透着不耐烦。

“爸爸,你一口气说了这么多都是我喜欢的,但我不知道选择哪一个才好,如果是你,你选择哪一样昵?”

儿子的问话,使刘中河开始反思起自己的言行来。的确,当我们要求孩子面对有无限可能的情况作决定时,孩子肯定会显得无所适从,我们无异在伤害这个孩子。因此,帮助孩子学作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在帮助孩子拿主意时,首先父母要准备一组相近的答案让孩子选择。“你想这两份礼物哪一份送给你妹妹作为生日礼物好呢?”“你想吃面条还是米饭?”“星期天你想去爷爷家还是留在家搞你的小发明呢?”

其次,鼓励孩子玩需要作决定的游戏。下象棋、围棋以及其他游戏,都可以让孩子们在不受父母的影响下,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作决定。

再次,有意识地多和孩子讨论他的选择。“想想看,你真的认为刚才打出的那张牌是最好的吗?”“你认为这场球赛中对方反败为胜的关键是什么?”“假如有机会重来一遍,你会作相同的选择吗?”“你愿意以后继续与曾经战胜过你的对手打牌吗?”

最后,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父母一定要支持孩子的选择。一旦孩子作了正确的、适当的抉择,父母应该全力支持他。不要讲些动听但无意义的话,不要中途改变主意,更不要自食其言。

“星期天下午有四场电影,你可以挑选一场。”

“你可以去图书馆借一本书回家看。”

“下雨了,你是坐公交车去学校,还是让爸爸开车送你?”

“小妹妹哭了,你是讲故事逗她发笑还是给她糖果吃?”

“晚上爸爸妈妈要去王涛叔叔家一趟,你是和我们一起去还是愿意留在家里?”

自己的人生自己做出选择

在成人的世界里,几乎每天都要面临着需要做出抉择的事情。大学毕业时,是继续读研,还是去外企,亦或是考公务员?每当面对这些关系到人生大事的重要抉择时,我们都是在做出理性的思考后,再做出决定的。孩子也如此。孩子也经常会面临关系到自己的重大抉择,这时父母切忌“包办”,而是要给孩子自由,让他自己经过思考后再作出决定,比如,高中时,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升学择校,这几乎是每个孩子都面临的、关系到自己人生的重大问题。

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更为重要的是,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这样一个道理:选择时要慎重,选择了就不要后悔。

“妈妈,下学期我就要上高二了,您希望我是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呢?”晚饭后,正在上高一的郭文杰问妈妈。

“儿子,这样重要的选择关系到你的一生,因此你应该自己仔细考虑后,再做出选择,以前很多事情都是妈妈帮你选择的,但这一次不同了,你要自己做出选择。

不过,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妈妈都百分之百地支持你。”妈妈握着儿子的手,郑重地对他说。

也许您会想,郭文杰的妈妈把如此重要的选择权交给了儿子,是不是太盲目、太草率?是不是不负责任?

不!郭文杰的妈妈这样做,直接向儿子表明了“我相信你”、“我尊重你的选择”。当一个母亲如此信任自己的孩子时,她给孩子的是巨大的鼓舞力量,孩子会反复权衡后再慎重做出选择。事实上,把一些关于孩子自己的重大的事情交给孩子自己去选择,既能培养孩子的信心,又能培养孩子的决断能力,因此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很多父母却在关系到孩子人生重大的事情时,不给孩子任何选择的机会。特别是到孩子上了高中时,部分父母对孩子限制得更紧了,他们全然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感受。选择文理科时,他们会出面,代替孩子做出选择;高考填报志愿时,不惜违背孩子的意愿去选择一些自己认为理想的专业。结果孩子进了大学后,对父母所选择的专业不感兴趣而闹退学的也不在少数,这时父母再后悔也迟了。这样的例子经常见诸于各种媒体,它给父母们敲响了警钟:与其越俎代庖,不如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权,因为孩子做出任何恰当选择的重要的内在条件之一,就是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充分自信。

抉择是每个人享有的权利,孩子也如此。给孩子机会去做出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吧!当您对孩子少一些专制多一些尊重时,您会发现您的孩子会变得更加自信,也更愿意对自己的事情负起责任。

不要让别人左右自己的言行。

做自己的主人,主宰自己的命运。

敢于走自己的路。

做事要有始有终

“小利,帮妈妈收拾一下院子,好吗?”

“好的,妈妈。”半个小时候后,当妈妈忙完厨房的活出来一看时,院子只清扫了一半,而小利早已不见了人影。

“这孩子,做了一半事,现在又不知跑到哪儿去了。每次做事都是刚开了个头或做一半就放下,这可不是个好习惯。我得想想办法帮助他克服这个坏毛病。”小利妈妈边在围裙上擦干手上的水珠,边自言自语地说。

晚饭后,妈妈来到小利的房间,说:“儿子,。妈妈今晚有空,给你讲个故事听好吗?”

“太好了!”小利放下手中的课外书。

从前,有一位年轻人,在他耕种的那块地的中央有一块突出地面的石头。年轻人下决心把那块石头搬走,因为它立在那里虽然没占多大的地方,但在每次犁地时,犁到那里都得小心翼翼,否则,犁碰到那块石头,就容易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