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影响生活的77条生理定律
20037500000009

第9章 把握情绪的脉动(1)

25.逆反心理

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

定律解析:

生活中有些人,处理问题总爱抱着“你不让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的态度。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处理问题的行为,来自“逆反心理”的影响。

所谓“逆反心理”,也称“逆向心理”和“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费尼·贝克和辛德兹做过一个实验。他在某大学的男洗手间里挂上禁止涂鸦的牌子,其中一块署名为“大学警察保安部部长”,并以严厉的口气警告“严禁胡乱涂写”;另一块署名为“大学警察区委员”,以相对柔和的语气声明“请不要胡乱涂写”。实验者每隔两个小时换一次警告牌,然后调查挂牌子的洗手间里被涂写的数量。结果发现:挂“严禁胡乱涂写!大学警察保安部部长”的,洗手间被涂抹的情况更加严重。这个实验说明:越是严加禁止,越是摆出权威姿态,越容易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

那么,人为什么会有逆反心理呢?

这是出于自我价值保护的需要。人的自我价值是一个人热爱生活、追求生活意义的心理根基,任何人都不能接受自己无价值地活在社会上。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受到影响或损害时,他自然会进行自我价值的保护,也就是在态度或行为上抗拒外界的劝导和说教。

逆反心理就是这样产生的。

生活启示:

人们总是这样:越是被社会规范所不容,就越想尝试一下;某种行为越是被禁止,就越产生强烈的向往。因为,被禁止使人的行动自由被束缚,会促使人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以各种手段去努力恢复被禁止的自由。

比如,历代统治者经常把他们认为是“诲淫诲盗”的书列入“禁书”之列,如《金瓶梅》,还有西方的萨德、王尔德、劳伦斯等人的著作。可是被禁并没有使这些书销声匿迹,反而让更多的人因此知道了它们。

有的人了解人类的逆反心理,会反其道而行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土豆从美洲引进法国时,人们都以为它对人有害。法国农学家帕尔曼切在德国吃过土豆,就想把它推广到法国。

1787年,他得到国王的许可,在一块地里栽培土豆,并用一支身穿仪仗服装的、全副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这块地。但白天看守,晚上警卫就撤了。这使人们非常好奇,于是商量好,晚上来偷着挖土豆。回到家去一吃,发现非常好吃,于是土豆得到了推广。

土豆的推广正是得益于逆反心理。

精明的商家很善于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来为自己服务。比如他们会在店里悬挂“某商品已售完”的提示,如果消费者慕名前来,却遭遇“已售完”的情况,反而会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此时商家再对他们说还有部分保留商品,就很容易做成生意。

在广告中,我们会发现这种技巧的应用很广泛。比如“仅限前50名”的广告语,不仅意味着某种商品只有50件,还给人以“50名之后的人买不到”、“必须进人前50名才有优惠”等暗示。

心理智慧: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不想要别人做某件事,应该尽量采用说服劝导的方法,而不要简单地一味禁止。因为后者可能引起对方的逆反心理,将他们推到我们不希望的反面。

比如作为父母,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就不要一味地封锁性知识,因为越是讳莫如深越容易引起孩子的强烈好奇,而应该进行合理的说明和教导,这样才能让孩子产生正确的认识。

26.超限效应

刺激过多、过强或时间过久,会引起不耐烦或逆反心理。

定律解析:

心理学上,人的机体在接受某种刺激过多的时候,会出现自然的逃避反应。这是人类出于自然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

基于这种心理,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叫做“超限效应”。

生活启示: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一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他很受感动,准备听完以后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

过了10分钟,牧师没有讲完,马克·吐温有点不耐烦了,就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马克·吐温很不满意,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长篇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这是因为牧师的讲道令马克·吐温感到过度和不耐烦,从而引起了心理上的“超限效应”,产生了与开始时相反的心理反应。

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如此。有时夫妻之间吵架就是由于超限效应引起的。一开始可能是一方对另一方不满而抱怨,但是说一句两句还可以,如果唠叨起来没完,超出了对方的心理承受力,就会使对方因无法忍受而爆发,结果引起一场不必要的争吵。

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对任何情绪都有一个承受的极限。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也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变成不耐烦,最后产生反感,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

心理智慧:

我们说话做事要注意对方的心理承受度,不要因为过度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7.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

认为自己得不到的就是不好的,得到的就是好的,这是自我的心理安慰。

定律解析:

我们都知道《伊索寓言》中“酸葡萄”的故事:狐狸想吃葡萄,但葡萄长得太高无法吃到,它就说葡萄是酸的,没什么好吃的。

生活中人们也有这样的心理,就是在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把目标贬低为“不值得”追求,而聊以自慰。这种现象叫做“酸葡萄心理”。

与之相对应,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自己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把凡是对于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不够好的东西,都认为是好的,借此减轻心里的失落和不满足,叫做“甜柠檬心理”。

这两种心理防卫方式的实质相同,都是因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受挫感时,为了减轻心里的不安,而编造一些“理由”来进行自我安慰。

生活启示:

“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在生活中都很常见。

“酸葡萄心理”如:有的大学生参加某一竞聘或招录活动,初选就被淘汰,于是他对人说:“我本来就对这个岗位不感兴趣,只是别人叫我一起去凑凑热闹而已。”

有人因为自身封闭性较强,不擅与人交往而人际关系圈狭小,就说:“张三品质太差,不值得结交;李四人缘不好,交往多了会影响自己发展。”

“甜柠檬心理”如:买了一套衣服,回来觉得价钱太贵,颜色也不如意,但和别人说起时,却强调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即使贵点也值得。

打碎了自己心爱的器皿,就说“碎碎平安”;被人偷了钱财就说“破财免灾”;孩子天资稍差,智力平平,就说“憨人有憨福”;等等。

我们都知道,鲁迅笔下有个阿Q,他以精神胜利法闻名,这种精神还被称为“阿Q精神”。比如他穷得一无所有,偏要向人说:

“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了!你算什么东西!”挨了假洋鬼子的揍,就说“儿子打老子,不必计较”,很快就心平气和了。

这种自欺欺人的心理,本质上就是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这种心理在过去一直是人们的笑谈,遭到了否定,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适度的精神胜利法或者说自我安慰法,其实对于调节心理平衡,获得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具有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说明一个人的心理具有对抗受挫感的弹性,它们可以帮助这个人在遇到挫折时,从忧伤中解脱出来,灵活地松动既定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暂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而防止行为上出现偏差。

心理智慧: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如参加比赛名落孙山。

珍贵的物品被盗或丢失,和朋友产生误会,失恋,亲人去世,等等。

有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也无法挽回的。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与其悲伤、哀叹,不如学会自我安慰,靠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来重建心理平衡。

28.代偿心理

如果一种愿望无法得到满足,有时可以用其他愿望的满足来代替和补偿。

定律解析:

当人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有时会放弃最初的目标,而通过实现类似目标,来谋求需要的满足。这种行为叫做“代偿行为”。

比如本来想去打网球,可是下雨了,不能打了,就可以选择室内可以玩的乒乓球;本来想进A公司却没能进去,可以转而争取进入条件相当的B公司;和A的恋爱没有成功,可以把和A有相似特征的B当成新的追求目标;等等。在以上例子中,我们说B对于A具有代偿价值。一般来说,如果B与A相比,非常容易达到,或是价值不如A,就不容易对A形成代偿。只有当B与A很相似,得到B的困难度与得到A的困难度相似甚至更大,B才具有较大的代偿价值。

心理代偿往往是对现实中不足的弥补,可以起到转移痛苦、使心理平衡的作用。

生活启示:

老杨在一个研究所工作,为人正直,工作勤奋,成了所里的一根台柱子。可是很多年过去了,他一直也没有如愿评上工程师职称。

他为此感到很不服气,可是又没有办法。于是变得郁郁寡欢,有时还因为一点小事和人发脾气。

同事老李是与老杨一起分到研究所的,情况差不多,也是几次没评上工程师。老李一开始也很苦恼,可是时间一长发现解决不了问题,还搞得家里家外很紧张,就改变了心态。他立志开始发奋,几年来,不仅自费学了英语,还学习商业管理知识。后来他出去搞了一个民办科技实体,干得红红火火。

老杨与老李遇到了同样的事,却一个苦恼一个快乐,一个积极一个消极。这是因为老杨孤注一掷,“一棵树上吊死”,不寻找其他出路。这样唯一的精神寄托一旦失去,就会变得萎靡不振。而老李则不然。他采取狡兔三窟的策略,自己积极寻找别的出路。这条不通就走另一条,将注意力和精神追求进行转移,反而因祸得福。这就是心理代偿的作用。

可见,心理代偿不仅可以使我们从失意和沮丧中自拔出来,还能促使我们去追求新的目标,甚至可能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

在代偿行为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把自己的欲求转移到能获得社会高度评价的对象中去。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升华”。

生活中升华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有些人为了发泄攻击欲,去练习拳击,结果成了拳击运动员;有些人把对别人的嫉妒,转变成为自己奋斗的动力,最后获得事业的成功。

心理智慧:

如果我们在某件事上遇到了挫折或失望,不必为此气馁,因为“失之东隅”,还可能“收之桑榆”。我们可以把失落的希望转移到另外一个相似的事物上,去追求它的成功,来弥补原来的失意,不仅能获得心理平衡,还可能开创出新的局面。

29.情绪周期定律

人在一天中乃至更长的时间内,情绪是有周期的。

定律解析:

就像一年有四季变化,人的情绪也有周期。“情绪周期”,是指一个人的情绪高潮和低潮的交替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它反映了人体内部的周期性张弛规律,也叫“情绪生物节律”。

人如果处于情绪周期的高潮,就会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活力,对人和蔼可亲,感情丰富,做事认真,容易接受别人的规劝。相反,人如果处于情绪周期的低潮,则容易急躁和发脾气,产生反抗情绪,喜怒无常,也容易感到孤独寂寞。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情绪周期”呢?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周期与生俱来,从出生的那天开始,一般28天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每个周期的前一半时间为“高潮期”,后一半时间为“低潮期”。在高潮和低潮之间,即由高潮向低潮或由低潮向高潮过渡的时间,叫做“临界期”,一般是2天至3天。临界期的特点是情绪不稳,机体各方面的协调性能差,容易发生事故。

生活启示:

朱女士来到心理门诊,向医生诉说:“我老公什么都好,就是有时莫名其妙地朝我和儿子发火。奇怪的是,每到月底基本上都是这样,不知是怎么回事?”医生告诉朱女士:这是男人们情绪周期中低潮的一种表现。

公司职员小黄发现,自己的情绪好像有个“发病期”。每隔一段时间,他就莫名其妙地情绪低落,整天闷闷不乐,不愿理睬人,也没心思做事。这不仅影响他的工作,还影响他的心情和与同事的关系。他很着急,但又无能为力。后来听心理专家解释,才知道是情绪周期造成的。

心理学家认为,间歇性轻度情绪失控、轻度心理异常,人人皆有,但每人发泄的方式却不一样。把发泄能量指向其他人,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也是一种伤人乃至反过来又伤己的行为。

心理智慧:

情绪周期是人生情感的晴雨表,我们可以据此安排自己人生耕耘的茬口。情绪高涨时,可以安排一些难度大、较繁琐的任务,而在情绪低落时,可以多出去走走,参加体育锻炼,放松思想,放宽心情,有了烦心的事向亲人、同学、朋友倾诉倾诉,寻求心理支持,以安全地渡过情绪危险期。同时,遇上低潮和临界期,我们要提高警惕,运用意志加强自我控制,避免不良表现的发生。

30.霍桑效应

情绪宣泄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