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
20038500000017

第17章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1)

好的习惯可以带来好的结果,而坏的习惯只能带来不好的结果。在许多时候,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是由于有一些坏的习惯在作怪:学习无计划、学习不定时、学习不定量、学习马马虎虎、学习时一心二用等。改掉这些坏习惯的同时也就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

孩子如果对学习没有兴趣,就不能从学习中获得欢乐。作为明智的家长,要把握孩子成长和学习的规律,想方设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李强是一个乐观上进、活泼开朗并对一切都感到好奇的小男孩,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幸福自信的笑容,他对学习有着非常强烈的兴趣。李强的家庭条件并不好,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收入都不高,而且没有什么文化,在学习上帮不了他什么忙,能给他的只有无尽的关怀和爱。对于李强的学习,他们只能从培养他的学习兴趣人手,使学习对他产生吸引力,从而吸收知识的营养。

李强的父母很注意在他读书、看电影、电视、玩游戏、听广播中。培养他对知识的兴趣。除此之外,爸爸总是想办法让李强陶醉在大自然之中,同时注意给予鼓励和引导。爸爸喜欢带他去爬山,总是给山起上如“语文”、“数学”这样的名字,跟他说:你爬到山顶,就是把一门课程踩在了脚下,你就比山更强。爸爸小的时候没有机会去爬知识的山峰,不过爸爸后来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没有认过输,希望你也不要被它们打败。

请放心,爸爸永远在背后为你摇旗呐喊。你听风声,里面就有爸爸的喊声——儿子,加油!儿子,加油!!

从小学开始,李强就把学习看得像爬山一样,每当多明白一些知识、多改正一道错题,他都高兴得要命,好像和爸爸手拉着手,一起站到山顶上大喊一样。他每取得一点成绩,都急着跑回家告诉爸爸,爸爸也为他的成绩感到特别高兴,家里虽然没有钱买很多好吃的,但每天的气氛都像是过节一样。爸爸的笑容就是他学习最大的快乐。

他的母亲也帮助孩子收集有关资料,并有意识地将孩子已有所提高的阅读能力引导到学习上。很快李强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成为班里数一数二的学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能驱使人接近自己所喜欢的对象,驱策人对事物进行钻研和探索,从事创新的、有趣的或个人爱做的事,乐此不疲,进而导致成功。对孩子们来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强的例子就充分说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并加以引导,可使孩子很快地提高学习成绩。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要求学、喜欢学和坚持学。学习兴趣首先表现为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喜爱,是孩子求知的内在动力。

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动力作用,尤其是对孩子们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差,在学习活动中常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学习兴趣对学习的成功就显得更为重要。孩子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才会主动、持久地进行学习。许多调查材料表明,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自觉性强的孩子,大都能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认真做笔记,肯动脑筋,爱提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主动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并且有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而那些漫无目标、缺乏学习兴趣的孩子,在学习上往往很被动,学习不专心,对待学习任务敷衍了事,遇到困难易产生消极、畏难情绪,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学习名人对科学的兴趣

很多的科学家都对事物怀着强烈的兴趣,不断的求知探索使他们获得了成功,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对事物的强烈兴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大家所熟知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很平常的孩子,但由于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酷爱大自然,以极大的热情观察自然、采集标本、进行研究,在和大自然的广泛接触中萌发了探索科学奥秘的好奇心.经过反复探讨,终于建立了生物进化论,这个理论成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的成功,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喜爱了解任何复杂的事物。”强烈的求知欲使他有时爬到树上,看鸟儿怎样孵小鸟,有时仔细观察从河里钓上来的鱼,有时捕捉昆虫,做成标本,认真加以研究。他认为“这些活动使我学到了最有用的知识,它使我走进了科学的大门”。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对物理学有着强烈的兴趣,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思考他要解决的问题,他对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作了很好的概括: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2.从学习中找快乐

每一门学科都有它自己的特点,里面都蕴藏着无穷的奥妙和无尽的乐趣,自己要从所学习的每一门学科中找到快乐。当你弄清一个问题或者懂得一个道理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说:噢,原来如此啊!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因为能从学习中不断地获得快乐,有了探索的积极性.就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3.懂得保持兴趣

孩子自己的内心应当清楚,自己必须学习,有兴趣就能学得事半功倍,并且轻松活泼,没兴趣只会学得事倍功半并且痛苦。这样可以让孩子自己体会到,保持兴趣是为了减少自己的痛苦,值得自己去努力。只有孩子自己认识到保持兴趣的重要性,才有可能自觉的努力。

4.与孩子分享学习的乐趣

要想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父母要先有兴趣,带领孩子一起寻找学习的快乐。父母开心的笑容是孩子最大的安慰,是支持孩子完成艰苦学业的无穷动力。大多数孩子努力学习,都是为了换取父母的高兴,以成绩作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

5.陪孩子一道克服困难

当孩子出现厌学倾向时,父母不该指责孩子,应该耐心引导.先表扬孩子付出的巨大努力,再告诉孩子在他的强大攻势下,学习上的敌人快要投降了,只要一鼓作气,就可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6.设立学习成就奖

只要孩子能从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就给予适当奖励。要和孩子讲清楚,成就感是怎么来的?付出了多少努力,克服了多少挫折。这样可以帮孩子看清楚自己取得的成绩。引导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产生更大兴趣。

7.保持优秀

家长应该给孩子的各个科目都打一个“优秀”,要求孩子努力保持自己得到的“优秀”。只要付出努力、取得进步,优秀就可以保持。不用和别人比,只要和自己比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帮孩子减轻心理压力,从容面对学习。

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只有凭借强烈的求知欲,对每一个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激发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火花,才不至于使孩子在茫茫的题海中迷失方向。

张萍是五年级的学生,张老师发现这一段时间以来,对学习一直很认真的张萍总是心不在焉,上课总是走神,没有求知欲,无论听讲还是做作业,精神都很难集中,非常容易受外界的打扰。在课堂上向她提出问题时,一般是一问三不知。她对知识也不感兴趣了,左耳进去右耳出来,知识根本无法储存进大脑,即使勉强装进去了,在需要用到的时候.也无法正常提取出来。在批改她的作业时,张老师发现她的练习题是屡做屡错。做错题后,听老师讲解的时候,当时好像能明白过来,但老师讲的内容并没有在张萍的心里留下来。所以,下次面对同样的问题,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期中考试张萍的成绩非常糟糕,张老师试图安慰她:“不要紧,这次没考好,下次努力……”谁知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张萍居然说她不想上学了,学习没有兴趣。

张老师耐心的开导终于让张萍讲出了心里话:“不知怎么回事.面对繁重的学习不知所措,成绩越来越差。现在一提起学习,我就害怕.紧张得要命,睡觉老做噩梦,有时甚至吃不下饭,严重的时候,我对书本都有非常强烈的抗拒心理;考试时心怦怦直跳,手脚不听使唤,脑子里一团糟,越是着急越不知道该怎么做。现在真想逃离学校,再也不想学习了。”张老师心想,这孩子对学习已经产生了恐慌感,没有了求知的欲望,难怪学习效率这么差劲,学习成绩也很难提高。

有些学生产生一些讨厌学习的情绪是在所难免的,但对于一个刚上五年级的10岁孩子来说,张萍的表现却是让人很吃惊的。为了弄清原因,张老师对她进行了家访。张萍的母亲是会计,对数字比较敏感,一是一。二是二。父亲是军人,讲究军令如山,容不得半点儿马虎,从小就给张萍灌输门门功课考满分,实现上清华大学留在北京的理想。父母对她期望很高,总是把考试结果与个人前途、家庭前途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到了中年级以后,她的父母总是说:“要抓紧时间学习呀,再有一年就小学毕业了。一定要考上重点中学。这样,以后才能上重点高中、大学。”他们还经常拿表哥、表姐上北大、清华的例子来教育她,给张萍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复习期间本来就很紧张,父母还经常给她开小灶,加班加点,自己成了父母实现他们自己愿望的工具,她的求知欲给完全磨平了,这使得张萍心理和生理素质都有所下降。

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专长和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都有巨大的潜力等待着去挖掘。为了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父母应该努力帮助孩子.不断获得知识的欢乐。也只有畅游在知识欢乐的海洋中,才能激发孩子学习求知的动力,也才能使孩子保持对学习兴趣一贯的连续性。

孩子宝贵的天赋没有得到认知,没有得到开发,被无情地浪费了,没有比这更可惜的事情了。有人比较了一下美国和我们的学校教育和效果:在美国,课堂上非常热闹,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向老师问个不停,展开讨论,使老师应接不暇,有时甚至无法上课。我们的学生在教室中就显得非常安静,他们大都只是静静地听老师讲课、认真记笔记,却很少发问。老师则在学生不表示“有问题”的情况下按既定教学计划授课,孩子们只有被动的接受,他们的求知欲远没有美国的孩子强烈。

美国的一位教师在一次讲课中,用五只老鼠来解释一种心理实验。

课上,有位学生举手发问:“这项实验如果只用一只老鼠进行,又会如何呢?”当时,这位教授笑容满面,双手一摊,说:“我也不知道。如果你有兴 趣的话,不妨自己做做看。”于是孩子们就去自己动手了。

不说老师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而这种激发孩子勇于探索的做法,更能强烈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除此之外。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1.鼓励孩子们多问

由于好奇,孩子们会不断地发问,甚至提出一些可笑的问题。这也正是他们渴求知识的表现,因此,必须给予鼓励。借此机会,要帮助孩子寻求更多的知识,适当的引导,就能让他爱上知识、爱上学习。

2.和孩子一起学习

有时候会出现孩子自己解答不了的问题,面对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当父母无法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时,应该直接承认自己不懂,家长应和孩子一道查找资料,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千万不要似是而非地说:大概是这样的吧。可能你并不在意,但结果却是扼杀了孩子求知的积极性。

3.要孩子定期做出小结

让孩子尝试着每周都做出一个小小的总结,检验自己知识的积累,看看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这样可以时时刻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有助于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同时,还可以把自己不喜欢的知识标示出来.有利于家长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4.和孩子展开知识竞赛

为了刺激孩子的求知欲,可以在家里展开积累知识的竞赛.父母也要努力学习,并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向孩子公布。这样,可以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学习,自己并不是在受虐待。还可以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找到效率更高的学习方法。

5.和孩子共同进行阅读

供孩子们阅读的知识性读物有很多,特别是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要留出时间让他们去阅读,并经常询问他有什么有趣的新发现.陪孩子一起欢乐。父母要尽量地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一起阅读,对书里和孩子提出的相关问题,与孩子一起讨论,这能帮助孩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若能加以良好的引导,可使孩子很快地提高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

让孩子养成动脑的良好习惯

“动脑筋”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之一,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的双手只用来做功课和玩电子游戏机,其他事情一概靠大人。

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不仅双手闲置,灵气也丧失殆尽,当然也就谈不上伶俐了。

一个双手被闲置、灵气丧失殆尽的孩子往往是无责任心、无生存能力的孩子,他离开了父母怎么办呢?更为重要的是,灵巧的双手还代表着自觉劳动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家长应该要求孩子去做他们能做的一切事情,而不能只学书本知识,也不能做一个机械的、呆板的听课和写作业的“机器”。孩子们还必须会自己动脑、动手,通过亲身实践去认识社会,思考人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创造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

那些双手灵巧的孩子往往学习成绩出色,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人格发展比较健康;反之,不爱动手、懒惰、被动的孩子,常常学习成绩很差,意志薄弱,对学习和其他活动无责任心。所以动手与动脑是相互促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