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的孩子顶呱呱
20045600000031

第31章 爱孩子要懂得适时放手(3)

如果,我是说如果,父母期望了二十年,结果却是一场空,等到那时,又该怎样面对生活?

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女士对我说:“你看看,别的孩子都找到工作了,我家孩子至今没有工作,天天在家也不说去找。你说,养了这么大,就盼着孩子能有点出息,家里生活条件改善改善,这下倒好,我们还要养着他。

这位女士叹息完后,无奈地摇摇头。是不知道该自己去找工作,还是替孩子找工作?

都说工作难找,都说就业严峻,在这样的“都说”氛围下,很多年轻家长开始新一轮的未来计划:周六上午学英语,下午学德语,周日上午数学,下午高级数学,等等。年轻的爸爸妈妈开始新的一轮说教:“宝宝,英语学不好,以后找不到工作的。”“宝宝,看这个,妈妈花了很多钱买的。宝宝以后长大了要赚大钱。”“宝宝以后要出国,爸爸妈妈就可以周游世界了。”

孩子在问:“什么时候可以不用去上课了?”我想这不是孩子在问,而是在在求爸爸妈妈,求爸爸妈妈不要再让他们不停地上课,不停地参加各种考试。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能有什么意义,这些只让他们感到身心疲惫,无力面对生活的一切。

3.孩子也需要自由的天空

给自己和孩子留点空间

我看到很多情感专家在针对夫妻问题时,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给对方留点空间。我不是情感专家,只是想建议爸爸妈妈们把这一条原则也用在教育孩子上。因为孩子也需要自由。

呱呱出生在9月份,天气渐渐变凉,身上的衣服也是一件件地在加,等到冬天后,我就把呱呱裹得严严实实的。可是,呱呱不干了,每天手和脚都在挥舞着,我不知道他这些动作在干什么,总是以为他饿了或者渴了。

等到我妈妈来了,看着呱呱在家里还裹得这么多,就直接说:“你看看,给孩子裹了多少层,孩子一点也不自由,能舒服吗?”说着就给呱呱脱了两件衣服。呱呱的手挥舞着,似乎在宣告自己胜利了。

我害怕呱呱着凉,害怕呱呱因穿得少而感冒,可是我忘记了,孩子对室温也有适应能力,他们身上不需要家长裹了一层有一层的棉衣。我妈妈在一旁念叨着:“家里生着炉子呢,温度挺高的,你们倒好,给孩子裹这么多,喘口气都难,哎哟,我的可怜的孩子,受委屈了……”看着呱呱活泼的样子,我才知道身体的自由对孩子多重要。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这句话陶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呼吁,直到现在,很多家长一直没有把孩子的自由当做一回事儿,他们说:“自由?现在的孩子还不自由吗?

要什么有什么,还不满足吗?”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这不是自由,因为孩子不是笼子里的小动物,他们是人,既向往小鸟自由飞在天空,也向往鱼儿自由在水中游。

呱呱上初一时,喜欢上摇滚乐和说唱音乐,每天悄悄攒钱计划买CD机。

他过生日时,我知道他的钱还没有攒够,就问他还缺多少钱。呱呱说:“妈妈,这是我的小私事,我再攒两个月就够了,你千万不要给我买,要不然一点价值都没有了。”

听呱呱这样一说,我也就尊重了他的意思。等到元旦时,呱呱回家拿着一个CD机,说是新买的。说完就给我演示了一遍怎么来听,而且还买了十几张喜欢的唱片。我一看唱片,我确实不怎么喜欢,有美国摇滚乐队的,有嘻哈风格的,没有一张是属于我们这个年龄听的。

我刚要开口说话,呱呱说:“妈妈,试着听一下,很好听的。你会有一种心不动,周围世界在旋转的感觉。”

我说:“这些唱片是你喜欢的,我不太喜欢这些风格。你慢慢欣赏吧。

不过,做作业的时候不要听啊。”

呱呱说:“妈妈,你怎么也和其他妈妈一样了,不给我自由了?”说完,呱呱有些失望地抱着他的唱片回自己屋去了。

自从呱呱买了CD机后,我发现他和我说话的次数也少了,语言也少了。

我问先生,这怎么回事?

先生说:“没事,少年时期都这样,过两天听腻了就好了。你也不要多说他,给他点自由。”

我不知道那些唱片对呱呱有多么大的吸引力,也不知道呱呱为什么会喜欢那些歌曲。我很好奇,也很想知道。正是这样,有一天,我对呱呱说:“我听听你的唱片。”

呱呱说:“妈妈,你说过不喜欢的。”

我说:“妈妈给你道歉,不应该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评价你的喜好。妈妈很想听听这些唱片,到底有什么魔力。”

呱呱说:“也没什么魔力,不过可以让我全身细胞都打开,让紧张的细胞自由一下。”

我听着呱呱的这些话,觉得也有道理。我们家长在缓解压力时,总是让自己冷静一下,听听轻音乐,而他们则是让身心都动起来。

我尝试着一个个地听,尝试着以一个13岁的孩子的心喜欢这些唱片,听完以后,我终于明白,呱呱他们如此喜欢这些唱片正如我们当年喜欢邓丽君等歌星一样。总有那么一首歌能唤起内心某种东西,能让你的心享受此时此刻的宁静与自由。无论这种声音属于中国民乐还是欧美古典乐,无论是美国的杰克逊还是中国的周杰伦。这就是时代的不同,孩子的心灵里需要的也不同。他们会两者都喜欢,也会只喜欢一个,而我们都不能按照我们的喜好来控制他们的自由。

可是这样的自由,孩子们被剥夺了。孩子们买来的明星画,被妈妈撕得粉碎,买来的电子游戏机被爸爸砸了。孩子们的喜好自由必须经过爸爸妈妈的严格审查:唱片里不能有嘻嘻哈哈的、不能有摇滚的;明星图片不能有那个长得不男不女的,不能有头发染得像火鸡一样的;看的书不能有某青年写的暖昧的……

就是这样,一天天的审核,孩子们在喊:“受够了。”

在一则报纸上我看到一条新闻,同班三个女孩联合起来离家出走。等到警方找到时,她们说离家出走的原因是父母管得严,她们没有自由。不知道这三个女孩的父母如何管束孩子的,但从离家出走的事件来说,这已经不是国内首例。孩子们受不了家长的管束,受不了家长的监督,以离家出走来争取自己的自由。可是这样的解决方法并不是最终的途径。

为什么不换个方法来做呢?唱片一起听,一起来讨论,新鲜的歌曲不一定都难听;明星长得好看,家长们也有喜欢的偶像,因为美的事物人人喜欢,等到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在14岁喜欢的明星和在15岁喜欢的已经不一样了,因为孩子审美标准也在变;和孩子一起到书店,多选几本不同的书,让孩子在书的海洋里畅游,让孩子喜欢更多更多有智慧的书。

妈妈们,当你在给老公留一个时间的时候,也想着给孩子留一个时间。

趁这个时间,来打理打理自己的事情吧。比如,练习十分钟的健美操,听听自己喜欢的歌曲,让自己的身心也放松一下,自由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监督孩子的社交不可取

我们都知道有这样一句俗语,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正是这句话,让很多家长担忧孩子会“近墨者黑”,他们会说:“不要总是和某某玩,学习那么差,两天就学坏了。”“怎么总是和某某混在一起?明天成了小混混,可不要说是我儿子。”“不要和某某在一起,他爸妈都是普通工人,长大了能有什么出息。”伴随着这样的言语,孩子们周围的朋友也越来越少,他们选择朋友的范围也越来越小。

有一年圣诞节前夕,我受邀参加一位外国友人的聚会。我带着呱呱便来了。看到很多外国人,我担心呱呱英语不好,交流不上,因为呱呱当时才十一岁。呱呱走到哪里,我的眼睛就跟到哪里。朋友和我说话,我也心不在焉。等到看呱呱和一个外国小朋友谈话时,我就不由自主地走过去了。

我站在两个孩子的旁边,只是希望能做呱呱的翻译。可是呱呱不需要,他以为我在监督他。他对我说:“妈妈,我不是小孩子了。”我对他解释我的顾虑,呱呱笑着说妈妈担心是多余的。

之后,我的朋友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情了?”我解释了我的顾虑。外国朋友不解地说:“为什么中国妈妈总是不放开拉着孩子的手呢?你这样做,孩子永远长不大的。”

朋友说得对极了。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看着呱呱与很多外国朋友在一起,边比划边说,即使语言不同,他们也能用眼神和心交流。

聚会结束后,呱呱回到家里对我说,有个外国小孩对中国了解得比他还多,去过的地方也很多,他们能聊到一起,以后还是朋友;不过也有个小孩言语中流露着轻视,他决定以后不和他交朋友。

呱呱对交朋友有自己的判断,而且每个阶段都不同。到高中后,呱呱经常和一个叫路小川的同学走得挺近,而且路小川是隔壁班的同学,学习成绩并不好。有一次呱呱过生日,路小川陪呱呱骑自行车绕了半个城市。

每天呱呱回来都很开心,有时还模仿商贩的声调。我问呱呱:“怎么突然模仿商人的声音了?”

呱呱说跟路小川学的。原来路小川的父母出售各种鱼,每天清晨一大早就起来很辛苦。路小川周末也跟着父母去。呱呱说他从小川那学到了很多本事,怎么挑选新鲜的鱼,怎么能一眼看出鱼肚子里有鱼子。

我没有反对呱呱和路小川的交往,因为他们的相识也有故事,两人在书店同时挑中一本书,有共同的喜好。呱呱邀请路小川到家里做客,也尝试周末和路小川一起去鱼市。他们俩之间有共同爱好,也有不同的喜好,但这不影响他们成为朋友。我支持他们的交往。

很多家长都明白,都希望孩子能选择自己的朋友,也希望能多几个朋友。

可是孩子带回来的朋友,家长们乍一看,怎么那么不顺眼。

有一位妈妈说,她孩子每次带来的朋友,她都难以接受。我问为什么。

她说了很多理由:“书包反背着,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经孩子。…身上一股子汗味,也不知道多久没有洗澡了,害得我把窗户都打开。”“进了门,问声好,也不说大点声,声音那么小,谁听得见。”诸如此类。

我说:“这些意见你当着孩子的面说的吗?”这位妈妈理直气壮地说:“带到我家里了,我不满的地方肯定要说了。”

我说:“那孩子肯定带朋友回家了。”

这位妈妈说:“这才好呢,省得我打扫了。”

我说:“你希望孩子一个朋友没有吗?”

她说:“当然不是了,我只是告诉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不要把什么人都往家里带。”

我说:“你这样的苛刻条件,孩子以后怎么交朋友?孩子的朋友是孩子的事情,这样干涉下去,没有一个人敢靠近你的孩子。”

这位妈妈听了我的话,笑着说:“没那么严重吧。”

也许现在不严重,过两年,这位妈妈就会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了。像她这样干涉的妈妈,我见了很多。孩子和谁交往她都会挑出孩子朋友的毛病和缺陷,等唠叨多了,孩子也习惯了,那这样的朋友就不再交往了。等到新交往了一个朋友,妈妈又会挑出毛病,等到孩子不回家,和朋友玩,妈妈就要开始跟踪了。

我们成人经常说,要自由,要民主,可是孩子也需要。至少,他们需要他们世界里的朋友,家长即使再不喜欢孩子朋友的穿着,再不喜欢孩子朋友的声音,也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选择。

难道看到孩子和不良青年在一起,不管吗?

我的回答是:不是不管,而是先冷静下来,观察孩子选择的朋友,想想孩子喜欢朋友身上的某一个优点。当对方的优点开始淡化时,孩子会做出选择的。

另外,在对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朋友的标准上,我想对家长们说,不要用成人“有用则交往”的世俗观点引导孩子。孩子之间的友谊是从对方的优点开始,从而互相吸引,互相得以帮助。比如,性格有些内向的孩子会喜欢开朗、豪爽的朋友,他们希望自己有一天也会那样开朗;胆怯的孩子喜欢更勇敢、更刚毅些的朋友;而更顽皮的孩子有时候也会喜欢安静的朋友。

这些说明孩子在性格发展上需要补偿。

如果果真出现不良言行,父母要阻止,但要合理阻止。比如胆怯的孩子跟着年龄稍大的孩子学会欺负更弱小者;社会上的无业青年拉拢孩子入团伙等等。家长发现后,不要斥责与辱骂,而是给予心理上的指引。

我小学时期有个同学叫王楠,由于他胆子很小,经常受到同班同学们的欺负,因此他很崇拜比他高一年级的学长,这位学长是全校有名的“混世魔王”,王楠说当时很希望能加入学长的团伙,他觉得加入学长的团伙就不会再有人欺负他。可是当他加入后,才发现跳进了另一个火坑。学长每天晚上带着很多孩子到校区附近拦截女孩,并用各种话语吓唬女孩子哭。

我的同学王楠有一次看到自己的妹妹被学长吓唬着,他拉着妹妹的手就跑,结果被学长暴打了一顿。从那以后,他才知道学长不是他的救星。王楠后来当了一名警察,说要感谢爸爸得知他的事情后,鼓励他以真正的英雄为榜样。

除此之外,父母可以很友好地告诉孩子,可以邀请自己的朋友来家里玩,但不要指责孩子的朋友是非,更不要当着众多孩子的面,指出孩子朋友的缺点。家长们也可以倾听孩子对自己朋友的看法,在聊天中,谈谈孩子的生活,这样可以发现孩子是否受到某些不良影响。