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影响生活的77条生理定律
20037500000010

第10章 把握情绪的脉动(2)

定律解析:

在社会大舞台上,每一个社会角色的扮演者,总要面临这样那样的冲突。而解决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霍桑效应”,或者说“宣泄效应”。

这个效应来自于美国一个叫做霍桑的工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霍桑工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大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地听取工人对管理者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这种奇妙的现象被称为“霍桑效应”。

生活启示:

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情绪,而最终能实现、满足的却为数不多。有人认为,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没能满足的情绪,应该千方百计地压抑、克制下去,不能让它发泄出来。但是这样的情绪和意愿被压制后,会产生心理上的能量,而这种能量除非以其他途径发泄,否则就不会减少。在压抑、克制阶段我们可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可能变成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暗流”。

这种暗流像水库里的水,如果不让它流出来,在心理上高筑堤坝,它就会越涨越高。也就是说,在心理上与外界隔绝,会造成精神苦闷、孤独和窒息。如果这股暗流冲破心理堤坝,就会使人做出变态行为,甚至精神失常。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对待情绪的最佳办法,是堵塞而不是疏导。

比如心里有悲伤,就应该找到适当的场合,让眼泪痛快地流出来,而不要相信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

霍桑效应表明,不良的情绪及时地排泄出去会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益,还会有利于提高组织内的工作效率。

松下电器公司的下属企业中,就设有“精神健康室”,也称为“出气室”。如果员工心情不好,或者对某位管理者不满、心存怨恨,就可以去“出气室”,拿棍子痛打橡胶做的老板塑像,以发泄不满。

这样一通发泄之后,员工的心理就容易获得平衡,重新恢复较高的工作效率。这样还避免了员工把对管理者的不满转移到工作和人际关系中,从而影响工作。

在生活中,当我们产生不良情绪时,如果能够发泄出去,是最好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为了发泄,我们可以不顾后果,不分场合。如果我们的发泄伤害了别人,比如拿别人当出气筒,·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其实无害的发泄方法也有很多,例如找人倾诉,写日记宣泄,唱歌,从事体育活动,等等。

心理智慧:

如果我们产生了不良情绪,应该尽量将其宣泄出去,这样才有利于身心健康,但要采取对他人无害的方式。

3 1.“安德那林高度兴奋综合征”效应

高度的刺激之后会产生高度的放松。

定律解析:

在生活中,有些人非常喜欢从事那些惊险刺激的活动,比如:

汽车、摩托车赛,滑雪,攀岩,武术,跳伞,冲浪,滑翔,过山车,蹦极,等等。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运动能让他们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就是由兴奋、恐惧、欢乐和危机感混合在一起的心理状态和体验。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安德那林高度兴奋综合征”。

它能使人摆脱和忘却所关注的事和烦恼,进入高度刺激、战栗的兴奋状态。其良性作用有:减轻心理紧张感,减轻心理焦虑;消除情绪低落;自我更新,重新焕发青春活力。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产生这样的体验,它只对某些人有效。

生活启示:

迈克今年32岁,是一家大公司的总会计师。他要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接受上司的咨询,提出建议,还要帮助公司做出各种重大的决策和选择。

他说:“每周我至少在办公室工作60个小时。我工作中的每一天,几乎都是早上出去披星戴月,晚上回来繁星满天。工作压力很大,责任很重。可是有许多人在盯着这个岗位,我稍不努力,就可能被炒鱿鱼。而且现在公司兼并成风,只要公司合并或解体,我就完蛋了。”

后来别人向他介绍了一种释放压力的有效方法。迈克说:

“周末我滑雪的时候,是我最快乐轻松和彻底解脱的时候。站在9000英尺高、白雪皑皑的山顶,俯视下面银装素裹的山谷、溪流、原野,真觉得这里是一片远离凡尘的神奇世界。然后,从悬崖峭壁上奔腾呼啸着滑下,雪花飞溅,耳边呼呼生风,一切都飞速从眼前逝去。你会感到一种勇往直前的勇气,飘飘乎不知所已。什么工作啊、会计师啊,都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我滑雪回来,觉得自己全身的细胞似乎都换成了新的,轻松自由,神清气爽。周一回到办公室,就感到精力充沛。”

正是滑雪带来的“安德那林高度兴奋综合征”,使迈克在极度刺激之后,得到了极度的放松。

一般来说,越是工作压力大的人,越是喜欢这种特殊的放松方式。

公司职员田小姐,则从另一种运动中体验到了安德那林高度兴奋综合征。她最喜欢玩人形保龄球。就是把自己装在一个圆圆的壳子里,被同伴推出去,撞击另一些装了人的瓶子。

在头一次被推出去时,小田感到天旋地转,胃里翻江倒海。当她从壳子里出来时,面如死灰,嘴吐白沫,但是眼睛雪亮,好像获得了新生。她说:“生活中鸡毛蒜皮的烦恼,好像一股脑儿地全忘了。”

安德那林高度兴奋综合征,也许正是“蹦极”等极限运动流行的原因所在。

心理智慧:

生活中,有些人因为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心情很难放松。

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持续的紧张会对身心健康和工作造成损害。为了达到彻底的放松,重新恢复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热情,只要可以承受,我们可以选择那些刺激性比较强的活动,使自己在“安德那林高度兴奋综合征”之后,恢复到最佳的工作状态。

32.海格力斯效应

冤冤相报只会使自己陷入仇恨,无法自拔。

定律解析:

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英雄大力士叫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路上,看见脚边有个像拱起的袋子样的东西,很难看,便踩了那东西一脚。可那东西不但没被踩破,反而膨胀起来,成倍地扩大。这激怒了海格力斯,他顺手操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砸向那个怪东西。

没想到那东西更加飞快地膨胀,把路也堵死了。

海格力斯奈何不了它,正在愁闷,一位圣者走到跟前对他说:

“朋友,快别动气,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

它便会小如当初;你如果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作对到底。”

这个故事具有丰富的寓意。在生活中,仇恨就像海格力斯碰到的这个袋子,开始时很小,如果你忽略它或使矛盾化解,它便会消失;但如果你跟它过不去,以仇恨对仇恨,它就会加倍地膨胀,最后使你陷入无法收拾的局面,受到更大的损失。这叫做“海格力斯效应”。

生活启示: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两人出于误解或嫉妒,闹了矛盾。你想报复对方,结果你的行为加深了对方对你的仇恨,于是他挖空心‘思地想害你;你不罢休,又跟他对抗,他会更恶毒地报复你……最后直到两败俱伤。

比如农村有这样的事件:本来邻里两家相处得挺好,可是只因为两家孩子打架,父母处理不当,便结了“怨”。一方打对方家的狗来报复,另一方又用耗子药毒死这家的鸡。最后竟发展到一方把另一方的房子给烧了!

事后想一想,这样做值得吗?稍有理智的人都明白这样做愚蠢至极。但是当事人在当时,只是由于一股情绪的冲动,被“仇恨袋”所激怒,结果使“仇恨袋”越变越大,最后给自己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危害。

这个心理效应告诉我们:对待仇恨,我们要做的不是冤冤相报,而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明代的杨翥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好的榜样。

杨翥的邻居丢失了一只鸡,大骂被姓杨的偷去了。家人告知杨翥,杨却说:“又不止我一家姓杨,随他骂去。”

又有一个邻居,每遇下雨天,就把自家院中的积水排放到杨翥家中,使杨家深受脏污潮湿之苦。家人告知杨翥,他却劝解家人:

“总是晴天干燥的时候多,下雨的时候少。”

久而久之,邻居们被杨翥的忍让所感动。有一年,一伙盗贼密谋抢劫杨家的财宝,邻居得知后,主动组织起来帮杨家守夜防贼,使杨家避免了损失。

心理智慧:

面对来自别人的敌意,我们最合适的态度是:不去理他,或者化干戈为玉帛。如果我们以怨报怨,可能导致怨仇无限扩大,最后两败俱伤,追悔莫及。

33.自杀定律

越是生存受到威胁,自杀的可能性越小。

定律解析:

心理学家通过对自杀的研究,发现:一个人越是受到生存的威胁,越不容易自杀;一个人与同类的可比度越小,越不可能自杀。

或者说,人们自杀与否,更大程度上不是由绝对条件好坏决定,而是由相对条件好坏,即与他人比较的情况而决定。这就是“自杀定律”。

生活启示:

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一个因严重受贿罪被发现,畏罪想要自杀的人,一旦案发被捕入狱看到其他死刑犯后,反而会放弃自杀念头,激起侥幸求生的欲望,希望能判死缓。

这说明,人在受到生存威胁的时候,就不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

社会学家通过调查发现: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家破人亡者,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挨饿者,都很少有人自杀。还有,1918年~1919年在欧洲广泛蔓延的瘟疫期间,死去了3000万人,却没有一例自杀的报道。相反在和平时期,在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日本、美国,自杀率反而多年居高不下。

类似的,在“文革”早期,受侮辱、游街示众的干部自杀的比较多;可是到中、晚期再受人格侮辱,也很少有人自杀。众所周知,今天的生活质量、政治氛围,比起“文革”那时好多了,可是自杀案件却比那时多得多。

因为,在安逸、缺少生存威胁的环境中,人们自杀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和其他人对比,心里产生不平衡感所导致的。自杀者与同类对比,差距越大(如别人充实,自己空虚;别人合群,自己孤独;

别人富有,自己贫穷),就越容易自杀。

心理智慧: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生命都是宝贵的。无论遇到何种逆境,我们都要扩展自己的心胸,保持平和的心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34.心情影响健康定律

好心情有利于健康,坏心情危害健康。

定律解析:

人体中,生理、生化过程是物质活动,心理活动是非物质活动。

它们总是互相伴随着,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相互影响和制约,在我们的身体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方面。强烈或持久的不良心理刺激,会导致身体健康水平下降,甚至发生心理或心身疾病。心理疾病是指由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如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疑病症等;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哮喘等。

另一方面,持续的良好情绪,也可以对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使你拥有健康的身体,或在生病时更快地好转。

生活启示:

研究证明,不良的情绪对健康有明显的损害。情绪紧张和焦虑是健康的大敌。

中世纪,著名伊朗医学家伊本·西拿曾用动物做过一个实验。

他把两只公羊分别系在两个地方,给它们同样的食物。其中一只公羊经常看见狼在身旁窥视,整天提心吊胆,精神高度紧张,结果不久就死掉了;而另一只公羊则没有恶狼的威胁,一直活得很好。

这个实验证明了不良情绪对动物健康的损害,这种损害对人类也同样存在。

国外有学者研究405个重病患者,发现其中292人(占总数的72%)有过早年的情绪危机,而正常人只有10%有过这样的危机。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因素容易引起人的不良情绪呢?它们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离婚、坐牢、受辱,配偶或亲人的突然死亡,事业的重大挫折和失败等。这些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调节,就可能危害我们的健康。

相反,好的情绪则对我们的健康有积极作用。或者说,坏的情绪可以“致”病,好的情绪却可能“治”病。

医学研究发现,有51%的疾病患者,可以通过自身机能调节而获得痊愈。

英国19世纪的科学家法拉第,年轻时身体很弱,经常头痛失眠。后来一位医生劝告他:“请你记住这句谚语:一个丑角进城,赛过一打医生。”

法拉第听了深受启发。后来,他经常去马戏团观看丑角表演,常被逗得捧腹大笑。没过多久,法拉第的精神和身体状况就有明显好转,良好的精神状态为他在科学研究中的成功提供了必要条件。

心理智慧:

良好的情绪对健康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平时要注意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态,遇到困难和压力要以宽广的心胸去对待,这样才更容易健康、长寿。

35.心情影响疲劳定律

人的疲劳很大程度上由心理因素导致。

定律解析:

科学家曾试图了解:人类的脑子能工作多久而不疲倦。结果是:

只讨论头脑的话,那么人“在8个或者12个小时之后,工作还能像开始时一样迅速和有效率”,或者说,脑部是几乎不会疲倦的。那么我们做脑力劳动时,为什么会感到疲劳呢?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感到的疲劳,很大程度上是由消极的情绪造成的,比如烦闷,懊恨,不受欣赏的感觉,无用的感觉,匆忙,焦急,忧虑,等等。

生活启示:

我们在电视上常看到,体育比赛结束的时候,双方都付出了几乎相同的体力,可是胜方看起来神采奕奕,负方却看起来蔫头耷脑。

这是因为胜方为获胜和观众的掌声而感到自豪、鼓舞,情绪激昂就感觉不到心理疲劳,甚至连体力疲劳也似乎恢复了;负方却不然,他们感到懊丧,体验到来自观众、教练和亲朋好友的压力,马上就会感觉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