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万科真相
20045400000050

第50章 天堂或地狱——万科的“风暴年”(7)

“当然,这几个月下来,需要修正我的观点。就是有两点我没有想到:第一点没有想到美国的次贷危机越来越厉害,原来想次贷可能是华尔街占份额很小的一部分,不会变成一个全世界现象。而接二连三每个银行都亏损,都是几十亿关金、上百亿美金亏损,然后华尔街股票也大幅下跌,股票开始往外抛。这是在我跟王石辩论的时候没有想到的。第二点让我更感觉吃惊的就是在全国开‘两会’的时候,(2008年)2月份中国的(CPI指标是8.7%,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温总理在答记者问的时候就说了2008年是最困难的一年,它的困难就是不确定。确实是不确定,有很多事情不是我们国家的事情,是美国的事情给传过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温总理)在答记者问的时候就说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开完会之后第二天就开始实施了,银行准备金率上涨0.5%。这两点新的变化是我跟王石讨论之后发生的事情。”

潘石屹对王石和万科本身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王石董事长亲自缔造的万科,确实在中国房地产发展史上应该是一个榜样。这个榜样主要是在于他公司的风格,这个风格还是一个比较清新的风格,不会做一个假帐、不会行贿受贿。中国房地产公司要长期发展的话,必须要先具备这个基础。

“从万科建的房子来看,我觉得中国有很多优秀房地产公司建的房子比万科建的好,从地理位置选择来看也比万科选的好。可是万科能够成为全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我认为他成功的秘密就是非常正派,这跟王石(本人的)风格有很大关系。”

王石后来也多次就自己所谓的“拐点论”进行过澄清。他多次表示,“拐点论”是2008年最让他难受的两件事之一。

“一拐就是一年,拐得我和万科很难受。不仅仅是难受,因为面对压力。”

王石表示,那时候北京有不同的声音,经济学家有两派。有的说不能拐,价值还要上;更多的人说确实到了拐点。“不少同行说,我们跟中央博弈,中央压一次价格上涨一次。我们都是获益者,怎么万科带头向下降价,万科是什么意思?”

对此,直到2009年10月,王石还依然显现出了自己的无奈。

4.一句话引起的“风暴”

“人都是脆弱的,尤其是我这个年龄的人。我今年58岁了,年龄越大,对生命脆弱的感悟也就越来越多。2006年我出过一本书,以为万科再没有故事;然而经历了去年那么多事情,我才知道企业发展没有尽头,万科的故事才刚开始。”这是2009年11月王石在武汉面对媒体时道出的一段独自。

之所以有这段独白,除了上文讲叙的“拐点论”外,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2008年5月王石引出的“捐款门”事件。

2008年5月12日,是所有中国人都不堪回首的日子。

这一天的14时20分左右,一场建国后最严重的地震灾害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不仅破坏严重,波及范围也广。一时间,天地颤抖,世人同悲。

灾害发生后,全国都在第一时间行动了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各种救生物资迅速向地震灾区集结。这其中,就有大量企业的捐款捐物。万科也在其中。

地震发生后几小时,万科即对外宣布捐款200万元。消息一经公布,便有网友在博客上称,万科才捐200万元,与万科的形象不相称。因为所捐数额与万科上年超过48亿元的净利润相比,不足其净利润的万分之四。更有许多帖子举出了捐款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名单,以显衬万科的“寒酸和抠门”。

一向个性鲜明且颇为自我的王石对此并不认同。5月15日,王石便就上述舆论给出了回应:“对捐出的款项超过1000万的企业,表示敬佩。但作为董事长,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是合适的,这是董事会授权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即使授权大过这个金额,我也认为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王石最后还不忘强调:“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

王石的表态还不仅于此。他还公开表态说,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

恐怕王石自己也未想到,正是他的上述表态,不仅为他个人,更为万科带来了更多的铺天盖地的指责,甚至谩骂。更让所有万科人始料不及的可怕情形,是资本场上的万科股份从5月15日至20日连跌8.66%,一时间,王石和万科的“捐款风波”当仁不让地成为舆论焦点中的焦点。

事情还远没有结束。为了印证王石和万科所捐款项的吝啬,网络上开始流传一份王石登山费用的清单,这份清单记录了王石从1999年至2005年间13次登山所花费用,总计为3684万元,每次均不低于230万元。虽然这份清单的真实性从未得到过万科和王石本人的核实,但愤怒的网民显然已无心考究其真实性。不少消费者自发组织“抵制购买万科住宅、抵制持有万科股票”的活动。而另一方面,同行、甚至企业内部员工也开始抱怨。

王石显然已成众矢之的。

尽管此间也有理性的声音传出,但从网络和社会的言论看来,万科及王石本人正在快速地失去人们的尊重。

不知是不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反正在过去的十多天里,“在不恰当的时候说了不恰当的话”的王石感受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的压力和孤独,而万科也不得不再次面临着严峻的品牌危机。

2008年5月19日晚,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王石不得不公开道歉。两天后,万科发出“补捐”公告,称将参与地震灾区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该工作为纯公益性质,净支出额度为人民币一亿元。

但此时的公众舆论似乎已被人们愤怒的情绪左右着。多数人认为王石只不过是迫于压力而作出的妥协,甚至有声音认为万科追捐的一亿元只是“一种公关技巧”。更有甚者,“万科有意在地震灾区投资商品住宅、旅游开发业务,或在四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寻找业务机会”的论调也此起彼伏。

面对此景,有着“中国第一地产”之名的万科不得不再发声明:公司参与四川地震灾区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是完全无偿的,不收取任何直接与间接经济回报,不回收任何成本的纯公益性质。万科在本次地震灾后重建的全过程中,不承揽任何有回报的重建业务。此外,万科不考虑在遵道镇乃至整个绵竹市开展商品住宅、旅游开发或其他任何内容的商业投资活动。

其实,理性分析当时的舆论对王石和万科的指责,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表现在对万科“1亿元重建方案”持怀疑态度,指责这一方案“忽悠”的成分太大,未来能否兑现存在较大变数,王石或万科可根据变化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取舍。 ’

就这一点,当时只要了解相关背景就不难发现是多余的。首先,“5·12”大灾破坏程度超过了3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受灾人口达到了欧洲五六个国家人口总和之多,这对于经济实力即使在全球数一数二的美日等国来说,要想完全恢复也绝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得益于中国30年的经济增长,中国政府才敢于宣布3年的重建期。而万科宣布的重建方案期限与此是一致的。

真要想“忽悠”国人,除非王石和万科要自取灭亡了。

二是针对王石和万科的捐款数额。这一点其实表现了公众如下心态:希望王石和万科能拿出更多的实际行动,做些能惠及普通民众的义举,而不要只对自己大方,对他人小气,如所谓的庞大的王石登山费用开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