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万科真相
20045400000049

第49章 天堂或地狱——万科的“风暴年”(6)

由于存在着明显的市场风险,当时间进入2007年第四季度后,国家陆续推出了廉租房等相关政策,财政部也给出了资金管理办法。就在国家有关房地产的新政密集出台前后,深圳、广州的房价都出现了下跌,北京楼市成交量也出现低迷态势。这期间,以深圳中大房产经纪公司为代表的房产中介组织破产倒闭等事件,进一步拉响了房地产行业的警铃。紧接着,沪深股市的地产股普遍下跌,香港地产股中的SOHO中国、奥园等,甚至跌破了发行价。

正是在这个时期,一度令房地产界众人口诛笔伐的“王石拐点论”出现了。这在后文将会详述。

这种不温不火的状态延续了几个月。进人2008年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第二季度末开始,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行情大变了。

仿佛一瞬间,高烧的房地产没有了前一阵的飞扬跋扈,大量的地产股投资者开始陷入泥潭……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寒风真的刮起来了。

为了应对可能的变局,也为了防止某种“破裂”,房地产企业直至国家相关高层于2008年初便采取了连续性的应对举措:

2月,在王石“拐点论”的争议声中,上海万科举行元宵节9.5折特卖,卖出170多套优惠房源,总销售额达2.57亿元。

3月,恒大地产集团及其承销商宣布,不再根据原有时间表进行全球发售,将IPO计划推迟。

同月,SOHO中国董事局主席潘石屹连续在公众场合发表言论,认为房地产市场即将发生巨变,房地产行业最基本的特征是钱少地多,大量企业将进行整合。

6月30日,中国证监会批准招商地产增发不超过4.5亿股的计划。但在7月28日,金地集团拟公开增发不超过7.2亿股A股股票的方案未获通过。

此前,首创置业宣布拟在A股市场发行不超过18亿元公司债。地产行业整体资金链明显紧张。

8月底,万科在上海公开宣布,旗下的8个楼盘进行不同程度的促销活动,拉开了地产商降价迎“金九银十”的大幕。

9月,上海楼市出现“史上最冷金九”,一手商品住宅的成交量跌到44.69万平方米,为旺季楼市新低,同时创下了2.76的月供需比新高,创下近三年来最为严重的滞销局面。

9月15日、10月8日和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三次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房地产业终于迎来久违的降息周期。

10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当年10月27日起,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央行同时宣布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同日,财政部宣布暂免征收购房印花税,并将契税下调至1%。

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的10条具体措施。

其中,两条政策对房地产业形成重要影响: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

1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27日,A股地产板块集体暴涨。

12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的政策规定,个人购买普通住房超过2年(含2年)转让的,免征营业税;对个人购买普通住房不足2年转让的,由按其转让收入征收营业税,改为按其转让收入减去购买住房原价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但对业内最关心的二套房贷松绑问题,新政暂未做松动。

12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等政策。

在国家“保增长”政策的主导以及各方面努力下,2008年第四季度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缓解,整体市场基本保持了“理性回归”的态势。

至此,惊心动魄的房地产寒潮算是暂告一段落。但用地产界的明星人物冯仑先生的话说,全国三万余家的房地产企业,经过2008年的洗礼之后,能展开笑颜的能有几个?更不用说那些倒掉的。当然,万科是例外的。

如今,回过头来看,开始于2007年底的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整,既有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必须看到,中国房地产市场经过了近10年的快速发展,本身确也积聚了许多泡沫。如果要从当时的运行周期来看,楼市显然处于“冬季”。

不过,就此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将会长期处于不温不火状态,也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这里不妨借用一句业界的话说:这个冬天是杀灭细菌酝酿生机的冬天,而不是毁灭性灾难性的冬天。

3.“拐点论”的幕后

面对房地产行业的大势运行,“地产大佬”王石又怎能寂寞下来呢?

2007年12月13日,在万科资助的“海螺行动II——中英解决城市低收人人群住房问题比较研究大会”上,有人问王石:“10月以来,以广州为代表的一些楼市普遍遇冷,广州新建商品房的销售量下降严重,你是否认7同楼市出现拐点的说法?”王石回答:“你问的问题和我们大会的主题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出于礼貌,我依然会回答你这个问题——是的”。这便是房地产界王石“拐点论”论争的起始点。

很快,王石的“拐点论”开始在业界发酵,但口诛者远胜于唱合的人。

坊间对于王石的这番言论有着颇多揣测,并引起了业内外专家学者的讨论。“这是王石在为万科即将展开的‘降价’行动吹风”、“这是万科在向政府表态,以避免遭受更为严厉的政策调控”等不一说法,开始逐渐盛行起来。

此后,王石就“拐点论”在博客上发表了8篇文章以补充观点:“房地产还不出现拐点才是咄咄怪事”、“房价快速上涨是阶段性事件”、“房价需要调整,但不会大起大落”、“不囤地、不捂盘、不惜售、活存量”、“中产阶级买不起房子,市场就到调整期了”等等。

与此同时,王石还在多种场合进行了相关“拐点论”的阐述或解释或应用。在中城联盟的闭门会议上,王石提醒同行们说,所谓“拐点”,典型来说就是冰火两重天。不是大起到大跌,不是上升曲线到下降曲线,而是需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2007年10月29日,王石在“人居建筑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就“拐点论”再次进行阐述,并称万科不囤地、不捂盘;12月13日下午,在北京清华大学紫光国际交流中心召开“海螺行动II”新闻发布会上,王石表示:“拐点论”仅限珠三角地区;12月16日晚,王石在上海与新闻界朋友的“年夜饭”上称:

楼市拐点已经到来;12月25日播出的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专题访谈话中,王石表示中产阶级买不起房,建议大家三、四年后再买房,并承诺2008年后万科绝不拿地王,不囤房;2008年1月21日,王石强调“拐点论”的出发点并非“向政府表态,避免更严厉的政策出台”。

“万科作为国内房地产业最优秀的企业,它的行为将预示着国内房地产市场将出现全面的调整,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将全面理性回归。万科之所以成为国内房地产的龙头企业,是由其企业竞争力来体现的,是由企业的主事者的智慧来体现的。”著名地产金融分析学家易宪容虽然对王石和万科的评价是诚恳的,但也不赞同王石的“拐点论”。

尽点外界热烈地揣测着万科的意图,2008年元宵节,万科依然延续了2007年底在广州、深圳等地率先开始的大规模降价销售,在上海展开了一轮范围涵盖当时绝大部分在售项目的打折促销活动。2月21日当天,万科统一地点进行集中签约,签约客户享受楼盘9.5折的优惠。短短的8个小时,万科即售出170余套房源,销售额达到2.57亿元。

在上海展开的第一轮降价潮,并未被上海万科公司方面定性为降价。当时万科上海公司方面的一位负责人介绍,此次促销并不能说是“降价”,而只是为了春节期间“回馈老客户”所进行的优惠活动。

尽管如此解释,万科的打折促销当时还是在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上引起了骚动。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万科带头降价,只会使市场跟风,给本就不景气的市场“雪上加霜”。

2008年3月20日,王石在香港接受记者采访时澄清了自己的“拐点论”。他承认内地房价走势正处在一个拐点上,但拐点并不是指房价从大涨到大跌的拐点。拐点不是房价的大起大落,拐点也不是牛市到熊市,而是价格的理性回归。

第二天,万科发布了自己的2007年财务报告。在各地借召开记者会高调解读年报之机,万科官方代表一致公开重复着王石修正“拐点论”的相关内容,并称中国城市住宅价格长期深幅下跌的空间并不存在。万科集团总裁郁亮也表示,由于刚性需求的存在,未来的房价没有进一步深幅调整的空间。

当时业界有分析认为,王石在“拐点论”之前,已有“探路先锋”——“泡沫论”,并据此认为,王石抛出的“拐点论”是早就盘算好了的。

不妨回顾一下之前的所谓“泡沫论”。

2007年6月12日下午,王石在出席万科与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海螺行动”时,给出了“房价已经出现泡沫”之说。第二天开始,便陆续有媒体报道。

《证券报》的报道是:“中国房价涨得过快、升幅过大,已经出现泡沫,泡沫早晚都会破裂。在日前万科集团与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联合启动的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比较研究活动中,万科董事长王石语出惊人……楼市泡沫破裂只是时间问题,也许是两三年,也许用不着那么长时间”。

《中国房地产报》如此报道:6月12日下午,万科集团在深圳宣布启动“中英‘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比较研究”活动。王石在活动现场宣称“中国房价涨得过快,升幅过大,已经出现泡沫,2—3年间泡沫将破裂”。作为中国房地产领袖企业的掌门人,对于楼市存在泡沫的评价,可能引起的关注要远甚于一些知名学者的言论”。

2007年6月13日,一篇题为“王石:中国楼市泡沫必破,万科已经做好应对准备”的博文开始在舆论界盛传。

如果说一个行业顶端者的言论不具有绝对的指向性,但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个行业的运行。很快,市场上的相关反应出现了。

2008年元宵节期间上海万科率先降价后,一度坚称不跟风的各大地产企业或变相、或直接地进行了自我调整。2008年第二个季度开始,全国房地产市场普遍呈现颓势,并直接导致了第三季度的可怕冰冷局面。

在此期间,SOHO中国的潘石屹甚至一度公开指责万科是借此“清理门户”。而在此之前,业界就已有多种解读王石“拐点论”的版本。其中,即有上面已提到过的,更有直指万科本身的,如“明修资金道,暗渡土地仓”等。

按此种解读的分析:王石“拐点论”出炉后,万科践行“拐点论”相继在多个城市降价促销,有计划地执行经过深思熟虑的企业竞争策略。这种策略路线不只是为了解套楼盘快速卖房,也不只是“为了给其他中小开发商施加压力,达到‘清理门户’的目的”。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是:获得官方希冀的资金资源,减压地价预期,促使二手地价下降,以便于未来更平衡的两条腿走路,“资金土地,一个都不能少”。

此种解读的一大理由,据认为来自万科2007年三季报中的一句话:“万科具有在短期内进一步扩充项目资源的能力,但管理层认为,我们可以选择更适合的时机,以更有利的方式来体现这一能力。”所以,新政调控无疑就是万科“更适合的时机”出现的关键点,因为万科要获得“领跑者”所需占有更多资源、分享更大市场份额的竞争优势。

也正是按照此种分析,业界便有了“万科要发动‘新圈地运动’”说了。

究竟如何?不妨还用曾经攻击过王石“拐点论”的人来说话吧。这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人物便是SOHO中国掌门人——潘石屹。

“实际上我也一直在反省,当时王石在2007年12月份提出房地产出现拐点,我总体认为他过于悲观,我想他也是看到了2006、2007年两年时间房价上涨快、房子成交额上涨快,也看到了土地价格上涨的比房子价格还快,我觉得他的一个直接(观点)就是认为这是一个不理性的市场。我跟他的区别就在于,他认为拐点要出现了。当然各种人在修正拐点了,反正一个知觉就是要往下跌的拐点。

“王总做出的第一个调整就是批评下面分公司经理,分公司经理拿地的过程是想拿个地王的过程,按照他的原话就是莫名其妙的冲动,把钱不当钱的去拿;第二,他预计这样一个不正常的现状,资金会非常紧张,所以他规模降价。我记得在上海做节目的时候,他说第一个计划是12个城市降价15%,大幅度来做。这个是出于他公司内部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